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失去了纯正的乡音
2014年11月12日 20:29:30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顾仁
人们都说,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育成了一个地方的乡音。唐代诗人贺知章有诗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足见自古以来人们对乡音的亲切程度和依赖性。
我的家乡在扬子江北岸,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大桥镇。大桥镇已被国家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从中可见历史文化在其中的功绩。当然,作为乡土文化的乡音,也是这个古镇历史文化的一个佐证。
大桥镇隶属扬州,我们也可以称为扬州人。但是,大桥的乡音与扬州的方言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年幼的时候在江都仙女庙(现仙女镇)随父亲生活,并在江都实验小学读书,讲的是一口的大桥话,当地的老一辈就笑称我是“东路腔”。而扬州与仙女庙很靠近,现在基本上连为一体,语音基本相同。我们大桥人则说:“扬州仙女庙,说话西路调。”那时,我对乡音的概念没有一点认识,但是我的乡音难改。
在家乡,说起乡音,人们就感到非常亲切。如果不讲乡音,人们就有了非议。我回大桥后读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国家开始推广普通话,当时我还是学校的学生播音员。有时,我回来说上一两句普通话,乡邻们就笑话我说:“南腔北调的”。更有甚者说我是“乡里驴子学马叫”,弄得我很不好意思,让我在乡亲们的面前不再说普通话。所以,我的大桥乡音,一直到现在无改。
我在家乡,说惯了乡音,也听惯了乡音,一切都感到很平常,很自然。可是,近些年来,我发现现在家乡的乡音不是那么纯正了。如果你走在大桥的古镇上,那些南腔北调的多了。有的是从安徽来做熟食生意的,有的是从山东来卖蔬菜的,有的是从甘肃来卖大饼的,有的是从新疆来卖烧烤的,还有的是从浙江来做农业承包大户的。真是南有南蛮,北有北侉。他们中,有的是讲着普通话,有的是讲的外地的方言,尤其是那些讲着外地方言沿街叫卖的,直让人感到大桥的乡音变了。
近十多年以来,自从江都实施沿江大开发战略,地处大桥镇的江都沿江开发区就吸引来不少的企业,如中海运造船厂这样的国字号大企业就有三家。中海运这个企业,人多时达2万多人。这样的一些企业,职工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讲话更是南腔北调了。每逢休息的日子,职工们需要上街买卖,需要消费,他们讲着普通话,或是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而我们大桥人讲方言,他们往往听不懂,在语言的交流中大桥人也就讲起了普通话。这是大桥乡音,在社会上失去了纯正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乡音的裂变,也是失去乡音纯正的一个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的农民都洗干净了腿上的泥巴,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还从外地带回了新媳妇儿。我的一个侄孙,就从湖北带回了一个媳妇儿。我的一个村邻,还从新疆带回了一个女人。这些女人的到来,逼着家里人或是村里人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与他们交流,他们成了改变我们乡音的推手。还有,现在的学生在学校都是在讲普通话,他们回到家里还是在讲普通话,家里人讲方言,他们还嫌家人讲话不标准。为了孩子的成长,不少孩子的父母也在讲起了普通话,因此乡音的“势力范围”也就越来越小了。
我并不因为失去了纯正的乡音而感到懊恼。因为我知道,乡音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变化,时代的进步。但是,乡音是一种乡情,是一种文化的根脉,曾勾起许多人对家乡的怀念。比如说,一位去了台湾的老人,在广播里听到了江都的民歌《拔根芦柴花》,每每就不能控制自己。所以,我相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言,定会能够得到传承。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党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扬州江都大桥镇开元寺
张同舟 | 扬州话与扬州评话
扬州江都方言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扬州大桥镇
大桥烧河豚(扬州江都饮食文化)
你们的家乡有没有什么好听的方言词儿? #方言 #家乡 #乡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