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每个人都做了该做的,最后却一团糟?


近日的新闻不大令人乐观,不安和不确定性愈发涌进我们的生活。

放眼世界与身边,信任变得越来越难,分裂、冲突、矛盾反而随处可见。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寻找个人生活的秩序?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又能否弥合分歧,实现合作?

看理想人格心理学节目主讲人王芳说,“'期待’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真是寻常日子里的光”,双赢可能很难,但如果每个人都优先考虑个人的利益,最后迎来的一定是双输。

今天的文章将从社会困境入手,寻求合作的可能性,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安定。

讲述 | 王芳
来源 | 《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
(文字经删减编辑)

01.

帮助他人、为他人牺牲,符合进化论吗?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趣的关于进化心理学的书,名字叫《当我们一起向狮子扔石头》(威廉·冯·希伯 著)。

“一起扔石头”是个什么操作?在几百万年前,气候的变化让我们的祖先类人猿的栖息地从树冠变成了稀树草原,草原没处躲没处藏,生存压力一下大了很多。而我们的祖先呢?孱弱的小身板、缓慢的奔跑速度、可怜兮兮的战斗力,却要面对到处都是随时可以吃掉自己的巨型捕食者。

当天敌就要扑到面前,躲也没处躲、跑也跑不了的时候,该怎么办?答案是:联合起来,共同防御,一起向狮子扔石头,这样的方法足以抵御比单个个体力量强很多的捕食者的攻击,这就是所谓的“投石假设”。

如果一个群体可以像这样相互协作,而不是致力于内斗或者“自扫门前雪”,生存机会肯定更大,而且不仅对于群体,对于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这样。换言之,合作、相互依赖、守望相助增加了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几率,于是受到了进化选择。

更重要的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人类的“社会脑”得以飞速发展,社会性也经由自然选择烙在了我们的骨血里。

合作显然利人利己,那么帮助他人呢?这看起来好像有些违背进化的准则,因为从生物性的角度来看,为他人提供帮助固然可以增加他们的繁殖成功率,然而对助人者来说,奋不顾身地帮助他人可能让自己深陷危险之中,进而蒙受一定的损失,比如导致自己的繁殖成功率下降。

如果你帮助的人是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人那没问题,因为帮助ta就相当于帮助了你自己的基因留存,但是我们也经常帮助没有血缘关系甚至素不相识的人,这好像就不太符合进化的原理了。

确实,这一度成为了进化心理学中难以解释的所谓“利他主义难题”(problem of altruism)。后来,研究者提出了一个理论来解决这一难题,就是“互惠式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理论(Trivers, 1971)。

“互惠式利他”的意思就是双方都能获益。想象一下,在远古时期,有两个猎人比邻而居,他俩每天都出去打猎,但是能不能有所收获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有一天其中一个猎人满载而归,另一个却两手空空。

这时第一个猎人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把打到的肉全部留下自己吃,但实际上是吃不完的,而那时候又没有冰箱,那么吃不完的肉就要腐烂然后丢掉。另一种选择则是,他可以拿出一部分分给他的邻居,这样他自己的损失其实很小,但对于邻居和邻居的全家来说可能是救命的一餐。

而到了下个礼拜,可能情况就倒过来了,邻居满载而归而你两手空空,他也会把剩余的食物分享给你。就这样,互惠式利他令两个人都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益,经济学家称之为双赢(win-win)。

这种双赢就为互惠式利他行为的进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做出互惠式利他行为的个体,通常比那些自私的个体拥有更高的繁殖成功率。这也在提示着我们,友善待人是进化的本能,善意其实会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进而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但是,双赢固然好,在合作的过程中还是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最麻烦的就是参与合作的个体经不起个人获益的诱惑而背叛合作。

02.

公地悲剧与囚徒困境

2000年,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Stephen King),代表作如《闪灵》《肖申克的救赎》,他干了这么一件事——他把新写的一本小说的一部分贴到个人网站上供读者下载阅读,但是他设置了一个规则,你有两个选项:免费下载或者花1美元下载。

如果一段时间以后,所有下载了小说的人里有超过75%的人支付了1美元,他就继续上传新的部分,然而如果支付的人不到75%,他就断更。

史蒂芬·金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非常类似于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Garrit Hardin)提出的经典的“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在这个情境里,如果多数人采取对个人最有利的行为方案,最后结果就会对所有人不利。

对某个具体的读者而言,自己不付钱让别人去付钱是最有利的方法,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最后所有人都没得看。

被史蒂芬·金“坑”掉的作品《The Plant》

最后,这本小说断更了,史蒂芬·金到现在都没有填坑。所以,所谓的“社会困境”就是指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情况,换句话说,看似对个人来说的理性选择,最后导致了每个个体的境遇都比原来更糟。说到底,人口膨胀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职场内卷,还有鸡娃,全都是某种程度上的社会困境。

在各种社会困境之中,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名的一个——有两个同案的嫌疑犯一起被警察抓获,接受单独审讯,他们可以选择合作(保持沉默),或者选择背叛(出卖另一个人)

如果两个人合作的话,双方将共同获益(双方判一年就出去了);但如果一个人选择合作而另一个人选择背叛,那个背叛的人将获益(戴罪立功,立即释放),但选合作沉默不招供的人就将蒙受损失(被判十年)。而如果两个人都选择背叛呢?则双方一起损失,各蹲五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很显然,如果单纯就看结果,每个人都想要个人利益最大化,那你的首选就是背叛。但是对方也是这么想,也会选背叛,最后呢,就会双输。也就是说这时候,对于个人利益的理性计算反而将引向集体的灾难,所以合作才是双赢的唯一解。

但是困境就在于此,每个人都明白能从合作中受益,但同时又可能受不了诱惑。个中关键是对对方的不信任,这个对方可能是你第一次碰到的陌生人,也可能是你的另一半,你的客户,或者另一个国家。

当无法确定对方怎么选的时候,就很可能预期对方会选择背叛自己,于是自己先选择背叛对方,最后两个人双输。

这非常像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冲突,比如“双减”之前很多家长经常在一起吐槽,过多的课外辅导班剥夺了孩子的童年、花费了过多的金钱,并一致同意没必要送孩子去辅导班。然而回到家,一番思前想后,还是偷偷给孩子再多报了两个班,因为会想:万一就我家孩子不上了,别家孩子还上呢?那最后我家孩子就要吃大亏。

每个人都这么想,最终一起被绑架到了那个集体利益受损最大的选项上。

再比如,国家之间搞军备竞赛,也许两个国家都已经不堪重负,但也都无法承担削减军备带来的代价。如果你合作而对方偷偷背叛,你就将处于劣势地位。于是双方都疯狂地增加军备,但谁也无法占得优势,这种信任的缺乏将导致一系列竞争性行动的升级,最后没有人会赢。

03.

囚徒困境的出路

怎么办呢?如果是由某个既定系统导致的囚徒困境,需要改变的是那个系统,或者通过扭转大多数人的观念和行为来破除现有困境。比如已经卷到不行,那么大家一起集体“躺平”,局就破了。

如果存在明确的互动对象,比如两个个体或者两个群体之间在进行长期博弈,也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囚徒选择,有一个经研究检验、最为有效并能导向最终胜出策略的方法:

三十多年前,研究者组织了一场“囚徒困境锦标赛”,参赛选手不是人,而是电脑程序,也就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了各种策略,然后放到一起PK。比如,有的是极度自私的策略,即每一局都背叛;有的是极度良善的策略,比如不管怎么样永远都选择合作,就相当于生活中的那种“大恶人”和“大圣人”。

那么,好人和坏人最后谁能统治世界呢?一开始是坏人,纯良好人死得很快。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当好人都没了,剩下的全是坏人,一通互相伤害之后很快就团灭了。也就是说,纯粹无条件的暴力和纯粹无条件的妥协,都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但是在这之中,有一种策略傲视群雄笑到了最后,它的名字叫“tit for tat”(Axelrod, 1984),翻译成中文或许可以叫做“以牙还牙,同时投桃报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它的操作方法很简单,就三个原则:第一,永远先选择合作;第二,在对方背叛后同样选择背叛;第三,宽恕,如果对方愿意重新合作,那就回到互惠式合作

这一策略百战不殆的秘密,概括来说就是“先以你希望对方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ta,然后以ta实际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ta”(Trivers, 1985)。

也就是说,你先付出合作的善意,如果对方也选择合作,那就一直合作;在对方没有背叛之前绝不先背叛对方,但如果对方选择背叛,就也马上选择背叛;而一旦对方回到合作,就予以宽恕。

这是能够引导对方进行合作的最佳策略。这个策略的第一步,就是一定要先合作,这是成功的关键,这也证明了孔子所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正确性。

同时说明,对于每个人来说,最有利的做法都是假设陌生人是值得信任的,然后才能开启合作互信、不断加强的上升态势,最终达成互惠合作。我们也看到,双赢一定要靠善意开启,但又不能完全依靠无底线的退让。

但是,这种“以牙还牙”策略也不是没有阴暗面,比如双方都是这种策略的执行者,一开始可能会合作愉快,然后就一直合作下去。

但是如果其中哪一方不小心“擦枪走火”,或者因为无心之失而背叛了对方,那么就会开始一系列永无止境的报复,还击、再还击。正如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的,两个群体之间无休无止地争斗和复仇,于是它好像也并非万能灵药。

因此,后来又提出了一种变体,叫“宽容的以牙还牙”策略,也就是偶尔原谅对方单次的失误,比如随机对1/3的背叛行为宽宏大量,既往不咎,就可以打破那种以暴制暴的循环,同时又不至于让背叛者利用。

04.

在生活中,如何合作?

现在让我们回到真实的生活中,生活可要比这种高度抽象、规则明晰的游戏复杂得多了。

在社会层面上,我们进化出了道德,后来国家出现后又发明了法律,来约束那些肆意背叛的人。而在个人层面上,我们会跟很多人互动,但肯定不会也不用盲目地去玩这个游戏。我们可以精心挑选自己的玩伴,比如选择那些你知道在过去一直比较合作的人,也可以选择那些别人告诉你能信得过的人,还可以选择那些从各种角度让你相信他们会合作的人。

不过,这一切是有前提的:首先,互动是长久的而不是一过性的,如果囚徒困境只玩一次的话,最佳选择毫无疑问就是背叛,骗一个是一个。第二个前提是大家互相认识,并且有“名声”这件事情,大家可以通过口耳相传把那些不值得信任的人排除在外。

然而,社会变迁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从熟人社会走向生人社会了,你不得不越来越频繁地与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人打交道,而且我们之间互动的轮数也在缩短,很多人都是在短期交往甚至只打一次交道就江湖不见了。

于是,名声网络也变得不那么有效了,因为你们可能难得有共同的熟人,声誉监控机制失灵了,即便背叛也很可能逃避惩罚,后果就是我们看到可能各种导向私利的背叛行为比原来的乡土社会变得更多了。我们之前讲过的暗黑式的行为方式的蔓延,或许也和这一点有关。

在这个过程中,就急需要建立起另一些机制,比如个人征信系统、社会契约等,来弥补传统声誉监控机制的缺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提供购物评价、就餐评价、酒店评价的网站都是在起到声誉监控和口碑传播的功能,能够有效降低剥削和欺骗的风险。

社交媒体也是,现在如果有人干了很过分的事,在社交媒体上一曝光,直接“社死”。

但是这也带来了弊端,进化而来的声誉监控系统也是那个“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反应过于灵敏的警报器,很可能“用力过猛”引发过度反应,致使一些轻微的行为付出了与之不对等甚至个人不可承受的代价

特别在虚拟世界中,毕竟对于网络“执裁者”来说,对着一个陌生人轻飘飘地打出一些诋毁的话,成本太低了。

如何在缺乏信任的社会中寻找合作,是需要思考的事。

*本文摘选自看理想App节目《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内容有删减和调整,小标题由编辑添加。完整观点和讲述请移步至相关节目收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保持善良,运气绝不会差!
商战“囚徒困境”有解
囚徒困境
博弈入门:囚徒困境 | 死理性派主题站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给定党政一把手合作责任的弊端
背叛还是合作--这是一个难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