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规培笔记|凝血功能怎么看
userphoto

2022.11.23 福建

关注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节。这篇笔记将记录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及生理机制。

1


常见凝血功能种类与解读

临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抗凝血酶Ⅲ。

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见于: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如DIC早期、心梗)、血栓性疾病(如脑血形成)等。

2.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 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
缩短:高纤维蛋白血症、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及PH呈酸性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Time,APTT)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pinogen,Fib)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纤维蛋白原是所有凝血因子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是一种急性期反应因子。
增高见于: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
减低见于: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5.D-二聚体(D-Dimer)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产物,测定D-二聚体可以判断纤维蛋白是否已经形成。
D-二聚体在继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不升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6.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and FibrinDegradation Products,FDP)
FDP是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降解产物的总称,包括纤维蛋白原(Fg)和纤维蛋白单体(FM)的产物(FgDPs),以及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FbDPs),其中FbDPs包括D-二聚体和其他的片段。FDP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溶解功能。
FDP是反应纤溶亢进的敏感指示,在发生原发性纤溶亢进时其含量均可增高。
在纤维蛋白原大量被分解所引发的原发性纤溶亢进发生时,FDP含量明显升高。在高凝状态、肺栓塞、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等所致的继发性纤维亢进时,FDP含量亦升高。

7.抗凝血酶Ⅲ(AT-Ⅲ)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作为血液中活性凝血因子的最重要的阻碍因子,它控制着血液的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其血液中ATⅢ的水平根据各种疾病、症状而变化,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疾患、肾病综合症等降低。血液中的ATⅢ水平降低可能会导致肝素治疗效果无法呈现。

2


生理性止血过程

生理性止血的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图片来自第九版生理学

1.血管收缩

生理性止血首先表现为受损血管局部和附近的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

其机制包括:损伤性刺激反射性收缩血管,血管壁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 5-HT、TXA2 等缩血管物质。

2.血小板血栓形成

内皮下胶原暴露,少量血小板黏附至内皮下胶原上,黏附的血小板进一步激活血小板内信号途径导致血小板聚集。

局部受损红细胞释放 ADP 和局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凝血酶均可使血小板活化而释放内源性 ADP、TXA2,进而激活和募集更多血小板,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堵塞伤口,实现初步止血,称一期止血。

3.血液凝固

血管受损后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生成凝血酶,最终使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以加固止血栓,称二期止血。包含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

3


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效应是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

1.凝血因子

图片来自第九版生理学

2.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
外源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血液。
内源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正常血液。

图片来自第九版生理学

3.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
由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所生成的FⅩa,在Ca2+存在的情况下可与FⅤa在磷脂膜表面形成FⅩa-FⅤa-Ca2+-磷脂复合物,即凝血酶原酶复合物(prothrombinasecomplex),进而激活凝血酶原。

上述凝血过程也可简要记为如下图:

图片自己画的

四、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简称纤溶。
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 简称纤溶酶原,又称血浆素原)、纤溶酶(plasmin, 又称血浆素)、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与纤溶抑制物。

图片来自第九版生理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为什么血液在血管里不会凝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急诊科夜班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快速识别
考试知识点:凝血
滥用抗凝何时休(二):为什么说有些医院的凝血机制检查缺项,或不规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