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画苑尺牍》旧藏人潘博山

  邹绵绵

  上周,苏州博物馆“文博论坛”举办“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尺牍与潘博山旧藏《明清画苑尺牍》”讲座。这使我想起前些年写的《现代藏书家、画家潘博山与郑振铎》和《郭晴湖参与“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祖国文献史实探究》两文,在前一文中就提到潘博山旧藏《明清画苑尺牍》刊印一事。潘博山还是后一文中“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参与人。而今得知潘氏这批旧藏已归藏故宫博物院,应该说是这批文物最好的归宿了。

  尽管潘博山旧藏《明清画苑尺牍》等名迹已不在苏州,但当年搜集收藏这批明清画苑名家书信的潘博山是苏州人,这批藏品足以反映苏州文化的厚重,以《明清画苑尺牍》来看,就可以反映苏州自明代起,以沈周为首的画家群体形成的“吴门画派”,而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这一流风所披,近五百年后还会引发藏书家兼画家的潘博山搜集《明清画苑尺牍》。从事文物收藏除了必备专业知识之外,尚需足够的钱财支撑,而潘博山在上述两方面确实是占全了。在此就说说潘博山其人,及其收书藏书的一些与苏州有关的故事。

  一

  要了解现代藏书家、画家潘博山其人其事,可通过同为著名藏书家、图书馆事业家的叶景葵(1874—1949,字揆初,今杭州市人,清光绪进士,民国后转入实业,上海合众图书馆创办人)所撰《吴县潘君博山传》来了解:

  潘博山(1904—1943),名厚,一名承厚,字温甫,号博山,别署蘧庵,江苏苏州人,他生于吴门望族潘氏(清乾隆状元潘世恩)之后。潘家累代以科举连捷,故在苏城是有“贵潘”之称的大家族。他年十五岁丧父,“侍奉重闱(此指其母、祖父母),居丧尽礼如成人。”他不仅把祖上创设在横塘的有两百年历史的“潘万成”酱园业重新振兴,继而还在苏城组织创办“电器公司”“田业银行”。抗战爆发后,1938年他避居上海,创设“通惠银号(行)”,人称他“智虑沈敏,洞悉时机,亿中之财,翕然无间。”他对于祖上所遗存的“手泽口泽,与彝鼎、图籍、金石、书画之类,苦心保存,不遗余力。“”又颖悟过人,博闻强记,酷嗜典籍,心知其意。”早年还向吴梅学诗词,兼长绘画,“而于古今艺术源流,及其真伪精粗之别,覃思眇虑,剖晰毫芒,为当代专家所倾服。喜搜集前贤尺牍,于晚明忠烈各家尤为珍重。戊寅(1938)前曾辑精本付印,因乱中辍。壬午(1942年)秋辑《明清藏书家尺牍》,影印甫成,又辑《画苑尺牍》,校样未竟,而君病作,倚床料理,精审如常。君之生平,临事不苟,大率类此。”可惜他才高命短,于1943年5月6日因病去世,年仅四十岁。生前曾任故宫博物院顾问,还参与故宫书画在沪鉴审的甄选事宜。

  二

  潘博山生长在苏州“贵潘”,祖上蓄彝鼎典籍、法书名画甚富。他的祖父潘祖同(1829—1902,苏州人,潘世恩次子潘曾莹的长子,潘祖荫从兄,清咸丰进士)遗下的“竹山堂”藏书四万卷,受此影响,他也酷嗜典籍,喜好藏书,而成为精于版本目录学的学者。他与胞弟承弼(1907—2003,字良甫,号景郑,后以号景郑行,曾师从章太炎、吴梅等,精版本目录学,生前为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共读,并继续搜集,二十年后,藏书增至三十万卷。他于为学之暇,悉心探讨,积久通悟。异书间出,一见能辨其真赝。尤留心搜访逸典及名人手校之帙,区明雅俗,别裁真伪。1929年秋,苏州故家散出一部大字本《陈后山集》二十卷求售,因纸色晦暗,见者均疑其是明代翻刻本而不屑一顾,潘氏兄弟独具慧眼以二百元收得此宋蜀刻大字本,并名其藏书楼为“宝山楼”,以示珍重。

  潘氏兄弟得此珍籍后,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傅增湘(1872-1949,四川江安人,光绪进士,民国后曾任教育总长)由北平南下,闻此消息特到潘宅索阅,傅观后曾描述“字大如钱,气息朴厚,盖不特为海內孤本之帙,亦实为后山集传世最早之编。”由此可见潘氏兄弟于古籍版本鉴别的真功夫。

  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潘氏兄弟从1922年起从事搜书,当年兄弟均不足20岁,他们与苏城老一辈的藏书家邓邦述(群碧楼)、宗耿吾(咫园)、丁祖荫(初园)、许博明(怀辛斋)等人相往还,成为古籍版本学的忘年同好,亦是角逐书市的竞争对手。尽管当时潘氏兄弟初入此道,一些好书经常为上述诸老所得,可是十多年后,由于老辈相继凋零,藏书也相继散出。结果最终为潘氏兄弟所获的不在少数,尤其是诸家手写的著述稿本和藏书目录也流入了宝山楼。潘氏兄弟收得诸老的藏书,较多的还有曹元忠(笺经室)、莫棠(铜井山房)、孙毓修(小绿天)几家,都各约数十部。

  三

  尽管潘氏宝山楼藏书未见编有藏书全目,但可从潘景郑自撰的《著砚楼书跋》中窥得他们收藏的重点。

  其一,在宝山楼的收藏中,注重明末史料。其原因是光绪末年以后,明末史料逐渐受人重视,收藏和研究颇成风气,朱希祖、柳亚子、谢国桢都是其中翘楚。博山、景郑兄弟对此也有一番罗致。对明代史料,潘景郑就多有评述,并对晚明人士的爱国情绪极力赞颂。1938年,日本侵华战火殃及苏州,丁初园的遗藏也已箧衍狼藉,其手辑的《河东君轶事》也流落市廛。此时的潘氏兄弟经乱之后,虽生活困迫,还是“斥饼金得之”,并在书后作跋,回忆和丁初园的旧谊,对丁氏的治学态度极为赞赏。后来陈寅恪作《柳如是别传》时,就多得益于这本丁初园手辑的《河东君轶事》。

  其二,宝山楼藏书的另一特色是集藏乡贤文献,凡是乡贤的稿本、校跋,甚至只有片纸只字、数语题记的书,他们都见无不收。《著砚楼书跋》中几近半数是乡邦资料。而且他们收集的范围不限吴县当地,而是包括旧苏州府辖的常熟、昆山各县在内。他们不仅仅是收藏,还把零散的稿本加以整理装裱。从中可见潘氏兄弟勤于乡贤文献的集藏,他们这种收藏宗旨,胸中含有很大的抱负,即要编订类似苏州艺文志的著述,遗憾的是由于潘博山的早逝等原因而未能实现。

  潘氏兄弟在宝山楼共同藏书之外,他们又各有所好。博山收藏历代尺牍,景郑则嗜好石拓及砚。博山积二十年所得名人手札一千余家,上起元代,下迄清末,以获自无锡沈梧“古华山馆”及陈骥德“吉云居”藏的明末忠贤书翰为最多,抗战中全部携至上海整理,准备刊印流传人间,分为忠贤、儒林、文苑、金石、藏书、画苑、方外、闺秀、吴郡先贤九类。

  从以上两大重点,以及兄弟各自的喜好中也就可以得见潘博山收藏并辑刊《明清画苑尺牍》《明季忠烈尺牍》等的缘故了。

  四

  郑振铎著有《西谛书话·求书日录》,始于1940年1月4日,终于同年2月4日,而郑振铎与潘博山的交往也主要在此期间。《求书日录》的背景为:1940年至1941年,为不使珍贵古籍外流,由张元济、郑振铎等人在沪上秘密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为在重庆的中央图书馆购得大量古籍善本,他们的工作曾得到不少爱国志士的帮助,潘博山就是其中一位。因此郑振铎认为“保存文献,人同此心。博山为我辈中人,故尤具热忱。”

  郑振铎还在1月4日《日录》中写道“闻暖红室刘公鲁藏书,已售给孙伯渊。此人即前年卖出也是园元明杂剧者。本来经营字画古董,气魄颇大,故能独力将公鲁书收下。恐怕又要待价而沽了。拟托潘博山先生向其索目一阅……”“1月15日,午餐后,至潘博山先生处。谈起暖红室刘氏藏书事,说,中有元刻元印本《玉海》(刘世珩得此书,名其居为玉海堂),又有剧曲不少。惟书贾居奇,恐不易成交。但他必力促其成。又谈起群碧楼邓氏书,亦欲出售,中多精钞名校本。”“1月17日,八时许归。博山有电话来,说玉海堂刘氏书,可以谈判成功,目录可于星期日上午送来,闻之,甚为兴奋。”“1月29日,博山来电话云,孙伯渊催解决玉海堂事。当答以书价如能再减让若干,即可成交。下午,博山来谈,说,伯渊已肯减让到一万七千金,不能再少,且须早日解决。否则,他因年内需款,有意他售,我说,三天以内,一定有确定的回答给他。博山走后,我踌躇了好久。三天后果有办法么?款果有着落么?”“2月3日,晨起,博山来电话,说孙贾催促甚急,以早日决定为宜……”;“2月4日,晨,有书贾某來谈,谓群碧楼书求售甚急,平(北京)贾辈亦志在必得,有集资合购说。孙伯渊亦为此事赴苏州。此事殊感棘手……”“2月5日,至潘博山宅,和他谈群碧楼藏书出售事。他说,孙贾已以五万元将这批书购下,其望甚奢,坚欲以十万元脱手。当托他设法交涉减让,并付以玉海堂书定洋三千元。他说,群碧书,不日即可运到上海来。和他约定,书一到,便想去看。”

  以上《日录》中所述及的人事又都与苏州相关,如“暖红室刘公鲁藏书”中的刘公鲁(1901—1937,居苏州大太平巷,今苏州图书馆镇馆之宝宋刊《杜陵诗史》即其旧藏);孙伯渊抗战前与其弟孙仲渊在苏州开设“集宝斋”古董碑刻店;群碧楼主人藏书家邓邦述故居在今侍其巷内。这些便是郑振铎借重潘博山的原因之一。然而,令郑振铎始料未及的是,偶然发现潘博山曾在其中串通卖家暗自收取“中间费”。郑振铎曾在给时任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的信中写下“有儒而实商”这样的话。

  1943年5月7日,郑振铎得知潘博山逝世的消息后,大为惊骇。并感叹道:“博山体素健,正壮年有为,不意其竟去此浊世也。谈版本者又弱一个矣。”并有记谓“此书(即《明清两朝画苑尺牍》)在博山故世后方始装订成册。阅之不胜有人琴之恸!忆博山贻予《明清藏书家尺牍》时病犹未深,不意一月之别,遽成古人。人生诚若朝露也,哀哉!”1943年7月10日,郑振铎还赴护国寺吊潘博山丧,并送赙仪五十元表示哀悼。尽管潘博山“有儒而实商”的作为,与郑振铎一心为公的人品形成对照,但在郑振铎的心目中,潘博山即使是个商人,也是个“儒商”,还算得“我辈中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收藏家477期:丁祖荫,《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最后一任私人藏家
杜泽逊:买书、藏书与治学
新刊 | 王道:郑振铎与“还魂纸”
《藏书家藏书汇集》
【笺释】董燿致香林
【雅道相传】收藏之都 :江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