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口古镇“吹糖人”:一分钟吹出一个大老虎,祖师爷据说是刘伯温

周日下午,陪同河南省安阳市的知名新闻摄影人“毕老师”,来到滑县县城所在地——中国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卫河)畔的道口古镇。

没出正月都是年,古镇街头仍然洋溢着浓浓节日的气氛。

街头,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吹糖人”吸引了我俩的镜头。

生于1966年的“吹糖人”马电坤,是滑县老店镇岳村集村“马氏吹糖人”的第十六代传承人。

马电坤说,他的父亲马金乐,1945年出生,自1956年开始跟老一辈学习,走遍了全国各地。

马电坤和马电民、马电强、马电卫弟兄四人及家人都学会了这门手艺。

马金乐不仅教会了自己的家人“吹糖人”,还向本村及附近青年传授这一技艺,带出了徒弟300多人,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

马电坤在继承祖辈制作糖人技艺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创新,他不仅能够睁着眼睛吹出惟妙惟肖的糖人,蒙上双眼照样制作形神具备的作品。

马电坤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多次获奖。

马电坤用小木棍挑起一小团糖块,放在手中揉捏和拉扯,如同变戏法一般,不到一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猛虎就完成了。

左边这个小朋友属猴,想让马电坤给他吹个猴子。

马电坤说,属猴的得要个马,这叫“马上封侯”,寓意美好。

三百六十行,各个行当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有传说,“吹糖人”祖师爷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

相传朱元璋为了皇位能代代相传,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人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换了服装躲过此祸。

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村串乡,成了一个悠游自在的“吹糖人”,安享晚年。

“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艺人自己熬制的饴糖(也称转化糖),糖色为咖啡色,艺师们都有自己独到的配料和熬制方法,整个过程全凭经验来判断,所以积累的操作经验显得十分珍贵。

马电坤用小木棍挑起一小团糖块,放在手中揉捏和拉扯,做出一个窝头形状,然后从糖块中部拉长,头部捏出两只小小的耳朵。随后,他在糖块尾部吹气,力道平缓而有分寸,一只手不断地缠绕转圈,如同变戏法一般,糖条慢慢膨胀并逐渐透明,不到一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猛虎就完成了。

马电坤说,吹糖人需要在瞬间完成作品,手要灵、眼要准、心要平、气要均、火要温,每个环节都必须把握得恰到好处,才能制作出满意的作品。

早年间,“吹糖人”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挑子后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这玩艺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糖人有各种形状,什么小鹿、金角、耗子、灯笼等,最惹人喜爱的是孙猴。孙猴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个小洞倒入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个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财连糖人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这套玩艺儿称为猴拉稀,最受孩子们欢迎,不过价格要比其他糖人贵一些。早年间,做这种生计的人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做这门营生,必须随身携带一个小炉子,里面不是烧煤,也不是烧炭,而是烧锯屑、谷糠皮或麦皮,它不会起明火将糖熬煮的沸腾,而火又不会熄灭,悠悠的,里面总有余温在延续,使糖浆总保持一定的温度,手艺人随时可以从小锅里抠出一砣柔软的糖浆来做小玩艺。

马电坤说,吹糖人需要在瞬间完成作品,手要灵、眼要准、心要平、气要均、火要温,每个环节都必须把握得恰到好处,才能制作出满意的作品。

据《滑县志》记载,“马氏糖人”起源于宋代,时称“戏剧糖果”,在明、清、民国时期,作为一种营生,在农村广泛流行。


如果认为本公众号《瑞视觉》还不错,敬请关注、转发、评论

你的鼓励,是我前行的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镇记忆——庆元宵
【原创】吹糖人
乡土文学(12) | 刘力 | 吹糖艺人吹出百态人生
一口丹田气
藁城农民赴韩吹糖人
比磁器口还美!重庆主城有出了个百年古镇!人少免费而且更好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