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诗词时应该如何运用好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中国诗文创作一直遵循的行文方法,它决定了诗文的结构层次。一篇诗文结构层次分明,才能明晰地表达主题,给读者以清爽的阅读享受。

要想回答题中所提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叫“起、承、转、合”。

一、“起、承、转、合”释义

“起”,是起因,即开头。好的开头起到引领主题、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承”即承前启后,承接连贯,是事件过程。

“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转”不是脱离主题,而是形转意不转,为深化主题服务。

“合”,就是整合总结。把作者的感悟表达出来,使意境更清晰,使主题更明确。

二、“起、承、转、合”的运用实例

以下通过具体实例来体会“起、承、转、合”方法的运用技巧。

1、五言绝句

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该五言古绝起句和承句均写种子,但承句显然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第三句笔锋一转,转到了田地上,但没脱离主题,而是为突出“悯农”这个主题作铺垫。最后的合句是点睛之笔,使“悯农”主题最后凸现出来,起到“合”的作用。即,尽管农夫种了许多田地,收了许多粮食,最终还是冻饿而死,从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2、七言绝句

唐.杜牧七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该七绝起句叙述了时间和天气,承句描写了行人在这样的天气和祭奠仙人的节日里疲惫及惆怅心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句很自然地描述了行人渴望找个地方歇歇脚和小酌怡情的心态。合句以满足行人的愿望结束,但余味无穷。

3、七律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该七律的起联开门见山地描绘了萧瑟荒凉的景象。其承联(颔联)承上启下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悲戚之景,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上两联均写景,而颈联突然转到抒情——抒悲苍之情。最后合联将自己潦倒不堪的根源归结到时世艰难,从而使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感跃然张上,凸现了该诗主题。

三、“起、承、转、合”的形式

1、“起”的形式多样,大致分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设问式等,现分述如下。

①直入式

如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直入式)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该诗起句开门见山。

②陈述式

如唐.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陈述式)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起句用铺陈手法。

③衬托式

如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朝雨浥轻尘,(衬托式)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用起句描绘的清新之景,趁托西出阳关后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

④设问式

如近代.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设问式)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起句用“交了倒霉运,还能有什么顺心的希求?……”来引出全诗,给读者“欲罢不能”的阅读欲望。

2、“承”的方式大致有顺承和转承

①顺承随上句延伸,一脉相承。如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二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顺承)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②转承既区别于上述内容,又为主题服务。如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转承)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3、“转”要注意三个方面:

①形转意不转,不脱离主题,服务主题。如,前面提到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主题是作为人一定要有气节,暗中鞭挞南宋的苟且偷安。起句和承句述说了作者所崇尚的气节,转句提出项羽,是以其作为有气节的典型,使主题更加生动鲜明。

②在什么地方转,应根据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既可在颔联、颈链边承边转,也可在尾联边转边合。

如,唐.李商隐《泪》

永巷长年怨罗绮,(起)

离情终日思风波。(起)

湘江竹上痕无限,(承)

岘首碑前洒几多。(承)

人去紫台秋入塞,(承)

兵残楚帐夜闻歌。(承)

朝来灞水桥边问,(转兼合的铺垫)

未抵青袍送玉珂。(转兼合)

该诗八句写了七种泪:失宠、离情、伤悼、感德、难归、末路、送别。前六句是赋体,罗列与泪水相关的典故,第七句铺垫一下,整首诗的”转“在最后一句,同时总收前意,前6种泪,都比不上后面的灞桥送别之泪。

③有的诗不一定必须有转。

如,唐.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该绝句就没有“转”。实际上该诗是个例外,没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层次,而只用了铺叙对仗的写作手法。

4、“合”一般都用于尾联,表现形式有概括式、抒情式、理喻式、设问式等。画龙点睛的结尾最好。

①概括式,如近代.鲁迅《题三义塔》

奔霆飞熛歼人子,

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

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

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概括式)

相逢一笑泯恩仇。(概括式)

这首诗的起、承两联完全是写实。转联则为作者的遐想,而合联采用概括的手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抒情式

如,唐·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抒情式)

③理喻式

如,宋.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理喻式)

④设问式

如,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设问式)

总之,要想在作诗填词时运用好“起、承、转、合”写作手法,首先明确其定义及形式,然后多读范例,并多练习,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这样就会逐步掌握其技巧,创作出结构层次分明,意境深远的诗词来。

注释:唐.李商隐《泪》的翻译如下:

幽闭在永巷中哀怨的宫妃,长年累月地泪湿绮罗。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项羽兵困垓下,在营帐里夜闻凄怆的楚歌。啊,当我在清晨时,来到灞水桥边看到,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绝如何写
今日头条
绝句的创作一
诗词名句——气节篇\壮志篇
邵祖平绝句章法应用
绝句律诗的起承转合(转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