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舌下络脉,便可知其病——刘中勇教授“舌下络脉诊法”从浊辨证经验

作者 / 邓鹏 胡丹 徐驲 刘言薇 刘中勇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编辑 / 许红红 ⊙ 校对 / 张睿智

舌下络脉诊法是中医舌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观察位于舌系带两侧纵行的大络脉作为分析人体气血运行情况的内在变化,与传统舌诊主要从舌背观察舌质、舌苔、舌体、舌态等相辅相成,共同为辨病、辨证提供诊疗信息。笔者在跟随刘中勇教授临证期间,注意到其非常注重观察患者舌下络脉的变化,从而认识到“舌下络脉诊法”是舌诊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舌下络脉可以反映人体浊瘀状况,通过“舌下络脉诊法”可以有效的判定体内病理性的浊瘀程度,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以及疾病的预后观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其舌下络脉诊法的临床应用进行系统总结。

1 舌下络脉诊历史渊源

舌下络脉诊法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载:“舌下络脉者,廉泉也”。《灵枢》篇曰:“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东晋·葛洪《肘后方》最早记载了观察舌下两脉用以预测黄病病情的深浅。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噤黄候》中曰:“心脾两脏有瘀热所为,心主于舌,脾之络脉出于舌下。若身面发黄,舌下大脉起青黑色,舌噤强不能言,名曰噤黄”。(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将舌下络脉诊法应用于噤黄、五色黄的诊断。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伤寒发黄》云:“舌下穴,侠舌两边,针治黄疽等病”。此外,还提出饮食对舌下脉络的影响:“若多食咸,则舌脉凝而变色,”把舌下两脉青黑作为一种疾病来治疗。宋·施桂堂《察病指南》载:“寒热并作,舌下脉青而黑,舌卷上冷,子母皆死”将舌下脉络诊作为难产的诊断。明代开始将舌下两脉作为经外奇穴,左侧命名为金津,右侧命名为玉液。清·周学海所著《形色外诊简摩》中说:“上言舌体隐蓝,为浊血满布于细络,细络即玄府也。所谓浊血满布,是血液流通于舌之玄府者,皆夹有污浊之气也。或寒气凝结,或痰涎阻滞寸一胃与包络之脉中,致血液之上朝者,不能合乎常度,即污浊之气生矣,非必其血腐败而后然也”。提出了舌体隐蓝为浊血满布细络的观点。现代病理组织学研究表明,在对血瘀证患者的舌下络脉进行肉眼、光镜和电镜观察,可见舌质紫暗,舌腹面黏膜混浊,有瘀血丝、瘀血颗粒、瘀斑瘀点,舌下络脉扩张。光镜下见毛细血管、微小静脉扩张瘀血,黏膜上皮及棘层细胞增厚、核固缩,毛细血管内皮肥大细胞增生,腔内红细胞充盈,通透性增加。电镜观察见有微循环障碍表现,血管内皮细胞肥大增生,管腔内红细胞聚集,管腔外渗血、肥大细胞浸润等。提示舌下络脉的改变可以作为血瘀证的一个重要指标。

2 舌下络脉的解剖学基础

舌动脉是血供的主要血管,其中有约25%与面动脉共起始于颈外动脉,舌动脉相当于舌骨大角处起始的位置较为恒定,沿途分出舌背动脉、舌骨支、咽下缩肌支等,多数情况下相当于舌骨舌肌前缘分成舌下动脉和舌深动脉而终。舌深动脉在舌肌内分出与主干呈直角向上的小支,向舌背走行,在一舌黏膜下舌两侧的血管互相形成浓密的毛细血管网。(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舌静脉主要位于舌下面。从解剖所见,舌动脉及舌内与动脉的伴行静脉均可见到,但都纤细。从形态、局部位置及注入处相对恒定去判断,舌下神经伴行静脉是舌静脉回流的主要静脉,同时也可认为是舌下络脉诊法所见到的较为恒定的静脉,即中医所谓的舌下络脉。正常人舌下静脉若隐若现,纹理清晰,多为线状或条状,欠饱满,不充盈,少分支或无分支。

3 舌下络脉与经络的关系

舌下络脉分布在舌体下面,通过经络与脏腑气血有直接联系,“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夹舌本”。手太阴肺经虽无经脉所系,但肺系上通咽喉连于舌本可见脏腑气血通过经络皆上通于舌。近代有学者认为舌下经脉与心肝两经关系密切,不论身体任何部位有所瘀积或痰湿内阻,脉道不利,皆可观之于舌下络脉。由于其部位浅在膜内,故清晰可辨,检查方便。若舌下脉络粗张,颜色发绀,甚至呈青黑者,多为肝郁失疏,或痰热内阻,或瘀血郁结之证。

4 舌下络脉与浊的相关性

刘中勇教授认为:浊是一类具有浑浊不清、黏滞重着、病程较长、程度较深特性的物质。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一方面它是人体内气血津液代谢异常且停聚较久的产物(内源性);另一方面它又是外界不时之气或非正常之气的产物(外源性)。中医学的“浊邪”实际上是一类具有胶结、黏滞、重浊、稠厚、浑秽特性的内生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浊邪致病也越来越受到当代医家的重视,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及其酮症酸中毒、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甚至病毒性感冒等许多疾病都被认为与浊邪有关。一直以来,中医对于“浊”这一病理因素一直缺乏客观的诊断、评价依据。刘中勇教授认为:舌为心之苗窍,舌下络脉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尤为密切,舌下络脉可以反映人体浊瘀状况,通过“舌下络脉诊法”可以有效的判定体内病理性的浊瘀程度,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血管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病程的进展,往往会伴随着患者舌下络脉变粗、变长、迂曲、扩张、侧支增多、色泽变深等规律性的变化。将“舌下络脉诊法”运用于“浊”的诊断,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一大创新。

5 舌下络脉的主病


6 舌下络脉诊诊断方法

7 典型病例



8 小结

刘中勇教授长期从事于对中医“浊”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目前已发表《关于浊的理论探析》《治浊方法探析》等数十篇关于浊的相关研究论文,并通过相关的研究课题正一步步的构建浊的理论学说体系。一直以来中医学对“浊”的研究还停留在概念之上,缺乏一种可以客观衡量的工具。而“舌下络脉诊法”为其规范化、数据化、客观化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能。“舌下络脉诊法”不仅为中医“浊”的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而且也丰富了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异常舌下络脉形成的机理及其与浊的相关性研究,从而掌握两者之间的联系与特殊规律,在传统舌下络脉诊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和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挖掘,继承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气虚兼有肝肾亏虚该怎么调理?(附语音)
金谷子讲内经
经络看不见摸不着吗?
舌下络脉周围黄(肖春宏老师)
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
第五章 太乙针经论经络的本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