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低头画蛋(20230305周记-免费版)
userphoto

2023.03.09 广东

关注

本周(2023年2月27日到3月3日)上证综指收于3328.39,上涨1.87%;深证成指收于11851.92点,上涨0.55%;创业板指收于2422.44点,下跌0.27%。

沪强深弱。
本周中字头股票崛起,风格有再次转换的迹象。
是否可以转换成功,还需要继续密切观察。

一、目前市场的位置

从超长周期看,恒生、恒生国企、上证50、上证综指、沪深300等指数有很好的配置价值。
中短期看,创业板、科创50、中证1000、科创板,也有一定的配置价值。
绝大多数指数,都处于10年百分位的中位水平。
这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上涨,还不算贵;下跌,马上变得很便宜。
这样的位置,实际上是非常舒服的。
你不用担心市场下跌,也不用操心会不会上涨。
有钱就买,无钱就守。
这就是现阶段最好的投资策略。

二、组合与仓位

截止到2023年3月3日收盘,腾腾爸账户总仓位:106.83%;
今年以来,腾腾爸账户总浮盈:7.64%。
与上周相比,浮盈数据整整提升了3个百分点。

我建立的这个组合,是典型的价值+成长,除了个别股份我不敢继续下重手加仓后,其余大部分个股,我都敢于“有钱就买”。
这让我处置起后续现金流来,从容不迫许多。
从20年前我开始股市投资,我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按照有钱就买的策略行事。
每月最开心的事,就是等待工资到账的那一刻,迫不及待地买入自己早早盘算和规划好的标的。
感谢A股这20年来逐渐降低的估值,感谢A股这20年来牛短熊长的市场格局,感谢A股这20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上市企业走上了注重现金分红回报股东的价值创造之路。

时至今日,我依然安心于“我是一名普通投资者”这一基本事实,在操作手法上跟10年前几无二致。
我就是股市上那个低头画蛋的人。

三、本周的操作

本周没有操作。
没有操作,就是操作。
股市里80%的时间,需要等待。
我目前就在等待中。
但是,需要特别强调一点:我不是在等待股市上涨,而是在等待工资、股息、稿费、打赏等后续现金流的到来。

坦率地说,我并不排斥股市上涨,但价投赚钱并不依赖股市上涨。
明年能比今年拿到更多的股息收入,在我看来投资就是成功的。

四、本周的感想

1、不要富了再返贫。

身边有做煤炭生意的,从小一点一点做起,渐成气候,家资颇丰。
在朋友圈里,算是数一数二的成功人士了吧。
不满足,想干更大的事业。
进军房地产,亏损出局。
进军饮食业,亏损出局。
进军旅游业,亏损出局。
多大的家业经得起这样折腾啊?
前两天听朋友说,这位原本靠做煤炭生意发家的富人朋友彻底返贫了,今年春节债主堵门,最近要死要活的,一帮朋友在想办法救济。

我听了这消息,感慨良多。
这类故事,听闻和见识甚多。
在拙著《生活中的投资学》中,我曾提到一位理发师,他不断投资失败的故事,跟身边这位朋友何其相似!
富了,然后再返贫。

富了,为什么会返贫呢?
讲具体点,千人千面,每个人返贫的经历都可能有所不同。
但总结归纳一下,有一条是共通的:走出了以前的能力圈,干了自己不懂、不会、不擅长的事儿
以今天提到的这位朋友为例:他是通过做煤炭生意发家的,显然对煤炭行业他更精通和擅长,但他为了追求更多财富,想当然地进入了房地产、餐饮、旅游等陌生的行业。
煤炭贩子的名声,可能没有房地产开发商、餐饮大佬动听,但关键是他就擅长这个啊。
很多人认为,富人返贫,是因为贪婪或加杠杆什么的,其实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做了他们并不会做的事儿。
贪婪和加杠杆本身不会让投资必然失败,但走出能力圈、做了自己不会做的事儿,则会让投资必然失败。
这类例子见得多了,我们自然就总结出了这样的规律。

所以对于投资,我很久以前就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找到可以确保让自己赚钱的方法,然后就是长期坚持。
西点军校有句名言:如果一个很笨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那么这个方法就不笨。
你赚钱的方法哪怕再简单,只要它能确保你一直赚钱,那么对于你来说,它就不简单。
坚持到底,它就可以让你致富。

人生富一次就够了。
想让自己变得更富,最稳妥、最聪明的方法,就是继续坚持以前让你变富的方法。
富了,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住,然后才是寻求以最稳妥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富。
能做到这些,就是人生赢家。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对投资界盛行的“进化”一词,充满警惕。

2015年A股水牛横行时,一位投资大佬得意洋洋地总结出了价值投资1.0、2.0、3.0理论,并认为爆炒创业板就是价值投资的3.0阶段。
当时这位大佬有句名言:看市盈率炒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和以后,投资就得看梦想。
“市梦率”一词横空出世。

当时腾腾爸刚刚现身网络不久,货真价实地人微言轻,但我对批判这位大佬乐此不疲。
身处当时的舆论环境,好像看不出谁是谁非,但经年之后,比如现在,谁是谁非早就水落石出。
价值投资就是价值投资,哪有什么1.0、2.0、3.0阶段?

投资当然需要进化,但进化绝对不是南辕北辙式的颠覆。
进化既需要前进,更需要传承,或者概括地说,进化就是一种传承中的进步。
就像能力圈的扩展需要顺着完整的逻辑链条前进一样。
这两年,经常有朋友批评腾腾爸:你投资做得不好,根本原因就是你的投资方法已经LOW了。
但是在我的眼里,我一直在从根本上坚持自己的投资方法,只是又进入一个新的周期、一个新的轮回而已。
我在股市低位、股票便宜时,不停地用后续现金流买入更多廉价的优质筹码,以期获取更多的后续现金流,这是何等聪明的做法啊!

我在市场不振时做到了我自己。
没有因为顺境或逆境而动作变形。
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得的投资品质。

2、抓住后续现金流和投资支配权。

今年巴菲特致股东信出来后,有朋友评论:老巴成天津津乐道可口可乐分红多么牛,但自己的伯克希尔却几十年不分红,真是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前后不一。
巧了,昨天身边有朋友也向我询问这个问题。
看来,巴氏的说法和做法的确迷惑了很多人。

谈可口可乐的时候,老巴是股东,跟腾腾爸之于茅台之于平安之于腾讯一样。
这个时候喜欢公司现金分红,自己手中可以得到很多后续现金流。
有了后续现金流,对未来的投资才有支配权。
回到伯克希尔,老巴不仅是股东,更是公司的实际支配人。
这个时候若强调现金分红,就是减少自己手中可支配的现金。
后续现金流减少,对巴氏这样的价值投资者,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儿。

正因为聚焦后续现金流,所以巴氏的做法就在逻辑上统一和自洽了:当他是股东的时候,他欢迎公司现金分红;当他是公司控制人的时候,他就尽量拒绝现金分红。
两个方向上的做法,都是为了让自己手中拥有更多的投资支配权。

腾腾爸早就悟透了其中的奥秘,所以有样学样:买股票的时候,我喜欢低估值高股息稳定经营适当成长的优质大白马企业;回到生活中,我喜欢简单的服饰简单的饮食简单的人情世故尽可能节省下有限的资金。
前者让我增加了后续现金流,后者也让我增加了后续现金流。
有了更多的后续现金流,我才可以源源不断地买入自己心仪的好股票。

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总是像巴氏和腾腾爸这样,以追求后续现金流和投资支配权为乐。

过去很多年,A股只有极少数人喜欢现金分红追逐高股息股票,很多投资大佬在谈到股票现金分红时,也常以巴氏的伯克希尔为例进行反驳。
实际上,A股过去的三十余年,喜欢现金分红、坚持分红再投入的朋友,都大赚特赚了。
相反,那些追涨杀跌、以期获得更多资本利得的朋友,反而被市场慢慢消灭了。
吐槽A股对投资者回报不高的,通常是这类人。

正因为过于追求资本利得、轻视现金分红,A股一直盛行变态的成长股投资。
到目前为止,创业板作为一个整体,滚动市盈率估值还高逾50倍。
就这样高的估值,历史分位点才33%。
也就是说,创业板眼下的50余倍估值,比历史上67%的时间都要低。
科创板更离谱,目前近60倍的滚动市盈率估值,比历史上70%的时间都要低。

股价被抬得这样贵,投资资金所能获得的股息收入,可想而知有多么低微!
创业板目前股息率不到0.6%,科创板不到0.5%。
就这么点的后续现金流收入,你还赚个锤子的钱!

A股全面注册制时代已经来临。
一场大的投资风格转换不可避免。
以前很多盛行的玩法,可能不得不改弦更张了。
这些变化,投资者不能不多个心眼儿、认真地留意一下。

希望我的这段分析,不要被二极端患者理解成,腾腾爸只爱价值股,不爱成长股。
投资当然得投价值,成长也是一种价值,但不能以追求成长为名,而行过度投机之实。
我反对的不是成长,而是投机。
甚至,我反对的不是投机,而是过度投机。

3、今年中国平安资债双优,经营环境大幅改善。

周三,中国平安股价大涨。
港股大涨7.88%,A股大涨3.71%。
有朋友跑过来问我:撑不住劲了,趁着股价大涨,是不是先卖一点平安,等跌下来时再买回来?
我不知道平安股价今天、明天、后天会怎么走,但现价让我卖平安,肯定不可能。

平安这两年股价不彰,从最高点回撤幅度确实很大,也确实有点超我预期,但这是特殊时期、特殊事件、特殊阶段、特殊冲击带来的特殊结果。
我不认为过去两年的表现就是平安的常态。
我以我自己的价值标尺衡量,我就认为它目前是被严重低估的。
坚定持有,择机加仓,这依然是我最坚定的选择。

首先,从资产端看,今年的平安,压力大为缓解,相比前两年,甚至可以说已经发生了完全的逆转。

截止到2022年第三季度末,平安10万亿总资产,1.1万亿净资产,4.29万亿投资资产。
2022年中国股票市场大跌,权益市场表现不佳,这直接冲击了平安的投资收益。

2021年底,平安持有股票2700余亿,权益型基金900余亿,加总3600余亿。

往下浮动10个百分点,账面利润减少就是三四百亿。
但是今年恰好相反。
到目前为止,无论港股,还是A股,都是正面向上的。
从大环境分析,今年的权益市场,极有可能给平安带来相当丰厚的账面收益。

以前两年众人吐槽的汇丰股份为例——不知不觉,汇丰控股股价已经从底部反弹逾100%了。
当年平安在30元港币之下加仓汇丰控股,被市场吐槽“不会投资”,因而引发了很大的一番舆情焦虑。
现在回头看,平安当时几乎是精准抄底了啊。
在平安价值4万余亿的投资资产中,相信汇丰控股不是孤例。

最近中国官方PMI数据公布,继1月份大幅反弹到荣枯线之上,2月份继续向上反弹:目前制造业PMI值为52.6,比预期值50.5高出2.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值为56.3,比预期值54.6高出1.7个百分点。
而去年12月,这两个数据都在47上下。
短短两个月,天上地下。
按目前这个势头,今年经济强势复苏无疑。

经济强复苏,利率就会温和上涨,这对保险公司新增加投资资产配置也是一个利好消息。


前两年压制资产端比较严重的房地产政策,从今年开始也已经明显放松了。
实际上平安4.92万亿的投资资产中,不动产投资只有2065亿,对总占比大约4.8%。
这2000来亿不动产投资中,物权投资大约1156亿,股权投资大约472亿,债权投资大约437亿。
平安在财报中反复向投资者申明:这些不动产投资,绝大多数投向的是以出租收息为主的长期稳定型物业。
投资风险实际上是非常低的。

讲这段话是想告诉大家,华夏幸福之类的风险,对中国平安的冲击是可控的。

被众人诟病的房地产投资,对平安来说,规模有限,并且跟平安寿险的久期配置完全相合。

在前两年房地产调整中,市场过度夸大了平安的投资风险。

权益市场、利率环境、房地产政策,这三大压制平安资产端表现的问题,今年都得到了改善,甚至完全逆转。

可以预见,今年平安的资产端表现,非常值得我们期待。

其次,从负债端看,平安今年的压力也将大为舒缓。


2022年平安的寿险新单表现,确实差强人意:Q1,同比下降15.7%;Q2,同比下降3.2%;Q3,同比下降10.2%;Q4,同比下降5.2%。
综合全年同比下降10.4%。
新业务价值率相比2021年底,也有略微下降,2022Q3公布的数据是25.8%。
2022年前三季度,平安新业务价值(新单保费*新业务价值率)同比大降26.6%。
考虑到2022Q4保费下降速度有所收敛,所以拍脑袋估计,平安2022年的新业务价值相比2021年大约下降了20%上下,正负不超过5%。

讲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2022年基数低,加上今年超强的宏观经济回暖预期,这给今年平安的新业务价值反弹,提供了一定的想像空间。
从刚公布的今年1月份寿险保费数据看,1076.8亿,同比增长3.8%,已经实现了开门红。
要知道今年1月份的时候,全国还在“阳”中,能实现开门红、正增长,殊为不易。
宏观经济反弹,对居民收入增长的提升,进而带动对保险业务的增长,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再拍脑门评估,今年全年平安新业务价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完全有可能。

最后,从估值水平看,目前的平安处在历史的最低位附近。

估值低不代表股价必然涨。
但5%上下的股息率却可以为我们带来货真价实的后续现金流收入。
考虑到前边讲到的,资产端负债端压力双双改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平安股价最困难的阶段已经度过。

综上,我对平安的分析结论是:80元上下,绝对不贵;50元上下,投资投机两相宜。

4、从股民数量增长潜力看,中国股市大有前途。

2022年底,中国注册股民数量2.12亿,对总人口14.12亿占比15%。
而4年前,也就是2018年底,中国注册股民数量约为1.47亿,对总人口占比约为10%。
4年时间,注册股民数量增长近7000万,或50%。
中国股民数量如此之庞大,未来还有多少增长空间,增长还能像过去几年那样快吗?

参考一下股市开埠更早的国外成熟发达市场,可能会有一些启发意义。

美国3.33亿人口,2022年约有注册股民1.50亿。
股民对总人口占比约为45%。
日本1.26亿总人口,2022年约有注册股民3400余万户。
股民对总人口占比约为27%。
韩国总人口5000来万,但注册股民6000余万户。
股民对总人口的占比居然超过了100%。

如果按照日本的占比数据推算,中国股民还有大约1.5亿的增长空间,最终达到3.6亿左右。
如果按照美国的占比数据推算,中国股民还有大约4.3亿的增长空间,最终达到6.5亿左右。
如果按照韩国的占比数据推算,卧槽,中国股民还有12亿多的增长空间,最终达到骇人的14.5亿左右。

日本股民数量少,可能跟过去“失去的三十年”有关。
日经指数在1989年创下历史性高点后,一路震荡下行,至今30余年,股指还在当年高点的半山腰。
如果是从当年高位买入,日本股市对日本股民而言,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
日本经济、股市表现这么差,日本股民对总人口的占比还能达到27%,这可以给中国提供比较有说服力的参考。
也就是说,以表现最糟糕的日本股市为参照,中国股民数量相比2012年底,也还有至少1倍的增长空间。
我个人对中国的经济和股市前景尤其看好。
我认为以我们的资质和体格,至少得向美国看齐才对。
所以我认为未来20-30年间,中国注册股民数量有达到甚至超过6亿的潜力。
也就是说,将来有一天,中国的股民数量可能达到今天的3倍左右。

目前中国人均GDP约为1.2万美元,仅为美国人均的六分之一。
将来上升到二分之一,也还有2倍的增长空间。
如果股民对股市的投入资金量和经济增长水平正相关,则意味着将来股民的人均账户资金持有量,有可能增长到现在的3倍左右。

股民数量是现在的3倍,人均账户资金再增长到现在的3倍,两相迭加,那就是9倍。
现在A股总市值约为85万亿,线性外推一下,将来A股的总市值有可能达到770余万亿。

770余万亿,是不是有点儿骇人听闻?
嘿,放到现在是,放到未来,可能就不是。
要知道,上边的这番计算,还仅仅是线性外推下的静态计算。
如果考虑到通胀和增长,真实的数据可能会更大!

我早就说过,做中国人很幸福,做中国股民更幸福。
很多人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眼光短——他们只看到了眼前,而没有看到未来!

五、下周的计划

1、继续坚持场外赚钱、攒钱;
2、继续坚持场内有选择地打新——

下周有5只新股IPO。
这样的节奏坚持下来,一年也能有二百多只新股上市。
相比上市数量,退市还是少。
一年150家退市,就目前环境,是合适的。

最近打新市场有回暖的迹象。
标志之一就是破发减少。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与一下。
至于我个人嘛,现在还懒得动。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我是腾腾爸,畅销书《投资大白话》与《生活中的投资学》作者。
擅长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阐述最深刻复杂的道理。
擅长做市场判断、估值判断和企业分析。
擅长撒泼、打滚、灌水、吹牛、聊天——喜欢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中思考人生和投资中的大事。
并且喜欢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操作,让时间和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投资成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股民的大智慧——小股民股票估值法--股票书籍? 股市马经
[转载]张化桥谈投资
《规划财富人生:天南话投资》读书笔记
股票投资基本功!
你不适合股市投资
为什么你言必称巴菲特,却永远成不了巴菲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