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国第九届篆刻作品展览作品选登·评委笔谈(二)

谷松章:当今的篆刻

已经进入“细分”时期

秦印、汉印风格作品的数量显著增加、质量明显提高,这是本次展览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这既有本次展览“印宗秦汉”的主题对投稿作者形成的导向效应,又与广大作者在入古出新的创作中更加具有开创性、更加注重在汲取传统精华的同时表现个性的风气有关。

“印宗秦汉”的理念从元代就被提出来,印坛对秦汉印的学习持续了几百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不断从中汲取养分并创作出新颖的篆刻作品,既说明了传统的伟大,又说明篆刻创作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动态的创作理念可以使传统常看常新!

曹长升(安徽)篆刻

我是第一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评审工作,对线上评审这样的新事物的接受反而更为容易。隐藏投稿作者的个人信息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我认为这一举措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另外,这一评审形式在统计环节,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数据输入后评审结果“秒出”,避免了以前评审在统计环节的费时费力和可能出现的错误。

对于参与其中的印人个例来讲,当代篆刻艺术已经进入了“细分”时期。在当今这个号称“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稍微留心就会找到自己需要的书法篆刻资源,以前那种因靠信息差、靠占有新发现的信息而成功的例子在今天已经不可能。在目前的形势下,想独辟蹊径创造一种新的模式或者说找到一个大的篆刻创作空白区域已经非常困难,反而是在一些非常热门的篆刻种类(比如大古玺)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新鲜的面目。现在印坛对传统的挖掘研究不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式的,而是融合式的、开创式的,对司空见惯的、大家都熟悉的传统,通过不同的发展传承理念、个性化的创新思路和途径,挖掘、演绎出不与人同的新面貌、新风格成为印坛创新的主要出路。当今的篆刻已经进入“细分”时期。

黄行毅(福建)篆刻

当今的篆刻参与者可能是历史上最多的,由此带来的竞争也是空前激烈的,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在埋头刻印的同时还应该做好战略思考,在历史的纵向和当代的横向之间思考自己的定位。

印屏是篆刻艺术在展厅时代的展示方式,也可以认为是对篆刻作品的包装。好的印屏设计可以使得篆刻作品锦上添花,不好的印屏设计往往喧宾夺主。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是看印屏能否恰当地衬托出印章的风采。整体而言,工稳印的印屏宜精致,写意印的印屏宜变化。一位作者,在熟悉自己印风定位的前提下,参照当今展览的印屏,充分考虑印屏设计中的元素(比如色彩、拼贴、金石元素、题跋、画线,乃至印石形状带来的印章、边款形式变化等)设计出一种适合自己印风的印屏是非常必要的。

范正红:突破创作积习,

展现个人风貌

以“全国第九届篆刻作品展览”观察当代篆刻的发展,是一个彰显篆刻时代风貌的有效途径。就“全国第九届篆刻作品展览”而言,可以明显感受到自1988年“首届篆刻作品展”以来的时风积蓄之功。熟悉当代篆刻的人们自可感受到其中的脉络与线索。从这届篆刻展的创作表现看,无论是作品的创作意识还是印屏的设计都更加讲究。但这种讲究似乎更多的是沿袭了以往的思路和创作积习。所以,仅就作品的质量是高的,但表现出个人独立风貌的作品却不多见。篆刻创作如何形成个人的风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个人的风貌与时代的共性是相互映衬、相互依存的。

篆刻展需要有丰富个性风貌的作品体现,这样才能表达出展览的高质量。形成个人风貌也是每一位篆刻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要对传统的篆刻有丰富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要形成自己的见解。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有一定深度时,个人创作风貌才会逐渐展现出来。从此次展览来稿作品可以看到,很多作者都有这样的追求,同时作品也表现出这样的倾向。但也可看出尚需不断深化与成熟。

胡永东(江西)篆刻

篆刻发展到今天,创作手段比起古人更加丰富。古人刻印基本上是冲刀和切刀,现在的创作可以说篆刻者运用了一切现在能想到的、可实现的手段,达到多种创作效果。这在本次篆刻展中也得以体现,我认为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无论使用哪一种手段,最终篆刻作品都应该表现出篆刻创作的自然情趣,及篆法在变化手段所能发挥的度。篆刻具备自然艺术表现,而不能让观者感觉到刻意的造作。篆刻无论是工稳还是写意都应是有意蕴的形式。在本届篆刻作品展中有一些作品达到了这个高度。同时,还有一些作品停留在了追求表象的式样。但总体来看,与近十年以往的全国篆刻展相比较在进步之中。

徐 海:筑牢汉印基础

我认为“全国第九届篆刻作品展览”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基本上能够反映当今篆刻的面貌,表现形式也比较丰富,能够感受到篆刻在当今的发展很迅速。“印宗秦汉”是篆刻创作的一个最基础的理念,我们从事篆刻的人员都是从这句话入门、提高和发展的。尤其在经过了近几百年的发展,更加印证“印宗秦汉”在篆刻创作中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书法篆刻在当今的创作讲究向传统学习,向古人学习,要有所宗。“印宗秦汉”的观念在当今篆刻发展现状中有一定的缺失,所以今天我们再次提出这个观念也很及时,也很必要。

贾长庆(山东)

“印宗秦汉”实际上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汉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印章的本质精神所在,“印宗秦汉”的提法实际上也是这个内容,也是这种精神。所以在评审过程中,从我个人来说更注重秦汉风格的篆刻表现形式,尤其是汉,两汉篆刻印章的形式在当今有被轻视,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篆刻大师,像齐白石、吴昌硕、黄牧甫、赵之谦等,实际上都是从秦汉而来的,尤其是以汉印为基础,所以汉印在篆刻当中非常重要。我在评审当中对这些是比较关注的。

高庆春:思考、理念、

问题意识决定篆刻艺术

的追求、方向和高度

在“全国九届篆刻作品展览”开幕之际,回想起5个月前的评审经历,历历在目,印象深刻。“全国九届篆刻作品展览”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广泛性而颇受业界和广大篆刻作者关注,我曾经是早年的入展作者,如今受聘担任评审工作,深感肩上的责任、使命和担当。紧张而有序的评审全过程下来,对当下篆刻的现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多了一些思考。总体感觉,当下篆刻呈现出注重传统和经典,既有回归秦汉的趋向,也有持续写意印风的流行,更有魏晋南北朝官印,各类工稳、流派印,以及受时风影响的各类印风,表现为多元取法、多向发展、多样包容的发展态势。“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在一起,颇有看点。

从作者层面看新作者占多数,他们对篆刻的理解和实践还有一定的局限。虽然作品面目丰富,但大多还停留于形式和技术层面,更深入表达对传统的理解,或个性化的语言锤炼尚欠缺。另外,工稳一路过度追求工致、修饰,缺乏笔意文气;写意一路盲目求大、求野,也与文人篆刻精神渐行渐远;边款过分表现多字、多面,似大有喧宾夺主、炫技之嫌。一些老作者故技重演,缺乏新意。凡此种种,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曹有福(河南)

由此引发对当下篆刻艺术发展的三点思考。思考之一:创作理念领先,培养觉知力。衡量一位篆刻家的优劣不仅靠技巧,还要靠思想和理念。思考、理念、问题意识决定篆刻艺术的追求、方向和高度。今人篆刻是在弘扬秦汉精神,借鉴明清得失的基础上,以篆刻为抒发思想情感,追求审美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重视刀法、做印法,弱化篆法、写法是当下的普遍状态。每位篆刻作者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认真思考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向,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意识。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递增,更应该努力寻求“人”与“书”“印”的契合点,刻“我”家之印,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意蕴和思想含量,耐研读、耐咀嚼,有文雅之气。

思考之二:既要“印外求印”,也需“法外求法”。“以书入印”是明清以来篆刻家成功的范式,对当下书法篆刻创作仍具有现实意义。篆刻家对于篆书的重视是篆刻作品格调高低、成就高低的重要因素。一个普遍现象——历来有成就的篆刻家都能够达到“书印相合”,亦即篆书含有篆刻构成的意味,和印章相得益彰;而印章中有篆书的笔墨情趣、疏密关系,朱白文相统一,书印相契合。赵之谦最早提出“印外求印”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凡艺术均需立足一门而后多领域探索,触类旁通、博观约取,以达厚积薄发之效。永远不应满足已有的技法和经验,“熟事要当生事做”,忌轻率、忌任性、忌杜撰,当成为篆刻家的新常态。

魏晓伟(湖北)篆刻

思考之三:尊重艺术规律,总结参悟融通。篆刻艺术有其深刻内涵,也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书”与“人”的协调统一需要我们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参悟、体会、融通。尊重艺术规律就应以当代艺术的视角去发掘、继承和发展篆刻艺术的经典,包括对近现代成功的篆刻家作品的分析、研究和借鉴,也包括对过去不被重视的或新出土资源的关注。一方面要尊重传统,尊重艺术规律,不能想当然地胡乱创造、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新奇;另一方面又不能故步自封,在学习积累推进的过程中思变、求变,胆敢独造,踔力前行。

傅 舟:优秀篆刻作品应

统一协调又变幻多端

这里的“一件作品”有两个含义,一指一方篆刻作品,包括印材、印面、印款及刻治、印拓等。二指一件印屏,它由形式样貌不同的多件印作组成。一方好作品应是整体统一和谐而其内在层面元素又丰富、变幻多端。一件好印屏应是整体统一协调而印作边款题签等又多样变化。篆刻创作就是要处理好印作及印屏内整体与局部的关联。一件优秀篆刻作品应有的层面要素杂多,较为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陈刚(湖南)篆刻

一、整体统一协调,印作边款题签等多姿多彩

一件印屏在整体风格(特色、取法、个性化层面元素)上统一和谐,多方印作边款题签等又多样变化,即整体与局部要整合性地呈现,是优秀作品整体的首要的层面要素。作品具有较为鲜明的风格面貌、个性、特色,明显的审美趋向、趣味:或豪迈奔放、情感淋漓;或乱头粗服、逸笔草草;或锐意探索、奇险生姿;或言约旨远、纤秾简古;或精淳雅逸,意味隽永;或与古为徒,静水流深;或拈花一点,尽得风流(即有的篆刻名家所谓“艺术一招鲜”)等。这大抵是评委们在有限时间里首先要做出的审美判断。

二、格调高,质量精

把作品明确的审美指向(风格特色、个性化层面元素)在章法、字法、点画线质、刀法、边款刻治等方面精准的表现出来,使作品的格调、境界高、韵味厚、质量精。作品或精淳、或冲淡、或率真、或雄浑、或苍茫、或野逸、或险峻、或简古、或古穆浑融、或元气淋漓等,都可以成为高格调的作品。创作中,在相对统一的风格面貌范围内,不仅在同类印式的朱文、白文、印文字数、印面大小形状、边款上有多种样式,而且在章法的主次、呼应、对比,字法的取势、方圆、曲直、朱白映衬,点线的疏密、强弱、虚实,刀法的冲切、疾徐、切压等,乃至四条边、四个角、敲击的多与少等细节上,能够做到变幻多端,就是高质量的精品,就会使作品百读不厌,耐人寻味。无论在创作中,还是粘贴印屏前选择作品时,都应规避模式化、同质化、简单化、不合调等问题。

蔡舒聪(广东)

三、分量足,多思量

主要指作者在其作品上所花费的心血和劳动量,一方作品和多件印作组成的印屏都是如此。选择贴进印屏的印花以及边款,都应有相当的份量。通常一蹴而就,没有花费什么心血、耗费多少劳动的都不大可能成为优秀的印作印屏。多字印应占相当的比重,字间关系多且复杂,在章法字法点线质量、边款朱白及形式构成上都要考究,思接千载、殚精竭虑,多画印稿、反复推敲,才能迁想妙得、胸有成竹,刻治出精彩的作品。但这不是说少字印就不能出好作品,也不主张以多字印文、印款为能事。

尤其是在章法字法点线、刻治手法、边款形式等方面不能失之简单。单调的、容易的、雷同的、模式化的印章及边款,肯定不会是优秀之作。在一件印屏上有质量、有分量、有特色、有趣味的朱白文边款有几件就行,不宜过多;那种动辄数百乃至上千字、又较为呆板的边款,既易出错,也可能喧宾夺主。

四、呈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今天的篆刻创作紧扣国家、人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及发展而进行,为人民为英雄立传、彰言,是对时代精神的有效表现。当下在艺术上应“展览时代”而生的较大尺寸作品的创作,图案化的、大胆的空间分割,点线面形式美手法的夸张运用,印从刀出创作方法的成功实践,各种工具材料手段的综合使用,多种多样的展示场域与方法,当代意识的灌注,都是篆刻创作对时代精神、多元化审美意识及成果的呈现。作者们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篆刻艺术作品,就是当下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梁逢保(广西)

五、印屏设计制作利于印章风格呈现

印屏整体形制设计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利于印章风格的呈现。大抵雄浑磅礴、刚劲挺拔、斑驳苍茫、乱头粗服、锐进奇险等风格类型,其纸张可略粗厚,尺寸可略宽大,配色、边款可稍重,布列参差错落,题签可雄放一些。恣肆野逸、天真烂漫、简约隽永、冲淡萧散一类风格在以上几个方面可以设计制作得闲雅轻松一些。淳雅静深、古穆渊逸、文俊清丽、秀逸优雅等风格类型,其纸张可细密白净、尺寸合符比例,配色温雅,布列整饬中有变化,边款略轻,题签也应清健一些。

印屏设计制作具有以下一般规律:纸张宜细密结实白净,尺寸一般有约定,纸色不宜深,配色宜与其他层面相协调。边款中有2—4枚有质量分量者即可,不应喧宾夺主。布列讲究印章、边款的朱白、大小、轻重、疏密搭配,既参差变化,又统一完整。题签注重作者的书风个性、擅长书体,与印作风格一致、协调;题签既能体现作者书体、篆刻风格,也能表现印屏设计制作的个性及特色。

监制:杨 超

编辑:于嘉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第九届篆刻作品展览作品选登·评委笔谈(一)
六大元素,这样做,让印屏更精美
篆刻印屏的制作手段及方法,值得收藏!
书法 | 这里有一份国展入展书家的面试秘笈,请查收→
赵之谦的篆刻艺术
《听于无声·高庆春篆刻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