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2021年山东新高考历史试题的深度解析(1)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分析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讲的是战国时期最有影响的儒墨两家对待“乐”的不同主张,儒墨两家代表的是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其主张反映的就是不同社会阶层对社会时局、事物的看法,本质上反映的就是不同的政治立场。简言之,本题考查的就是百家争鸣透过各派主张的表象看到的本质——不同社会阶层站在不同政治立场上,对社会发展走向之争。为了更进一步地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如下:儒家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重视礼乐,认为礼乐是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等级不同,使用的礼乐不同,礼乐文化与分封等级挂钩。孔子主张以正名的方式,克己复礼,改变失序混乱的社会,最终建立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因此儒家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而代表社会底层民众的墨家认为“乐”就是靡靡之音,君子、贱民听了,都对其所从事的事业产生不好的影响。结合墨子“非攻”的主张,可将墨家对“乐”的态度,总结为“非乐”。因此儒墨两家对待“乐”的不同态度,反映的本质就是政治主张、政治立场的不同。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就是B项。A、C、D三项均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如果用政治原理——现象与本质来解释就非常容易了。题干材料说的就是儒墨两家的文化观念、学术观点、生活态度的差异、不同,这三个选项仅仅是把题干材料浓缩化简后的内容,也就是对材料表象的浓缩,并没有揭示双方文化迥异、学术观点分歧和生活态度差异的本质。用史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压缩饼干还是饼干,即A、C、D三项表述都是将题干这个饼干描述为“压缩饼干”,并没有反映“饼干”背后的本质。故三项均为错误项。
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西汉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本题如果用史老师讲的解答选择题六大原则的最近原则之第二种情况——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来理解,就非常容易,可以说看完题干即可秒杀。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巩固统治往往有两种情况:在中央往往表现为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在地方往往表现为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题干材料呈现的是汉景帝以后三位皇帝将地方王国的职官做了调整:一是改地方官职名称,不与中央职官名字相同,突出官职的地方属性,去除名称上与中央官职不分的弊病。结合现代中国的管管制度去理解就更容易,中央部部门的官职称作部长、司长,省直辖市各部的官职名称为厅长、处长。二是降低俸禄,突出地方官职的级别要比中央类似官职级别低,从级别上突出中央与地方官职上下级别的属性。三是使地方王国的相具有地方行政长官的属性,淡化其与王国诸侯的隶属关系,使其具有与中央的隶属关系。结合所学汉代中央集权加强的相关知识可以推知,以上三则信息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弱化地方王国的国家政权性质,突出地方政权色彩,突出于汉王朝中央的隶属关系,简言之这些措施就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最终达到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西汉统治的目的。故符合题意与史实的是正确答案就是C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呈现的是改革地方官职名称、调整俸禄及使王国的相具有地方行政管理权,并没有精简地方行政机构之意,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第二则材料呈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减少地方官职的俸禄,并没有说明这个俸禄是由中央付出的;不符合逻辑,地方王国职官的俸禄不可能由中央财政来拨付,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地方郡国并行制沿用到西汉结束;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废除郡国并行制的信息。故错误。
3.图1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图文材料信息的能力,从素养来看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三大素养。图片呈现的信息: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关中、中原地区为产粮区。结合古代农业发进展尤其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因此成为全国主要产粮区的就是图片中呈现的四个地区。故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江南地区人烟稀少,经济很落后,因全国主要产粮区不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标志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全国主要产粮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经济受到北民南迁、战乱影响,被江南地区远远甩在了后边,已经成为一般的经济区,非全国主要产粮区。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继续增大,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全国主要产粮区地位进一步突出。故错误。
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的文化与社会生活,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的关键词句的解读:(1)明中叶以后——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与社会生活上,市民阶层进一步发展壮大,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将题干材料置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去考量,解读自来比较容易,也不会跑偏。(2)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图片具有直观易懂的特点,是为市民文学发展的表现;市场对市民文学的出版需求量大。(3)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知名画家与刊印书坊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是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书坊对画本、书籍中插画的绘画技艺要求高,绘画名家受雇作画,说明书籍出版竞争比较激烈。将以上题干信息综合解读,说明明中叶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故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正确答案就是D项。A项不符合题意,“主要”意味着对比,即题干材料应包含画本与其他知识传播载体的对比,但是题干材料中却没有知识传播载体比较的信息。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主流”意味着对比,也就是说题干材料必须有市民文化与士大夫文化等作比较,呈现市民文化在市场上占比最大,但是题干没有这样的信息呈现。尽管市民文化是明清时期社会文化的主流,但是题干材料没有呈现这个意思。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呈现审美旨趣,也没有呈现阶层分化的信息。主体不一致,题干讲的市民文学发展——书籍出版商业化发展的信息,与“审美旨趣”、“阶层分化”没有关系。故错误。
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考查的是近代思想是文化的发展演变,旨在考查运用唯物史观之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使得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如果再能结合“冲击—反应”的观点去理解,那就更容易了: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出现——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并开始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发展,“维新”取代了“洋务”,向西方学习进入到制度层面;八国联军侵华战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资产阶级革命取代了变法改良。故符合史实的正确选项就是B项。A项不符合唯物史观,西学东渐确实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提出救国方案有影响作用,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加之西学东渐不断深入是外因,而对事物发展起决定影响作用的是内因。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故错误。D项迷惑性最大,题干中提出的救国方案就是思想解放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题干问的是思想解放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哲学上来看,事物本身不能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因,因此D项叙述不符合逻辑。故错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深度解析(1)
高考历史 || 2020年全国卷2卷历史真题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梳理
【试题研究】史小军:解答选择题遵循的六大基本原则(四)——最近原则(2)
2023年安徽省合肥中考历史第三次评估试卷及参考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