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时的轨迹(12)禁烟节,谁知寒食何方去?

禁烟节,谁知寒食何方去

雪岸

节到清明景色新,

游春祭祀闹纷纷。

谁知寒食何方去?

爆竹烟花戏白云。

寒食,又称冷节、百五节、禁火节、禁烟节。百五节,是说它的节日时间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日,即在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禁火就是家家户户不生火。火是热的象征,没火就冷了。既然要禁火禁烟,当然就只能吃寒食了。历史上它曾是一个特别隆重、辉煌一时的节日。【天文,时间,历法】(第146页)云:“在清明节前,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叫寒食节。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寒食节,或认为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古称,而把它们混为一谈。”

寒食节,顾名思义,其主要活动就是禁火寒食。至于扫墓、踏青、插柳等等系为后人添加。而今,它早已由没落到消失,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人们所知晓的寒食节,笔者认为大概是得力于于唐代的一位大诗人韩翊的的一首名诗《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料。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也是笔者从儿时起就开始背诵的诗篇。它以朗朗上口且又通俗易懂的文字,将历史上唐朝长安城里寒食节的情景,描述得维妙维俏,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唐诗之一。

在呤诵该诗的同时,也给人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就是如此隆重的节日为什么会消声匿迹呢?如果不是史上有那么多歌唱它的诗词,除了史学家和热爱历史的人之外,甚至连历史上是不是有过这一节日也该怀疑呢?

好了,笔者就借这个机会来一探究竟。要说清这个问题,不能不先从寒食节的起源说起。

时来天地皆同力——一个由传说兴起的节日

要说寒食,必先说火崇拜。火对人类的繁衍发展居功至伟,便产生多种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和传说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成为寒食节产生并发展的缘由。

其一是,传说火神名叫祝融。

夏朝时设立掌管火官员叫做火正,人们称管之为祝融。当然,真正的火神是祝融,是历代人们传说的神话人物。从夏朝起,他便一身二任,成为历史和神话的结合。关于火的众多神话便由祝融而起。祝融虽是火神,但他没有教人类用火。

其二是,传说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

《韩非子五蠹》记载:“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燧人氏成为第一个教会人类用火技术的圣人。

其三是,传说帝喾之子阏伯从上天给人类盗来火种。

阏伯发现人类没有火种,只能茹毛饮血,便上天偷得火种,带到人间。并为保护火种,受到天帝惩罚,付出了生命代价。这与古希腊的一则盗火神话大同小异。传说古希腊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得火种,送给人类,因此受到宙斯将其困在悬崖受苦的惩罚。而中国的瘀伯却为此牺牲,更为壮烈。遗憾的是如此动人的我国的神话,却被言必称希腊者掩盖,却让普罗米修斯占据了世界神话的舞台。

火既然如此重要,古代的人们对火神祝融、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为人类盗来火种的阏伯的崇拜和祭祀,理所当然。但是,又为何要禁火呢?原来火对人类而言,总是福祸相伴。扬福避祸,就须用管结合。黄帝时,明确提出有节制地用火,并设置有“火政”官员。商朝的甲骨文就有有关火灾的纪录,以及制定管火之规的记载。周朝旧制,有仲春禁火三月出火季秋内火。禁火期,老百姓一百五日或一个月内只能冷食,便引出了寒食之俗。各家所祀之火,每年要止熄一次。当时除了朝廷保存火种外,民间便没有火种了。直至清明节那天,才由朝廷将所保存的火种重新点燃,传至各家,谓之“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祭祖,便形成了禁火节,相沿成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朝来新火起咸烟”诗句就是记载的改火之事,

其四是,附会了纪念介子推的传说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大臣介子推陪伴晋国大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历经千辛万苦,甚至割下腿肉给重耳解饥。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回晋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后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封赏功臣时唯独忘了介子推。当晋文公忆起旧事,差人请介子推上朝受封时,介子推不来。待晋文公亲自去请,但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百般寻找无果后,便以放火烧山之策逼他下山,孰料他宁被烧死,终不下山。晋文公哭拜一阵,安葬遗体,并发现介子推自题的血诗,诗云: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后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登山祭奠。见与介子推一起被烧死的老柳死而复活,青枝绿叶,随风飘舞。晋文公便赐名为“清明柳”,并为纪念介子推,通令民间禁火,全吃冷食。节日传扬名人,名人推动节日。也许这就是寒食节从春秋到秦汉、隋唐盛行且特别隆重的原因吧。

仔细一想,周朝形成的禁火制包括禁火、出火的风俗,不可能是为后来的晋国臣子介子推而设,故寒食节的起源也应与介子推无关,而应是源自周朝所谓因介子推而形成的寒食节纯属附会,不过这是个美丽的附会,人们只会捧场,不会责备。人世重忠臣嘛。

其五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

《周礼》云:“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再依序传至百姓家。从文献记载可知,先秦时期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应该是来源于此。到了汉代,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则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其六是,今人还有二种说法。

一种归之于上古以来特定的民间信仰。古人将周天恒星分为二十八宿,东方青龙宫的角、亢二星为“龙星”,在五行中居于木位。 先秦时期,古人出于星象迷信和感应巫术, 认为春季龙星现于东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应该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 禁火期间肯定不能生火做饭,须得事先准备好食物。 这种不能加热的冷食就是“寒食”。

另一种说法用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惯制来解释, 认为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时期,人们钻木取火,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换季时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换取新火。当新火未到之时,须要禁止人们生火。《周礼,秋官,司煊氏》中说: “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就是仲春时节,负责取火的官吏街摇着木铎,警告人们禁火。 后来在这一时节禁火成为习俗流传。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生火,吃冷食。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无论是原本应有之义,还是人们的考证,或者是有人的臆度或牵强附会,有如此众多的理由,谁能阻挡历史上的寒食节,在众多的节日中脱颖而出,展现其无限的辉煌,放射夺目的光彩呢?

运去英雄不自由——寒食节的起起落落

大家知道,寒食节在农历三月,为清明节前一、两天。 汉代前寒食节禁火时间长, 长至一月左右。此前,更长的则是从冬至日起到寒食节共一百五日,是为极限。 汉代确定寒食节禁火三日。唐宋时禁火期改为一天。 从先秦到南北朝再到唐朝,寒食一直是一个大节日,当然其间经历过反反复复和起起落落,到宋元以后才正式走上式微之路。

有人说,无论是寒食所禁的火,还是清明所出的火,都不是燃烧举炊之火,而是天文学上所指的“大火星”,即是一种星的名字大火星是天蝎座a星,中文名为心宿二,又名商星。它是我国远古时代用以定季节的主要标志星。那时的天文官员亦因此而被称为“火正”。所谓三月出火,实际上是指三月初傍晚大火星出现在东方。九月内火则指九月大火星在太阳附近隐而不见。三月火出和九月内火,是同一组天象在不同季节所处的不同方位。观测它们的方位,对于确定季节十分重要。我国一向以农立国,准确地确定春播季节对农业生产来说尤为重要,因此要设专管火的官员每年报告人们禁火和出火的活动。很显然,后人将内火和出火理解成燃烧之火是一个极大的历史误会。当然,这是题外话。

言归正传。笔者以为,由于火对人类的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古人火崇拜无可非议。但火对人类是利害兼具,福祸相伴,更让人产生敬畏。趋利避害,求富弃祸之法,在于敬和管。敬是祭祀,管是禁火。祝融也好,燧人氏也好,阏伯也好,他们是火神,是发明和传授火种特技圣人,是盗火英雄,理应祭祀。管理之法就是要时时提醒人们对火要有敬畏之心,定期禁火之举,便能使人打下烙印。此为其一。其二,笔者以为,无论当初的周天子,还是到以后唐朝的皇帝,严令民间禁火,再由皇宫逐级下发新火,便把朝廷视作火种的拥有者,以树立和强化朝廷在民众心中的威权。其三,到此笔者想起几十年前拿出一天再吃煮野菜,咽糠粑,搞忆苦思甜一事,也许是那时当政者要老百姓吃寒食,尝一尝有火之幸福,无火之痛苦。以此作为寒食禁火起因不会太牵强附会吧。即使不妥,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再说说为什么唐以后逐渐淡化寒食节以致于使之消失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因禁火寒食。最初禁火有的说是一百五日,那就是三个多月了,时间太长,吃三个月的寒食,谁受得了。就是再昏庸的当政者也不致如此。说是禁火一个月应属可信。但吃一个月的寒食,而且是在正是春耕大忙之时寒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人的身体损害,无疑是极大的。取消这一禁令无疑是顺潮流合民心之举。历史的演变也是如此。

东汉时,太原一郡,旧俗因介子推焚烧而死,有禁火的风俗。到了介子推死的那个月,都说神灵不喜举火,因此百姓每年冬季有一个月要吃冷食,不敢生火煮饭,老小不堪冷食,每年死不少人。东汉的周举升迁并州刺史,力图革除这种风俗,于是“做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其意思是,周举作吊介子推文,放在他的庙里,并说盛冬去火,残损百姓生命,这不是贤人之意,并向百姓宣传,使他们恢复熟食。于是百姓的迷惑得以解释,风俗亦随之渐变。

当然,周举离开并州后,继任者又恢复了寒食禁火旧俗。

潮朝末年,掌控汉朝大权的曹操为革除寒食节禁火旧俗,颁发《明罚令》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其意思是说,当时寒食节不生火,吃寒食,还只是山西地区的特殊风俗,而曹操觉得这是个陋俗,怕把山西寒冷地区的老百姓给冻饿坏了,于是明令禁止,否则处半年有期徒刑。通过曹操的这个政令,能够看的出,寒食节很多人是不愿意过的,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家只吃冷饭,不能吃好吃的,也容易影响健康。

当然,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以纪念晋地历史名人介子推为名,恢复了禁火寒食习俗,只是将时间由一个月缩短为三天。

此后,后赵的石勒、北魏的孝文帝也分别对寒食习俗采取了严厉的禁绝措施,但这一习俗一是推崇了介子推的忠君思想;二是民间禁火再由朝廷向下传火,显示皇恩浩荡,树立朝廷权威,被当政者恢复,甚至屡禁不止,愈演愈烈。有人说,其原因是禁止寒食习俗的原因是老百姓迷恋旧俗,而迫使官方让步,给于无奈的承认和许可,显然是站在百姓的对立面,为官方涂脂抹粉之词。试问,有谁愿回到过去茹毛饮血的时代呢。

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公元274年-公元333年)是山西武乡人。当皇帝之前他新加曾来过绵山。对介子推和寒食节的事早有所闻。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胡汉风俗各异。石勒整饬风俗,革除陋习,对促进民族的和睦共处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在革除胡人酗酒之风,下令禁酒;他接受儒家伦理观念,下书禁止胡人办丧事中办婚娶的习俗,保留胡汉各自的烧葬习俗的同时,又下令各州郡诸祠堂去除非法定的祭祀。后来有司提出后赵应普复寒食的建议,石勒认为介子推是自己家乡的奉祀神,不属国家法定的,因此只准并州过寒食节。

对此还有一种说法是,做了皇帝以后,石勒还记着绵山一带的百姓,总是担心寒食节期间长时间地冷食会给百姓的身体造成伤害,于是下令禁止寒食,但正在这时“雹起西河介山,千里树森摧折,禾稼荡然”。大臣徐光进言说:“介子推是您家乡的神灵,历代都以寒食来纪念,介山一带是晋文公给子推的封田,还是应该任由百姓来奉祀为好。”石勒觉得也有道理,便让尚书根据历史典籍,下令普遍恢复寒食节,但要缩短冷食时间,并为子推建立了祠堂,植嘉树纪念。据传绵山介公祠,就是那时石勒下令建造的。

到了唐朝,也许是唐朝的皇帝认识到寒食节对其巩固政权,有积极的作用,便敕令天下,延续寒食这一节俗,使其达到了鼎盛时期。

无可奈何花落去——寒食节的彻底消失 

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显然对人的健康不利。

在经历过几禁几复以后,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都有了缩短寒食时间的要求和意愿。

也还是要从寒食节的鼎盛时期唐朝说起。

古远的不说,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自春秋时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到唐代时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其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寒食时间的缩短要归功于唐朝,是唐朝将寒食的时间由以前的1个月至一百零五天缩短为三天,算得是唐朝的一大得民心之举。

从节日活动内容上看,也进行相应的改革。

历史上的寒食,除了寒食而外,应有祭祀活动。其祭祀的对象无疑与火有关的传说人物,也就是祝融、燧人氏以及阏伯。当介子推的传说流行以后,由于介子推故事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生动的为群众认可并推崇的情节,祭祀的对象便一下子转到介子推身上。到了唐朝,介子推的年代也毕竟久远,人们便想到了自己的祖先。人们便借此机会,在祭祀介子推的同时,也开始了祭祀与已息息相关的祖上,其形式就是扫墓。这一转变很容易为老百姓接受,并一下子形成了习惯。据说,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时已经兴起,到唐前一直人们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到了唐朝,唐玄宗便顺从民意,立寒食为祀祖节使寒食节在禁烟的同时,成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百姓家怀念先人的祭祖扫墓节日。扫墓的内容,大致有修墓加土、芟除杂草、修整树木,敬献鲜花等。旧时还有在墓前祭奠酒菜、焚烧纸钱、更换坟帽、叩拜先人等仪式。解放以后,每逢清明,人们纷纷到革命烈士陵园祭扫英烈,墓地缅怀革命烈士的英雄业绩,敬献花圈寄托哀思,成新的风俗。

也是在唐朝,扫墓活动通常是在寒食节的前后10天。那时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则长达一个月。寒食节期间官吏要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之事,唐玄宗便颁布政令,规定寒食、清明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这就把寒食与清明融合到了一起,使两个节日出现整合的条件。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二而一。《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到了宋代寒食、清明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当然,而今到了明清节,寒食禁火的内容早已剔除,扫墓成了清明的应有之义。此时,正是春光明媚,杨柳拂风,草长莺飞,山花怒放之时。如果仅仅举行祭祀和扫墓活动,带给人们只有压抑感,与大好的春天,也与此时二十四季气的清明节气均极不匹配。好在是历史上此时的上已节,已经有了沐浴、插柳、踏青等活动内容,并在自身衰落的过程中,将这些内容毫无保留地赠予了清明节。扫墓,是我国人们敬祖享先的优秀的历史传统。在庄严肃肃穆恭敬的祭祀之后,以踏青、赏春、插柳等等,作为调剂和转换人们心情的活动,无疑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清明节便成为一个叫人们世代重视的传统节日。

插柳,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踏青,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据宋周密《武林旧事》所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深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可见宋代时踏青之风已经盛行。

很显然,清明除了融合寒食节的习俗外,还与此同时融合了上巳节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在寒食、清明、上已三个节日中,清明一节独大,吞并了寒食和上已。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

值得再说的是,虽然清明节融合了寒食和上已,但它也不是照单全收,尤其是对于寒食,而是该收则收,该弃则弃。到了明清,寒食节的一大主要内容,即禁火寒食,由于其天然的缺陷,则被无情地抛弃。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由此,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只有寒食节中的部分节目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

既然以禁火寒食而得名的寒食节,没了寒食,就是名不符实,退出历史舞台便势在必然。有人说,寒食节被清明节吞并,或者是与清明合二为一。这种观点是明显错误的。清明只收了其中的祭祀(主要是唐朝以后改为的家家户户的扫墓活动),以及在寒食节的发展过程中增添的项目,如插柳、踏青、荡秋千,以及一些可口冷食食品,如油炸馓子、艾叶糍粑、杨花粥、梅花粥、杏酪、冬凌、桃花粥、蒸寒燕等等,而将它的主要节目即禁火寒食毫不犹豫地予以扬弃。

到此,只是可怜了盛唐的那些咏唱寒食节的诗词,没有了寒食的亲身体验,谁又能真正体会到那些诗词所蕴含的无穷的韵味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史之节日由来(清明节)
为什么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吃冷食才好吗?看看医生怎么说
清明节和清明节前后的节日
“行乐不违亲”:走进唐人的寒食节、清明节
寒食节禁火与清明节出火
清明节前,曾经还有个叫寒食的节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