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力量训练基础周期化#2:用渐进超负荷建立中周期

这是力量训练基础周期化的第二篇文章

这个系列文章的主题是如何用周期训练的思路,规划你的力量训练

上一期,我们已经讲述了,微周期的规划思路,为了你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个系列的内容,我建议你把两期内容都看一遍。

周期化基本的特征就是,由若干个训练日组成微周期,由若干个渐进负荷的微周期组成中周期,最后由几个不同目的的中周期组成整个大周期

那么在中周期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实现“渐进超负荷”。

这也是我们这期的主要话题。

老铁,千万不要觉得“渐进超负荷”你已经听烂了,看完这期,因为很有可能,会刷新你对超负荷的认知。

在周期训练理论中,渐进超负荷是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已经有一套相当成熟且已经被论证的方法,本期内容中所提及的渐进超负荷策略,大部分来自于《周期训练理论与方法》一书;

为了让内容更简洁易懂,这个视频中,将会以4周的深蹲中周期为例,进行讲解;

各位老铁可以将个中原理,应用到自己的中周期中去。

中周期实现渐进超负荷的原理,我总结为三条

第一条原理

训练使用有效强度

根据图德邦帕所述,在力量周期中,发展力量的最佳强度,必须高于1RM的70%

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写一个4周的深蹲中周期,那么,我们第一周的训练强度70%1RM

第二条原理

使用普列普林表格规划训练容量

普列普林表格来自于对前苏联举重运动员的多年数据调研

它显示了各个强度区间,最佳的组训练次数,以及单次训练总组数

可用于我们设定主项容量


当设定容量时,强度和容量基本成反比;
由于,我们第一周的训练强度为70%,是表格中第二档的强度起点;
因此对应总容量的设定,就会相对较高,也就是单组6次,总次数24次,也就是4组6次的训练容量



第三条原理
使用训练缓冲量化训练难度


有一部分流行的训练法又将训练缓冲称为“相对强度”

训练强度,表示的是训练中重量的选择
绝对强度,描述的是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相对强度,则是对一组训练难度的量化值

图德邦帕的建议,通过相对强度的设定和规划,来实现中周期之间的“渐进超负荷”;这也是周期训练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

通过相对难度的计算,你能够将一组训练的难度,数据化,而不是仅仅依靠感觉....

相对强度的设定,需要借助1RM表格,通过百分比进行计算


以我们第一周的训练举例
1RM表格中,6次组的绝对强度为1RM的85%,这意味着,这位老铁,在85%1RM的重量下,只能完成6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绝对强度,即这个老铁的最大能力;
而我们使用的实际强度为1RM的70%,也就是,我们在训练中选择的重量;
因此,第一周训练的难度,也就是相对强度为,70%/85%=82%;


整个中周期之间的渐进超负荷,将围绕相对强度进行规划。


所谓渐进超负荷
并不纯粹是指更重,而是训练变得更难;在整个中周期的渐进超负荷上,你最应该关注的是,训练越来越难,以造成更好的适应
而非仅仅是,越来越重
越重不一定是越难,但通过相对强度的设置,越难,一定会越重,这个我们稍后就会说到。


相对强度在中周期之间的递增,建议量为≤5%。


回到我们的示例计划,当我们第二周规划时,假设我们增加3%的相对强度,到85%

如果我们希望保持单组次数、总组数不变,则在第二周训练时应使用的实际强度,应该等于相对强度乘以绝对强度

即相对强度,85%,乘以6RM的绝对强度,85%,等于72%
则第二周的重量选择为1RM的72%。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老铁会问,为什么不直接用1RM表格,直接提升绝对重量?

原因是,相对强度的规划,不仅仅涉及重量选择,还可以用来拆分训练容量,即决定单组次数以及总组数


我们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进行一个纯线性计划
第一周4*6@1RM的70%
第二周4*6@1RM的75%
第三周4*6@1RM的80%
第四周4*6@1RM的85%

当我们到第四周的时候,相对强度会达到100%,这意味着你需要6RM的重量,做4组6次组!但是,6RM的重量,其实是你只能做一组的重量。
这样的强度设定,就会让第四周的训练,几乎无法完成;即便是在第三周,相对强度也达到了94%之高


正确的渐进负荷策略,应该是在自己能够执行的计划难度之内,让训练越来越难,具有挑战性,但是可以完成


看到这里,肯定也会有老铁说,把容量降低就好了呀
容量提升强度下降,这确实是常规操作,但也就是这个常规操作,可能让渐进超负荷,变成了渐进低负荷。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只关注重量上的递增
第一周4*6@1RM的70%
第二周4*6@1RM的72%
第三周,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绝对强度,也就是重量的递增,那么假设我们降低容量,同比例提升强度,则
第三周4*5@1RM的74%


表面上,貌似在绝对强度上确实同步提升了2个百分点
但实际上,第三周的训练难度,相比第二周,却并没有提升

因为这两周的相对强度,实际上是相同的,意味着,这两周的训练难度相同,并没有越来越难;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越重,不一定会越难。

第一周4*6@1RM的70%,相对强度82%
第二周4*6@1RM的72%,相对强度85%
第三周4*5@1RM的74%,相对强度85%

正确的渐进负荷策略,应该是:根据相对强度,组次数、确认在训练中应该使用的重量



延续前边的例子,则第三周重量的使用,应当是1RM的76.5%

在连续三周的渐进负荷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周的减载周,或者称之为“再生微周期”




再生微周期中,包含主动恢复性训练,以及再生微周期末的最大力量的测试;此阶段获得的最大量值,用于下一个周期的训练负荷设定参考。

那对于新手来说,直接在第四周测试1RM是一种不太切实的做法,因此,我更建议新手采用“个人纪录组”的方式,来预估自己的1RM值


建议用85%以上的重量进行个人纪录组的测试


比如,一个深蹲极限为100公斤的小伙,可以用90%1RM的重量,也就是90公斤进行测试;
如果测试结果,为4次,则对照1RM表格,最大力量没有提升;如果超过4次,那么就可以将所完成的次数,带入1RM预估公式,算出预估1RM

预估1RM=(重量*完成次数*0.033)+重量

如果他用90公斤完成6次,则预估1RM应该是(90*6*0.033)+90=107.8公斤,则可尝试108公斤。

这个方法也有一个弊端,即完成的次数越高,则预估的1RM越不准

如果你发现你可以完成的组次数已经超过8次,则建议在预估的1RM重量上,下调5%-10%。



OK,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回顾一下中周期的三大原则:

1、训练使用有效强度,即70%以上的强度
2、使用普列普林表格规划整体训练容量
3、使用相对强度,拆分每组训练强度、次数、组数,并实现渐进负荷

再次强调,这并不是周期训练的全部,只是整个周期理论的冰山一角;这期视频的目的,是希望分享给你一个能够实现力量训练基础周期化的方法

希望本期能对你有所帮助
下期内容会是本系列的最后一期,最后会跟大家分享,如何将中周期,整合为一个大周期。
如果本期内容有用,记得一键三连,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波动周期训练让你的肌肉“感到新鲜”!
体能训练对于肌肉的益处
挑衅你的肌肉,DUP训练到底是什么?
如何安排自己的训练量?看完这篇文章,你再也不会觉得麻烦了
UC头条:如何科学地制定健身训练计划? 这是我的个人经验
训练很卖力但增肌不明显,为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