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使船事本属吴儿

  沈建东

  七桅是太湖中最大的渔船,载重量六十吨左右,因有七桅七篷,俗称“七扇子”。

  在“一面朝天,三面朝水”的险恶环境中,历代的太湖渔民积累了丰富的渔捕经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捕捞习俗。

  太湖渔民世代以操舟为业,出入江湖,动必以舟,如履平地。

  太湖渔船,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大小不等。小型渔船形式多样,风帆、摇橹、划桨者兼而有之。清吴庄《六桅渔船竹枝词》有云:“好风忽发五更时,放脚湖心似马驰。旋折六帆骑浪走,使船事本属吴儿。”

  大型渔船有五桅六桅等几种,古称“罛船”。罛,乃大网之意。七桅是太湖中最大的渔船,载重量六十吨左右,因有七桅七篷,俗称“七扇子”。据金理友《太湖备考》卷十六记载,太湖渔船,“其最大者曰罛船,亦名六桅船。不能傍岸,不能入港,篙橹不能撑摇,专候暴风行船,故其祷神有‘大树连根起,小树着天飞’之语。当天气骤变,风雨大作,白浪滔天,奔涛如驶之时,商民船只不敢行,而罛船则乘风牵网,纵浪自如。若风恬浪静,行舟利涉,罛船则帖服不能动。”罛船方头平底,船头之桅称“招樯”,所挂之篷称“招篷”,从船头至船尾依次是“三大篷”(头樯、大樯和二樯)和“三艄篷”(三艄桅,古代有二艄桅之制,计六桅),共计六樯六篷。头樯、大樯和二樯统称三大桅,是动力帆,终年常竖。其余四根桅是信号桅和辅助帆。船上无橹无桨,航行全靠风帆,风小时就扯满篷,风大则落半篷。船舷两侧作业捕鱼。更特别的是,罛船甲板一般由柏树木板拼成,油灰麻线捻缝,故密封性相当好,衔接处设有“水沟”,排水也十分通畅,即使水浪涌上渔船,甲板上积水,舱内也滴水不漏。罛船因此又得“浪里窜”的美称,民间也有“神仙眼热扯篷船”的说法。

  一般每条大船配七至九个劳动力,分别定岗为船老大、看风郎、挡橹、下肩舱、半粒头、伙舱六个工种,渔家俗称为“穴子”,意为定岗定员。船老大,是渔船上的舵手,一船之长,拥有绝对权威,一旦开航,都要自觉服从他的指挥。在平时的航行捕捞作业中,无论是起航、抛锚,还是下网、起网,都必须由船老大发令,俗话说:“老大一多,渔船要翻。”船老大并非一般人可以胜任,只有那些拥有丰富航行、捕捞经验和决策果断的人才能担任。同时船老大的报酬也是全船最高的,地位高,受尊敬,吃饭的时候,鱼头一定要对着船老大,鱼尾对挡橹,且必须由船老大先动筷,必须船老大吃鱼头,挡橹吃鱼尾,不能吃错,乱了历代传下来的规矩。地位仅次于船老大的是看风郎,一旦大渔船下湖,船老大在舱内休息,就由看风郎掌舵,代行老大职责。看风郎一般由年老退岗的船老大担任,报酬为船老大的八九成。挡橹,又称“舢板小老大”,是操作大船舢板的舵手,大都是有一定捕捞经验的中年渔民,主要负责网捕后入湖捕捞的技术性工作,报酬为船老大的七八成。下肩舱,平时负责撑篙,下网后协助挡橹下湖排网捕捞,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大多由青年渔民担任,报酬为船老大的五六成。半粒头,是船上的辅助工种,由刚参加捕捞的渔民担任,负责渔船上的杂活,如洗刷甲板、拣鱼、搓绳补渔网等,报酬为船老大的二三成。伙舱,是大船上的女工,主要负责全船的煮饭烧菜类的活儿,还要洗衣或者做些拣鱼、理网的事,报酬为船老大的三四成。中等渔船上,一般设置四个工种,配备五六个劳动力,这时船老大要兼看风郎,挡橹要兼下肩舱,其余工种相同。小渔船则都是“连家船”“夫妻船”,夫唱妇随,子女协助。

  旧时,太湖渔业捕捞大多在鱼汛期进行。鱼汛是指某些鱼类由于产卵繁殖等原因,成群、大量地出现于某一水域的时期。太湖鱼汛主要有银鱼汛、梅鲚汛、白虾汛、白鱼汛等,而银鱼、梅鲚鱼、白虾被称为“太湖三宝”。每年五月下旬至六月中旬的十多天是银鱼汛,属太湖的大鱼汛,一汛的产量约占全年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每年十一月,则是太湖银鱼的秋汛。梅鲚汛、白虾汛在每年八至十月。白鱼汛在每年七至八月。后来提倡科学捕捞,即在鱼类个体生长达到一定规格时进行捕捞,形成了新的“科学鱼汛”。

  长期以来,太湖渔业捕捞,主要依靠风力作为牵捕的动力,风对捕捞作业影响很大,只有懂得刮风的规律,祈求风神保佑,才能扬帆捕鱼。陈耀文《天中记》云:“吴俗以十月初五日为五风生日,太湖渔者千馀家,盛陈牲醴,飨并湖诸神祠,祈此日有风,则每五日风雨如期而至,终岁皆然,可以扬帆取鱼,谓之五风信。”渔民在长期的渔业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太湖地区刮风的规律,并将其与太湖地区独特的民间信仰习俗相结合,总结出全年有二十个“风信”,也称“风报”“报头”。这二十个风信依次是:正月十二开印报,正月半三官报,二月初二土地报(土地生日,作春社),二月初八大帝报(祠山大帝生日,俗称张大帝),二月十九观音报(观音生日),二月廿八老和尚过江(达摩过江,宜雨),三月初三芦青报,三月廿三娘娘报(天妃娘娘生日),谷雨日谷雨报,立夏日立夏报,九月初九重阳报,九月十三皮匠报(俗祭钉靴,宜晴),九月十九观音报(观音出家日),九月廿六一头风,十月初五五风信,十月半寒潮报,十月三十利星报,立冬日立冬报,小雪日小雪报,大雪日大雪报。在风信的前三天、后四天要刮六到七级大风,这也基本符合太湖地区天气起风的规律。

  太湖渔民俗谚有“三季靠一冬”之说,每年农历十月,太湖渔家开始冬季捕捞。开捕前,要祭祀太湖水神禹王,祈求禹王保佑冬捕顺利、渔业丰收。太湖渔家习俗,每条船捕到的第一条大鱼(称为头鱼,一般要求是鲢鱼),必送到平台山禹王庙,供奉在禹王像前,称“献头鱼”。清人吴庄《罛船竹枝词》云:“一年生计三冬好,吃食穿衣望有馀。牵得九囊多饱满,北峻昂山上献头鱼。”自注:“北峻昂禹庙,渔船冬月致祭,以网中第一大鱼上献,名曰头鱼,用昭诚敬,以祈神贶。”除献头鱼外,还用全猪、全羊、整鸡、条鱼全荤供奉,亦有以豆腐、百叶、水果、蜜饯、糕点全素供奉。祭禹王的香会每年四期,分别在正月初八、清明日、七月初七、白露日举行。其中清明日、白露日的春秋两祭规模最大,春祭六天,秋祭七天。主祭者人称祝司,祝司唱神歌并请神,请来的不只是禹王,还要请其他的神灵,如城隍、土地、花神、蚕神、宅神、门神、姜太公等。还有献宝仪式,献宝时,对每件供品都要唱颂,然后在祝司带领下,渔民们向禹王和诸神叩首祈祷。祭祀仪式结束,开始演戏娱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湖渔家风情录
渔船演变史话
“帆张网”
大鱼难见全是小鱼小虾?船老大:海里没东西了
大卸八块 海蜇分着卖才挣钱/海蜇里子最贵卖到70元1斤/干的900元1斤
长江流域“禁捕”,他们将成为崇明末代捕鱼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