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开篇就亮出这个观点。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纲”,是儒家修身立世的人生进阶阶梯。大意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第一步就是要“明明德”,即要弘扬美好的德行。第一个“明”是动词,使光明、明亮,使(明德)发扬的意思。这个“明”字是要人们下功夫在实际中运用,具体去做、去实践,通过在事上磨来觉悟进步。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光明、美好、善良、智慧的意思。“明德”放在一起,一方面代表着人心美好、善良、有光明的本性,一方面也代表着聪明、智慧、睿智。

至于为什么要明明德,《尚书》中有一句或可作为答案:“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如果一个人在积德做好事,心地坦然,无忧无虑,就会一天比一天顺心;反之,如果一个人整天弄虚作假干坏事,用尽心机,藏奸饰伪,处境只会越来越窘迫。要选择短暂的快感,还是长久安稳的立身之本,答案立现。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现在社会,人心浮躁,永远在往前赶,很少能有时间停下来领悟,要如何“明明德”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吾日三省吾身。孔子尚且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体现的是忠、信、习,反省的是自己是否坚守诚的底线,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内容身体力行。人在不同境遇中的取舍不同,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内心价值观的呈现。时常反省,就是时常对镜自照,以正衣冠。

第二,在事上磨。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说的就是行动力不够。有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很有道理,就是完成胜过完美,完美是一个主观概念,永远没有尽头,如果一定要完美了才能结束,那么事情很可能只停留在脑海中的设想。行动起来,把思想的作用于物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才是认识的螺旋上升过程。

第三,戒慎恐惧。一个笑话说,老师让同学们在他在和不在时一个样,结果同学们马上放下书本,该看剧的看剧,该聊天的聊天了。老师这样说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在他不督促的情况下,也能主动学习。相信这些同学都没有学好《大学》,更没有读透其中“慎独”的意味。“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要保持戒慎恐惧之心,一个人独处时仍能做到严于律己。慎独其实和“毋自欺”是相通的,和儒家思想的根本世界观“诚”也是相通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修养身心成就美好德行。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事上磨,戒慎恐惧、勤学不辍,方能不断修炼、提升自己的德行。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本来的善,向内探求被外界所蒙蔽的良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对“明明德”最好的诠释。

(文/南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德至翠 笃行于微
儒家经典《大学》中最经典的八句话,睿智深刻,值得铭记!
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
《大学》第一句话被误解了800年
《大学》第1讲 三纲八目(中)
子张第十九⑪-⑫ ⑪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⑫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