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命本能系统论 郭生白 (第三章 中医怎样认识疾病2)
 生命本能系统论 郭生白 (第三章 中医怎样认识疾病2)
2011-08-25 15:04
转载自 分享
最终编辑 tttwwb2
四、攻下排异法
  “攻下排异法”,是根据病理趋势而制订的通利大便排除病理物质的治疗方法。我们知道人体的排异本能系统中,对体内器官组织中的致病物与代谢废物由循环载入结肠分泌于肠道随大便排出,以保持体内器官组织中没有异己物质潴留,保障生命过程的稳定。在病理过程中,若排异本能系统的排便功能发生障碍,不能顺利排除病理物,这便需要因其趋势而利导排出了。
  在这个以通大便之法来排异的系统中,因病情轻重深浅不同和病理物质的差异,可分别论述。在方法中、方剂中、病理机制中,有许多的智慧和技巧的妙用,创制了许多的神奇效果,希望读者细细品味,以了解中医生命科学的内涵。
  1、通下排异法
  流行性感冒、伤风感冒,如果失治、误治,伤亡津液,病原物质不能排出体表,必向体内扩散。当体内器官、组织发生排异反应,排异趋向大便通路时,而结肠因体液丧失而干燥,使排便发生障碍,器官、组织中的病理物不能经肠腺分泌入结肠,代谢体外。同时,在结肠对水分的强吸收中,肠内有害物再度进入循环,排异反应表现出如下的症状:“伤寒脉浮滑,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而渴,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伤寒论》
  白虎汤方:知母84克、石膏224克、甘草28克(炙)、粳米120毫升。以上四味,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上述两条,先说伤寒二字,是指此症从流行感冒发展而来。脉浮为发热;滑为体液充实;不恶寒为在表组织的排异反应消失;渴为里有热;厥是手足冷;身发热不恶寒而手足冷是里热深。这是病原物扩散入里的初期,排异反应已转入下夺排异趋向。宜用白虎汤通下法,从大便排除病理物质。
  方中知母治消渴,能通肠利便;石膏除肺胃之热,胃肠中结气,治大渴引饮;以粳米煮汁合药增加体液;甘草和中。这个方剂是通而不泄的排异剂,正适宜发热汗多伤津液的里热下夺病势,是通便排异益津液的良方。
  2、益津通下排异法
  本条症状比上条白虎汤的症状表现出汗更多,饮水更多,病情更重一等,所以加人参。这个症状是:“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
  与上条白虎汤症状相比,其伤津是相同的,更重一等而已。都是排异反应向体表的趋势消失,转向体内,排异反应向下夺趋势,但尚未形成燥结的排便障碍,只用知母、石膏通肠即可;加人参以生津液,益胃气。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84克、石膏224克、人参42克、甘草28克、粳米200毫升。以上五味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去渣,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方中的人参42克应该是现今的党参,不是吉林的野山参、朝鲜的高丽参,应是山西上党所产,故名党参。人参的效能是健胃气,生津液,益血脉。汗多伤津,血汗同源。“大汗出”、“大烦渴”,都是伤津亡血的症状。
  3、泻下排异法
  症状:“伤寒不大便六七日,不恶寒反恶热,头疼身热者”、“发汗不解,头不疼,项不僵,不恶寒反恶热,蒸蒸发热者,调胃承气汤主之。” “发热恶热,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这一症状是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症没有得到治疗,因体温高,汗多伤亡津液,造成结肠强吸收。排异系统把病理物质泌出于结肠,而结肠又吸收进入循环,导致中枢神经出现障碍而神志昏迷,谵言妄语。结肠干燥,结为硬屎,大便不通,造成排异障碍。故宜用“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56克(酒洗)、甘草28克(炙)、芒硝100毫升。以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二物至200毫升,去渣,内芒硝,微火一二沸,少少温服之,以调胃气。
  方中大黄苦寒,下瘀血、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大黄能刺激大肠壁引起收缩、增加分泌,而发生通便;芒硝内服,在肠中形成硫酸钠高渗溶液,不被吸收,所以有润燥软坚的作用;甘草缓急和中。这样一个方剂用作结肠的排异,实在是妙出天成。
  4、除满通便排异法
  症状如下:“阳明病,脉迟,微汗出不恶寒,身重,气短,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症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伤寒论》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伤寒论》
  5、峻攻排异法
  症状:“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大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脯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潮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伤寒论》
  以上除满通便排异与峻攻排异,是一个症状的轻重缓急的排异法,用法有所区别。我们从小承气汤症状中看“出汗不恶寒”,表明排异反应已不在体表。“腹满而喘,有潮热。”知道结肠中已有硬屎,干燥的硬屎障碍了排大便。肠腺分泌入结肠的病理废物,存于结肠中不能代谢于体外,会在结肠被吸收进入循环,引起中枢神经中毒出现脑症状。如下条所说:“独语如见鬼状,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这是十分危险的脑中枢中毒症状。微喘是呼吸衰竭的表现;两眼“直视”表明脑中枢已发生障碍;“谵语,不识人”为意识中枢障碍;“循衣摸床”也完全是无意识行为。
  这个濒临死亡的状况,完全是由前面所说调胃承气汤症与小承气汤症发展而来。如果在“发热恶热,汗出而渴”的阶段中用调胃承气汤排出病理物,本来是可以治而的愈。但是失去了这个病机,在结肠中的粪便留滞发酵,产生出化学气体,又不能排出,必然发生腹胀满,不大便,形成上述小承气汤症状,用小承气汤可治愈。
  这个病如果再延误,则发展成大承气汤的危急阶段。在大承气汤阶段中,干燥粪便由于强吸收,结成坚硬的算珠形物质,结肠中充满了有毒的气体,由于再吸收进入循环中的有毒物质已在侵害大脑中枢,已经发生了中枢神经障碍,这已是生死立判的时刻了。大承气汤是攻下排异法中最峻猛的方剂,小承气汤是除满消胀的通下法。大承气汤是攻坚除胀满疼的峻攻方剂。
  小承气汤方:大黄56克、厚朴28克(去皮)、枳实3枚(约30克)。以上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140毫升,分温二服。初服当大便,不便者尽饮余药。若得大便,勿服余药。
  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大黄的功能见调胃承气汤的解释。厚朴苦温下气,消胷腹胀满;枳实苦寒利气,消胀满痞疼逆气;枳实、厚朴合用,有促进胃肠节律性蠕动的功效。这三味合用,作为破痞满通下排便的方剂,已达到极为神妙的境界。其中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又经两千年的临床检验,是效如影响的经典方剂。
  大承气汤症的成因,是胃的运动减缓,食物在肠腔留滞时间过久,腐败发酵生成大量化学有害气体,又因结肠强吸收造成干燥硬屎,气体与硬屎都因为结肠的蠕动减缓而不能排除,所以发生腹大满不通、腹满而喘、短气、潮热等等症状,这便是排异障碍。如果结肠腺分泌入肠道中的病理物,排异成功,则病愈。这便是大承气汤的功效。
  大承气汤方:大黄56克、厚朴112克、枳实5枚、芒硝60毫升。以上四味,以水2000毫升,先煮二物取1000毫升,去滓,内大黄,煮取400毫升,去渣,内芒硝,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药勿服。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个方剂大黄用量都是56克。调胃承气汤是“少少温服之”,小承气汤是“分温二服”,大承气汤是同芒硝60毫升“分温再服”。大黄的内服量是不同的,而且辅佐的药物也是不同的。所以三者的通便作用有轻重缓急的不同。调胃承气汤可谓“润燥通便”,小承气汤可谓“除满通便”,大承气汤可谓“攻坚通便”,都是以代谢病理物质为目的的排异法。
  在外源性感冒病理过程中,一个“下法”的利导排异法中,除了上述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之外,还有“桃仁承气汤”(破瘀血排异法),“大柴胡汤”(和下排异法)。
  在温病学中,吴鞠通先生又根据不同的病势,增制“增液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护胃承气汤”、“牛黄承气汤”等五个承气汤,以及“黄龙汤”。以下略加说明,愿读者对中医的利导排异法多一分了解。
  6、和下排异法
  和下法之一(出自《伤寒论》)
  大柴胡汤方:柴胡112克、黄芩42克、芍药42克、半夏99毫升、生姜70克、枳实4枚、大枣12枚、大黄28克。以上八味,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日三服。
  和下法之二(出自《伤寒论》)
  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33克、黄芩12克、人参14克、甘草14克、生姜14克、半夏12克、大枣4枚、芒硝28克。以上八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
  大柴胡汤方治三焦气机失调而热结在里的病势,也就是结肠中有排异反应。症状是身热不大便,或下痢,用大黄通便,排除胃肠中的病理物质。因为柴胡汤是“和法”,加大黄通大便则为“和下法”。柴胡加芒硝汤是小柴胡汤症,合并结肠有硬屎而潮热谵语。潮热是每下午三四点钟即开始发热,如潮汐有信一样。潮热谵语是结肠有硬屎的症状,加芒硝以软化硬屎,促进结肠运动通便,可谓和下排异法。
  7、破血排异法(出自《伤寒论》)
  桃仁承气汤方:桃仁50枚(去皮尖)、大黄56克、桂枝28克、甘草28克、芒硝28克。以上五味,以水1400毫升,煮取500毫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服100毫升,日三服,当微利。
  这个症状是感冒、流感病过程中,由于治疗错误,没有利导病毒从体表排出,结于膀胱组织中发生淤血。又因体温过高、淤血腐败、有毒物质进入循环、脑意识中枢发生障碍,其人如狂,少腹结聚急迫的感觉。这时如有血从小便排出,则病自愈。如果小便没有出血,症状不解,须用桃仁破瘀血、桂枝通血脉(大黄、芒硝见承气汤的解释),组成通便破血的排异方剂,瘀血从大小便排出而愈。
  经典案例中逐淤血排异的方剂很多,如“抵当汤”、“抵当丸”、“下瘀血汤”、“大黄牡丹皮汤”等等,都是根据不同病势而制定的破血逐瘀的排异法。关于活血、通血、破血、逐淤血,这些对血的“利导排异法”内容很丰富。本书不是临床学专著,不能尽收血症于文中,只能举其一,读者三隅反可也。下面将举例诸方,作概略说明。
  大黄牡丹皮汤方: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
  大黄牡丹皮汤是破血逐瘀的方剂,主治盲肠炎、阑尾炎在化脓以前痈肿期,疗效十分确切快捷,而且可以治疗有菌或无菌的血肿。大便不干燥者,芒硝减量或减去不用;大便干燥者,芒硝不可去;用治盲肠炎(尚未化脓者),二三剂即愈。余用此方50年,从未失信。说到大黄牡丹皮汤,想起一段往事,颇有意味,故不能不赘在方后。
  2001年冬,我回原籍省亲。一日下午,用斧头剁木棍生炉火。斧下,木棍飞起,打在我的左睾上,当时我疼昏在地,十分钟后我醒来时,左睾肿大如鹅卵,灼热如火,疼彻心肺。半小时后肿大如拳,体温升高,五小时后体温达39.5℃。家人恐慌非常,主张送医院治疗。我想,医院对此无可选择地先用大量抗生素与止痛药滴注,体温39.5℃,难免用激素退热,对肿大的睾丸必然施行切除。
  这个激素与抗生素的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拒绝去医院,选择了“大黄牡丹皮汤”治疗。一剂服下,体温降至38℃,肿块稍软;两剂服后,体温正常,肿块缩小;共服五剂,一切复常。
  或问肿物到哪里去了呢?我自服药以后,每日大便四五次,而且稀薄。肿物日见缩小,疼痛日见缓解,五天即复常。至今六年以上,无任何不适感觉。这样一例有惊有险的病,便如此平平淡淡结束了。
  8、利导排异法结语
  中医用利导排异法治病,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临床中,也就是在人体内,实验了两千年的时间。到今天,与世界医学相比,没有任何医类可以相论短长!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皆知蒲辅周先生治乙型脑炎,邓铁涛先生治“非典”,疗效神奇。但神奇来于“利导排异法”却少有人知道。我相信,一旦《本能论》被医家广泛研究应用,定会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9、外源性疾病的界定
  外源性疾病有什么特征?我们怎样认识外源性疾病?外源性疾病有它的共同特征。因为它们是外源性,是生物病原体与非生物致病物引起的疾病。因为它们都是有形质的物质,所以进入人体都会引起排异性反应。在这三个共性中,必然也会有共同的排异表现形式。
  排异反应,本身就是信息系统。在排异反应信息系统中,我们不仅看出外源性疾病信息,而且看到排异趋势的信息。我们从这个排异信息系统中,得到外源性疾病的界定、排异的趋势,这也是我们顺应自然法则因势利导的根据。
  中医传统的“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都是从病理反应出来的信息中去认识疾病。这些辨证法的说法不同,成就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本质内涵都是利用疾病反应的信息来认识疾病,以此作为治疗的依据。
  我们这里所说的信息系统,包括所有辨证体系的本质内涵,而除去了一切门户、流派的局限与偏见,直面生命本能反应的信息系统。
  外源性疾病的共同特征是“体温升高”(发热)。发热为什么是外源性疾病的共同特征呢?发热是个现象,其本质内涵是什么呢?
  发热可分三种:一是发热同时恶寒;二是发热不恶寒而恶热;三是恶寒与发热交替发生(先是恶寒而体温不高,逐渐体温升高而恶寒结束),称作“寒热往来”。这三种热型不同,虽各有个性,但发热是它们的共性。
  事物的共性是在个性中存在的。我们先说共性再说个性,好明白。
  发热是为什么?发热的机理是怎么来的?人体不能无缘故就发热。人体有一个正常的体温,正常的体温是人们在“阴阳互根”中发生的热量,也就是我们的组织细胞在正常的生命活动中产生的热量,是我们正常的体温,一般在36.5℃至37℃之间。
  当体温上升到37℃以上,乃至38℃、39℃、40℃或以上,就是发热。体温升高(发热),人体本能系统中共生性系统便增强外周循环供血,开张汗腺排汗。当汗液把热量放出,体温便恢复平衡。有些异物在汗腺分泌中排出体外,一切照常态活动。如果体温升至38℃或更高,得不到自主性调解而持续过高,叫“发热”。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们发生了外源性疾病。为什么是发生了外源性疾病呢?因为“发热”必然是外周血管血流增强,必然是要排汗的。如果汗排出来了,体温便平衡了。但无论有汗、无汗,发热持续不退,必是排异系统发生了障碍。但障碍在哪里,我们还要看排异势力的趋向。也就是说,要看发热过程中其它的信息。下面我举例发热中五个不同的热型,供大家对病势有个一般性认识。
  (1)发热恶寒
  发热恶寒是身体温度升高,如38℃至40℃,同时全身感觉寒冷而肌肤组织颤抖。这叫“发热恶寒”(恶音务),恶寒是喜暖而厌恶寒冷,虽然体温高到40℃,还要多加衣被取暖。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发热恶寒时,必定无汗。正因为不出汗,所以体温才高到38℃、39℃、40℃以上。一旦出汗,体温随汗而散于体外,体温便降下去了。
  为什么体温到39℃、40℃而恶寒颤抖呢?恶寒与颤抖是共生关系——因肌肉颤抖而发生冷感;因冷感才发生颤抖。我们平时打喷嚏的时候,发生突然肌组织颤抖,有冷感。我们在童年时小便,也常有肌组织突然颤抖,伴有冷感。肌组织颤抖是提高体温的自主性活动,而提高体温是为排汗而发生的自主性活动。
  尽管体温升到40℃,但仍不能排汗,所以肌组织颤抖不止,这是排异系统作出的反应。这个信息向我们提供了什么内容?很简单,排异系统发生了障碍。障碍在哪里?在汗腺不分泌,汗孔不开张。所以排异系统的排异反应不结束。“病势”是什么?病势便是排异趋势。“顺势利导”怎么利导?排汗的条件都已具备,只有汗腺分泌有障碍,因而开张汗腺即是顺势利导。这是用发汗法的病势。
  发汗法是个大法。具体的运用有多种,有发汗法、解肌法、透表法,多有妙用,是根据病的排异趋势差异而制定的。但排异趋向体表排汗的病势,绝对不可发大汗,如水淋漓。那样不仅不能愈病,反而会造成不良结果。因为排汗的目的不在排汗,而在排异。发微似汗,保持十数小时或更长时间最好。严禁大汗伤津,血汗同源,过发汗则伤血。绝不允许用压制或破坏排异反应的一切方法,如泻法、冰袋冷水降温法,或用化学药水、激素等退热法。否则必会造成恶果。
  (2)发热恶热
  发热恶热这个热型,与发热恶寒大不一样。发热恶寒是外源性疾病的排异反应,向体表排汗的趋势,是用发汗治疗的根据。发热恶热是外源性疾病排异反应向身体里面排异的趋势,是用下法、吐法、利法、逐法的根据。
  为什么发热恶热是向里面排异的趋势呢?我们从发热恶热这个信息中得知,发热本身只说明是排异本能的阳性反应。不恶寒,趋势不是向体表;发热反而恶热,我们知道排异本能系统是在体内、器官、组织间进行的排异反应;这个排异反应是多器官、组织在排异过程的剧烈运动中所产生的热量。体温调节系统用循环血流把过高的热量运到体表,用温差散热,以调节体温。因为在体内进行的排异趋向是里面,所以没有发汗的趋势。
  这个发热恶热的热型,无论有汗无汗,都解除不了身热。所以“发热不恶寒而恶热”这个信息告诉我们,不准发汗。发汗则丧失体液,使病情加重。怎么办呢?我们看排异反应传达的其它信息:如果不大便,或大便干燥困难,或三四天、七八天,甚至十余天不大便,我们知道排异障碍,在大便不通,当用下法;如胸中痞结、欲吐不能吐的趋势,当用催吐法;有蓄血的,用破淤血法等等。只要器官组织间的病理物质从“吐”、“下”中排出体外,则病愈。
  器官组织间的有害异物怎么会从大便中、呕吐中排出来的呢?
  人体的内部器官、组织,甚至每个细胞,都是与体外世界相通的,没有任何组织细胞是与体外世界隔绝的。体外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之类,能通过毛孔进入皮肤,再通过血液进入体内组织细胞间,组织细胞间的物质当然同样可以由循环带至皮肤汗腺,由分泌代谢排出体外。汗腺可以排异,胃腺、肠腺、泌尿腺,凡是外分泌腺,都有分泌异物排出体外的功能。这是大自然的安排,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叫“本能”。人体生命活动中,把体内各器官、组织、细胞间的废物(或称为异物)排出体外的能力,叫排异本能。
  有两个现象,请大家思考,你会得出个什么结论。
  我们看到一个人不知什么原因,大泻下如水一样的粪便,一日数十次不止,出现脱水现象。有人大吐不止,有人大汗不止,都会出现脱水,接下来仍不止,就是循环衰竭。这个现象说明什么?体内组织、细胞间的体液到哪儿去了?是不是从胃肠腺、汗腺分泌中排出了体外?这些腺体所分泌出的,是从循环中来的。医圣张仲景制定汗、吐、下排异大法来治病,创造了近两千年的神奇疗效!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人体有排异本能”,“一切外源性疾病,都是用顺应自然的顺势利导法则来治疗”。
  (3)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这个热型,先发冷,全身肌组织颤抖,而体温不高。发冷颤抖时,体温逐渐升高。发冷颤抖随着体温上升而结束。当体温升高时,反而恶热。这样过一段时间,身体有汗发出来,之后体温又渐平复正常。这是寒热往来这个热型的特征。
  “寒热往来”这个热型(也可以说这个现象),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提高体温呢?因为排异系统要从汗腺通路排异,所以提高体温造成发汗。汗出以后,排异成功,热退,体温平和,精神清明。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是排异本能的另一种障碍。
  这种排异障碍,是共生性系统的障碍。在排异过程中,排异系统的各器官、组织协同活动,各尽其职,共同完成排除异己物质的任务。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出汗而排除了异物。但在排异过程中,体温因不能排汗而升高,所以肌组织必然提升体温以排汗。到排汗结束,体温才恢复常态。
  这一热型所表现的排异趋向,是共生性本能活动发生障碍。所以凡是有这个热型的疾病过程,无汗的不可发汗,有欲吐趋势的不可吐,大便不通的不可下,必先调节共生性障碍,而后才可用汗、吐、下法排异。否则必不能成功,反而造成坏病。
  以上说的是最常见的三个热型,这里只介绍其一般性认识。在这三个热型之外,还有夜热早退、昼热夜退、有汗而热不退、无汗而热(中医称为“有汗骨蒸”、“无汗骨蒸”)。这里暂不作讨论,留待具体病例分析中再作详细说明。
  10、内源性疾病的界定
  内源性疾病是人体内部器官、组织功能障碍出现的功能疾病。内源性疾病与外源性疾病不同,但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因为内、外不同病因引起的疾病。因为病因不同,造成的过程也不同,病理反应也不同,治法、药物也不同,所以中医个别讨论。
  张仲景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他对发热的阳性病用的都是排异法治疗。我们看到,用排异法治疗的,都是外界生物病源发生物致病物引起的疾病。无热恶寒的疾病,都属阴性病,是体内器官组织发生的功能障碍。这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是体温低落而有冷感。
  为什么会体温低落、感到寒冷呢?我们知道,体温是在“阴阳互根”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中发生的。具体地说,在生命过程中,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在相互转化中,在维持身体各器官、组织、细胞的生命代谢活动中发生了体温。这个生命代谢过程又是依赖这个体温来运作的,如果生命代谢过程的活动降低了,那么所产生的热量少了,体温也随之降低了,体温降低,身体自然发生冷感。我们换个说法;人体器官组织活动降低是“无热恶寒”的原因。这个器官活动降低,便是器官功能性障碍,便是内源性疾病。因此,体温低于人的正常值,就可以作为内源性疾病的界定标准。
  以体温的升高与降低,作为外源性疾病与内源性疾病的界定标准,我们还要有进一层的看法,就是体温这个东西是变化的,变化就是运动。体温升高,高到什么程度?体温降低,低到什么程度?这是对体温变化的深层认识。
  体温在外源性疾病过程中升高,升高到极限以上则突然低落,低落到正常值以下,全身肌组织冰冷(一般在摄氏35℃以下),这是“物极必反”,“阳极似阴”的现象。中医称这个现象为“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怎么辨认呢?这种寒象的本质是热极,热到超过了体温调节本能的极限,体温调节系统失去能力而关闭了,体内的温度由于循环衰竭而不能向体表传输、放散,所以体表肌组织寒冷。
  这种真热假寒现象,其本质内涵仍是真热。怎么会知道是真热假寒呢?有个信息可以说明寒是假象——“身虽寒而不欲近衣”。这是说,体温虽然低落,但此人反而不要衣被,说明他不感到寒冷而是感觉热。其原因有三:1)是因为体表虽寒而体内感觉很热;2)是这个人的脉象或微细而频率很快(每分钟100次以上)、或脉闭(寸口脉搏断绝);3)是神昏内闭,神志昏迷,牙关紧闭。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病人有身大热而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病人有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种假寒真热与假热真寒的热型,都是见于“阴阳离决”的前兆反应,也就是功能衰竭或体液衰竭的过程。
  我本人有过一个真假寒热的案例,我把这个案例的经过复述给诸位,请大家思考!
  1959年春季,我出诊到深州耿村,回返时已是下午六时许。乡村土路,到家不少于15公里,骑自行车,归心甚急。突然路边出来二人挡住去路,说:“郭大夫不能走,我家有个脑炎病孩子,求您给看一眼,只求看一眼,死而无憾了。”说得很悲切,不容推辞。
  于是我跟了家去。一路上,他们说:“这孩子二十天前发烧,送进了医院,诊断为脑炎。随即注射青霉素,后来用退热药、滴注。两个星期身热不退,用药加量以后,身热突然退了,但双目闭合,牙关咬紧,神昏不醒,体温35度以下,手摸很凉。吊瓶一直吊到今天,二十天人事不醒,从医院抬回了家。您给看一看,死活我们不后悔。”
  当我走进屋里,看到一扇门板上躺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儿。走近看,全身皮包骨,肌肉已脱,双目闭合,牙关紧锁,肌肤寒凉,神志不省,双脉全无。我知道,这是一个热闭的症状。我用听诊器听到心脏无力、不齐,但尚有搏动。
  当时在场的有位马大夫(中医),在深州可算德高望重。马大夫说:“让孩子吃您一剂药吧,就算是知不可为而为之吧。”于是,我写了一张方子。处方:金银花46克、连翘46克、牛蒡子46克、生地30克、麦冬30克、紫草15克、牡丹皮20克、赤芍30克、板蓝根30克、准牛膝30克、生石膏250克、知母30克、廣犀角20克、羚羊角片10克、甘草15克、安宫牛黄丸两粒(每丸重1.5克)。以上药水煎,安宫丸分两次与药汤冲服。
  嘱咐服法以后,马大夫问:“吃下这个药会有什么变化?”
  我说:“一是死亡;二是全身发热。”
  马大夫又问:“体温回升到多少?”
  我说:“原方去掉安宫丸、羚羊角,继续服一剂看。身上见出血点后,改方服药。”
  这时是下午七点多钟。十点钟服药,八个小时以后,患儿身体开始复温;到第二天六点半,体温升至38.6℃;第二剂药没来得及吃,患儿突然体温下降,神志昏迷而死。
  这个案例,我的目的是说明“真热假寒”与“真寒假热”的病理现象。“真热假寒”出现在功能障碍中;“真寒假热”发生在功能衰竭时,都是危证。功能性障碍,如救助适时,多起死回生。功能衰竭的,救助多不能成功。
  以上例来说,脑炎发热本为排异反应,应透表、活血、生津,以保护排异系统通畅,数日之后出红色瘀血点而逐渐平复。若以抗生素、激素、酒精擦身、水袋冷敷……一味退热,实际上正好造成中医所谓的“冰伏”(意思是把毒气“冰伏”在体内而不能外出)。
  一连串退热的做法压制了排异反应,使排异本能遭到无休止的伤害,因而发生严重障碍。由于不能以提高体温来代谢病毒,于是体温突然降低。体温的突然降低,是排异系统中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低落,发生寒冷的假象。到吃下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犀、羚、牛黄之类药物,排异顿时复苏。当患者发热欲排异出表时,可惜体液已经衰竭,功能活动依赖的能源断绝,结果因功能发生衰竭而死。
  我们说外源性疾病与内源性疾病以体温的升高与低落为界定。这是个一般性质,或称为共同性。我以为,我们不应该用共性作为唯一的界定标准。凡共性都是在个性之中的。我们应该在个性之中看共性。只有在个性中看共性,才能百不失一。如真热假寒与真寒假热,便是在个性中看到寒热的本质是什么,从而不为假象所迷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生白论大承气汤
本能论18下法
泻下排异法之承气汤
外源性疾病的经典案例(二)
调胃及大、小承气汤
三胡堂中医故事会(第94集)恶寒、恶热与各种潮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