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需卦第五

需卦第五


需(乾下坎上)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译文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易经 · 序卦》:“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以“卦象”论,水在天上而未遽于地,必待阴阳之交,薰蒸而后成也。以“卦德”论,乾性主进,滞于坎陷之下,未能遽进,必待其时也。“需”者,待也。“孚”者,信而不失其中也。盖物初蒙稚,待养可成,所以持者,在不失性天之分,故曰“需,有孚”也。

盖事有所待,君子惟静守以待天时,未敢妄作以至悖伤中道,则终有光大亨通之时,故曰“光亨”也。

 

——《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君子所行俱正,不违性天,乃能“贞吉”无咎,故曰“利涉大川”也。“利涉大川”者,谓能当大任也。

 

——《道德经 · 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故知,欲建立身外之浩大功业,必以能先行恪守心性之清静为前提;欲完成天下之宏大事业,必得先成就心性之畅然为前提。盖圣人不行凡夫之路,于心性未静之前,绝不妄求身外,是以终能成就千秋功业。——《老子厥中》)

——《道德经 · 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託天下。”(及夫天地间能有一人,外行不堕名利,内守常重心性,无为不言以济天下,当知是人可托以天下大事。——《老子厥中》)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盖物初蒙稚,惟以静“待”养成,此理势之所在,故曰“须”也。夫“坎”陷于上,君子不易于进,此当“需”之时,故曰“险在前”也。“乾”以刚健毅然有守,不行犯险冒进之事,故曰“刚健而不陷”也。不落险难,终有出困之日,故曰“其义不困穷”也。

“需,有孚,光亨,贞吉”者,此叠出“需”卦系辞,然后释之也。盖“需待”之义,非但得乎乾刚而不陷,更在“九五”阳居君位,乃发中正之力,故曰“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凡“需待”之义,务须先俱孚信,静守而不失中道;松弛任运,随顺而常归性真,恒此则天下无不能之事,无不立之业,故曰“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道德经 ·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政教礼乐之学,固应勤奋精进,日有所得;但却要以修道证道,时刻觉察内心、去除知见、照见本心本性为前提。待得知见尽除,遂入“无为”之境以得见本性。既见本性,始达天下事无不可为之境。是以为政者应以“无为”善治天下;若一旦根本未立而徒具礼乐,则必堕于徒有其表之境地,如此本末倒置而欲求天下大治诚不可得也。——《老子厥中》)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夫“云上于天”者,言天虽欲雨,未落,是待其时也。君子当“需待”之时,不容更有所为,惟心存孚信而守中正,居处安乐以养性天而已矣。所谓“饮食宴乐”者,言以情志养德也。此君子居易俟命,涵养待时之象,非真言饮食宴乐者也。

 

——《道德经 · 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勤奋有为、建立功业固然重要,但却以能因势乘便、随顺万物、不妄造作为前提;锐意进取、普益苍生固然重要,但却以能恪守心性,不标新立异、无事生非为前提;人生于张驰之间,纵有享乐,亦应以有益身心之乐为乐,断不可沉溺声色嗜欲,以至徒伤身心之康泰本然。——《老子厥中》)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郊”者,旷远之地,未近险也。“初九”阳居卦下,去难既远,故曰“需于郊”也。君子有济世之能,亦有卷怀之智,今当“需待”之时,必也恬静隐忍不妄施为,故曰“利用恒”也。能行避祸之道,故曰“无咎”也。

 

——《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存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去难甚远”,复能隐忍守常,不涉险地,故曰“不犯难行”也。未敢妄行致祸,故曰“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沙”者,水傍之地也。去水渐近,待时于沙,言近于险也。“九二”以阳刚之才居柔守中,虽未涉险却有所进,故曰“需于沙”也。盖于避世之士,知前有险陷,遂惕厉以洁其身;用世之士,见堕欲之民,乃责之欲为拯溺,故曰“小有言”也。虽小有责让之辞,毕竟合于势理,故得“终吉”也。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者,水朝宗于海貌也。虽近于险然尚有余地,是有节之象,故曰衍在中”也。君子近不逼难,远不后时,履健居中,以待其会,故曰“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泥”者,水傍泥溺之地也。泥逼于水,将陷于险,则难必害己,故曰“致寇至”也。盖当“需待”之时,而受“寇至”之难,非止在天命,亦在动而失其时也。

“九三”处下卦之极,才位俱刚,以其不能戒慎,终有“寇至”之灾,故君子不可不自防也。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虽逼于险,毕竟灾祸未加于身,故曰“灾在外”也。

“自”者,谓由也。福祸无门,惟人自招。若能谨慎戒惧,方无悔吝之忧,故曰“敬慎不败”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者,阴阳相伤者也。“九三”欲进而“六四”阻之,以至两相妨害,故曰“需于血”也。言“需于血”者,犹待时于险中也。

凡孔穴穿道,皆为幽隐,是以“穴”者,阴之路也。见“九三”进而逼己,“六四”柔不能拒,惟出所居之地以避其锋,故曰“出自穴”也。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坎”为耳,听之象也。“六四”能听命“初九”,不搦“九三”之锋,是以终得免咎,故曰“顺以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酒食”者,宴乐之具也。“九五”阳刚履尊,当“需待”之时,惟使心性畅然,不生贪妄,直养中正而已矣。是以安于日用饮食之常,乐天知命而自通达,故曰“需于酒食”也。其优游于平和,不多事以自扰,无为而治者,故曰“贞吉”也。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盖朝暮能享酒食之乐,终岁了无世俗之忧者,惟“九五”中正而居天位者可得焉,故曰“以中正”也。其似若早晚优游而无所虑者,非为沉迷不能立事,在宣示圣人无为之道,盖世人多有不能知者也。

 

——《道德经 · 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治国当循“守性却欲、涵内养中”之旨以为正道;临兵斗阵贵能善用奇谋以出奇制胜;治天下当奉“无为”之道以为至善。吾何以知此理者,以此:国多禁忌,则民莫知其可而恐以致祸,故惶恐忧惧,竞起非心,以至国家肇乱;奇技淫巧世之所好,却不知玄奇愈盛则人心愈躁,争奇斗艳,以至社会混乱;奇技淫巧之愈兴,则人私欲之愈盛,光怪陆离层出不穷,以至人心堕落,无以复加; 道德蒙弃,仁义不兴,却欲倚法以大治天下者,殊不知,其持机巧以待漏洞者恒多矣。是以圣人曰:我行“因势乘便、随顺自然”之道,则天下生民自然教化归心;我独守清净而不妄生奇巧,则天下自然归于正途;我于静守心性外再无他求,则百姓亦能自足于内;我于恪守清净外再无妄欲,百姓自然归于淳厚质朴。——《老子厥中》)

——《击壤歌》:“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上六”柔居卦上,正应于“九三”,三之既来,乃为己援,故无畏害之避,遂相与归,故曰“入于穴”也。“速”者,谓召也。“三人”者,“初九”、“九二”、“九三”也。三阳刚健主进,所以久“待”而不能进者,畏险难也。今难既通,三阳务欲上升,不召而自至,故曰“有不速之客三人来”也。

上六居无位之地穷困已久,望人救助之心甚迫切也。今一旦以一阴而为三阳之主,乃喜其来而敬之之象,故曰敬之”也。三阳既来,将以刚健济助险难,则困终可解,故曰“终吉”也。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上六”正应“九三”,而不与“初九”、“九二”为应;然初与二俱来,故曰“不当位”也。“上六”喜敬三阳,似有失身之嫌,然若知三阳之来,在于拯溺救困,若犹择其位之当否,而恭敬有别,是不知权变者也。故“初九”、“九二”虽“不当位”,然“上六”恒敬之,是有用人之智,故曰“未大失”也。“未大失”者,言虽失而未大也。若不能识权变之道,自经于沟渎,其失则愈大矣。夫《易》之“时”,正在于此,君子不可不知也。

 

——《论语 · 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贡问于夫子,管仲不该以“仁者”为称吧?桓公杀其主,而管仲却不能死节,非但不能死节,竟又为桓公之相,辅佐仇人。夫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得天下升平、万民乐业,其后世至今皆蒙其泽。天下若无管夷吾,你我皆披发左衽入于夷狄之俗者久矣。哪里会像世间匹夫匹妇般只知死守小节,纵然自绝于沟渎之中却终无人知。——《论语正则》)

——《道德经 · 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纵观天下之势,不妨以水喻之:若能常居地势最低处,则必得天下之水往来汇集。是以大国皆应效法:放低姿态,以“无恶意”示天下,则尽得天下拥戴。雌柔何以制胜雄强?盖以其能处柔处弱,无冲撞冒犯,使不致招祸于先;积柔克刚,以坤之驭乾于后。是以大国之于小国,若能谦下礼遇,则必得小国归附;小国之于大国,若能谦下恭敬,则必得大国庇佑。是故或欲以囊括天下,或欲以得人庇佑,皆以能处柔处弱以为大计。盖大国不过欲兼收并蓄小国,小国不过欲依附大国以求保全。此两者各欲得其所,其为大者,尤应谦下。——《老子厥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我读易传第叁章:第五节需卦
第五卦:需卦
通俗解读《易经》(14)
05需卦原文解读
一德:水天需卦六四、九五爻详解——需于血、需于酒食
易经需卦全文:需卦第五、水天需卦白话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