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找回朴素的年味 春节去功利化才能有真“年味” 让春节过出味道
找回朴素的年味
[ 来源:光明日报 | 发布日期:2013-02-06  ]
刘文嘉
一段吐槽过节的视频这两天被频繁转发。短片中那句对“过场”般过节的概括——“吃速冻水饺、穿淘宝新衣、钱包变红包、群发短信大拜年、3天要相8次亲”,让人们不胜唏嘘,也深有同感。
我们深深怀念的、那种有“年味”的春节,其实并非指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而是一系列连贯的、有着绵密滋味的文化活动。民谣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个看似细节化、市井化的“过年”过程,内中隐藏着对生活本身的虔敬和专注,隐藏着一种清火祛躁、返璞归真的力量。
说现在的春节缺乏年味,也是在说今天的生活缺乏这种细腻与质朴的感觉。流水线生产的食品,肯定不会像手工烘焙的那样饱含感情;而在平面化生活的时代,每个家庭都很难有自身独特的质感。哪怕是春节,你也和你的邻居一样,喝同一款饮料、看同一档节目、谈论雷同的话题,话题或是房贷车贷、或是升学升迁、或是找工作相亲,语气和平时一样焦虑,压力和平时一样“山大”。老人们刚要举杯叮嘱几句,就发现儿孙辈不是在发短信就是在刷微博,只能讪讪作罢。这个心境之下,即使贴了窗花春联、放了烟花鞭炮,年的味道还是那么遥远。
中国人那么在意这个节日,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春节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故乡”。亲友相聚、阖家团圆的过程,其实也是每个人回归这个精神故乡的过程。而故乡的意义,就是要告诉一个人,你从何处来,有怎样的力量,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都适宜在此时自我梳理和展望,岁月更始会助我们撇去虚名浮利的泡沫,伦理亲情会让我们更清楚生活真正的价值所在。窃以为,这是春节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而所谓“过出年味”,就是守护这个价值以避免其式微。
鞭炮的气味和饺子的香气,都是我们概念中的“年味”。但重要的不在于这两个物件,而在于几代人团圆的快乐和全家共同和面、擀皮、包馅的幸福,以及这个过程中专注当下、静若安好的心境。如果想过一个真正的年,试着提醒自己减少应酬寒暄、放下电子产品、调小电视音量,暂别日常的焦虑和郁闷,真正和家人平静悠闲地团圆守岁、围炉夜话。也许这样过年,不仅能找回些春节的味道,也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更好的活法。
至少今年试一试,在找回年味的同时,也找回生活该有的味道。
春节去功利化才能有真“年味”
[ 来源:重庆晨报 | 发布日期:2013-02-09  ]
春节将至,有人说,“回家过年”是一种认宗寻源的文化仪式。不过,如今也有一些人不太重视“过年”了:一方面,部分人对此有些淡漠,甚至不愿回家;另一方面,有的人产生了精神疲倦,走过场式过年。而据调查显示,40.9%的受访者肯定“过年是负担”;40.0%的人痛感当前社会普遍功利。
(新闻详见本报昨日4版)
春节将至,“过年”自然成为热门话题。无论是回家过年的“一票难求”,还是双独夫妻的“回谁家过年”,都引发热议。背后原因,其实不难厘清。一者,过年是团圆的象征,每个人都想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过大年;二者,来自现实生活的压力与问题,又不容忽视,让公众对过年无比纠结。
尽管团团圆圆的歌声总在飘扬,也尽管恭喜发财的祝福总是俯拾即是,但大家还是越来越发现“年味”越来越少,“过年”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回家过年更像一种形式。现实的窘境是,年轻人的话题老年人插不上嘴,老年人的话题年轻人不感兴趣,代际沟通的障碍,因为科技的发展,反而越拉越大。
于年轻人而言,要么拿起时髦的奢侈品炫耀,什么LV、爱马仕、iPhone……要么坐在一起闲聊房子、车子、票子……有点小成就便能昂首挺胸,不然就得低下头颅;于年长者而言,坐在一起,也大多在吹嘘自己的儿子、孙子如何有出息,如何争气……当过年的“拉家常”变得功利化,变得彼此炫耀吹嘘时,“年味”自然渐行渐远。
当回家过年,只是为了攀比一下谁赚的钱多,谁封的压岁钱多,那这样的过年,自然就成了走过场。在攀比之下,不可能有最成功的人,只有更成功的人,那每个人都会深感压力,那一个年过下来,浓浓的节日氛围自然是感受不到的,感受到的只有压力,只有继续奋斗的沉重目标,彻底地偏离节日的本质属性了。
因而,只有让春节先去功利化,“年味”才可能回归。当代年轻人“不愿回家”,的确是一针警醒剂,一方面要警醒现实,即政府工作者,理应营造更为公平公正的环境,让来自生活的压力不那么大,年轻人才愿意回家;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不能让节日过度“功利化”,而应保持节日应有的文化内涵,如此才能让春节不再是种负担。“年味”才不至于越走越远,年轻人也才不会再望“年”兴叹。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让春节过出味道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 发布日期:2013-02-09 ]
马献忠
【核心提示】“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国内外炎黄子孙过得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脚步渐渐临近,如何认识新时代春节的文化内涵?如何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
“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顾问赵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3年为农历癸巳年,生肖为蛇。与“蛇”相关的传统文化形式有很多:民间文学有《白蛇传》,民俗书法有《百蛇图》,民间舞蹈有“耍龙”,民族音乐有《金蛇狂舞》,戏曲有《幼女斩蛇》,曲艺有《汉高祖斩白蛇起义》。春节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道德教育、伦理教育、审美教育的大好时机。
十年前,文化部正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将春节设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十年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向记者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是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或在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的价值体现在: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具有扎根于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万安伦副教授认为,现代的很多节日活动与传统节日活动相比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既弘扬了民族节庆文化传统,又融入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因子。但万安伦强调,“文化”始终应是节日活动的主角。
不能把市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唯一风向标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市场正在成为主导文化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教授认为,不能把市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唯一风向标。文化产业发展除了要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财富,更要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这就需要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真善美的价值在文化资源再生产中的主导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春节等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传统农耕文明下的节日。”乌丙安认为,我国的春节等传统节日面临着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两大历史性任务。
赵书表示,要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对接,不断创新,使传统节日保持生命力。对此,赵书提出以下建议:深刻理解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民俗文化,发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对龙抬头、七夕、中元节、重阳节、腊八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及二十四节气也要进行宣传;对近年新出现的节日进行梳理,并嫁接到传统节日的时间架构之中,比如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就是一个典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石柱县土家民族文化保护的调查报告--土家族文化网--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
年俗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创新
端午节诗词精选十首
弘扬传统年俗文化(转)
“三月三,耍西山” | 昆明璀璨的民俗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