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之道与待人处事

在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待人处事方法首推孔子倡导的中庸之道。这种思想深深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原则。谈到中庸之道时大多数人会误解,认为中庸就是和稀泥,就是平庸、不思进取、碌碌无为,就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这完全曲解了真正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本质是什么?中庸之道是一种道德境界、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是人们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中庸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但中庸并不是我们民族唯一的智慧。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什么是“中庸”?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是常人之道、适中之道、可行之道。中庸之道的真谛就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致中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讲究矛盾和谐对立的平衡古代先贤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规律的智慧,认识到事物处于不同的复杂的矛盾之中,任何矛盾都存在一个恰好的平衡之中,事物正因为这种奇妙的平衡才得以维系。在《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如何评价另外两个弟子。孔子说,这两个人,一个太过,另一个不及。子贡又问,过比不及好一些吧?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就是说,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的后果和失误都是一样的。只有脱去极端,以“适度”的准则,既无“过”又无“不及”,方为中庸之道。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过”与“不及”都是加以排斥,他所倡导的中庸,应该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恰到好处,也就是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孔子不仅把中庸视为个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还把它当作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中国古代的那些圣君明主之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戴,在于他们能够做到隐恶扬善,把握过与不及的两端,采用中庸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安抚百姓。

他认为要想避免两端,首先就应该把握两端,亦即“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不走极端,而取中间,使两端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如果只顾一端,不顾另一端,那就成了极端主义,其结果就是过犹不及。把握两端之后,经过度量便可以找到不宽不严、不重不轻、不隆不简的中点,这个中点就是“适度”。在儒家看来,合于“度”的要求,才恰到好处历代圣君明主和有德之人,都具备这种合于“度”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践。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言论可以体现,比如“学而不思则罔,而不学则殆”,就是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反对只学不思和只思不学两个极端,而把握学思之度。

《论语》里讲: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做任何事都必须讲究一个“度”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中写道:“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红楼梦》中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时的一段话,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这些讲的就是好的人生在于“不过度”。人这辈子,无须过度求满,否则物极必反。做饭的时候,火候不到,饭就不熟,火太大了,饭又会焦。长途旅行的时候,要背干粮和水,背少了,路上就会忍饥挨饿,可是背多了呢,又走不动路。生病的时候,吃少了药,起不到治病的效果,吃多了,又容易中毒。做事情也是这样,不能达不到标准,但也不能超过。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中庸之道在处世的实践中,是一种很完美的道德。中庸是一种素质,一种文化,一种心态。中庸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后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做到中庸的人,必定是高瞻远瞩的人,宽宏大度的人,豁达潇洒的人。而胸怀狭窄的人,根本做不到这点。“难得糊涂”就妙在其中。

  中庸决不是没有原则。曾国藩说,“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中庸的人,首先是聪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中庸的人,是谦虚的人,他始终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中庸的人,是没有贪欲的人,他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世俗欲望禅宗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意思说一个人的心是干净的,便看不见人与人的是是非非,便不会随意与人起争执。这是为人处世的包容心。

  中庸需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心都是相互“反弹”的,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取决于自己如何对待别人。要善于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感恩;要真诚地赞赏别人,夸奖别人;要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待人留余地,自己有退路。正如有人所说,“让人舒服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无我,不是放弃或丧失自我,而是:即使我不认同你,也要给你足够的尊重。只有放低姿态,藏好夸大的优越感,得到的才是真正的认同、切身的尊崇。立身为人,是唯唯喏喏还是硬硬朗朗?是意气用事还是理智做事?是与人为善还是与人为敌?是处处与人争高低是非还是甘愿吃亏让人?是时时事事留有回旋余地,还是时时事事做绝做死?这些问题显然能把握,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庸需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史记》中有言:“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人生有度,过则为祸。杨绛先生有段话说得很好:“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人这一生,凡事不必太过用力。用适度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愿你我,余生都能守住心中的清醒与克制,凡事淡然自若,泰然处之人与人的相处,其实没有胜负之分,高下之别;彼此防备,是对彼此最大的浪费。

浪费彼此的才识,彼此的情绪,彼此的人缘,其实,人的相互来往,本可以相互成就。

  中庸需要与人为善的品质。“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为恶小而为之”是做人的准则。中庸,不一定会让你左右逢源,但可以让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低调隐藏,置身事外。学会中庸,践行中庸,无往而不利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大,待人就有多舒服,人脉就有多宽广;比起树敌,这才是重中之重。中庸也是一种能力!

中庸之道的精髓可以用中国六大智慧成语来感悟:知足常乐、物极必反、慎终如始、福祸相依、自知之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人讲,国学核心思想倡导的是“中庸”,中国人的创新意识不强正是源于此。你怎么看?
什么是“中庸”?领悟“中庸之道”,是打开中国人智慧的一把钥匙
中庸之道蕴含着深刻智慧【哲文】
论述百练:中华文化十二讲
论语:中庸之为德也(6-29)
叩两端而执中-中庸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