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技术分析训练

 (一)     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技法,故名十三势。其动作轻柔圆和,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承。传统的影响较大的流派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太极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轻松柔和:太极拳动作以柔缓为主,架势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枸,运动轻灵沉稳,外柔内实,出汗而喘气,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以进行练习。

 2,  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 过度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没有停顿。动作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采用发劲动作时,速度可以有所变化,但仍须前后连贯衔接和顺,周身完整。这种有节奏的连贯运动具有逐步引人入胜的趣味,而这种连贯不断的练法,只有在精神集中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对大脑的机能也有良好的锻炼。

3,  圆活自然:太极拳是“曲中求直”的运动,动作顺逆直横/起落旋转要走弧形,避免直来直往。由于动作的前后连贯,弧形往返相接,自然就成为圆形动作了。另外,运动中肢体又处于微屈状态,所以圆形动作可更好地体现太极拳柔和的特点,同时,绵绵曲折的圆形动作能使肌肉/骨骼和韧带同时得到适合而均匀的活动,对气血流转/畅通经络和增强体力起着重要作用。

 4,  协调完整:太极拳是练意/练气/练身的运动。在运动中,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个部分之间密切配合/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轴身完整一气,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协调完整的动作可使全身各部分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得到同时运动的机会,动作的完整性能促进腹进式呼吸的鼓荡作用,从而周身内外同时得到锻炼。

5,  刚柔相济:太极拳的整套动作都是由虚实/动静/刚柔相互转换而形成的整体运动。在运动中,要使身体“轻沉兼备/刚柔内含”,既轻灵又极稳重,既柔软又极坚刚。发劲时,要发于腰部/腿部,达于两手,抖擞而有弹性,做到刚中寓柔,刚柔相济。

  除以上特点外,各式太极拳还有其不同的特点:

 l     陈式太极拳刚柔相济,有发劲动作且着缠丝劲和弹性劲的锻炼,具有较强的技击性。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 ,轻巧沉着。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刚济。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势小巧灵活细腻,拳架由开展到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

       武式太极拳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胸/腹部的进退转换始终保持中正,完全是用内劲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移”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二)     太极拳基本技术分析

 1,   基本姿势:练习太极拳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力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先求做到“形似”,然后向“神似”方面下功夫。只有遵循一定的规格要求,使身体各部分的姿势在整体动作中形成动力定型,即所谓“明规矩而守规矩”,才能“脱规矩而合规矩”,达到技术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顶头悬”。太极拳练习时很讲究头部的端正/顶平/项直/颏收,要求头顶的百合穴处向上轻轻顶起,好象有根绳儿将头向上提悬似的。同时又须保持头顶的平正,在运动时即使头顶上放一碗水也不能使它酒出似的。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颈项竖直,下颏里收。过分地向上顶劲,紧收下颏,会导致颈项的僵硬,动作便失去灵活。所以,顶颈不可过分用力,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

 (2)  含胸拔背:含胸是胸部略向内含虚,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合和两助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活动加强。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涵虚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力和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凡是运用化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而拔背则是为了有利于发发劲。

 (3)   松腰敛臀:太极拳要求含胸,又要求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腰部松沉,整个背部向下略呈浅度弧形,这样会使坐身或蹲身的姿势更加稳健。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定性,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敛臀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内收,主要作用是在“气沉丹田”的要求下能使腹部充实团聚。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肌肉,使臀肌肉向外下方舒展,后然轻轻向前/向内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

 (4)   圆裆松垮:裆即会阴部分。头顶百会穴的“虚灵顶劲”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气血上下贯通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实。两胯撑开,两膝微向里合,裆自然能圆,会阴处虚虚上提,裆自然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有一股裆产生出来。有了裆劲,下肢更加有力,从而桩步更加稳固。

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要求步法轻灵稳固,两腿弯曲轮换支撑着身体进行活动。因此。髋关节必须放松,膝关节必须灵活,才能保证上体旋转自如,踢腿/换腿灵便。

 (5)   沉肩坠肘: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使肩肘向下沉坠,这时两臀由于肩/肘的沉坠会有一种沉重的内劲的感觉。这就是上肢内在遒劲。这中遒劲,外似绵软,内实刚健,犹如“绵里裹针”。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一些微微向前合抱的意思,这样能使胸部完全涵虚,使脊背成圆形。两肘下坠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微向里的裹劲。这样的沉肩坠肘才能使劲力贯穿到上肢手臂。

 (6)    舒指坐腕:舒指是将掌指自然伸展,坐腕就是将腕关节向手背/虎口的一侧自然屈起。比如前推掌伸出,在没有前伸时,掌心微呈窝形,蓄而不张,这时是虚掌;在前伸过程中,逐渐舒展,是由虚而实;到达推掌的终点时,掌指自然伸开来,掌腕自然屈起向下坐,掌根微微含劲向前凸出,使由腰脊而发的劲力通过沉肩/坠肘/坐腕/凸掌而贯穿到掌指,这时是实掌。掌的动作是整体动作的一部分,许多掌法都是和整个身体的动作连成一气的,因之舒指坐腕,实际上是将周身劲力通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节节贯穿/顺达,完整一气的。

 (7)    尾闾中正:尾闾中正,是关系身躯动作姿势“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准星。尾闾不正,身体必斜,动作姿势必然歪扭,偏离中心。因之太极拳运动极重视尾闾的中正,不论是直的动作姿势,海岸是斜的动作姿势,艘必须保持尾闾与脊椎成直线,处于中正状态。更重要的是,尾闾中正还决定着下盘的稳固。尾闾一歪,下盘重心偏斜,使下盘的劲力与躯干的劲力间断,上下劲不整;尾闾一歪,失去重心,下盘也就不稳固了。

   基本技术:太极拳运动是维持身体重心垂线不超出支撑面,以腹部为中心发动的左右两腰的抽换/旋转,带动四肢虚实变换/重心平稳的运动。在训练中,除端正身体姿势外,还要特别注意运动方法,才能体现太极拳的独特风格特点,更快地提高技术水平。

       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配合,全身内外的协调动作,构成了太极拳锻炼方法上整体性和内外同意性。在外的方面是身/步/手,在内的方面是意/气/力。眼是内外传递信息的关键,配合动作的眼神运用,对于练拳时用意识指导动作,使动作显得精神贯注,生气勃勃,维持动作平稳是取特殊作用的。因而,眼法也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1)   身法:太极拳的身法,主要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处处不使身体各部分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端庄/舒展/大方/和顺形象,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重心失去平衡的,都是身法上的缺点。两肩与两胯/两乳与两肚角的上下对齐,齐进齐退,不先不后,是做到身法“上下相随”“上下一条线”的关键。

 练拳不能不有伸缩,身法有时也要歪斜,有时弯腰幅度极大(比如吴式),只要白痴“百会/中极,一气贯通”的原则,这就是所谓的“中正之偏”,或者称为“斜中正”。

 太极拳身法的轻灵/空松/圆活,全凭腰/胯/胸部的运转,使在任何角度上都能保持全身的平衡。身法的中正,“尾闾中正”起着关键作用。重视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没有“含胸拔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会直僵僵地得不到运动;而“含胸拔背”又需要“沉剑坠肘”的帮助,否则会养成偻背的病态姿势,与立身中正的原则不符。所以,正确的身体姿势是使身法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沉着稳重的前提。

 太极拳运动的总虚实在于腰肾的转换,腰肾转换的枢纽在于腰脊命门穴。腰脊一转而周身全动,缠绕运转,无不顺遂,内外合一而主从不乱,从而穿穿协调。

 (2)步法:步型的移动转换称做步法。步法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它决定着动作的灵活和迟滞。太极拳对步法饿要求是:进退转换/虚实分明/左虚则右实/左实则右虚。前进后退时,身腰随着转换。迈步要轻灵,不可重滞;落步要稳健,不可摇摆/颤动或笨重。

  太极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样地须走弧形,画圆圈,绝无直来直往/直上直下的动作。腿部的动作须和手臂的动作同时协调进行,只有“手随足运,足随手运”,才符合“上下相随”的原则。迈步时须先将一侧的胯根微内收,这一侧的腹部充实,坐稳在一腿,稳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缓缓地弧形迈出,但膝关节须微屈,保持膝关节的蓄势和灵活性。落脚的方向/角度和转换时足尖的外嫩/内扣,或足跟的左旋右转,其主次先后,都须辨别清楚,虚实主次,条理分明。两足虽然虚实分明,但应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只有虚实相互渗透,才能变化灵活。

    凡前进的腿,必须先提的腿,蓄劲于膝,带起小腿提脚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由屈而伸,缓慢踏出,足尖由下垂渐变为翘,脚跟先落地,然后是掌和足尖落地,全脚落实。云手的侧行步和跟步则须先落脚尖,然后足掌/足跟落地。全脚落实。后退的腿必须先提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缓缓地使脚尖领先后伸,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后拳脚落实。

   太极拳步法的虚实变换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而且不论前行或后退,前后足都不应站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就易在动势转为静势时站稳。

   凡需加大运动量者,上下肢转动须贯劲,“源动腰脊,劲贯四梢”。下肢贯劲之法,骶骨要有力下沉,带脉极为充实,屈膝/开胯/圆裆,臀部之力要贯到足跟。由于躯干和上肢的重量下压,膝关节更坚固有力。双足沉实踏地(两腿前后开立时,前足大趾着力,后足小趾着力),重心平移在两足支撑之中,两足的虚实变换全在随势由腰裆的变换来移动两足的虚实比例。这样,下盘就能在任何变动中保持平衡/稳固。

  (3)手法:手臂须松柔圆和,刚柔相济,忌僵忌滞,动作螺旋式地旋转做大小不等的弧形或环行。横直顺逆,起落侧缩,应走弧线,使关节圆转如意。要求“沉肩坠肘”,把肩/肘关节放松。只有这样,手臂动作才能灵活圆转,不僵不滞。动势时要以手领肘,以肘领肩;停势前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轻轻运动手臂,微微有膨胀延展的意思,始终关注于两臂之中。“膀随腕转”“腕随掌转”,处处成圆,即所谓的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凡需加大运动量者,上下肢都须贯劲。上肢以意贯劲须敷满于全部手臂,而劲点则随动作的技法作用而随时变换。沉肩坠肘,内劲贯足,沉着/松静。兼而有之。两肩切不可贯劲,两肩松沉,手臂才能灵活无滞,轻灵而不飘浮,沉重而不僵滞。腕关节要圆活,手指应松柔微屈,前推时掌根微微着力,意贯指尖,指肚微微着力。手和腕必须圆转/轻灵/沉着,才能符合“全凭两手转”的练法。

 (4)   眼法:练拳时首先从眼法来判断他的精神是否贯注。所以 ,俗话说“神聚于眼”“眼为心苗”。在运动过程中,眼法要随着主要的手的动作而向前下沉。凡动作变化,首先身法/手法/步法跟上法,即所谓“一转眼则周身全动”。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诸动一齐俱到,“形神合一”。眼神不灵动,定势时目光不严正地前视,则意无所专注,劲不能充足,神不能团聚,练起来必然毫无生气。

   目光要经前手食指尖或中指尖前视,指肚着力。眼神须照顾上下两旁,表现大方/舒展/严肃/沉静的神气。

 (5)   意念:意念引导动作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技法原则。练习太极拳的全部过程,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要心神专一,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如做“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不是随便地把两臂抬起来,而是首先要想着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继而慢慢地把两臂抬起来;做两手向前按出的动作,首先要有向前推按的想象。意不停,动作亦随之不停,就好像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总之,练习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以动作都要注意去支配。所谓的“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身随”,就是这个意思。为了做到用意识引导动作,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安静。练拳时从准备姿势开始,首先要从心理上安静下来,不再西靠别的问题,然后按动作的要求检查头是否正直,躯干和臂是是否放松了,呼吸是否自然通畅,等等。当这些都合乎要求时才做以后的动作。这是练拳前一个要紧的准备功夫。这种安静的心情,应贯彻到练习拳套的全部动作中去。练拳时,无论动作简单或复杂,姿势高或低,心理上始终要保持安静状态,这样才能保持意识集中,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中去,否则导致手脚错乱/快慢无序或打错了动作。打太极拳要求“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如能做到这些,就不至于引起神经过分紧张以致过度疲劳。

     要集中注意力。在心理安静的前提下,还要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动作和考虑要领上,专心致志地练拳。练习日久,就可意动心髓,手到劲发,想象力自然地与肢体活动密切配合。

 6)  呼吸:太极拳动作轻松柔和,沉着灵活,要求用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与自然配合。同时,要求气沉丹田,即“意注丹田”,用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深送到腹部脐下,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要求的“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地。

 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要根据动作的开河/屈伸/起落/进退/虚实等变化,自然地去配合。一般来说,呼吸总是一胸廓的张缩/肩胛的活动自然结合着。比如,胸廓舒展时要吸气,胸廓收缩时就要呼气;身体上起时要吸气,身体下蹲时就要呼气;臂上举时要吸气,臂下落时就要呼气。在一个动作里面,往往就伴随着一呼一吸,而不是一个动作固定为一呼或是一吸。这种与动作自然配合的呼吸方法,合乎生理的要求,运用得当,可以使动作更加协调/圆活/轻灵/沉稳。

   待动作熟练之后再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使动作与呼吸自然配合。

 (7)  劲力: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动作避免使用僵劲拙力,它所用的力,是维持姿势的正确与稳定而自然的力,有的称它为规矩的力,也有的称它为“劲”。两臂该圆的,就必须做到圆满,腿该屈的,就必须屈到所要求的程度。除按照要求所用的力量之外,其他部位肌肉要尽量放松,身体各关节都舒展开,避免紧张,力求圆活。然后在意识的引导和贯注下,使动作和顺协调,屈伸旋转自如,这样通过训练,就可产生一种轻灵而由沉着的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内劲”。再通过虚实的变换,轻灵与沉着交互的锻炼,使全身各部分都富于弹性和韧性,手臂极为绵软而又极为沉着,全身极为轻灵而又极为稳重,稳重中又极为轻灵。

  太极拳运动在训练中要求内外结合和动静结合。内外结合,就是外求形体动作的准确与完整,内求意识指导动和呼吸的配合,进而达到手眼身法步和心志意气的内外统一。动静结合,就是静止性的的定势练习和活动性的动作练习相结合,如各种站桩/动作定势练习与步型转换动作组合想结合等。尤其是进行完整的技术动作训练,一定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太极拳所需要的专项素质和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从而提高套路运动的技术水平。内外结合/动静结合的要求要贯彻训练的全过程。

 太极拳的训练内容包括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套路技术训练,其目的是增进运动员健康,促进运动员身心的发展,掌握太极拳需要的各种活动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太极拳技术水平。

 1,基本功训练:太极拳基本功是掌握和提高太极拳技术的1,基础训练,是端正身体基本姿势/提高身心专项素质/壮内健外的根本训练环节。借鉴前人经验,根据我们长期教学训练实践,选定了“太极桩”“开合桩”“升降桩”“虚步桩”和“行动”等作为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

   “基本功”中包含了太极十三势中的进/退/顾/盼/定,动静结合为主。通过“基本功”练习,使意/气/力三者统一,达到内外合一/提高专项素质的目的,从而使动作既沉稳又轻灵,既刚健又柔和,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使周身圆满完整/端正安舒/支撑八面/沉实有力,为学好太极拳动作套路,提高技术水平,奠定坚定的基础。

 

  (1)太极桩: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臂微屈,举于胸前,手指微屈自然展开,指尖相对(相距约20厘米),掌心向里做抱球状,目视两手之间。上体正直,头正悬顶,下颏微收,沉肩坠肘,松腰敛臀,精神集中,意守丹田,呼吸自然,初练每次5分钟,久练逐渐增加。姿势高低可根据体质和腿部力量掌握,通过练习使下部力量增加,重心沉稳,周身内劲饱满,丹田之气充实。

  

  (2)开合桩:在太极桩姿势的基础上,两手臂做梢向外开和梢向收合的练习。“开”时为“吸气”(小腹鼓起),“合”时合“呼气”(小腹内收)。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通畅,不要勉强,练久之后,可加大呼吸深度,扩大充气量。如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呼到极点到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这样,每次可练3~5分钟,练久可逐渐增加。

  

  (3)升降桩:预备势    身体自然正直,两脚开立,头正悬顶,下颏微收,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外侧,眼向前平视。这时身体放松,心静,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呼吸自然。

 

动作   两手缓缓向前平举至肩高,同肩宽,两肘微下垂,手指微屈,指尖向前手心向下,眼向两手方向。这时为“吸气”(小腹内收,意由丹田提气上升,贴于脊背),此为“升”势,用意不用力,自然沉稳。当两手臂升至与肩同高时,屈膝坐身,两手转为下落,按至腹前,手心向下,微下榻,舒指展掌,眼看前下方。这时为“呼”气(小腹鼓气),气沉丹田,此为“降”势。这样两手随两腿的伸屈,反复做前平举和下按动作,即为“升降”练习。身体姿势的高低要在保持端正的基础上,尽量徐徐下蹲,缓缓上升。

 

  (4)虚步桩:立正,重心移至右腿并屈膝,左脚向左前迈进半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左膝微屈。同时两掌向左前上方举起,左掌指同鼻高,右掌在左肘内下方,两掌指微屈,自然分开,掌心斜向对,指尖均朝上方,眼看左掌方向,如同左琵琶势。

  

  此势要求头颈端正竖直,下颏微收,沉肩垂肘,宽胸舒背,松腰敛臀,上体正直,左掌左脚尖/鼻尖三尖相照。上肢的肩/肘/手与下肢的胯/膝/足相合,即肩与胯合/肘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精神集中,无杂念。用意行气,气一呼贴于脊背,一吸沉于丹田。周身务求自然,不用拙力。两腋虚空,两手臂用意内合。练习此桩法,对于意气及周身内劲/腰腿功夫的增长,都有很大促进作用。此势左/右交换进行,练习时间长短及姿势高低可自行掌握。

 

  (5)行功:进步。

 

预备势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跟并拢,脚尖稍外展,两手背分别贴附于后腰两侧(肾俞部)。手心均朝外,目向前平视(胸朝东为前)。

 

动作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并屈膝,左脚屈膝抬起,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脚跟先着地成左虚步,然后重心逐渐移向左腿,全脚掌踏实,脚尖向前成弓步,目向前平视;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并屈膝后坐,左脚自然伸直,左脚尖翘起成左脚,上体微左转,左脚尖外摆,重心向左脚并屈膝,全脚掌踏实,脚尖偏向东北。同时右腿微屈膝,脚跟抬起微外展碾脚;上体微向右转,重心全部移至左脚,右脚抬起,经左脚内侧向右前方(东南)上一步成右虚步。

 

身体重心移向右脚并屈膝,左脚屈膝抬起,左脚向左后方撤一步,前脚掌想着地,重心逐渐后移,全脚踏实,左脚屈膝后坐,右脚自然伸直,右脚尖自然上翘,目向前平视;身体重心全部移至左腿并屈膝,右脚屈膝,右脚抬起经左脚内侧向后方撤一步,屈膝后坐,同时左脚自然伸直,左脚尖自然上翘,目向前平视;依上述动作两腿变换交替,反复进行。

 

收势   前脚向后脚内侧撤步,脚尖先着地徐徐落实,两脚跟自然靠拢,脚尖稍外展,两腿慢慢伸直,两手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朝内。

 

要求   上体始终保持正直/平稳,不要忽高忽低,高低程度取决于本人腿部力量的大小而因人而异;动作要连贯,两腿虚实分明;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是:身体后坐时为呼气,抬推撤步时为吸气

 

2,基本动作训练:基本动作就是代表太极拳风格/特点,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典型动作,是该拳个套路技术的核心动作。在教学训练的实践中,我们选定“倒圈肱”“云手”“野马分鬃”“金鸡独立”“搂膝拗步”“捋挤势”“蹬脚“和”“揽雀尾”等典型动作作为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进行反复练习,以外引内,以内导外,内外结合,使基本功训练获得的素质和体能通过太极拳技法理论的指导,提高基本动作质量,使之规范化。通过基本动作的训练,使运动员掌握太极拳基本技术规律,从而提高套路技术水平。

 

进行基本动作训练时,每个动作先原地左右重复练习,再行进间左右重复练习。

套路技术训练:太极拳技术水平的高低,是通过套路演练表现。太极拳套路只要是由基本动作组合而成。基本动作训练中所获得的技术水平,往往直接影响着套路的成绩。但是套路又不等于单纯的单个动作的总和。套路要求动作与动作之间有贯穿一气的联系,要绵绵不断,势势相承。为此,在强调单个动作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动作的反复训练。所谓“拳打千遍,身法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1)套路训练的基本要领:在套路技术训练中,静/松/灵/活/守是最基本的技术要领,应该贯穿套路训练的始终。

 

★静:在练拳时。思想上尽量排除一切杂念,排除外界干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思无虑,专心训练,使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中去,做到“意到身随”。这样心静用意引导动作的练拳方法,可以调节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增强身体其他个器官的功能。用意引导动作,还能调节呼吸,使意识/动作和呼吸三者紧密结合,达到全身上下和内外全面锻炼的效果。

 

★松:在练拳时,全身肌肉和关节韧带都应处与自然舒展的状态,使其不受任何拘束和压迫。用力部位与不用力部位要保持自然开展状态,严格按照动作规格要求,力求做到姿势正确,进退稳健。总之,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要防止肌肉僵滞和用生硬造作的拙力。“松”是完成姿势正确/全身协调/动作舒展/转换圆活的基础和保证。

 

★灵:练拳时,本体感觉要灵敏,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能做出的反应。因此,如身体姿势/重心或动作要领稍有不当,很快就能感知,并及时自我纠正。太极拳动作越轻,用力越小,其敏感性越强。只有当太极拳套路动作相当熟练时,才能向“用意不用力”/一举一动周身都要轻灵的方向追求,使动作内外协调顺遂,有轻灵圆活之趣。由于太极拳的动作轻柔/圆活,并有节奏,所以它能使周身气血畅通无阻,起到恢复和增进健康的作用。练拳时,手掌发胀/指肚有微痒的感觉,就是气血畅通流注和本体感觉的灵敏反应。

 

 ★活:是指太极拳动作要连贯/圆活/协调,富于变化。动作要以腰为主宰,以腰背带动四肢,全身上下都在和谐地进行着或小或大/或明或暗/由内及外的圆弧运动。在拳势动作中,上下肢始终都要保持自然弯曲状态,而运行路线也都按不同的曲线反复变转,动作姿势似展非展,曲中求直。

 

总之,在动作规格正确的基础上个肢体环节都要做到圆转自如,轻灵顺遂。

 

★守:就是意守丹田(腹部),稳定重心。在练拳时,四肢动作无论怎么样伸缩/转换,身体都要按照太极拳的基本姿势要求,做到中正不偏,上下一条线,也就是用意使脊柱节节松沉,虚虚对准,保持垂直状态,意守丹田(腹部)气下沉,虚胸实腹,使重心垂线在支撑面内,身体处于平衡稳定状态。

   

  运动实践证明,太极拳运动的任何动作姿势和内外虚实的变化,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都要掌握身体重心的变化规律,这是掌握太极拳运动及提高技术水平的关键。

 

总之,松/静/灵/活/守是掌握和提高太极拳技术水平贯彻始终的主要的技术要领,也是突出体现太极拳运动风格特点的技术关键。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意守丹田,稳定重心,又是太极拳自身运动诸因素的主要因素。

 

(2)太极拳套路训练的阶段:太极拳的套路训练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所谓三步功夫)。第一阶段应该在姿势上/动作上打好基础。通过单式和动作组合练习,要把拳套动作中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以及腿法/眼法等基本技术要领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舒展,动作稳定/柔和/符合规格要求;第二阶段,通过分段,整套练习使套路动作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这时要注意掌握动作变化规律和运动特点,做到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协调自然;第三阶段,在以上阶段的基础上要着重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与动作相结合。做到轻灵沉着,刚柔相济,意气力内外合一。现将个阶段重点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在动作规格正确的基础上应注意

 

★端正:打太极拳首先要保持身体中正安舒,姿势正确。在悬顶竖项/沉肩垂肘/松腰敛臀等要领中,特别要注意腰脊中正,两肩两胯放松放平,以保持上体的自然正直。身体其他部位的姿势也要认真按动作要求做到。实际上忽略任何一个部位的要领,都会牵连到其他部位的姿势变形。如臀部向外凸会连及腰部僵硬,胸部前挺,腹肌紧张,造成错误动作定型。

    

   ★稳定:要使上体端正舒展,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是整个姿势的基础。如果步子过小/过大/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变动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因此必须首先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通过基本训练和单练各种站桩步和步法,恰当地掌握身体重心变换的时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多做各种腿法(蹬脚/分腿踢腿)和增进腰部柔韧性的练习,提高和增强下肢力量,以利于提高动作的稳定性。总之,整个套路动作都要通过步型,步法的变换来扩大支撑面。虚实分清,使动作重心始终保持支撑面内,不会失去平衡。

     ★舒松:在姿势动作中要注意舒松自然,按照具体要求把动作做得舒展柔和,不要用拙力,以免造成紧张。从舒松柔和的要求入手,注意克服紧张/生硬的毛病。

  ★轻柔:为了较快地掌握太极拳轻缓柔和的运动特点,注意动作要慢/要柔/,用力要小/要匀。这样,易使动作准确,速度均匀,消除拙劲。

  

   第二阶段:在套路动作正确的基础上,应着重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连贯:在姿势动作达到规范化的基础之后,势与势之间的承接,就称连贯。各个姿势动作前后衔接,一气呵成,好像行云流水一样。比如“揽雀尾”,是由捧/捋/挤/按四个分动组合成的,练习时,就要把四个分动衔接起来。动作之间虽然仍要保持一定的节奏感(即在一个分动作做完后,微微一沉),但要在似停非停之际立刻接做下一个分动。整个过程要保持前后连贯,环环衔接,不可松懈,不许有停顿短续之处。“揽雀尾”动作做完后,连接下一个任何动作之间,皆如此。

 

★协调:练太极拳是全身活动,要求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全身各部位的运动保持协调一致。比如做“云手”,腰脊转动,带动两臂在空间划圈,两拳随着臂部运动不断地内外翻转,两腿支撑着整个身体左右移动和旋转,头部也随着躯干自然扭转,同时两眼不断注视交换的上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处处牵连/密切配合的全身运动。

 

★圆活:太极拳的动作是由各种弧形曲线构成的。在一连串连贯的弧形动作中圆满地不凹不凸。无有缺陷,不出棱角,变化又非常轻灵活泼。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就是自觉地避免直来直往和转死弯/拐直角的现象,使动作圆活不滞。在动作要领上,要特别注意运用腰脊带动四肢进行活动,只要做到以腰为轴,才能使手法/步法变换圆活,动作轻灵顺遂。

 

第三阶段:过去有人把这个阶段称为“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的阶段,或者叫做“练意/练气/练劲”的阶段。

 

★虚实分明,刚柔相济:在太极拳练习中,常把矛盾转换概括称做虚实变化。太极拳从整体动作来分,除个别情况外,动作到达终点定势为“实”,动作变转过程为“虚”。从局部动作来分,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分清了动作的实虚,用力的时候,就要有张有弛,区别对待。实的动作和部位,用力要求沉着/充实;虚的动作和部位,要求轻灵/含蓄。例如动作达到定势或趋于完成时,前臂要沉着。手掌逐渐舒指/展掌/塌腕,握拳要由松而紧。由实而虚时,前臂运转要轻灵,手掌略微含蓄,握拳由紧而松。这样,结合动作虚实变化,劲力有刚有柔,张弛交替,打起拳来就可轻灵/沉着,避免不分主次/平均用力和双重/呆滞的毛病。

  

  ★连绵不断,劲力完整:太极拳的劲力除要求刚柔相济,还要求均匀完整,处处时时不断劲(断劲就是指力量的中断/停顿/脱节/突变)。使劲力绵绵不断,就要在动作连贯协调/圆活的基础上掌握运动规律。太极拳用力要求发自腰腿,运用于两臂两手,达于手指,动作起来,以腰为枢纽,周身完整一气。凡是腰部的旋转和腿的屈伸/脚的外摆内扣,都要与身体重心的移动配合一致,两臂运转也要在腰部旋转带动下进行。

  

   强调腰腿发力,周身完整,不是忽视上肢作用。太极拳中两臂变化最多,是劲力运用的集中表现。比如前臂外旋时,小指一侧微微用力,好似向外拧劲;前臂内旋时,拇指一侧微微用力,好似向里裹劲;前推时,除腕微微塌住劲外,可注意中指食指领劲,意念中好像力量贯注到指尖。这样,尽管动作千变万化,但劲力始终贯穿衔接,完整一气,势换劲不断。

  

  刚柔相济,是指力量的变化;连绵不断,是指劲力的完整。

 

★意念集中,以意导动:练太极拳自始至终要求思想集中,  技术熟练的基础上,注意力就应集中到劲力的运用方面。比如做捋的动作时要有牵捋住对手手臂的意念,按的动作要求有向前推按的现象,以这种有关的意念活动引导劲力的发挥和变化,做到“意动身随”,意到劲到。意念活动能动地引导,不仅使劲力体现得更充分,动作更准确,而且对调节中枢神经和增强器官的机能,都有直接影响,所以有人称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的“意识体操”。关于太极拳意念引导动作,在理解和实践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甲的意念集中不是情绪紧张呆板。意念活动要与动作的刚柔/张弛一致,形成有节奏/有变化的运动。意志活动和劲力运用,是统一运动的两个方面,都要体现“而沉不僵,轻而不浮”的特点。

 

乙的意念/劲力/动作三者是统一的,但它们的相互关系则有主有次。意念引导劲力,劲力产生运动。太极拳要求“先在心,后在身”,势换劲连,劲换意连。但对其中的主从关系,不能脱节/割裂的理解。意志的变化要表现在劲力和动作上。练太极拳不能片面追求“虚静”,追求“有圆之意,无圆之形”,那样就会把意念活动割裂架空,使人莫侧高深,无所适从。

 

★呼吸自然,配合动作:太极拳要求呼吸深长细匀,通顺自然。初练拳时只要求自然呼吸,当动作已达到熟练自动性程度以后,可根据个人体会,有意识地引导呼吸,使其更好地适应动作的要求。这样呼吸可使拳势聚合,劲力充实。这时就应该有意识地配合呼吸,做到舒胸/束舒/实腹,以气助力。太极拳动作变换复杂,一般说来,凡是由实转虚/劲力含蓄轻灵/肩胛开展/胸腔扩张的时候,就应该吸气;相反,当动作有虚转实/劲力沉实集中/肩胛内合/胸腔收缩的时候,就应该配合呼气。这种结合中的生理需要是一致的,也正是武术中的“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和“气力合一”的体现。太极拳的拳势呼吸就是使呼吸的自发配合变为自觉引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和要点
太极拳这三个阶段、四个步骤(花钱也不一定听到 )
太极拳盘架“稳”中求
浅识与身体重心有关的练拳问题
太极拳的八大要点
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