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才了蚕桑又插田

  邹绵绵

  两年前,友人传来《风俗人物图册》(纸本、设色、共八开)图片,画迹上既无署名,又无题识,但从内容和画笔特色,以及纸本、装裱等来看,该图册应是出于清嘉(庆)道(光)间某位擅长风俗画的吴门画家之手。所绘题材全是江南水乡风光和农桑习俗,如养蚕、祀谢、莳秧、耘耥、织绩、扬谷、入仓等。最近萌生一念,把这些有关吴中农桑风俗的故事按图写出来。结果发现这些图片并非吴门画家原创,而应是临仿清康熙宫廷画家焦秉贞的《耕织图》,而焦氏所作是依据宋人楼璹(今浙江宁波人)在任临安府于潜县令时编制的《耕织图》而绘成。这便是这些江南农桑风俗绘图册传世的大致背景。

  今以南宋诗人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归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为题,对图册中的一些春夏季的内容稍作介绍。

  苏州的植桑养蚕,有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张姓长史在后来的“五亩园”(地在今桃花坞)广植桑树,可见苏州植桑养蚕历史的悠久,由此才会出现明代苏州丝织业的兴盛。

  养蚕要求蚕室清洁安静,《蚕蛾》一图所绘蚕房就设在全木结构的水阁内,上有绿荫遮掩,水边春草茂盛,环境整洁清静,可以说是养蚕的绝佳场所。笔者在乡下务农时,生产队养蚕特地把最好的仓库房屋用作蚕室,还为此给门窗装了绿纱。图中画有五位蚕娘,中间一位蚕娘正凝视着桌上蚕匾中刚结成的蚕茧,旁侧有一名儿童趴在桌上注视着蚕匾中的蚕茧。沿房栏边有一中年蚕娘正抬手指着窗檐下挂着的两束稻草上布满雪白的蚕茧,讲着蚕事。所绘人物姿态神情十分生动。但从图画蚕室、人物服饰等来看,应该是借乡间富裕人家的蚕房蚕娘来反映江南水乡养蚕事。

  《竹枝词·祀谢》中写道,新丝缫得谢蚕神,福“物堆盘酒满斟。老小一家齐下拜,纸钱便把火来焚。”由于“新丝缫得”,全家都要对“蚕神”谢恩,这就是《祀谢》一图描绘的场景。图画中不仅供桌上供有香烛,供奉蚕神牌位,在牌位前还供着新丝,还有“福物堆盘酒满斟”,一家老少都要来向“蚕神”跪拜行礼,以示感恩。

  一年中除了麦收(含油菜)外,要莳两遍秧,所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过了农历的正月就要做准备了,罱河泥积肥、修水渠、开灰潭、做秧田、布谷育秧等。到“五一”前后早稻就要开始莳秧。从《莳秧》这幅图来看,旧时下田莳秧都是男人的活,这或许与旧时在地主家做长工的都是男人有关。笔者想起当年生产队中莳秧、割稻、割麦等“弯腰生活”,都是由妇女来承包的。被称为“手法生活”的“莳秧”,男人确实比不上妇女,妇女们可以弯腰一趟莳到头,戏称“女人没有腰”。

  等早稻莳完秧后不到一个月,秧苗一“发颗”(扎根生长),劳动力就要一起下田“秐稻”,不论男女都跪在水田中,按莳秧每趟六株秧,要把每株秧都摸到,即要求为每株秧松一次土,可使它更好地吸收养料有利成长,同时还要拔除稗草,不让杂草与稻禾争肥料。做早稻的“秐稻”,尚在端午时节,往往天气阴雨连绵。而到了晚稻“三抢”(每年的七月中旬到九月下旬的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抢田间管理)中的“秐稻”,稻田里的水就热得难以下足了。

  由于旧时吴中乡间种植的水稻都是单季稻(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清康熙年间吴中曾有少量试种再熟稻,但由于农技相对落后,亩产并不高)。因此,《秐稻》一图所绘场景正值夏日初伏,气温不算太高,四位头戴凉帽的农夫正跪在水田中秐稻,而田埂上站着一位手拿蒲扇遮阳的中年男子,正注视着田中劳作之人,并向他们问话。田埂上的人应该是这些农田的主人,而跪在水田中秐稻的四位都是雇农。

  以上是《风俗人物图册》中的几幅作品,通过这些图画,旧时吴地的农事习俗生动再现。

  图一、蚕蛾 图二、祀谢 图三、莳秧 图四、秐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蚕桑习俗----看花蚕
把诗话桑蚕/中国文化报
明清时期的农业
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
农桑辑要_典训之先贤务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