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之高校建筑巡礼(四)

24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校门,原为牌坊式,1935年改建为仿古宫殿式。

严格意义上应该表述成上海交通大学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共有四院:师范院、外院、中院及上院,是我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完整教育体制的学校。

校门一览

位于昔日南洋公学旧址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可谓是中国唯一建于19世纪,且横跨三个世纪沿用至今的大学校园(不计列旧址沿用至今的古代书院,例如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校园内早期建筑围绕大草坪周边布局,整体建筑风格以折衷主义为主,呈现出哥特式、文艺复兴式、中国古典式等多样化特征。

图书馆,1919年建成,现为校史博物馆。

图书馆俯瞰

图书馆立面中段近观

图书馆立面细节一览

图书馆多角度一览

南洋公学中院,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是中国大学现存最早沿用至今之近代建筑。

南洋公学中院(董浩雲楼),整体立面及俯瞰

南洋公学中院建筑立面一览

新中院,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

自19世纪末校园开始营建以来,其建筑风格多样而独特,并未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样式:从起初的文艺复兴风格的中院和老上院,到巴洛克风格的老图书馆,再到装饰艺术风格的工程馆和折衷古典主义的体育馆与总办公厅,以及大门的民族固有之形式,新上院的社会主义民族风格等,均与时俱进地紧跟时代潮流。

新上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1953年拆除原址重建。

新上院原为英国维多利亚式风格(见上图左上),1954年拆除重建后为折衷式的现代风格,民族元素装饰点缀。

总办公厅,旧称容闳堂,为纪念我国最早留美、最早主张引进西学的学者容闳,建于1933年。

工程馆,建成于1932年,设计师为赫赫有名的建筑大师邬达克。

体育馆,建于1925年。

执信西斋第一宿舍楼与门前的“饮水思源”碑,分别建于1930、1933年。

从整体风貌来讲,其普遍兼具中西交融的特点,突出西式古典或折衷式的建筑主轮廓,但又蕴含中式传统风格元素的装饰点缀,如新中院的木质外廊、传统的古典官式大门、新上院传统民族风格的山花、雀替及门楣雕饰等。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理念显然延伸到建筑的具体应用,一部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发展史,贯穿于风格迥异的校园旧址建筑群中。

25 复旦大学历史建筑群

校门

复旦大学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1917年更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自2000年与创立于1927年的上海医科大学(前身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方成今日之规模。

相辉堂,建于1947年,底层为教室阅览室,二层为大礼堂。

相辉堂及二层礼堂内部一览

奕住堂,始建于1921年,1929年扩建两翼,初为校办公楼兼图书馆,现为复旦大学校史馆。

奕住堂一览

子彬院(数学楼),建于1925年

子彬院近观

复旦大学玖园建筑群

其历史不再铺开,这里的旧址历史建筑主要位于邯郸校区(本部)及枫林校区(医学院)。复旦百年历史人文底蕴不容置疑,但不幸由于抗战爆发,校址基础设施曾遭受战争大规模破坏等客观历史原因,遗存的近代优秀建筑数量相对较少,现存较为著名的有邯郸校区相辉堂、奕住堂、子彬院、玖园及枫林校区的东苑一号主楼等。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东苑一号楼,始建于1936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东苑一号楼一览

以上均形成于1920~1940年代之间,集西式古典折衷、中国传统风格或中西合璧于一体,建筑线条洗练简洁,朴素庄重。幸存的历史建筑百年来默默伫立于复旦校园,较为模糊地勾勒了早期的旧址轮廓,散落于周边现代建筑楼宇之间,见证着校园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

26 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

沪江大学旧址建筑群俯瞰

沪江大学旧址(上海理工大学)风貌一览

湛恩大道

沪江大学校门旧址

这所位于上海并创办于1906年的沪江大学,对于历史的小白来讲可能较为陌生。它是建国前中国成立的13所基督教会大学之一, 1914年更名为沪江大学,旧址现为上海理工大学校园。

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建于1937年。

大礼堂与思魏堂一览

大礼堂与思魏堂侧立面一览

思晏堂,始建于1908年

怀德堂,始建于1923年

原湛恩纪念图书馆,1928年,现为校区公共服务中心

音乐堂,原中学礼堂,建于1935年。

体育馆,1918

遗留的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年代之久远,令人惊讶。早期旧址校园规划结构合理,具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和与之对应的空间特征,注重建筑与室外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其基本形成于1900~1940年代,形式各异、风格统一,以后期罗马风格与简化折衷的哥特式复兴样式为主,多为砖混结构,清水红砖和双坡瓦屋顶特征明显,建筑细部处理极为丰富。

馥赉堂(宿舍楼),1948年,是沪江大学旧址最后建成的楼栋

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前身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科讲堂,1914年。

校园水塔,1930年

原沪江大学教员宿舍,1907~1936,现为上理工德美英法日等文化交流中心

原沪江大学宿舍教员别墅区一览

原沪江大学宿舍教员别墅区一览

原沪江大学宿舍教员别墅区一览

原沪江大学宿舍教员别墅区一览

原沪江大学宿舍教员别墅区一览

在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现保留有36栋原沪江大学旧址建筑,是为上海高校历史建筑规模之最。这批具有西式建筑风格的沪江大学历史建筑,或隐于绿树浓荫之中,或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成为上海理工大学一道极为靓丽的景观。

27 岭南大学康乐园早期建筑群

岭南大学康乐园旧址中轴线

岭南大学康乐园旧址建筑群(部分)俯瞰

仅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包括遗存建筑的年代、规模、风格、保存完好度等,岭南大学康乐园早期建筑群,是为国内现存最为惊艳恢弘的近代高等院校建筑群之一(从笔者搜阅近30处国内知名学府旧址建筑比对来看,它的遗存数量应该是最多的,而且普遍年代久远、保存度较好、建筑语言表达极其丰富)。

岭南大学康乐园旧址建筑群一览

岭南大学其前身为美国长老会于1888年在广州沙基金利埠创办的格致书院,也是中国最早的13所基督教会大学之一。1952年底,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岭南大学的康乐园校址变成了中山大学的校园,岭大的系科并入广州其它院校,自此曾经的国内知名学府岭南大学正式宣告解体。

孙中山塑像

孙中山先生手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岭南大学旧址建筑现存中心区包括中山大学南校区中轴线一带的建筑,以及东侧教授宿舍楼、东南侧的广寒宫和西侧的模范村教授宿舍区。同多数其它教会学校一样,其建筑风格多经历了初创期的古典券廊风格、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和民族古典复兴等阶段,展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为我国早期引进西方建筑技术的经典范例。

乙丑进士坊,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25年)

【马丁堂】:马丁堂建成于1904年,是岭南大学的第一栋教学楼,它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栋钢筋砼框架结构建筑,是中国第一次采用砼材料的地面建筑。其典型的“亚洲殖民地式”平面布局,代表了教会大学建筑由早期的券廊式风格转向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的开始。

马丁堂,1904

马丁堂,岭南大学的第一栋教学楼

马丁堂建筑立面处理简练,墙体采用红砖清水砌就为主,横向施以白色线条勾勒,色彩简洁明快。其中式屋顶与西式墙身的组合方式,确定了岭南大学早期建筑风格的主基调。早年的耶稣教会在建筑形式上强调“孔子+耶稣”的样式,用以调和中西文化的排异性的意识形态,由此催生了一批中西合璧式建筑,大屋顶+西式主体建筑形式因而在教会校园内遍地开花。

马丁堂立面一览

此后多年的校园建设中,以格兰堂、黑石屋、岭大附中宿舍楼等为代表,通过多变的西式红砖券拱、建筑线脚砌筑、墙基窗下局部仿石面处理的墙体立面,结合中式的屋顶特征,“创造性”地组合了壁炉烟囱、糅合了较为奇异的采光亭中式坡屋顶,展现了西方视角的中式审美构成法式,颇为有趣。

格兰堂,1915

格兰堂一览

格兰堂一览

黑石屋,1913

黑石屋,1913

黑石屋一览

同学屋,1912

【怀士堂】:其1915年动工,1917年落成,为纪念来自美国的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又称之为小礼堂。双塔楼、塔式气窗独具特色,是康乐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怀士堂北立面,1917

怀士堂南立面

怀士堂平面采用哥特式教堂常用的拉丁十字形,北面为方形,南门呈六角形。在立面处理上,半地下室外墙采用花岗岩,不加修饰;外墙以红砖砌筑为主,北立面双塔楼的塔身饰以绿色琉璃花砖组成的竖线条与白色几何图案;塔楼的屋顶使用悬山式双坡屋顶,南面礼堂部分屋顶颇为奇特,类似攒尖顶的三个八边形塔式气窗伫于屋顶。屋顶均覆盖绿色琉璃瓦、博风板,封檐板则为鲜艳的红色。

怀士堂一览

怀士堂一览

其红、绿色系多样互补协调,建筑四周浓荫环抱绿草如茵,南面草坪上还矗立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中大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建筑整体效果复古主义倾向明显,尤其是屋顶的处理和脊饰的应用极其惊艳,较之初期生硬风格有较大改进,为后期进一步走向“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作出了经典示范。

陈嘉庚纪念堂,1918

爪哇堂,1918

八角亭,1919

十友堂,1919

张弼士堂,1920

荣光堂,1921

同一时期类似范例还有陈嘉庚纪念堂、爪哇堂、八角亭、十友堂、张弼士堂、荣光堂等,此处不一而足。

马应彪招待所,1918

谭礼庭屋

四墩楼(炮台屋)

陈寅恪故居

【惺亭、哲生堂、陆佑堂】:致力于教会大学“中国古典复兴”式设计的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在1928~1930年为岭南大学贡献了惺亭、哲生堂、陆佑堂三栋古典风格的建筑。虽然数量较少,但其运用色彩、注重细节的成熟设计手法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把握,成为西为中用式建筑的经典之作。

惺亭,1928

惺亭一览

哲生堂,1930

陆佑堂,1930

陆佑堂一览

这一时期岭南大学建筑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体现在建筑屋顶的形式和建筑色彩上,中式屋顶摈除了烟囱和采光亭,简化后更加端庄大方。斗拱、彩画等中国宫殿建筑固有元素和装饰手法均以简化形式出现。

广寒宫(女生宿舍楼),1933

广寒宫一览

纵观岭南大学的历史建筑群,从初期的近代中西合璧折衷主义风格向中国古典复兴式转变,并最终发展为“中国固有之形式”的全过程,从早期偏向西式的简洁清新到模仿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庄重大气,建筑融合了历史,历史中又现浓厚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

28 中南大学历史建筑

组建于2000年的中南大学,它非常年轻,但又历史悠久。说它年轻,因为它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而成,不似其它高等院校以合并的某一院校的前身作为建校日,而仅以合并之日作为建校之日;说它历史悠久,是因为合并的三所院校办学历史皆可追溯到上世纪1900~1910年代。

中南大学历史建筑

由此,中南大学的历史建筑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原中南工业大学的建筑,另一部分是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建筑。

始建于1936~1937年的和平楼、民主楼

原中南工业大学的建筑主要分布在校本部和南校区,包括钟楼、图书馆、五四广场、校门、校史馆等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折衷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烙印。

湘雅医院红楼俯瞰

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建筑则主要分布在岳麓山校区,包括校门、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等建筑。这些建筑多建于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其中最为惊艳的显然是落成于1917年的雅礼大学医院(湘雅医院)红楼建筑,同样出自“中国民族复兴”建筑旗手--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之手,且为墨菲在中国的第一个经典作品。

湘雅医院红楼历史旧影,右上为被日军烧毁的红楼,左下为复原长沙后重建的红楼及门诊。

墨菲以耶鲁大学的校园布局及建筑功能为样本,以其独到的见解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除采用中式大屋顶外,还运用砼仿造中国的木斗拱和柱子,用铁件制作中国的花格窗,墙身通体采用红砖砌筑。红楼整体效果惊艳,获得一致好评,让墨菲积累了经验、获得了声誉,同时让在华的教会学校看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美国学院建筑能够找到完美的结合点,由此这种风格得到教会的青睐,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雅礼大学医院(湘雅医院)红楼建筑,1917年

红楼具体为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初为主体三层。其挑檐靴头爪角,上饰回纹收尾;顶盖栗色筒瓦,谷黄色正脊,局部点缀中国传统的花样纹路;外墙为清灰红砖原样。这座融合了东西方韵律的湘雅红楼,有房屋300余间,可容120张病床,是当时中国最漂亮、中南地区最好的医院大楼。

湘雅医院红楼细部俯瞰

抗日战争中湘雅红楼遭到严重损毁,仅剩主体框架。1946年,在抗战结束后一年,医院将原三层的病栋大楼修复并加高为四层,另在病栋楼西面加建一栋四层病室,与原建筑相连,组成今日之马蹄形布局。1955年,在“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的基调下,又增建了病栋大楼,但后期不论扩建亦或是修缮均保持了墨菲原有经典的设计风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之高校建筑巡礼(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经典民国建筑(一)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之高校建筑巡礼(五)
详解“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中五处天津建筑背后的故事
厦门鼓浪屿十大经典不同风格建筑详解,你认识几个?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麦加利银行旧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