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节之慎终追远与民族内聚力

清明节之慎终追远与民族内聚力

[ 来源:央视网 | 发布日期:2014-03-26 ]

陈士良

  摘要: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它不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还锻造着我们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清明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之所以至今仍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是因为它承载着华夏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同宗共祖上百代的文明信息,寄托着古往今来华夏儿女的理性情怀,蕴含着普罗大众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它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对家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期盼。同时,清明节所具有的通过其内在精神——慎终追远而强化民族内聚力的重要作用也是今天我们特别重视和推广清明节活动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古人有迎接春天的习俗,在春光明媚、草木萌发的三四月间,其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日,就是清明节了。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千古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何“行人”会“欲断魂”?为何他们迫切地要寻酒浇愁?因为行旅之人千里万里之外,在清明节是赶不回去了,他们既思念在家的亲人,亦为无法亲临祖居墓地祭祀去世亲人的在天之灵而内疚,怎不泪雨纷纷、魂断魄散?正是这样一种人类最深厚的人伦情感,千百年的积淀孕育出了清明节的内在精神:“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它不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还锻造着我们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清明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之所以至今仍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是因为它承载着华夏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同宗共祖上百代的文明信息,寄托着古往今来华夏儿女的理性情怀,蕴含着普罗大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它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对家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期盼。同时,清明节所具有的通过其内在精神——慎终追远而强化民族内聚力的重要作用也是今天我们特别重视和推广清明节活动的重要意义之所在。2006年5月,“清明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把清明节同端午节、中秋节一起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使清明节真正成为全民的节日,成为普天共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个时节天气清洁宁静,故称为清明。但清明的意义绝不仅是自然状态的,其与寒食节相融合,承载着许多浓厚的社会文化观念,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前行,清明节也在不断地演化发展,不仅衍生出一些新习俗、新风尚,而且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蕴涵和现实意义。

1、生命清明

  “个体生命”、“家庭生命”、“家族生命”,形成了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则是中国人通过祭祀先人、叩拜先贤、缅怀先烈传达出另一个生命主题——追思感恩。

  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在内涵丰富的清明节日里,人们追思已故亲友、扫墓祭祖、慎终追远;人们缅怀革命先烈、面对丰碑、重温历史、感恩生活。对过去生命的纪念、对现实生命的呵护、对未来生命的祈盼,都包含在清明节的节日活动当中。踏青是清明节非常重要的习俗活动,是对自然生命的热切关注,是对生命之美的欣赏,同时具有养护生命的作用。清明节的其他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等,则体现出对生命力的展现和张扬。晋南过清明节时给孩子蒸“指望馍”,表示对新生命的期望和祝福。在广东翁源,清明节有分祭肉的习俗,一般是每个男丁四两或半斤猪肉。但有谁家新生了儿子,第一次祭祖可得一斤猪肉,叫做“新丁肉”。清明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

  清明节以其特有的祭扫活动,将生者周期性地置于和先人共处的情境之中。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是祭祖扫墓,为祖先坟茔培土。民间通常认为,坟墓是灵魂的世界, 是祖先神灵生活的地方,对祖先应视死如生,所以, 清明节为祖先坟墓培土加固、清除杂草, 体现了孝亲观念;而祈求祖先保佑, 虽有迷信色彩,但也体现了教德传承。在千里赶往上坟的路途中,以及在先人的坟墓前,一个人总会重新回想起所受到的恩惠,并由此激发、强化了报答之心。所以,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不仅是感恩情怀的体现,还是培育感恩情怀的重要时机。扫墓是对祖德的追忆和弘扬,也是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而这种对祖德、祖先的弘扬和纪念是通过世世代代生命的延续和承传才可能实现的。

  因此,从生命哲学的深层言之,清明节的扫墓祭祀活动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对延续生命和承传德业的美好愿望和价值追求。由此,清明节成为中华民族生命精神集中体现的日子,表现着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民族精神,这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我们的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中华民族每一个组成者的生命都是贯通而为一的。

2、文化清明

  “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标志着春耕的到来,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大约到了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一个朝代, 经济繁荣, 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人们在纪念介子推的同时也扫墓上坟缅怀和祭祀自己的祖先, 并趁机踏青郊游,从而形成了全国性的春季活动。清明节所具有的扫墓和踏青的习俗,传承千年。这一天,我们祭奠祖先,“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这一天,我们缅怀先贤,“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这一天,我们踏青出游,“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这一天,我们嬉戏共乐,“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清明”是一个令人难以割舍的文化符号,千百年来已融进我们的民族血脉。每年的清明节,在禁火寒食、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斗鸡、插柳等一系列传统仪式和民俗活动当中,这样的文化观念会被再一次洗礼和铭记。

  一方面,清明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宗敬祖的观念和尊老敬老的美德。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 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另一方面,清明节是中华民族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力的符号。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中华民族崇宗敬祖、隆宗重嗣、重血缘亲情的传统习俗, 在清明节表现得格外集中而动人。清明节已成为维系家庭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 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 走亲访友, 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联系, 并使这种关系公众化。清明节最大的功能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家庭、家族、宗亲聚会交流的平台,在共同的清明节俗活动中, 促进了彼此认同, 增强了内聚力。事实上,在清明节的演化中,人们逐渐把血缘亲情拓展开,转化为对乡里先贤、本地英杰、民族英雄和杰出历史人物的缅怀。通过节日,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中华民族情感延伸的脉络,和民族品格的构筑过程。这种缅怀,正是我们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

  今天,我们过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确保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3、和谐清明

  首先,清明节可以保持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时值阳春三月的清明节,人们因时制宜地开展亲近自然的活动,踏青、拔河、蹴踘、放风筝、荡秋千等。这些特定时间点上的特殊活动,促使人融入自然,遵循自然节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清明节可以保持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往习惯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规模的缩减,工作的繁忙和压力,使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却在拉大,但是,依然有最美好的向往,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和谐,这其中包括对父母长辈的敬爱之情,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的依恋之情。清明节给人们互动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大家放下各自的事情,彼此交流,充分融入到集体中来。在祭祀过程中,整个家族的人团聚在一起,人们的家庭意识、家族伦理意识顿然增强。

  继之,这种基本关系结构扩展至整个社区互动网络,加强了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与精神联系,从而增进了民俗共同体的内聚意识,保证了民俗共同体的内部和谐。此外,清明节还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如拔河、放风筝、荡秋千、斗鸡等。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促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了人际间的和谐。

  在清明节日里,人们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通过一系列文明节俭环保的清明祭祀亲人的活动,培育了全体国民怀念先人的情感,追忆先人之德,从而更好地涵养自我的德行,获得一种人生终极的超越性,以处理好自己面对的世界与人间的各种问题,获得民众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

4、平安清明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奠先人、缅怀逝者的传统节日。随着清明节上升为国家法定假日,节日期间,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其中进行祭祀、郊游等活动。但是,近年来,在踏青扫墓祭祖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清明节俗异化的一些现象,比如,白色冥品,有低俗、夸张离谱之倾向,祭祀的冥品中除了日常用品、高档电器、楼房汽车外,甚至不乏赌博器具用品等。食物祭品则铺张浪费严重,原先体现心意的食物现在则成为各种名点名食的展示手段,鸡鸭鱼肉、名烟名酒不一而足,形成铺张浪费、攀比的不良风气。甚至一些迷信活动,请巫师、做道场、驱鬼、镇灾等活动声势浩大,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一些传统的焚香、烧纸、放鞭炮等方式,极易引发火灾、污染环境等社会问题。这些不当的祭祀行为颇有使极具文化内涵的清明节变得低俗、浅薄,严重影响了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

  当然,清明祭扫期间的超大人流、车流也极易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的管理部门要主动地介入,加强对民间的清明节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积极服务于清明祭祀活动,以使清明活动能够平安进行。

慎终追远、民族团结

  清明节之所以能绵延几千年而不绝,充满顽强的生命力,辗转千年追其根源,清明节的不朽灵魂,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寻根追远、敬祖尽孝、和家平心、传承弘扬”,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一代更比一代繁荣和昌盛的文化基石。清明节的内在精神——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具有强化民族内聚力的重要作用。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要求人们在丧葬与祭祀的仪式仪轨中,缅怀先人之泽,追忆先人之德,从而涵育己之道德与人伦的品格,增强家庭与家族的凝聚力,以更好地面对自我的人生之路。

  清明在中国民俗文化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重大纪念日,时至今日,祭祖仍为民俗生活中的大事。无论是港澳台同胞,还是海外侨胞都对清明祭祀祖先十分重视。每年清明时节,不仅环居祖墓的亲人要上坟祭扫,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同样纷纷赶回祖籍,祭奠祖灵。“慎终追远、追本溯源”,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清明节是两岸同胞的重要节日,是凝聚两岸人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精神纽带。在台湾,有“清明不回厝无祖”的说法,指的是清明节不回家扫墓的人就等于没有祖先,即使在外窘困没有路费,这一天也想方设法回家扫墓,足见岛内民众对清明节的重视。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是中华民族的祭祀地,每当清明时节,民族亲情都在这里汇集、凝聚,从虔诚拜叩的肢体语言中,我们能读出“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缘。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节也是一个典型的融合了多种主题、凝聚了朝野心愿、沟通着阴阳两界、打破了喜悲阻隔、实现着天人合一,兼顾身心、哀乐和鸣、和谐合奏的重要节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状态的风向标。清明祭祀不仅成为维系民族人文认同的“纽带”,而且也为民族凝聚和人文认同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和“文化强心针”,点亮了中华民族凝聚之灯,使优秀文化得到了发挥——从祭祀内容、方式到礼仪,都得到了规范。将祖先祭祀、家庭祭祀、国家祭祀有机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和向心力,切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撑。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质传承节,是中华民族生死超越的生命节,清明节更是中华民族生命精神和民族内聚力展现的一次盛宴。我们应该在一年又一年的清明节俗活动中,不断领会清明节的历史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 “生命清明、文化清明、和谐清明、平安清明”的现代价值。而且,通过海峡两岸以及在全球其他各地的中华儿女们的携手合作,一起为繁荣和弘扬中华之清明文化而不懈努力,共同浇灌这千年不谢之花,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芬芳。

  (作者系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林凤系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文化三谈
清明节的来源与习俗
清明日·话清明
萧放:清明常在,民族不老 | 光明讲坛165讲
梨花风起正“清明”: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评论
国学资讯 - 清明节:拥抱自然的春天的节日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