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流派文化温病派

1


什么是中医流派

     中医流派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学术流派,如温病学派、伤寒学派。广义是指除了学术派别之外,还包括了某种学术观点和诊疗方法代代相传形成的世医流派;以及一个地区众多的医家长期而形成的极有影响力的地域流派,如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等。所以说中医流派应当包括以上三种流派的所有内容。但三者流派的类别,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地域流派内容最多,可以包涵以上两者。


2


温热学派简要发展史

     温热病的文献记载较早,最早见于《素问》“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温病34候,指出其具有“转相染易”的传染病特点。后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不断发展成温热学说。

   一般将温热学派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般认为河间学派奠定了温热学说的基础。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刘完素对“火热论”的认识,提出了以寒凉药治疗热性病。

河间学派之后,明朝吴有性把温热学说延伸而为温疫学说。不仅研究一般的热性病,还提出了对“戾气”的认识。

清朝时期在《吴医汇讲》最先刊载了叶桂的《温热论》,后随着理论和临床的不断结合,以温病四大家为代表,形成了温热病的理论体系,此时温热学说已成熟。


3


吴门医派

      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之一。苏州历史上有“吴中”“吴下”“吴门”等之称。苏州名医辈出,学术成就独树一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方医学流派—吴门医派。

    学派间的学术交流是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动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乾隆年间苏州府医学正科唐大烈辑成的《吴医汇讲》。《吴医汇讲》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刊物,开医学杂志先河。其中第二卷上,同时刊出叶天士和薛生白的文章,两家学说交相辉映,营造出活跃的学术氛围,体现了温热学派对内部争鸣的重视提倡自我完善的吴门之风。

     其中有精擅内科专治主治风、劳、臌、膈;疑难杂症的的顾允若;擅长内、外科,尤以温热病为著的经绶章;门墙桃李百余人的医学教育家、名医李畴人;郑氏29世女科,堪与著名的“江南何氏29代世医”相媲美,成为中外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车塘吴氏18世风科,诊治各种风病疗效卓著,慕名求医者不绝于途。金氏儿科内科在苏州妇孺皆知,“小儿有病,到西街去看”在老百姓中广为传颂。喉科世家马友常、耳科世家顾君安、针灸名家尤嗥民等都名噪苏沪,四方求医者接踵而至。这些专科名医代表着这个时期、这个地区中医药学术和临床的最高水平,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培养下造就一大批新一代中医名家,客观上促进了整个吴中地区的医学发展,对吴门医派的兴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孟河医派

    孟河之名,源于唐朝常州刺史孟简拓浚河道而来。它原是武进的一条运河,镇因河得名,孟河镇北临长江,是常州市的西北“边陲”,地理区位条件独特。孟河地处在两座山之间,“东山对西山,两山夹一城”。孟河医派鼎盛期,当时二百余户人家的孟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自南向北分别是:儒德堂、泰山堂(扬中人开)、聚德堂、同德堂、天生堂(马家药店)、费德堂、仁济堂(费家药店)、灵济堂、益生堂(为费宝堂开),足见当时医事之盛。府县志有载:“小小孟河镇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撸之声连绵数十里。”孟河医家之名一时声震寰曲,足见当时医事之盛。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年代,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时雨苍将孟河医派的发展划分为三期:启萌期有沙、马、费、杨、贾、奚六大家,繁昌期以费伯雄、马培之两人为代表人物,发扬期以费绳甫、丁甘仁为代表人物。

     孟河医派立论精当,尊崇和缓醇正的用药特点。费氏强调和法缓治的重要性。所谓和法缓治”是指用药治病以和缓”为贵,选用性能平和的方药,缓慢图治,以达到脏腑阴阳气血调和、机体康复之目的。后继孟河医家均很好地秉承了费伯雄“师古不泥,和缓醇正”的学术思想,以和法缓治为宗旨,孟河医家临证立法用药时,多以平淡轻灵见长,一归醇正。马培之不但精于内科,而且将费氏醇正和缓”理论推及外科。丁甘仁在继承孟河费氏医学经验中,崇尚他的醇正和缓和归醇纠偏的学术风格,费伯雄所著的《医醇剩义》即以归醇纠偏为宗旨,丁氏认为名曰“和、缓”,“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切之功,“和缓”乃先贤遗风。

山阳医派

     山阳医派,是以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为宗师,以中医温热病学为其研究中心的一个医学流派。所谓“山阳',今指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楚州原名山阳县),因淮安在明清时代设府之故,其中还包括现在的江苏淮安宿迁盐城、连云港和扬州徐州等市的部分地区,所以山阳医派又称:淮医学派苏北医学流派、淮扬医派、淮海医派等。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该书自成书后被后世广为流传,影响较深,两淮医林,奉为圭臬。 

参考文献:

  1. 陈仁寿 江苏中医流派的特点及研究现状【J】中医文献杂志  2010,3 :35-37

  2. 任应秋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6-258

  3. 王菲菲 议吴门医派兴盛之因【J】光明中医 2015,30(3):449-451

  4. 单徳成等 孟河医派的源流与特色【J】湖南中医杂志 2009,25(3):106-108

  5. 张琪 曹震 周奇峰  孟河医派传承特色探析【J】江苏中医药 2010,42(12):1-4

  6. 杨建华 山阳医派的形成和发展初探【J】江苏中医药 2010,42(4):8-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甘仁对近代中医药的影响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
上海地区中医名家流派
中医七大主要学派
从中医流派发展探讨火神派与扶阳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