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刊选读】中医经络实质研究的新进展

陈秋生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黄帝内经》提出的经络学说,一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但关于经络实质及其结构基础未能科学阐明,已成为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瓶颈。

2020年,《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杂志的两篇文章先后报道了经络实质研究的最新结果:具有联络作用的新发间质细胞——Telocyte (TC),具备经络实质结构的各种特质;TC与其他结构的密切关系,可在细胞水平上诠释不同的经络现象;皮肤胶原纤维束形成的组织微通道及其内含成分,为经络气血运行通道的超微形态。这些新观点能够从细胞学角度兼容现有的经络假说,有助于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通。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原创性的科学资源,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彰显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络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一直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由于经络的物质基础与细胞形态从未能得到科学的阐明,中医学至今仍未完全被现代医学所接受。确定经络的结构实质将是传统医学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有助于巩固我国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中的引领地位。

探索经络的结构形态是研究经络实质的前提条件之一新近,《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显微术与微量分析)杂志上连续报道了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观测比较了TC与经络实质的结构共性,分析了胶原纤维束形成的组织微通道及其内含物与中医“气血通道”的一致性。

TC与中医经络的形态和分布

具有一致性


经络是机体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和运行气血、调理功能的通路,是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有研究推测“经络的网络”分布于结缔组织网中,形成一种“网中网”结构。全身各处结缔组织均直接或间接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结缔组织网络”,而结缔组织中分布有多种细胞和纤维成分,其中, Telocyte是一种新发现的间质细胞,具有长达数百微米的捻珠样突起(Telopod, Tp)。TC在结缔组织中通过各种细胞连接成特殊的TC网络(见图1)。“结缔组织网络”与“TC网络”也形成了与经络相似的“网中网”。另一方面,经络分布于所有脊椎动物,与此相吻合,TC也广泛位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内。

与经络相似,TC具有联系穴位

与脏腑、调节脏器活动的结构基础


《灵枢·海论》认为经络是有机体的联络系统,体表组织(穴位)通过经络与远端的脏腑相连系,但这种联络系统的具体路径未能客观显示。如图2所示,TC作为一种联络细胞,不仅具有极其细长的Tp,而且Tp之间通过各种细胞连接形成更长的线管。同时, TC及其Tp附着于血管、神经、皮肤衍生物或胶原纤维束等,并沿这些支撑组织伸向远方。TC及其Tp线管可通过脏器门部或被膜间质进入内脏器官并与效应细胞靶向联系。所以,TC及其Tp通过细胞连接并借助支撑组织,可由体表延伸到远距离的脏腑,实现调节功能。

TC的细胞学特性可以诠释

和兼容现有的多种经络假说


目前的经络假说,主要有神经论、体液论、能量论、筋膜论、免疫论和肥大细胞论等流派,这些假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相应的经络现象,但各流派之间矛盾明显,互不兼容。TC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以兼容不同流派的经络假说。

1  TC与经络神经论  

神经论认为,经络循行路线与神经分布有一定吻合性,经络现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但神经论不能说明经络现象的“为什么”和经络“本质是什么”。TC的长度是体内仅次于神经元的第二长度的细胞,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神经周围及神经内均有TC及其Tp广泛分布(见图3),而且TC及其Tp也可沿着神经远距离延伸,这就在细胞水平上显示了TC与神经的直接关系。穴位处,TC的形态联系,可以介导经穴与神经之间的功能关系,从而兼容经络神经论。

2  TC与经络体液循环论  

体液循环论认为,经络是某种流动的生化物质,循环于全身。上述物质在人体的什么部位流动?我们发现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周围均有TC及其Tp分布,而且胶原纤维束形成的组织微通道内充满组织液,其中也分布着TC及其Tp(见图4);TC与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免疫细胞关系紧密,这些细胞具有分泌各种活性物质和细胞因子并进入组织液循环的功能。TC及其Tp具备经络体液循环论的结构基础。

3  TC与经络生物场假说  

经穴具有声、光、电、热、磁的特性,可称之为经络生物场假说。这些生物场是何种组织结构发出的电、磁、光和热?TC及其Tp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细胞,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作为一种细胞,TC具有包括膜电位、起搏、传导、调节收缩与运动在内的广泛功能,与经络的电、磁、热、声、光的生物场特性相一致。

4  TC与经络筋膜论  

《灵枢·经脉》认为,经穴分布于分肉之间、两筋之间、两骨之间、关节之间、凹陷之间、缝隙之间等组织间隙中。筋膜论认为经穴的物质基础是以筋膜结缔组织为基础。筋膜结缔组织中哪一种具体成分属于经络?TC及其Tp分布于皮肤筋膜、器官间隙和肌间隙并延伸远方,是结缔组织的结构成分之一,与血管、神经、胶原纤维束及其形成的组织微通道等紧密相连。TC及其网络是筋膜复杂体系的核心,具备经络筋膜论的分布和结构基础。

5  TC与经络免疫论  

《免疫类方》中很早就认识到针灸与免疫密切相关,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国内外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TC及其Tp不仅直接分布于免疫器官,而且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颗粒白细胞、浆细胞以及肥大细胞等各种免疫细胞可沿TC及其Tp表面迁移(见图5);TC还能够分泌和转运胞外膜泡与外泌体等免疫相关结构。凡此种种,均为TC与免疫的相关性提供有效的形态支撑。

6  TC与经络肥大细胞论  

“宋氏针灸肥大细胞论”推测肥大细胞会释放多种因子以产生生物效应,且可能出现神经、分泌、体液和系统反应。但有关肥大细胞与经穴相关的机制还缺乏关键数据支撑。TC及其Tp常常围绕肥大细胞分布(见图6),甚至发生直接接触,在形态上两者关系密切,有时发生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可见,TC具备调节和影响肥大细胞功能活动的结构基础。

此外,TC与神经、循环、免疫、分泌和筋膜系统等的广泛联系,也符合中医经络理论强调的“整体观”。

TC网络与经络“气”的物质基础


针灸学教材中常描述“气”是可以引起信息交流或能量交换的动态过程。各种免疫活性细胞(如图5、图6)和大量胞外囊泡(包括外泌体) (如图7),或附着于TC表面,或分布于其周围;在Tp膨大的结节内总有发达线粒体分布,能生成大量ATP能量。外泌体与胞外囊泡被看做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第3种方式,而线粒体本身就是产能细胞器,它们可能对应于经络“气”的物质形态。

TC连接的可塑性与经络的飘忽性


经穴的功能是动态的,会因相应状态的变化而使其处于相对“静息态”或“激活态”,经络现象常常时隐时现。Tp间有时具有细胞连接,有时却无相连而游离,而且可见TC游离端的弯曲回缩。表明,TC之间的连接时断时续,这与经络的“开/合”现象相吻合。TC的这些特征,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解释经络的飘忽性和可塑性。

经络长期未被发现的原因


应用形态学技术研究经络实质时,常利用组织样品的切片技术。由于Tp长而弯曲,二维面上的切片,必然造成Tp连续性的破坏,很难显示TC及其Tp立体结构的完整性;另一方面,TC胞体极小,Tp极细,镜下观测时容易被忽视;加之Tp连接的可塑性,在二维平面上不易捕捉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很难与经络网络联系起来。

来源陈秋生.中医经络实质研究的新进展[J].针刺研究,2021,46(6):533-540.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筋膜学说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和阐释
胡追成 张洪林 郭松鹏 ▏经络实质之我见 主持 彭增福
外泌体与中医系列之一 | 外泌体在针灸领域的应用
人体经络之谜
科学中医 | 走进筋膜学
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