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坐不盘腿,过午不禁食

如非往昔灵根深培之上上利根者,又何能一闻千悟?既不能触目菩提言下悟道,则自然需要真参实究来做功夫以求悟入的了!参禅之人思维话头起疑,待疑情发起来后,就不必一味的举提话头了,你就看着这个微细的疑念,看它究竟如何?要参中有看,看中有参,不能老是参,也不能一味的看。

若一味的看,疑情会中断,所以还得时不时地提一提话头,参一参;若一味的参,心就不够寂静,内凝力不够,功夫反差。非要把这桩事弄清楚不可!必须在这个问题的不明白处,细细的进行审问、体究、逼拶、追看,非要讨个消息不可!老是这么审,总是这么究,微微的疑去!如老鼠啃棺材相似——老鼠在棺材里出不来怎么办呢?不能白白地等死,而其聪明、机智、偷心(指卜度串想等心)都用不上,故只有老老实实挺住一处尽心去咬,念兹在兹,不辞劳苦,从不间断,永不放松,不穿不止,更无旁顾。疑情发不起来,这可是一个致命的问题,若不善自用心,则难免在此宗门下空过一生,岂不痛惜?

参禅用功,全凭逼拶之力,若不痛念生死,全力以赴,勇于直追,则很容易产生一种懒惰思想而罢参不前,空过光阴。有些人疑情发不起来,是由于他太过于聪明伶俐与博学多才了,知解习气,不要由着它乱冒,不要被聪明博学辜负了自己的一生啊!粗心是难入而不相应的,孝子死了父母,起初的确是比较苦闷,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则此苦闷自然转淡,唯有对父母的长相思,心情冷冰冰地念兹在兹,攀缘都绝,身钝心死。若老是那样苦闷不已,则会伤身体。参禅亦如是!参究时有些急而闷闷的,但是心情还是很宁静,那就是对的。它打它的妄想,我提我的话头,提话头中夹杂着妄想也不要管它,双班双行,互不相干。只要话头熟了,则妄想自然生疏。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行去,只要话头在,只要疑情发,至于其它,则非我屋里事,一律不顾问。你只管这么疑下去,不要管它悟不悟,只要功夫不断加深,疑到山穷水尽,心行路绝处,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参究的日子越久,则功夫越是到家,习气就消磨得越干净,悟处自成一片,得大自在。有心用到无心处,越参越离念!此疑情与身心世界融为一体,滚成一团。见山之时,不被山所惑;见水之时,不被水所迷。一切境界皆撼它不动,而山水等境悉转为疑情,不出此疑情之外。因为此疑情已疑作一团而打不开故,此即是所谓疑情成团也。如痴如呆,心不在焉,如活死人。也正因为言底就是行底,是以宗师说法不落思维,直显当下。

宗门下这一法,也不注重盘什么双腿子,不要只在色身上做苦工。打坐不计时间长短,盘腿亦可随意,疑情怎么相应就怎么来,其它尽可解放,这样则功夫最易上路得力!参禅人,不讲什么过午不食。只知饥了就吃,不论时辰,吃了就罢,只看色身之需要,用功之助缘,其它的不太讲究。若禁戒太多,则会使知见不得透脱,功夫也受连累。贵在心行处,心生便是罪生时,故莫乱生心好。云门三句者,即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是也。破本参即是见性开悟也,但习气宛然,与道尚不太相应,故还得做息虑忘缘功夫,有时会有“就体消停相应迟”而不自在;破重关即习气逐渐已淡薄,行解已较相应,直下便是,本性易得现前,故只须一念回光,即同本得,甚是省力,亦有打失时;透牢关则二六时中打成一片,更无打失,念念见性,故时时不迷。

若说得更明白些:破本参即见道,破重关即养道,透牢关即证道。直下无心。行人若于无心处,了了见一灵明不昧者即是!宗是要直下断你情识,去你知见,塞你解路,逼令其于一言半句之下,即言语不到处,心路不行处,蓦地领悟而得真实受用,故宗是纲。教则是开你解路,使你逐渐明白义理,然后依解起修,故教是网,是铺张。宗则大用无方,不留痕迹,才恁么便不恁么。教则有经典可据,不可笼统。当临命终时,见性之人但自忘心,不随诸相而转,安住真性,即是融入寂灭一心。若欲发心普度众生,则诸佛国土及牛胎马腹任其去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輕寮】明海大和尚:功夫的成片和深细
随时随地不离参禅
习禅| 传圣禅师这样教人参话头
中峰明本禅师:参禅无秘诀,只要生死切
参禅是如何让人开悟的?
德林老和尚:我们为什么开不了悟?一心是什么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