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揭露“哈佛凌晨四点半”真相的耶鲁高材生,到“国民学长”的李柘远

文 | 刘玭 老铁

图 | 受访者提供

网友供上神龛时,这个阳光活泼的大男孩没有心理失控。

在多重身份之间腾挪时,他看电影,关机睡觉,从微信上“蒸发”,吃很多垃圾食品,像读书时经常干的沿着哈佛的查尔斯河岸跑步,驻足拍下几百张照片:

晨曦,晌午,黄昏,夜晚…

相比景色的时看时新,“当你特别主动和勇敢的时候,焦虑这东西对你失效了”。

原计划一小时的采访,聊完一看表盘,两个小时过去了。

时间失控的情况,日报君遇见过;而在李柘远那里,却很罕见,震动的电话在提醒他:车该开往下一站。

他就像个严格的司机,全程是每天16个小时,线路是当日行程表。

控制时间,李柘远一直擅长。

这事从他在耶鲁赶论文的时候就精深了:那会儿干脆把节点精确到分钟。

而给他的路线图添上“耶鲁”这一站,却是2008年。

2008年,天灾无情,人间有情。

2008年,《北京欢迎你》飘荡在全国大街小巷,胡同里钻的的哥跟广场上领舞的大爷大妈张嘴就来“what can I help you”。

2008年,李柘远距离如今的“国民学长”,还有十年。

17岁的他,没完全脱离幼年时的腼腆,却很大胆:“人一生很可能只有一次上大学的机会,我为什么不争取最好的学校?”

对他来说,“最好”=耶鲁。

(李柘远镜头下的耶鲁冬天)

这一认知,是“富有”的家庭培植的:

从小耳濡目染姥爷在西南联大的珍贵回忆,原文名著代替儿童常看的动画片。

身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妈妈周末邀请学生们到家里看英文原声电影,从好莱坞迪斯尼他看见大洋彼岸的世界。

而国内有人被斯坦福哈佛全额奖学金录取读本科的新闻,让即将上高一的他下决心去那里读书。

于是,2006年9月1日,高中新生李柘远正式实施奋斗计划:将成绩保持在校内前茅,同时,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参加课外竞赛,并在高三上学期结束前拿下托福和SAT高分。

到后来,放弃清华北大保送机会,闭关备战SAT。

就破釜沉舟吧。

就自断后路吧。

求仁得仁是最好,失之就再战其他学校;全被拒也还剩三个月备战高考;再不然读个“高四”从头来过。

2008年12月16日7:00,三年计划提前落幕。

“Congratulations!And welcome to YALE. You are a member of the Class of 2013 !”

学校朋友眼中“失控”的李柘远,成了耶鲁300多年历史上从福建直接录取的第一名本科新生,还拿了大学四年全额奖学金。

2009年8月26日,13个小时的飞机和两个小时的大巴将他从中国带到耶鲁。

四年,不懂俚语闹出过笑话,被paper磨得“死去活来”,见过考前裸奔的“美好肉体”,邂逅过有趣的灵魂。

图书馆像霍格沃斯魔法学校,他坐在飘窗上抱着本200年历史的古书,不知不觉到天亮;比这更酷的,是从校友身上得到了一个答案。

有校友在世俗目光里“早已成功了几百次”,40岁重回母校学心爱的东亚文化;更有人世间风景都看透,毫不犹豫把家庭信托的90%捐给母校。

“我四年的奖学金,正来自于校友捐款”。

后来有一天,李柘远匆匆到华沙出差,在老城街头偶遇一位沮丧的手风琴卖艺男孩,他耷拉着头,不熟练地拉着东欧民谣。

他走到他面前站定,微笑着看他。小男孩的眼睛突然亮了,开心地笑出声,开始从头演奏。

最后,李柘远把零钞和刚从书店买的《肖邦传》送给他,他相信小男孩也许永远成不了肖邦,但起码该有一个充满光亮的未来。

这光亮——是从校友手上接过,再被赠予陌生人的玫瑰。

是耶鲁校训上拉丁文的“光明与真理”。

也是已经功成名就的校友在饭桌上善意的关怀:“你好好学习,不要有压力。就算年轻时一事无成,也不用迷茫,这四年学到的东西总会帮到你”。

毕业那年,李柘远23岁。

对他来说,高三能战到托福116、SAT I 2200(全球排名5%)、SAT II 2400(满分)进耶鲁。

那毕业后也能毛遂自荐联系50多位校友,跟有回应的5位打电话请教投行,争取到实习进高盛。

“我不是什么二代,跟前辈请教又不是很屈尊很讨好去抱大腿,乞求有一天他能正眼看自己一眼,我堂堂正正;就算吃了闭门羹,只会让自己心理防线更高,这不丢人。

年纪轻轻一事无成,谁也不想陷进这样的魔咒。

他必须特别主动和勇敢:“我不要在各种对前路的迷茫或者假设里浪费一辈子。在青春浑浑噩噩地过去之前,主动去探索,不论是争取平等对话的机会还是结交人脉。”

这次,他把路线图铺在华尔街。

“西方的教育观更鼓励学生去探寻自己的内心:是真的喜欢这种模式的工作,还是为了赚钱而赚钱”,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雄厚背景,让孩子无忧无虑去追逐梦想。

“我们大多都是普通人”,高盛能帮他在本科之后打好基本功,又能经济独立:“当你资历和学识尚浅的时候,好平台能教你很多事”。

工作第一周就熬通宵,第二天飞去广州出差,加班到凌晨三四点,临时接任务,变动的计划让精疲力竭的李柘远偶尔“失控”。

“但负面情绪是最没用的”。

学搭金融预测模型,学做财务报表的审计,每天爬一个非常陡峭的学习曲线,整整两年,他把着方向盘继续冲刺人生的“高光时刻”:从耶鲁毕业生,成长为一名业绩出色的分析师。

在高盛加完最后一个班,他走在香港皇后大道上,心里想着:是时候了

不乏把人生目标锁定投行的同学,但李柘远清晰地知道,对投行而言,自己是个过客。

就像在财务自由上,“银行卡从5万变成6万,令人激动的不是多出来这1万,而是离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进了一步”。

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

离开华尔街,他去了云南贵州的山沟里开发旅游项目,“比方说,白族大妈变身导游教人做一顿云南的土锅焖饭,做火腿,带人去雪山上放牧、采蘑菇”。

“我想做跟金融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来拓宽自己的基本功和见识”。

创建共享旅行平台,这个决定看似突然,却不曾偏离他人生规划的“小本本”。

毕竟,他喜欢——

陪妈妈买菜下厨喂猫,日子过得不快也不慢的北京街头;

大理原汁原味的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京都温柔呵护着的中国唐朝的旧时光,开在街角的和果子小店;

巴塞罗那的大教堂小广场,街旁窗户上种满了花,媚而不妖的风情与文化;

非洲白色的卡萨布兰卡跟三毛呆了好多年的西撒哈拉……

而这次旅途,他不再是一个人。

读书时控制自己,投行里控制数字,创业时要掌控大局:“你是自己的老板,也是团队的老板,必须懂得保护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项目,自己的员工”。

被人忽悠,也被误会成骗子,“知道是坑就好,我不会过多去评价、讨论太糟粕太不好的东西;我可能属于比较清醒的性格:心里不会装好多事儿,给自己压石头”。

永远很high很开心,那是童话里的彼得潘,而不是日报君面前的李柘远。

他只是给自己规划了线路,也筑好了堤坝。

看似坚不可摧。

毫无偏差。

正如半年后,又“突然”申请哈佛商学院的MBA,实现预定计划。

午夜十二点多,他坐在哈佛图书馆,周围全是在写论文的20岁上下的“小朋友”,刹那间仿佛回到了六七年前的学生时光。

(哈佛大学Widener Library)

他却深知,哈佛商学院能给他的,远不止一个MBA学位那么单薄:“要做文化传媒产业的影响力投资人,就不是单纯追求最高回报率,而是同时产生很好的社会效应,比方说帮当地人创收、发展教育”。

当工作与学业难以兼顾,他gap了一年半,先去文化传媒行业试水。

或许他想要的人生,从来就是冲破壁垒,不受“控制”。

“我希望走一些弯路,积累更丰厚更立体更全面的经验,太顺风顺水的话,怎么判断眼前的项目好还是不好?”

2016年上半年,开始在微博和公众号分享知识,与上百万读者互动;

用英语日语中文,为听众读了几千篇文章;

针对毒鸡汤“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的辟谣调查文等一众原创文章全网累计阅读量过亿;

发起#100天10本书#全民读书活动,数百所大学官微转发,五千万人次打卡参加;

2016年底,第一本书《不如去闯》浓缩了求学与工作中的经历与瓶颈,帮几十万人自愈;

签售会上,一位读者当场就哭了出来。这位姑娘之前有重度抑郁症,但经过长时间收听和阅读李柘远的栏目和书籍,慢慢好了起来。

“其实,我不是救命稻草,这是她自救的结果。但无形中能帮到一些人,还蛮有成就感”。

而在知识付费风口,他成了“李老师”:手把手教授留学申请等多个门类的独家秘籍,“LEO的超级干货教室”如今已上线超过50门课程,数百万人次听课。

而和某头部平台联合发布的《学习方法课》,最近全网付费已经过了一千万。

在上自己的第一门课时,原计划1.5小时的课,最后连续讲了近三个小时,通宵设计内容,几十张纯手写“板书”,慷慨的他被称为“国民学长”。

但是,当课程被标价100块钱,有人说他变了,成了精明的商人。

“大量的盗版和免费下载惯坏了太多人,对知识产权没有敬畏感,没有尊重感。其实,知识本就不是免费的,我不偷不抢,为什么不能把知道的东西标价呢?而且,如果不去保护自己的东西,也会有人盗取后拿去变现。这是对自己成果的尊重。”

“为什么不能为有价值的东西明码标价呢?”

2017年起,李柘远在文化传媒行业的探索更进一步,成为影视公司里最年轻的合伙人,还被聘为国内某网络文学与影视公司的首席战略官——这家公司的背后,是阿里巴巴和复星的资本加持。

(李柘远家的猫)

一路走来,有的壁垒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来自自己内心深处。

比如,“国民学长”这个称呼。

曾登上《时代周刊》的李宇春质疑过这种“粉丝现象”,在今年的巡回演出中,她以一段VCR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叠加的狂欢,是因为冷漠吗?

集体的疯狂,是出自孤独吗?

轻巧地参与世界,是为了逃避自己吗?

与那些靠着颜值和流量成长起来的明星相比,李宇春很冷静地看到自己成功的背后,有着无数摇旗呐喊的粉丝——

神坛上总有人,是谁?重要吗?

而一个纯纯的、永远不食人间烟火、不知索取的“国民学长”,被奉上神龛,更多是大家的一厢情愿。

“我是想用原创内容帮到大家的普通人,可是,用圣人的标准来衡量我,从一开始就错了。”

十年,给予他年岁和学识阅历的增长。

但27岁,他还是个年轻人,甚至楞头青似的血气方刚。

况且,又能让自己经济独立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被赠予的玫瑰,不光开在波兰华沙的老城街头,也开在属于李柘远的往后。

“人有时候不能把所有东西全攥在手里。但将来有哪怕偶像周润发1/10的积累财富的能力也好,我都不会留给孩子,而是捐出财产,帮助更多的人。”

人生不是一时一事,且看我以后。

那么,攥紧方向盘的他就没有过害怕的时候吗?

这害怕更多是一种紧迫感,赶紧把这事做完的紧迫感。

与“普通家庭马化腾、一无所有王健林”一样,“悔创阿里杰克马”是网友的梗。

可是,李柘远对马云的“最后悔”却很理解:人生做选择就像开车

“这车是没有闸的,上去之后只能被推着走,永远往前走,停都停不下来。每个人都会有这种畏惧感:选择会把自己引向哪里?就算你有五年规划,你有十年八年的愿景,那之后呢?”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但未知、失控,这也是人生的魅力所在:如果永远都按框架一步步走,就没有任何期待了。

与其说李柘远是让自己有计划地失控,不如说他是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冲破某些壁垒。

安于现状平静升入国内一流高校的壁垒、社会给留学生和耶鲁学霸的壁垒、年纪轻轻年薪百万的壁垒、很多远看像写着“不可能”的壁垒.......

商人也好,大神也罢,不都是外界给他打造的名为“人设”的壁垒吗?

人生需要有计划地让自己失控。就像李柘远从耶鲁毕业没有第一时间去追寻部分人眼中形而上的“想要的人生”,而是选择了去高盛——

毕竟高盛也是当时应届生们的梦想之地。

毕竟上耶鲁有奖学金,追梦可是没有的。

也正如他两年后离开高盛去创业,去做一直喜欢和向往的事。

这些在我们看来不那么“循规蹈矩”、套路之外的出牌,其实都在他的计划中。

不过是稳步前进罢了。

若去当年的北京大院,还是孩子的陈凯歌姜文操着抑扬顿挫、流畅利落的大院口音,引经据典把跳格子玩出了花儿。

若见到儿时的李柘远,他正从厦门岛坐着小船到那时还很安静的鼓浪屿,窗口传来钢琴声,小野猫在路边追逐撒欢。

车窗外的风景越退越远,他也把17岁的自己留在原地:“最关键的十年里头,你没选错,或许还该更洒脱。我不爱回头,但还是谢谢你。”

毕竟,27岁的李柘远,已经在下一个十年。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民学长”、“耶鲁学霸”告诉你,读世界名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18岁进耶鲁、22岁入高盛、25岁拿下哈佛,这个高颜值90后凭什么一路开挂?
那个拒绝清华保送,一心要上耶鲁大学的学霸李柘远,后来怎样了?
“国民学长”李柘远:耶鲁、哈佛双学霸,23岁时当选全球杰出青年
他放弃保送清华的机会,成为耶鲁哈佛双学霸,现在年入千万,凭啥
他被汪涵称为“国民学长”,耶鲁哈佛双学霸,却说:开挂的人生,全靠单词背得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