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湿温——上焦藿朴夏苓汤

藿朴夏苓汤,出自清·《医原》。

【组成】藿香6g,杏仁9g,生薏苡仁12g,白蔻仁3g,猪苓9g,通草3g,淡豆豉9g,厚朴3g,泽泻4.5g,半夏4.5g。

【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挟表证。身热恶寒,汗少,肢体倦怠,胸闷口腻,午后身热,小便淡黄,大便稀溏;舌苔薄白,脉濡缓。

 【方解】藿朴夏苓汤是清热祛湿法的代表方剂之一。我的理解是湿大于热,偏于表证,无汗,故而用藿香淡豆豉芳香化湿解表;杏仁宣肺加强肺主通调水道作用,气化湿化。白寇半夏厚朴辛温行气祛湿醒脾胃;薏米仁猪苓泽泻利水,符合三焦分治水湿。

临床常用于湿温初起,温重于热之证,以湿温初起、胸闷口腻、肢体倦怠、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如见表证明显,恶寒发热,加苍术、白芷;兼有身痛,加羌活、防风;兼有暑邪,加佩兰。如湿温初起,热重于湿,症见舌苔黄腻者慎用。

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都能治疗湿大于热,湿温初期偏于表证,三仁汤偏于里证,我在临床常常两方合用,表证明显汗不多常加藿香佩兰,汗多去藿香淡豆豉三仁汤为主。这次新冠肺炎四川中医采用荆防藿朴解毒颗粒,银翘藿朴退热合剂;效果卓著;

我曾经治疗一个孩子,病毒性咽峡炎,去化验白细胞也高。孩子妈妈跟我描述如下:

吴老师,昨天上午11点左右老师发现孩子发烧了,嗓子红,烧到39.8。

用了点布洛芬,下午去医院查血白细胞很高,嗓子红充血,细菌感染,开了点药,晚上寒战,发烧40.3,布洛芬还没吃完就吐了。塞退热栓两粒,体温能降到37度左右。

半夜十一点多睡醒了给他喝了点粥,我看着嗓子就长出小白点了,应该是疱疹性咽峡炎,一会又寒战,布洛芬一吃又全吐了,又塞肛门两粒,最高到40.7,温水擦了一下,后来慢慢降下来了

孩子母亲网上也查资料跟我交待病情。

看看,现在没有点现代医学知识都不敢说自己是孩子妈妈。这个孩子妈妈医学知识可以达到医士级别了。真不容易啊,为妈妈们点赞!

闲话少数,我综合一下:孩子汗少,高热咽痛,咽红,舌不红,二便可。给开了加减麻黄升麻汤一剂。

麻黄6克,荆芥穗15克,桔梗6克,僵蚕6克,升麻10克,射干6克,甘草3克

一剂,日三次口服。

病毒咽峡炎西医病名,虽然化验白细胞高也不能加些清热解毒药,因为这个孩子体质偏于脾胃阳虚,不能耐受过多寒性药。所以考虑开卫分,麻黄荆芥穗,桔梗僵蚕射干升麻甘草利咽喉散结。

凡是高热孩子我都是少开一剂,这样便于观察,及时换方子。古代就有走马看伤寒说法。赵绍琴老还说高热一天换三次方子时候也有。瘟疫大家吴又可也提到急症一天三变不能说一天一剂,一开三副。

二诊:高热不退,服用西药有汗,咽痛红,嗓子好多白色疱疹,食欲不振,尿黄,口稍干,饮水不多。大便尚可。但是舌苔白腻不厚。考虑湿温。

后来聊天家长说还服用穿心莲类清热解毒药。怪不得舌苔变腻,考虑寒凉有些关系。叮嘱医院开的穿心莲等药一定不要吃,抗生素也不要吃了。

处方如下:藿香6克,苏叶10克,射干6克,连翘10克,桔梗6克,牛蒡子6克,白寇3克,薏米15克,炒莱菔子10克,滑石15克,甘草3克,芦根20克,竹叶6克,

一剂三次口服,

方意:藿香苏叶芳香化湿,也能宣散,辛温不燥,射干连翘桔梗牛蒡子稍微清热利咽喉,白蔻仁辛温振奋脾胃,薏米祛湿,莱菔子消食导滞,滑石甘草六一散祛暑利湿,芦根竹叶轻清宣透。全方稍微偏凉而不苦寒,通灵为主,不呆板。

喝了一次,母亲反馈:

吴老师,孩子今天白天没有发烧,上午的时候精神很不好,买回药来还没来的及吃就睡着了,睡到四点才起来吃的药,喝了点粥,吃了点面包,现在精神很好了!

三诊:今天复诊没发热,精神也好,只是嗓子痛,咽喉部白色疱疹,舌苔退了。尿不黄,有汗,咽喉不红。

考虑从寒性咽痛下手,给予半夏汤加桔梗善后。总共四味药。家长还说这就点药?

经方特点就是药少力专,需要鉴别清楚,效果很好。本方就是半夏散方加了桔梗,桂枝辛温通宣,半夏化痰散结要药,桔梗祛痰利咽喉要药,不寒不热,炙甘草解毒之力没有了,剩下补益为主。全方辛温化痰利咽喉,还能补益中焦脾胃。真是寒性咽痛好方。

其他中医治疗验案内科疾病

1.急性支气管炎

【案例】某男,3岁。患儿神疲,咳嗽气急,咯痰不畅,食欲不振,经用甘草片、氨茶碱等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治疗3日,仍咳嗽不止。舌淡,苔白腻,指纹淡滞。证属长夏受湿,着于脾胃,复感风寒,内外合邪,脾湿上犯,伤及肺卫。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味,以燥脾湿、宣肺气。处方:藿香、厚朴、陈皮、枳壳、浙贝母、生姜各10g,姜半夏、茯苓、杏仁、桔梗、泽泻各8g,白豆蔻5g,薏苡仁15g,甘草3g。

二诊:服1剂后,咳嗽顿减,再予异功散收功[王庆儒.藿朴夏苓汤治咳嗽.四川中医,1986,(7):34]。

2.慢性肾炎

【案例】某女,45岁,农民。2年前患急性肾炎,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近1年来常感腰部胀痛,全身浮肿,曾经中西医治疗,时有减轻。诊见:面目浮肿,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腹胀,身重乏力,大便稀溏,小便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尿常规:蛋白(++++),白细胞0~4,红细胞0~2。诊断为水肿,证属湿蕴中焦,脾失健运,水湿泛滥。治宜芳香化浊,健脾燥湿,利水通阳。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处方:藿香、厚朴、法半夏、白豆蔻、猪苓、桂枝各10g,茯苓皮15g,薏苡仁30g,泽泻18g,杏仁、白术各12g。

二诊:上方加减出人,连服1个月,水肿消退,尿常规正常,诸症消除[刘作书.藿朴夏苓汤治水肿一例.四川中医,1987,(2):56]。

3.重症肌无力

【案例】某男,14岁。患者10日前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觉肢体软弱,渐渐不能站立,由同学轮流背回家中,复经某医院西医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口服地塞米松、氯化钾、地巴唑、蜂皇浆等西药10日,疗效不显。诊见:肢体软弱,不能随意运动,胸闷,口不渴。苔白滑腻,脉濡缓。诊断:痿症。证属湿邪侵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筋脉失却濡养,日久弛纵不收所致。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味,处方:藿香、厚朴、法半夏、苍术、茯苓、杏仁、泽泻、牛膝各10g,淡豆豉12g,猪苓8g,薏苡仁30g,白豆蔻5g,木瓜15g。

二诊:连服11剂后,食量增加,能短距离行走,但仍疲倦乏力,舌尖红,苔薄腻微黄,脉濡数。此湿邪化热,前方去苍术、厚朴、淡豆豉,加黄柏、知母各10g以清热利湿。5剂后由父陪同前来就诊,除疲乏仍在,余症消失,继用参苓白术散加味调理而愈,随访未见复发[陈德骥.藿朴夏苓汤治疗痿证.四川中医,1987,(5):13]。

4.手汗症

【案例】某女,32岁。两手掌汗出不止20余日,自服红枣汤无效,医投当归六黄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等病反益甚。诊见:两手掌汗珠如雨,淋漓不断下滴,伴头痛昏重,肢体困倦,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尿短浑浊,面色淡黄,口中黏糊,舌苔白腻,脉濡缓。证属湿郁表里,气机受遏,三焦气化失利,水湿不循常道,治宜芳化苦燥淡渗。投藿朴夏苓汤,处方:藿香叶、淡豆豉、姜半夏、厚朴、杏仁、茯苓、泽泻、猪苓各10g,白豆蔻(后下)6g,生薏苡仁20g。水煎服,日服1剂。

二诊:服药3剂,手汗减少,尿量增多,诸症明显好转。连服5剂,诸症均除,手汗消失[叶益丰.藿朴夏苓汤治愈手汗.湖南中医杂志,1992,(5):3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期反复发烧的为啥都是这样舌苔?——这恼人的湿热哟
中医错杂病治疗方:合邪错杂证之湿热证
治霍乱症精选的药方
藿朴夏苓汤
藿朴夏苓汤。理气化湿,疏表和中。湿温初起,恶寒无汗,身热不扬,肢体困倦,肌肉烦疼,面色垢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胸次痞闷,大便溏而不爽,舌苔白滑或腻,脉濡缓或沉细似伏。杜藿香6克 真川朴3克 姜半夏4.
湿温特点及其证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