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皮肤深层减张缝合研究进展

王亮亮1,邓呈亮1, 2

1.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贵州遵义  563003)

2. 组织损伤修复与再生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贵州遵义  563003)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黔科合基础-ZK[2021]重点011);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教科技厅函【2020】39号)

通信作者:邓呈亮,Email:cheliadeng@sina.com

关键词:深层减张缝合;切口张力;瘢痕

引用本文:王亮亮, 邓呈亮. 皮肤深层减张缝合研究进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2, 36(5): 648-652. doi: 10.7507/1002-1892.202201042

 摘 要

目的     总结皮肤深层减张缝合的研究进展,为深刻理解和改良深层减张缝合方法提供系统性资料。 

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皮肤深层减张缝合的相关文献,总结各种方法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结果     皮肤深层减张缝合主要包括垂直褥式缝合及其改良缝合技术、水平褥式缝合及其改良缝合技术,以及一些特殊缝合技术,每种缝合技术都有其特点而适用于不同张力及形状的切口。 

结论     外科医生应根据切口位置、张力大小等因素选择相应的深层减张缝合技术,对切口进行充分减张,以实现切口良好愈合,预防瘢痕增生。

正 文

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瘢痕是手术后常见后遗症,病理性瘢痕不仅影响患者外观,还可能影响功能,甚至导致患者心理障碍[1-2]。现阶段瘢痕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有关切口缝合后瘢痕形成的原因有很多[3-4],切口张力导致瘢痕形成被认为是关键性因素[5-6]对切口进行充分减张是预防瘢痕形成的第一道防线,而皮肤深层减张缝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  近年来常见以及较为经典的皮肤深层减张缝合方法,对其特点及应用进行总结,旨在为深刻理解和 改良深层减张缝合方法提供系统性资料。

1

垂直褥式缝合及其改良缝合技术

1.1    埋没垂直褥式缝合(buried vertical mattress suture,BVMS)

BVMS来源于两种较为原始的减张缝合,即间断垂直褥式缝合(interrupted vertical mattress suture,IVMS)和埋藏间断真皮缝合(buried intradermal suture,BIS),其中IVMS仍是外科医生常用的缝合方法,其具备一定减张作用,能保持切口适度外翻,但由于缝线外露,往往会留下明显的针眼瘢痕[7];BIS 无缝线外露,但锚定真皮少,减张效果较差。之后有学者将BIS进行改良,缝合层次上移,锚定真皮增多,线结位于表皮下,但该缝合方法仅适用于面部等低张力皮肤区域的切口,对于高张力切口,其减张效果仍不佳。

1989年,Zitelli等结合BIS 和IVMS 的特点并改进后,提出了BVMS(图1a)。该缝合方法从真皮下脂肪层进针,行针于真皮内,在创缘真皮深层出针、对侧真皮深层进针,勾住真皮后弯向行针穿透脂肪层,从脂肪层出针,和对侧缝线打结,线结留在脂肪层。因其可使创缘适度外翻、真皮层紧密对合,且不留线痕,减张维持时间较久,可减少瘢痕形成,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减张缝合方法。在后续临床使用过程中,其局限性陆续被发现[8]:① 其行针特点决定了其不适用于缝合眶周较薄皮肤或全层植皮;② 操作受限于缝针半径,不易于操作,对于大且深的切口有遗留死腔的风险;③ 减张程度仍不够。此后,Yag-Howard[9]和Jeon等[10]将BVMS与轮状缝合结合,报道了皮下反向交叉褥式缝合(subcutaneous inverted cross mattress suture, SICM)。SICM具有更好的减张效果,使切口外翻程度增加、张力均匀分布,不阻碍切口血供;此外,其特殊机械作用使缝线不易打滑,适用于高张力切口,且1 针SICM的操作效果相当于2 针BVMS,节省了时间。但由于锚定组织量过多,不宜连续使用该缝合法3次以上,否则会导致切口两端过度牵拉[10]。之后还出现了连续的垂直褥式缝合[11],缩短了缝合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缝合效率,获 得了较好远期效果。

1.2    经皮原位回针垂直褥式缝合(modified buried vertical mattress suture,MBVMS)

1994年,Sadick等对传统BVMS进行改良,提出MBVMS(图1b)。该方法从真皮深层进针后穿透皮肤,再从出针口原位进针,在真皮行针后从创缘浅层出针,对侧镜像缝合。其操作简单,可有效减少切口张力,维持减张作用以及减少瘢痕增生;但由于需要在真皮层行针,故不适用于皮肤菲薄的部位,且使用该缝合方法后有皮肤增厚的现象,此外还存在缝线断裂现象。之后Collins等(1999)将创缘出针的层次上移至真皮浅层,同样以原位回针的缝合方法,应用于狭窄及皮肤稍薄部位的切口,取得了较好效果。其操作无需过大可视空间,方便快捷;但在真皮内行针,过多缝线遗留可能会刺激瘢痕增生及异物肉芽肿形成。为了提高缝合效率,Maher等[12]提出连续经皮BVMS,节省了操作时间,也可改善远期切口瘢  痕情况。

1.3    楔形切除+改良BVMS (wedge-shaped excision and modified buried vertical mattress suture, WEMVMS)

2009 年,Zhang等[13]对传统BVMS进行改良,改变行针轨迹,并提出了WEMVMS(图1c)。改良后的方法从一侧皮下脂肪组织进针,在真皮内形成一道上弧形行针轨迹,随后转为下弧形,在真皮与皮下脂肪交界处出针,对侧交界处进针后对侧缝合,线结打在脂肪深层。因最终的行针轨迹类似心型,故这种方法也称为“心型缝合”。与传统BVMS相比,该改良方法具有3 个优势:① 楔形切除皮下组织,可使表皮外翻更充分;② 真皮层行走距离延长,锚定更多真皮,减张效果更好;③ 从交界处出针,避免真皮内缝线刺激。Liu等[14]在后续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中,发现相对于传统BVMS, WEMVMS术后瘢痕增生不明显。因此,该法目前在业界较为流行,但其学习曲线相对较长,在真皮内走行多长距离合适以及皮肤外翻程度尚无定论,  而且创缘仍存在缝线刺激的影响。

1.4    后撤式垂直褥式缝合(set-back buried dermal suture,SBDS)

针对传统BVMS创缘仍存在缝线刺激的影响, 2010 年Daneshpazhooh等[8]进行了方法改良,提出SBDS(图1d)。该缝合法的最大不同点是在距创缘2~3 mm处出针,在对侧距创缘2~3 mm处进针,确保创缘无缝线刺激;且其减张效果明确,创缘皮肤可充分外翻。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BVMS,SBDS术后瘢痕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但是该技术存在学习曲线较长,操作较繁琐、耗时,锚定真皮量不确定等不足。针对这些不足,研究者们在SBDS 基础上进行改良,连续衍生出提高缝合效率的连续SBDS[16-17]、经皮SBDS[18-20]等。其中经皮SBDS是SBDS 与MBVMS的有效整合,结合了两者优势,缩短了学习曲线,提高了缝合效率。

图 1     垂直褥式缝合及其改良缝合技术     a. BVMS;b. MBVMS;c. WEMVMS;d. SBDS

至今,外科医生仍在基于临床问题,创新及改良更多垂直褥式缝合方法,例如Parietti等[21]报道的改良IVMS 解决了皮瓣移植时因皮肤厚度不同导致的皮缘对合不佳问题,Namazi[22]报道的改良  BVMS可以更好地消除深部切口死腔。

2

水平褥式缝合(horizontal mattress suture,HMS)及其改良缝合技术

2.1    埋没水平褥式缝合

HMS是一种与垂直褥式缝合同样经典且运用广泛的皮肤缝合方法[23],其1 针可形成2个与切口平行的缝合环,锚定大量皮下组织及表皮,具有良好的减张、外翻、止血效果以及对切口的支持作用,适用于松弛、老化等病理性皮肤以及易出血部位,但其缝线外露易造成明显瘢痕。之后有学者为了减少缝线瘢痕的发生,衍生出了经皮原位回针埋没水平褥式缝合(percutaneous buried horizontal mattress suture,PBHMS)和完全埋没水平褥式缝合(fully buried horizontal mattress suture,FBHMS)。2004 年See等[24]报道的PBHMS 是从皮下或真皮层进针,垂直穿出表皮后,再从出针口原位进针,在真皮层内与切口平行走行5~10 mm后,二次垂直表皮出针,再以同一出针口进针,于创缘皮下或真皮层出针以完成一侧缝合,在对侧以镜像操作完成缝合,同时将线结埋在皮下(图2a)。该缝合方法减张及切口外翻效果较好,且避免了缝线外露,但操作较传统HMS复杂,皮肤进出针点存在发生表皮样囊肿的风险。

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2004 年Alam等[25]报道了FBHMS(图2b)。FBHMS 是在创缘处真皮与皮下脂肪层交界处进出针,在真皮层形成向上的半圆缝合环,且在最高点不超过乳头真皮层,最后将线结固定于真皮与皮下脂肪层交界处。这种埋没水平褥式缝合能有效闭合表浅切口,外翻创缘,改善切口外观,但不能对较深切口充分减张以达到较好的闭合及外翻效果。故Meng 等[26]为了追求更佳减张效果以关闭高张力、深缺损的切口,对FBHMS进行改良,在距创缘1~2 mm处皮下脂肪层进针,向上弧形走行一段距离后于皮下脂肪层出针,然后在出针点10 mm 外将针反向插入,重复上述步骤,在一侧创缘形成2 个平行缝合环,再于对侧进行镜像缝合,并在皮下组织深处打结。该改良缝合方法锚定了较多真皮组织,减张效果充分,且消除了缝线对真皮及创缘的刺激。作者还对该改良法进行了抗张检测试验,验证其具有较好的抗张效果。但该缝合法操作较复杂,学习曲线较长,且长期减张效果还需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之后,为了提高缝合效率,有研究者[27]报道了连续埋没水平褥式缝合,其切口外翻和减张效果较好,且远期瘢痕增生不明显,但因影响皮缘处血供,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图 2     埋没水平褥式缝合     a. PBHMS;b. FBHMS

2.2    蝶形缝合(intracutaneous butterfly suture, IBS)

Breuninger等[28]发明的IBS是一种由HMS 衍生的缝合方法,该缝合法需先对切口行45° 修剪,从真皮下进针,在真皮层弧形上扬行针形成类圆形缝合环,再从真皮下浅层出针,对侧镜像操作后将线结置于真皮与皮下脂肪层交界处。该方法锚定了大量坚韧的真皮组织,减张及外翻效果佳,能以较少的缝线和针数闭合较大缺损;但由于操作较为复杂,需要助手辅助,且大量缝线置于真皮层易导致缝线反应。随后同一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IBS 以关闭张力更大、缺损更多的切口,以及后  续出现的连续IBS 以提高操作效率[29]

3

特殊缝合方法

3.1    特殊形状切口的减张缝合

临床上的切口多为线形,或在张力作用下呈梭形;而对于一些特殊形状的切口,如呈角类型切口及圆形、类圆形或曲线形切口,常规缝合方法无法达到良好闭合效果,需使用一些特殊缝合方法。对于呈角类型切口,最初多选择半水平尖端缝合以及垂直尖端缝合[23,30]。半水平尖端缝合从创缘真皮深层进针,在真皮层与皮瓣衔接,放置于真皮层的缝合环牢固闭合了切口,也避免了对呈角皮瓣的挤压,预防了皮瓣缺血坏死的发生。垂直尖端缝合即将IVMS运用于呈角类型切口,该方法闭合呈角类型切口时能有效外翻创缘,且保持切口血运。但这两种尖端缝合均有缝线外露,往往会遗留明显的针眼瘢痕,针对这一缺陷,后续衍生了改良的埋没尖端缝合[31]。该改良缝合从真皮深层进针,走行于创缘与皮瓣的真皮层,将其固定于1 个缝合环内,最后将线结放置于皮下,操作简便,外翻及后续外观效果也较好。

对于圆形或类圆形切口,荷包缝合较为经典且运用广泛。该缝合方法从皮下进针,以一定的针距重复穿梭于真皮与皮下间,最后将切口向中心收拢,可对圆形或类圆形切口进行较好地止血、减张[32],对于较小的皮肤缺损甚至可达一期闭合;对于不能一期闭合的较大皮肤缺损,也能有效减小缺损面积以便二期修复[33]

Hovert缝合是专门解决曲线形切口对合不良的缝合方法[34],该缝合法首先于较长侧创缘行埋没水平褥式缝合,再于对侧(即较短一侧)行BVMS,由此完成1针完整Hovert缝合。该缝合法结合了BVMS及FBHMS 的空间及力学特点,平衡了切口长度差异,张力分布均匀,适用于缝合任何曲线形  切口或创缘不等的缺损。

3.2    章氏超减张缝合及遵义缝合技术

章一新团队将特殊运针技术与倒刺线相结合,提出了“章氏超减张缝合” [35],该缝合方法使用倒刺线从皮下垂直进针,穿透表皮后原位回针重新穿出皮下,隔一定距离在对侧创缘皮下进针行镜像操作,以此重复直至切口完全闭合。该方法锚定大量组织的同时利用了倒刺线的特殊机械力,减张维持时间持久,远期切口恢复良好、瘢痕增生较小,且易于操作;但较粗的倒刺线穿透皮肤,穿皮点存在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风险。

魏在荣团队在经皮SBDS基础上提出了“遵义缝合法”[36],该缝合方法集合了3 种减张缝合,共四重减张处理。第一重减张缝合运用MBVMS,距切缘2 cm 处从皮下垂直进针穿出皮肤后,原位回针穿入真皮层并在该层次走行1 cm,于创缘从皮下穿出,对侧切口作同样缝合;第二重减张缝合与第一重减张缝合相似,只是进针点距皮缘更近,在真皮层潜行距离更短;第三重减张缝合运用PBHMS,此时使用更细的缝合线在距皮缘0.5 cm处从皮下垂直进针穿出皮肤后,原位回针穿入真皮并在真皮层平行创缘走行0.3 cm后出针,在对侧行镜像操作;第四重缝合是皮内间断连续缝合。该缝合方法集多种减张缝合方法于一体,在缝合高张力切口时能达到充分减张效果,远期瘢痕增生较小,外观满意;但该方法操作复杂、耗时,且在真皮层存在  大量缝线,可能影响皮瓣血运。

4

总结

自19世纪末William Halsted提出分层缝合的观点后[37],逐渐形成了理想的切口缝合理念,包括表皮层对齐修整、真皮层对合减张以及皮下深层组织减张及消灭死腔[38],而不仅是简单将其闭合起来。除了需要一定技术标准,还需具有一定的美学标准[39],否则切口会发生如裂开、延迟愈合、瘢痕增生等并发症[40]。对于预防瘢痕增生的核心要素是切口的充分减张,因此深入研究各种深层减张缝合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各种缝合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均有差异,不同缝合方法其减张层次、抗张力度不同,对切口即时和后期的愈合效果均有影响。不论是何种类型的缝合方法,若其减张层次深,锚定组织量大,抗张力度就大,适合较深且张力大的切口;相反,若是减张层次浅,锚定组织量少,抗张力度弱,则只适用于低张力切口。因此,切口张力大小是指导外科医生选择合适缝合方法的第一要素。局部组织的张力、皮肤厚度、真皮层稳定性、切口的深浅及宽窄、医生实施操作的难易度及患者术后护理等,都是选择缝合技术的重要参考指标。术者需在不断练习和思考中把握每种减张缝合及各类切口的特点,以实现高张力切口的良好闭合以及外科操作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米拉德)缝合技巧转载
想要手术做的好,这项新缝合技术必须掌握!
常见骨科手术切口的缝合技术总结
连续皮内缝合的经验与技巧
骨科精读 | 伤口愈合不良的处理方法与技巧,收藏随时看!
高张力切口的几种缝合方法,一文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