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履: 吴门医派温病学肇始者
《苏州日报》
2020-03-07 

  陈其弟

  苏州是温病学派的发源地,在明朝初年,一位叫作王履的昆山人是该学派的开创性人物,值得称道。

  吴门多名医,据《吴中名医录》统计,吴中历代医家有1200余人,其中医官、御医百余人。十三世纪下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苏州时,苏州粉墙黛瓦的建筑、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的物产以及吴门医学等特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苏州城漂亮得惊人”“有许多医术高明的医生,善于探出病根,对症下药”,说明吴门医学在元代就已经引起了海外旅行家的重视。

  明清时期,人们将这里的中医称作“吴医”。明代杨循吉在《苏谈》一书中称:“今吴中医称天下。”清代乾隆年间,唐大烈将当地31位医家的医论、医评、药方、考证、笔记汇编成《吴医汇讲》,每年一卷,前后共出了11卷。从此,“吴医”这一名称始行天下。

  吴门医学在漫长的中医发展历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几大不同的医学流派,其中温病学派是吴门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优势的一大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吴门医派的代表。

  吴门医派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苏州温病学派的兴起密切相关。在温病学说形成之前,一般医家都遵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六经传变的论证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苏州地处东南卑湿之地,是瘟疫、温病的屡发地区,据《崇祯吴县志》记载,早在建武十四年(38),吴县(今苏州)发生过“大疫,死者万计”。在宋代,淳化四年(993)、建炎四年(1130)、绍兴元年(1131)、乾道元年(1165)、庆元元年(1195)、庆元五年(1199)又先后发生过6次大疫。据《林屋民风》记载,元代天历三年(1330)“春,三吴之人饥疫死者数十万”。

  因为温病的病因、发病、传变过程和治疗原则不同于伤寒,故运用治伤寒的方法来治疗瘟疫、温病疗效不佳。在长期的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明清两代,一批吴中名医,著书立说,形成了“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三大特点。

  吴中名医创立戾气学说与温病学说,重视基础理论,善于吸取众长,敢于发明创新,处方用药注重实效,具有“轻、清、灵、巧”的特色。从此,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有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抗感染治疗学方面居世界科技领先的地位。

  吴门医派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王履开风气之先分不开。

  王履(1332-1391),明初医学家。字安道,号奋翁,又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溯洄老人,昆山人。他博通群籍,教书乡里,精通医术,且能诗善画,著有《医经溯洄集》《百病钩玄》《医韵统》等。《古今医统》称王安道“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深医源,直穷奥妙”。《四库全书提要》称其“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者”。

  王履的医学成就,与一位义乌人朱震亨分不开。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震亨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帖”“朱半仙”。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的一代名医,于1347年撰写成中国最早的一部医话专著《格致余论》。朱震亨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履正是朱震亨的门人,尽得朱氏之学。他治学严谨,立论有据,探讨医理强调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他透彻地论述了内外伤经的异同,将《中风》《中暑辨》合为《溯洄集》,共二十一篇行于世。除研究医经的心得外,还在某些临床问题上发表了个人见解,其中“亢则害承乃制论”“四气所伤论”“张仲景伤寒立法考”“泻南方补北方论”等均为精切的论述。

  王履不但是名医,而且还是一位名画家,代表作是著名的《华山图册》。此图是王履于洪武十六年(1383)游览华山后,潜心构思半年多时间始画成。全册各开意境或险峻,或幽深,或苍茫,或清旷,将华山万秀千奇的佳景胜迹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华山图册》中较系统地论述了其绘画主张,其中“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师法造化”的见解和“以形写意”的观点,对后世山水画理论影响深远。

  华山北俯黄河,东扼潼关,山势巍峨高耸,自古即列为五大名岳之一,号称西岳,其雄奇宏丽的景色成为历代诗人、画家赞咏的题材。

  全册共66帧正页,计图40幅,另作记8帧、111首诗加自跋14帧,“游华山图记诗叙”1帧,“重为华山图序”2帧,“画楷叙”1帧。合成一册。故宫博物院藏图页29幅,余藏上海博物馆。每幅一景,每景均有精妙的描绘。如《上方峰图》,画面地势险恶,岗峦对峙,在陡峭的峰壁上铁锁下垂,犹如银练垂空,崖下行人昂首仰望,着意渲染出“青壁无路难寅缘”的险峻形势。而《苍龙岭顶图》则云霭缭绕,峰峦隐现,一派苍茫 缊的气象。全图以水墨表现为主,略加赭石、花青等淡彩晕染。构图多采用近景和中景,突出主体又注意空间进深。用笔挺拔峭劲,山石多以劲利的笔触作小斧劈皴,表现华山坚实的石质,树木则以瘦硬如屈铣铁的简洁笔道显示挺秀之姿。画法取自南宋马远、夏圭,又具自身风貌。此图为王履晚年杰作,亦是其存世孤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7.12.22【中医流派】丨吴门医派(3)
什么是吴门医派?
江苏有两个地方中医名家辈出
中医流派文化温病派
苏州百馆(25)这里有杏林高手出没
温热大家王孟英,学派内涵越、吴、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