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人普,人口结构背后的婚姻现实,让孩子成为稀缺资源

写一篇工作范围之内的文章

文章长度:4300字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在千呼万唤中,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终于公布了。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次全数公开。

首先毫无疑问,我国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成功“卫冕”。

14亿人口的体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当仁不让继续守护着人口数“天字一号”的宝座。

而与此同时,过去10年间,老龄化、少子化、已老未富、未婚先老等问题逐渐突出。七口之家四老一孩、城市人口流失、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继续存在。大城市吸纳人才的龙头效应进一步扩大,小城市人口逆流,难以阻挡。

在时间放大效应的加成下,这一系列问题在过去10年愈加凸显,长坡厚雪已成趋势,在数据上均有所体现。

七人普数据显示,全国人口数共14.1178亿人。和10年前的六人普相比,增加了0.7206亿人,远不足1亿人。10年时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个百分点,增速放缓,比六人普10年均增长率降低了0.4个百分点……

仅看这份数据,大多数人或许会觉得合情合理。有人说,增长率降幅不算太大,没什么太值得注意的地方,保持下去就好。

这种看法可以理解,毕竟人口一直在稳步增长,看似没有太剧烈的波动。

可如果看一看人口年龄分布比例的10年变化,很多人心里必然五味杂陈。为什么说五味杂陈?看完对比数据就明白了了。

一、人口成分指标变化归纳分析

由于篇幅限制,我简要列举最近两次人口普查中人口年龄分布数据对比,稍微罗列一下。

在七人普总人口成分中,我归纳了三类数据,人口年龄分布特征如下:

一、0到14周岁人口数为2.53亿,占总人口数比重17.95个百分点;

二、15到59周岁人口数为8.94亿,占总人口数比重63.35个百分点;

三、60周岁以上人口数为2.64亿,占总人口数比重18.70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为1.91亿,占总人口数比重13.50个百分点!

与六人普相比,这次的七人普各类数据出现了较大分化,对比如下:

一类数据(0到14周岁)人口比例比2010年上升了1.35个百分点;

二类数据(15到59周岁)人口比例比2010年下降了6.79个百分点;

三类数据(60周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比2010年上升了5.44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4.63个百分点!

从年龄分布比例变化来看,大概可以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结论与大概率预测:

一类数据(理解为儿童群体)小幅增加,10年过去,祖国的花朵增加数量远不及预期,少子化问题逐渐凸显。平均下来,一对年轻夫妻只能分半个孩子。可预测,未来1代人之内,人口红利式微,迎来最后的尾声,取而代之的是“人口负利”加速踏来。

二类数据(理解为主要劳动力)大幅下降,10年下来,劳动力规模进一步加速缩减。劳动力青黄不接的现实正在靠近,且越来越快。随着时间推移,在智能工业化时代真正到来之前,劳动成本将几何级增加。

三类数据(理解为老年人群体)大幅增加,社会养老成本规模大增。分摊之后,将进一步增加平均养老成本。年轻人压力进一步增大,进一步延迟退休、提高退休年龄是预期中的大概率事件。

二、暂时没有出现第四波二孩潮

记得十多年前,在我还上高中时,就有老师说人口红利正逐步式微,将来你们这一代的压力比80后还大,00后的压力比90后还要大。

作为90后的一代,小时候我就深刻感受到00后孩子们越来越少了。大街上成年人多,儿童稀缺。

如今十多年过去,这一进程并没有改观,反而开始加速分化,人口比例进一步失衡。可以这么讲,10年间,这种人口失衡问题更加突出,有雪崩风险。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如今我经常看到好几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玩。

这就是时代的变迁,生活条件好了,养孩子的压力却大了。虽然收入高了,人却更容易疲惫了。

若不及时解决,该问题将会成为“20后”以及未来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源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一个学术上的例子,我们曾经享受到的人口红利越多,未来当人口红利式微时,年轻人承担的压力就越大。若后继无人,这种人口红利就是寅吃卯粮,最终拆东墙补西墙。

这是社会学中的基本逻辑,不需要赘述。

当人口结构以“硬着陆”的预期方式开始明显分化,一旦有了势头,再想掉头回来很难,没有两三代人的努力是不可能的。

人口红利的尽头是负利,当人口结构加速失衡,“人口负利”就会加速到来。

至少在两三代人之内,大尾效应会加速显现。头小尾巴大,年轻人将承担过去人口红利造时代亏空,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我身边同事、朋友们中,很多家庭都符合“一家七口四老一孩”的特征。夫妻两个人只养一个孩子,可上面还有四个老人。

这种情况近两年稍好了一点,但依然有很多人只要一个孩子。并不是生不起,也不是养不起,而是纯粹不想浪费精力,只想享受生活。

这类问题值得深思,生得起的人都不想生,那么未来生不起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少子化”主要受养孩子的成本问题制约,这是一种普遍化的负面情绪。不仅有经济成本,更有不能忽视的精力成本、时间成本

人们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当后浪推不动前浪时,这条河里的水大概也已接近枯竭,失去波涛汹涌的本色。再想狂浪滔天,不太现实。

三、结婚难、养孩难、生活难

近10年来,特别是放开二孩之后,预期中第4波大规模婴儿潮未能出现。

为何会这样?

无论讨论多少遍,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与过去70年间的3次大规模婴儿潮相比,这一次预期中的所谓的婴儿潮连潮头都没出现。甚至可以这样讲,所谓婴儿潮,到如今连像样一点的浪花也没有形成。

中午我去听报告,一位相关专业的同事说,以前人们想生,可不敢生。如今人们既不敢生,更不想生,这种比重在增加。这是一种正快速成形的新趋势,一旦下一个10年依然如此趋势,人口逆转就会成为长期趋势。基本可以确定未来走向,短期内再也无法掉头。

这是可以理解的,在生活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很多人开始“开悟”,“尽可能享受生活”慢慢成为了一些年轻人最惬意的生活信仰。

当传统思想开始改变,当享受生活的信仰植入人心,不想浪费精力去多养孩子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关于生孩子,一代更比一代消极……

除了已婚人普遍不愿多生孩子之外,还有一大部分人也许想生,可他们被挡在了婚姻之外,这也是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

如今在年轻人群体中,结婚难的问题早已经出现多年。

前些年常被人讨论的“天价彩礼”、“婚姻攀比”、“退婚潮”、“离婚率放量”等问题,到如今依然大面积存在,且愈演愈烈。

因而可以预见,不久的未来,儿童将会渐渐成为稀缺资源。

所以,如何鼓励适龄夫妻多生孩子,是未来10年应该着重去讨论的问题。在传统观念暂时没被新思潮取代之前,留给人们深思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总结起来,结婚难、养孩难、生活压力大等问题制约了新生婴儿的增长率。

进一步延伸这条思路,在不少家庭中,上面有2个老人,下面有1个孩子,这种情况很普遍,年轻夫妻压力越来越大。在成年人的开销中,孩子的养育问题是其中的大头。

即便条件好、不差钱的家庭,多养育一个孩子也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成本与时间成本。享受到了美好的生活之后,很多人怕了。

这进一步制约了人口的增长率,娶不上妻子的男孩们多了,敢要二孩的夫妻少了。若进一步循环制约,将来“脱环”会越来越难,最终将成为死循环。

四、前车之鉴、后车之辙

社会总人口数是一定的,而人的年龄并不是不变的。

按平均75岁寿命算,人口年龄分布比例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一旦回调,很难复原。前2波人口红利早已结束,80后、90后这一代又面临着“断崖”的风险。

我们可以据此推算,当第二波增速最快的60后婴儿潮主力大军步入生命末期时,第三波已经在排队。青黄不接的窘境将会彻底显现,“年轻人”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当老一辈主力军步入“人生黄昏”阶段,后来的生力军又呈现出断崖态势,试想一下,这将会是什么情况?

若就此出现“人口断崖”,那么曾经的波峰越高,后来的波谷就越深,这是必然的。

人口增长曲线是有周期性的,船大难掉头,这是一种方向属性。一旦新生婴儿增速继续同比下降,那么未来再想掉头回拉,已经晚了。

有数据可循,日本和韩国就是前车之鉴。早些年靠着密集劳动带来了经济大爆发,虽然转型比较成功,但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

我查询了相关数据,在东亚同一文化圈中,在经济领域,对比日本失去的30年,以及韩国失去的20年,老龄化问题成也即将成为我们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韩国,早已出现“死亡交叉”,逝去的人增速已经大于新生婴儿的增速。一旦结成“死叉”,在经济增速无法大爆发的条件下,人口规模将会越来越少,最终变成“小国”。

年轻人的数量不仅仅代表着未来的大国潜力与人口红利,更代表着未来时代发展的上限。

在这一进程中,大城市优势进一步明显,小城市衰落,村落圈子开始逐步消亡。

为了“抢夺”劳动人口,百十万人口的城市很可能会取消落户限制,这是预期中的大概率事件。但这种趋势将进一步提高生活成本,增加婚姻、生育成本,以致于少子化问题更加严峻。

五、婚姻问题与激励策略

严格来说,新生婴儿数量不及预期,不仅是生活压力成本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堆积已久的系统性的问题。

生孩子的主力军是年轻夫妻,限定条件是婚姻。因而,关于婚姻中的一些制约“不想生”、“不敢生”、“养不起”的问题应该尽力去解决。

前文讲到结婚难、养育难、离婚易等一系列问题是少子化的关键。数千万的未婚适龄人群是一支规模庞大的生力军,但他们在消耗着年华。

这一部分未婚的人,哪怕仅释放一半的量能出来,成家立业,自然会带来婴儿潮。

如果“单身贵族”再少一点,如果贫富分化均衡一点,设想中的第四波婴儿潮也许会加速出现。

尤其要注意,男女比例相差不大,结婚难的核心原因并不是男多女少。

下图可见,数十年间,男女比例正走向平衡。女人“多了”,但是男人更难娶了。

说到底,年轻人结婚不容易,生活成本高,婚姻存量生态是核心问题。

在婚姻问题上,人与人是一种竞争关系,预期中的婚姻生态已经从增量生态变为存量生态。未来仅凭社会自我调节难度太大,很难抵消“人口断崖”的出现。

激励生育的政策迫在眉睫,应该尽快加码。解决年轻人结婚难的问题首当其冲,降低离婚率是其次,杜绝非医学外的终止妊娠是其三

有人曾提出设想:拒绝医学外的终止妊娠行为,杜绝天价彩礼,“随意”离婚设限,破坏别人家庭的婚外情应以立法定性,用法律规范,有法可依……

原则上来说,这不是太好的办法,但是可以提高婴儿出生率。

总之,鼓励多生不能只靠扯着嗓子喊,喊破喉咙也没用,应该去积极探索可行之策。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逐步加码,尽可能解决年轻人结婚、生育的现实困难与后顾之忧。不然随着时间推移,等想生的一代走过黄金年龄,再加码就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研究丨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人口拐点临近 看看日本发生了什么?
中国城市人口排行榜2021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的人口地区分布
最新湖南省人口数据:湖南14个市州(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人口排名
看看你的学历击败全国多少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