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俗话说:父不进子房,官不进民宅,什么讲究?古人智慧,少有人知

泱泱中华盛世传承,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很多值得国人学习的俗语民谚。浩若星辰的俗语,是先人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华夏先民们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总结出了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俗语。俗语是发源于底层百姓,属于全体同胞的优秀文化。也许是因为近代史的百年屈辱,有不少的国人,对中华文明持以漠不关心甚至是嗤之以鼻的态度,好在随着近些年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很多的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大为改观,俗语是中华民族历代先人赐予后世子孙的伟大财富,我们应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去继承和弘扬那些对人生发展大有裨益的俗语。

有的俗语虽然读起来让人有粗俗冷血之感,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忽视这些俗语的特殊作用。如:'子不说父过,女不道母奸''猛虎犹可近,熟人不可亲''姐去门槛断,兄亡侄不亲'等等。这些俗语虽然一点也不晦涩难懂,却有不少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有读懂和理解这些俗语所蕴藏的深刻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句俗语,看起来很好理解,内里却饱含深意,值得我们认真钻研。这句俗语就是,'父不入子房,官不访民宅',接下来我们就仔细分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首先我们分析上半句:'父不进子房'。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说做父亲的人,轻易不要进入孩子的房间。按理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父亲是一家之主,在一个家庭当中有绝对的权威。父亲管教自己的孩子,难免要进入儿女的房间,可为何古人说父亲不能轻易进入孩子的屋子呢?其实,古人之所以有这个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儿女小的时候,父亲出于照顾和教育子女的需要,出入子女的房间自然是情理之中。

子女年龄渐长之后,作为成年男性的父亲,有理由和有必要避免进入孩子的房间。正所谓男大避母,女大避父,女儿年龄渐长之后,父亲因为避嫌的原因,大多会少去甚至不去女儿的房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儿子也有自己的隐私,父亲贸然进入儿子的房间,影响父子的感情反倒不美。而且儿女成婚以后,父亲就更不应该去子女的房间了。

这句俗语的下半句:'官不入民宅',相较于简单易懂的上半句,更能反应出社会现实。'官不入民宅'与古代的封建制度有关,官员要是由着自己性子拜访住在普通宅院的老百姓,会产生不少的麻烦。君不见江南曹家为了迎接康熙皇帝的圣驾,挪用公款招待皇帝却因贪污被抄家灭族的悲惨故事?这还是皇帝早有准备的巡视江南,要是皇帝突然造访,曹家的当家人一定会被吓死。官员突访民宅也会发生这种情况,老百姓们面对尊贵的官老爷,一定会拼尽全力的招待。官员的突然而至,对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说“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啥意思?为何父不能入子房?
俗语“父不进子房”,为什么不能进呢?听听下半句就知道了
俗语“父不进子房”,下一句才是精华,值得深思,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语说:“父不进子房”
俗语说:“父不进子房”,它的下半句更经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语“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啥意思?为何父亲不能进儿子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