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桂枝加黄芪汤

原文: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尝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睥,眶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第十四29)。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第十五16)。

桂枝加黄芪汤

【组成】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枚黄芪二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曳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作用功效】调和营卫,益气除湿。

【方解】桂枝汤解肌发汗,散湿消肿,调和营卫;湿阻营卫,卫气郁遏,故加黄芪二两助卫固表,使水湿得散而表气不伤。

【选注】
《众既玉函经二注》,“黄汗病由阴阳水火不既济,阴阳者,荣卫之主,荣卫者,阴阳之用,阴阳不既济,而荣卫亦不循行上下,阳火独壅于上为黄汗,阴水独积于下致两胫冷。

《张氏医通》:“黄汗皆由荣气不和,水气乘虚袭人,所以有发热汗出,身体重痛,皮肤甲错,肌肉的瞤动等证。至于胫冷髋弛,腰以下无汗,《内经》所谓身半以下,混中之也。脉沉迟片者,水湿之气渗于经脉,而显迟滞不行之状,证虽多岐,观其所治,咸以桂芍和荣散邪,即兼黄芪司开合之权,杜邪复入之路也。案仲景于瘀热壅泄之候,每云甲错,即肌若鱼鳞之、故发热不止,则瘀热溃腐而为恐疮。每言身瞤乃经脉动惕之兆,故发汗不已,则荣气内乏,而胸中痛也。”


刘渡舟注解:

本条是论述黄汗病的证治,以及黄汗病与历节病,荣气病的鉴别。“假令发热,此属历节”,说明历节病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机体,遍历关节,湿邪化热,流入关节,故历节病者身热两足热。“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说明荣气病是由于气虚表不能固,食后微热则汗出,或阴虚内热而外蒸,常暮卧盗汗出。

黄汗病,是由于汗出阳气外发,营阴外泄,营卫不和之时,水气乘虚侵入,阴湿积下焦,卫阳趁弱,故两胫自冷,腰以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身疼而重。阳气虚弱,不能温脾,故剧者不能食。不能温阳化气,故小便不利。心火不能下交,独居于上,心火蒸腾,故发热,烦躁,腰以上汗出。若阳气太盛,汗出已反发热者,必然耗损营血,不能滋养皮肤,故其身必甲错。热郁肌肉,腐肉化脓,则生恶疮。若汗出后,湿热减轻,阳气亦虚,待阳气恢复,欲行水气,水气欲行不行,故必身瞤动,上焦湿气不行,下焦阴湿闭塞,气机不畅,故胸中疼痛。本证为阴湿积于下焦,湿热壅于上焦,荣卫之气不能循行上下,阳火独壅于上,积热成黄,故为黄汗病。

临床应用与医案】

1.黄汗韩某,女性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变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肝硬变已确信无疑。其人面色黧黑,胸胁窜痛,肝脾肿大,腰胯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苔白腻,脉沉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无黄染。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特来京求治。初因未注意黄汗,数与舒肝和血药不效。后见其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

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遂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以止汗祛黄为法,与桂枝加黄芪汤治之: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生黄芪10g。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上药服3剂,汗出身痛减,服6剂汗止,能自己行走,继依证治肝病乃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2年后特来告知仍如常人。

按本例是肝硬变并见黄汗之证,黄汗不去,则肝病长期治疗不效,提示了仲景学说的“先表后里”治则的正确性、重要性。也提示医者必须掌握黄汗的证治。因本患者有汗出恶风,身痛身重等,为桂枝汤的适应证,故治疗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因表虚湿踞,故加黄芪益气固表,使营卫协和,正气固于皮表,汗止湿消,黄汗自除,是为黄汗的正证和正治的方法。[胡希恕.黄汗刍议.北京中医,1983,(4):7]。

2.汗孔痛马某,女,36岁。1978年6月26日初诊。自诉1977年4月生产后第四天做输卵管结扎手术,阴道出血,几经调治,月余方止。但周身发肿,发胀,动则汗出,出汗时汗孔部如针刺样疼痛,汗后疼痛缓解。始则诸症较轻,以后逐渐加重,虽经多方治疗,疗效不显。

患者体胖,如浮肿状,但肌肤按之无凹陷,皮色淡黄发亮,汗液黏腻,有多处汗毛部位可见微微下陷的小凹窝,以肩、背、胸、腹、上肢为明显。发热,微恶风寒,气微喘,时而心烦、恶心、身觉沉重、乏力,诸症皆多在午后增重。口不干渴,饮食一般,大便如常,小便微黄,舌质淡嫩稍胖,苔薄白,脉浮虚且滑。证属产后失血,气血两虚,腠理不密,复又外感风邪,致使营卫失和,卫郁而不能行水,汗湿留滞于肌肤。湿性黏滞,气滞血瘀。诸症由斯而生。出汗乃湿浊有外泄之机,因湿外泄不畅,故出汗时汗孔如针刺样疼痛,汗出则积湿稍去,气血通畅,汗孔疼痛亦随之暂时缓解。拟解肌驱风,疏表散湿,调和营卫,参考《金匮》治黄汗之法。

拟方:嫩桂枝9g,杭白芍9g,荆芥穗6g,生黄芪12g,炙甘草6g,生姜4g,大枣3枚,3剂,水煎服。

1978年6月30日二诊:药后汗孔疼痛明显减轻,身已不觉发胀,精神较前为佳,但午后仍有发热,汗后恶风寒犹存。舌淡胖,苔薄白,脉虚滑。仍守前方3剂。[工隽田.桂枝加黄芪汤治疗汗孔痛.河南中医,1985,(2):22]。

3.荨麻疹(风疹)刘某某,男,21岁。2004年7月外出游玩遇雨,不慎周身被雨淋透,数小时才赶回家更衣。当晚即觉背部作痒,用手搔之,没多时即出现铜钱大扁平风团数枚,用热水袋外敷后消失。第2天晚间前胸后背同时作痒,随即布满风团,瘙痒难忍。当晚急诊,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1支,疹即消失。此后疹起周身,尤以胸背为甚,昼轻夜重,反复发作。2004年11月曾住院治疗1个月,疹全消后出院,1周后又复发如前,再次入院治疗,因未能控制而加用泼尼松治疗半月,仍未能控制。于2005年1月转中医治疗。舌苔簿白。舌尖略红,脉浮。辨证:风湿袭表,营卫不和。治宜调和营卫,祛风除湿。药用:桂枝10g,白芍10g,生姜20g,大枣6枚,生甘草6g,生黄芪15g,皂角刺15g,地肤子20g,蝉蜕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药进4剂,疹消大半,又进5剂而全消。再进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见复发。[叶贺平.桂枝加黄芪汤在皮肤科的应用.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630]。

4.表虚感冒某某,男,67岁。经常感冒,往往一二月连接不断,症状仅见鼻塞咳嗽,头面多汗,稍感疲劳。曾服玉屏风散,半个月来亦无效果。我用桂枝汤加黄芪,服后自觉体力增强,感冒随之减少。此证同样用黄芪而收效不同,理由很简单。桂枝汤调和营卫,加强黄芪固表,是加强正气以御邪。玉屏风散治虚人受邪,邪恋不解,目的在于益气祛邪。一般认为黄芪和防风相畏相使,黄芪得防风,不虑其固邪,防风得黄芪,不虑其散表,实际上散中寓补,补中寓疏,不等于扶正固表。正因为此,如果本无表邪,常服防风疏散,反而给予外邪侵袭的机会。[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40]。

5.泛发型神经性皮炎董某某,女,48岁。有神经性皮炎病史8个月。现左侧颈部有5cmx3cm大小苔藓样皮损区2块, 双下肢小腿伸侧丘疹散布,皮损区之皮肤变粗变厚,瘙痒难忍,尤以夜间为甚,痒甚时难以人睡。皮损区搔破后留有血痂。曾内服多种西药,外用肤轻松等治疗半年,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也曾服中药祛风、止痒除湿剂20多剂,仍无效。2005年8月前来诊治。时时恶风,两便调,舌苔薄白。舌涨胖,脉细。辨证:营卫失调,气虚有风。治宜调和营卫,益气祛风。药用: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10g,干姜10g,生黄芪15g,生白术15g,皂角刺15g,地肤子20g,蝉蜕10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药进4剂,瘙痒明显好转,10剂后瘙痒消失,共服上方20多剂,原神经性皮炎损伤区大部分血痂脱落。留有色素班,随访5年,未复发。[叶贺平.桂枝加黄芪汤在皮肤科的应用.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630]。

6.心动过缓(心悸) 患者王某,“女,51岁,干部。因心悸气短,自汗,头晕乏力2个月,于1996年5月18日来院诊治。普通心电图提示心动过缓,48次/分,心肌呈缺血性改变。诊其脉左脉细而迟,右脉迟而弦,舌质淡红有瘀点,苔薄白。诊断:怔忡。此乃心脏虚损,气虚无力鼓动,阳虚无以温煦,心神失摄所致。治以调和营卫,扶阳通营。方用桂枝加黄芪汤加味。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白芍20g,炙甘草6g,红参10g,当归12g,枣仁20g,制附子10g,细辛5g,苏木10g,生姜20g,大枣6枚。

一诊5剂,服后自觉症状好转,汗出、乏力减。又连续五诊,服药25剂,自觉症状消失,精神振作,心率54次/分。后又相继服药2月余,心率62次/分,心肌缺血改善,普通心电图提示为正常心电图。至今健康,病未复发。[刘学向.桂枝加黄芪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河南中医,1999,19(1):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黄汗古代三方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不止是治疗黄汗!
【经典探微】《金匮要略》之黄汗病探究
治疗“黄汗”的金匮名方
桂枝加黄芪汤
阳、气、阴、液四亏饮六顺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