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牛年说牛

《中国美术报》 第220期 专题

【编者按】在你眼中,牛是什么?对农人来讲,牛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劳模;对士人来说,牛是隐逸田园、两袖清风的代表。同时,作为农事生产的得力助手,牛还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2021辛丑牛年将至,本期“牛年说牛”专题特挑选了一些以“牛”为主题的艺术形象,聊聊和“牛”有关的那些事儿。

考古文物中的牛
 

牛是人类最早驯服的家畜,自古被列为“六畜之首”。根据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发现早在距今6000年前后,驯化的黄牛和水牛已普遍出现在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牛车是陆地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有学者考证出早在尧舜以前人类就已发明了牛车。汉末至隋唐年间,以牛车模型随葬的习俗在士族阶层广泛流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

夏商周时,牛大量被用作祭祀,据《大戴礼记·第五十八·曾子天圆》记载:“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意思是诸侯一级的祭祀用牛,称之为太牢。可见最高等级的祭祀是必须用牛的。安阳殷墟古墓出土的青铜牛尊,整体呈现为体态健壮的牛形,牛身饰以精美考究的纹饰。据考证,这一牛尊属祭祀用品,被用来充当在祭祀时人与神之间沟通的使者。

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牛虎铜案”,就是战国时期用于盛放牛肉或牛头的礼器,其作用是通过祭祀祈求胜利与和平。作为最高规格的祭祀用品,它的设计和工艺也极为考究。牛虎铜案表现的是一只老虎咬住大牛尾巴,而牛却将牛犊护在体下的情景。有人评论,牛虎铜案既包含了“死亡”,又孕育了“新生”,巧妙地通过“牛”这一特殊媒介来表达滇人对财富、生命与风调雨顺、牲畜繁衍、国泰民安的渴求。

此外,牛也常被用于占卜,在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夏代卜骨中就有一些牛的肩胛骨,骨上有灼痕、钻凿等占卜痕迹。

古人极信风水,惯用天干地支五行之说解决问题。“丑土牛”就是牛拥有“五行”中的土属性神力,五行中讲土能克水,所以古人在治水之后,常设置石牛、铜牛、铁牛以镇水魔。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底,以镇水患。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犀”,形似犀牛,总重达8.5吨,约制作于秦汉,其主要功能就是治水镇水。到了唐代,铁牛被改设岸上,出土于山西的唐代黄河铁牛,重达70吨,是安定黄河浮桥的地锚。位于北京颐和园的“镇水铜牛”,是乾隆帝为镇守水土平安、保护百姓生活安定而建造的。

【元】镀金铜阎罗王坐骑像 高7.6cm、长13.2cm、宽6.6cm 甘肃省博物馆藏

鉴于铁牛的特殊作用,晚唐以后,它也多用于镇墓。当时的堪舆师认为八米以下才是适合人们百年之后的安息之所,并且要有铁牛、铁猪镇守才能保佑死者平安,以免被土龙、水龙侵扰,因此晚唐以后的墓葬中多随葬有铁牛、铁猪。

【东汉】 错银铜牛灯 通高46.2cm、牛身长36.4cm 南京博物院藏

总之,与牛相关的文物主要有模拟牛的形状铸造、雕刻,或以牛形象作为装饰而成的实用器。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东汉错银铜牛灯,它最传神的地方是灯座,这是一头俯首站立、敦实壮硕的黄牛,牛角耸立、牛尾高扬、牛嘴怒张,无不给人一种力量之美。此外,灯具的设计科学地解决了灯油收集、排烟、清洁、提高油灯亮度等问题,是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中国书画中的牛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而牛踏实稳重、勤劳奉献的性格,使它很早就成为人们农事生产的得力助手。相传春秋时代,“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牛就开始用于耕田,及至汉代,牛耕已普及全国。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牛也寓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牛作为耕农之本,早在新石器时代,它就以图案和雕刻的形式出现在原始洞窟壁画和山崖岩画中,后又以抽象的纹饰出现在青铜器皿上。及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画像石、画像砖和墓室壁画中,出现了表现牛车出行、牛架犁耕种、放牧等内容的作品,再现了先民与牛同耕、和谐相处的生活场景。

【唐】韩滉 五牛图 黄麻纸本设色 20.8cm×139.8cm 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以牛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记载,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及至唐代,牛题材绘画成为一个独立画种,并出现了韩滉、戴嵩等专门画牛的名家。他们以写实手法赋予牛以真实感。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韩滉的《五牛图》,生动再现了五头牛的各异神态,其中第五头牛头挂金络,满脸无奈,而另外四头则轻松优游。根据赵孟頫的题跋,我们可知这件作品是以牛喻人,以陶弘景的故事表达了画者宁愿放逸于田垄也不愿拘于庙堂的态度。

【宋】李迪 风雨归牧图 绢本设色  120.7cm×102.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及至两宋,牛题材绘画在经五代短暂沉寂后蔚然成风,涌现了一大批以画牛见长的画家。例如李迪的代表作《风雨归牧图》描绘了大雨将至前狂风大作,两牧童骑牛背上匆忙赶回家的情景。之所以大家对牛题材绘画如此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南宋时期,面对失却半壁江山的痛楚,泛舟渔隐、牧放田园式的生活更加被文人所向往,描绘田间耕织、牧童闲情放牧的作品应时而生。在这里,文人将牛憨厚、诚实、吃苦耐劳的形象,上升为隐逸田园、任劳任怨、两袖清风的代表。

除了拒绝为官外,牛题材绘画也是许多士子们“曲线救国”式的求职方式之一。明代画家周臣的《宁戚饭牛图》,表面上看描绘的是一名老人喂牛吃草的场景,实际上讲的是宁戚饭牛的典故。相传,春秋卫国人宁戚,想向齐桓公谋一个官职,但他穷的连路途的盘缠都没有,于是就替商人赶牛车来到齐国都城,在喂牛之际,恰适齐桓公到城外迎宾客,宁戚立马拿着木棒敲击牛角,高声唱起了《饭牛歌》,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进而得到赏识,由布衣一举而为卿相。后来,当士子们主动“求职”时,一般会选择“饭牛图”“饭牛歌”作为自我推销的手段。

在古人眼中,牛象征着春天。因为大地在经过一冬的沉睡后,牛拉动犁划开地面,同时也唤醒了生命的种子,由此万物萌发、生命繁衍、农作物开始生长。鉴于这样的认知,自古以来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开犁仪式,有时连皇帝都会亲自参加。

除了仪式外,“耕织图”也是历代执政者向民众宣扬农耕的重要途径,其中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最具代表性。为了真实、准确地再现农人的耕织场景,楼璹访问农家,与农夫农妇讨论农具的使用以及耕织方法,这使得《耕织图》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南宋以后,许多画家以此为范本不断改编、临摹了多种内容大致相同而风格各异的《耕织图》。如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奉康熙旨意用西洋画法所绘制的《康熙御制耕织图》,雍正和乾隆也都命宫廷画家绘制过《耕织图》。

李可染 五牛图 纸本水墨 67cm×102cm 1981年

及至现代也出现了一批画牛名家。如李可染一生酷爱画牛,并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他常常在自己创作的《五牛图》中,题跋赞赏牛的精神:“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而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倦写之。”

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为庆贺郭沫若出席“第三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的,并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所要表达的是对于和平的渴望。

潘天寿的《耕罢》表现了水牛坚毅耐劳的性格,他在题款中写道:“水牛躯体伟硕壮健,性情驯朴耐劳,为农业生产工作者之忠诚战友,至为可爱。”

在这些艺术家笔下,牛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是他们爱国情怀的表达,也是对牛自我奉献、鞠躬尽瘁精神的歌颂。

民俗中的牛

在中国的民俗节日中,“牛”经常占据C位出场,例如立春时节率先出场的就是牛。立春也叫“打春”,早在先秦时期,民间就开始流传“鞭春牛”的民俗,这一天,老百姓将土牛抬到衙门,地方长官象征性地用“春鞭”鞭打土牛,且边打春边说词。《义县志·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陕西凤翔县牛挂件脸谱

人们相信春牛有着可以主宰人间祸福的超自然力量,可以保佑大家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人丁兴旺、身体健康。所以等春牛被打碎后,围观者争抢碎土扔到自家田中,寓意风调雨顺,来年丰收。也有无子嗣的人家会专抢土牛尾,回家后压到被褥下,据说这样会早生贵子。

除了汉族的“鞭春牛”,少数民族也有不少与“牛”相关的民俗。相传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牛的生日,即“牛王节”,这天,壮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人民都会宰鸡宰鸭,大摆宴席,邀请亲朋共度“牛王诞”,人们也会给牛喂糯米饭,而耕牛在这一天都会被免除劳役。仡佬族的“牛王节”,也叫牛神节,每年夏历十月初一举行,这天除了让牛休息外,还要做两个糯米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角上,称作给牛做寿。

大春牛 年画 20世纪50年代 山东博物馆藏

牛与农人朝夕相伴,与百姓“并肩作战”,因此与“牛”相关的民间艺术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在剪纸、年画、刺绣、泥塑、民间玩具、农民画、皮影、邮票中,我们均能看到牛的影子。例如我国陕北传统的耕牛剪纸牛耕图,通过牛拉犁耕种的劳作场面,简洁质朴地表现了人们的农耕生活场景。

另外,我国有“一耕银,二耕金”的俗语,耕地是财富的来源,而牛是五谷之神,与财富密不可分,因此在很多民间艺术作品中,牛常与孔钱和金元宝搭配,象征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渴望。民国时期迎新春的年画里,往往会画两头牛驮着聚宝盆和摇钱树,寓意恭喜发财。

在许多地区,牛也被视为吉祥之物用来驱灾去祸。例如在江浙一带的汉族姑娘出嫁时,新郎要在轿子前牵着一头黄牛为新娘开路引导,人们认为这样可以祛除邪恶、保护新娘。

汪耆年、呼鸣 牛神 绵纸 120cm×57cm 20世纪80年代 中国美术馆藏

在民间艺术中,具有趋吉避祸功能的“紫气东来”图样极受欢迎。这一图样描绘的是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情景。相传老子70岁时,预料天下将乱,便辞去了官职,骑着一头青牛西去。快要到函谷关时,当地人远远望见有紫气从东方飘来,就知道有圣人到来了。不久,果然看到老子骑着青牛缓缓而来。而老子在此地留下著书时,恰逢当地流行瘟疫,青牛就吐出牛黄,老子用牛黄炼成仙丹发给百姓,救了人们的性命,直到现在当地还把正月二十三作为牛节。牛节这天,各家各户门口贴着用黄纸剪成的青牛图案,并写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郭沫若曾在文章《水牛赞》中将牛誉为“国兽”,象征着全国人民坚持抗争的不屈精神。2020年,我们战疫情、战洪水,在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后,愿2021年的牛年,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千   惠
 校对  | 余智鹏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俗话牛
廿四节气——立春
《邮票图说生肖文化—牛》(二)
徐州迎春桥地名的由来
中华神牛 ,牛牛牛!
牛气冲天,藏在博物馆里的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