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雁门关的防御体系

由大同盆地而南,为绵长的恒山山脉。整个山脉东西绵延五百里,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为“峙中华之坊表,巩神京之翊卫”。恒山为五岳中的北岳,历代帝王多在恒山祭祀,在文化上有重要的意义。在五代时,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州于契丹,恒山山脉为契丹势力范围,中原王朝被迫改在河北大茂山祭奠北岳。历经数百年,直到明代,大同盆地重归中原,才重返浑源祭奠。和大同盆地隔恒山相望的,为浮沱河谷的忻代盆地,忻代盆地而南,则为太原。由于恒山山脉横亘在山西北部,为阻挡游牧民族铁骑南下的天然屏障,因此,恒山山脉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恒山山脉虽然绵长,然山体狭窄,高峰之间,有众多的谷道隘口,为南北通行的天然孔道。在这些谷道隘口中,以雁门关最为便捷,重要,因其所处山体最为狭窄,只有15公里,且有多条河流横穿山体,形成宽大的河谷。雁门关在今代县西北的勾注山上,由代县上溯关沟河而上,可以直达雁门关,再由雁门关遁另外一山溪而下,就可到达新广武镇。一路山路崎岖,沟谷狭窄,两侧山势陡峻,虽不至于止通一车一骑,然要容纳大规模人马奔驰,却也非常困难。而雁门关正处于南流的关沟河和北流的山溪的分水岭上,居高临下,俯瞰南北,顾炎武称其“重岗叠嶂,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若门”,非常的险峻。往北出雁门关,塞外气息迎面扑来,秋高草黄,游牧部落奔驰。

1,雁门关附近的地理环境

2,西陉关,雁门关,东陉关

然而,在古代,雁门关的位置却多有变化。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北驱匈奴,在匈奴林胡旧地设雁门郡,郡治善无城(今右玉),此时扼守恒山山脉的险要不叫雁门关,而叫勾注塞。据《吕氏春秋》记载,勾注塞为天下九塞之一。在西汉初期,韩王信曾引导匈奴入勾注塞南侵,而勾注塞为西汉防御匈奴的屯兵重地。到了汉魏时期,由于匈奴侵扰,魏文帝曹丕南迁雁门郡,到恒山山脉的勾注山以南,然主要是迁移郡治,山北诸县还有相当部分的遗民留恋故土,不愿南迁。到了西晋末年,皇族司马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中原板荡。鲜卑拓跋猗卢向并州刺史(今山西)刘琨求恒山山脉以北的土地,此时,山西境内有大量的匈奴后裔,在刘渊的领导下非常强盛,对刘琨形成巨大的压力。迫于匈奴刘渊的压力,刘琨也想联合鲜卑拓跋部的力量抗衡匈奴,于是把恒山以北的土地都给了鲜卑拓跋部。这样,鲜卑便和西晋以勾注山为界了,而鲜卑拓跋部正是以所得到的得到恒山以北的大片土地为基础,最后灭后燕、北燕、夏、北凉等割据政权,统一北方。在勾注山上设关,首见记载的为北魏时期,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将首都由平城(今大同)迁往洛阳,而太子拓跋洵不同意南迁,于是举兵断关,阴谋割据山北,此关即为古雁门关。此时的雁门关,不在现在的雁门关的位置,而在关沟河西边的太和岭七里河河谷的分水岭上。太和岭七里河河谷就是著名的西陉,而古雁门关也叫西陉关,其北口为白草口,南口为太和岭口。其路线大致为南起太和岭口,经富拉沟、城上、石墙沟、吴家窑、黑石关沟,越制高点铁裹门,下赵庄到白草口,再出柳林、油房为止。据史念海先生考证,现在的雁门关,大概是南北朝末年,由古雁门关迁移到现在位置的。北齐河清三年(564年),突厥南侵后北归,即由今雁门关北归。由于时逢冬季,路面冻滑,突厥在地面上铺设布毡才能渡过。这条道路,为由南口上溯关沟河河谷到今雁门关,然后到新广武镇。不管雁门关新旧两关的位置在哪,都是南北交流的重要关塞。尤其在北宋年间,自五代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于契丹后,恒山山脉为契丹和北宋的分界线,而北宋在古雁门关上设西陉关,今雁门关设雁门关。在北宋初期,北宋君臣非常渴望收复幽云十六州,为彻底解决北方的威胁,企图以武力收复,曾发动了多次北伐。因此,北宋和契丹之间在雁门关爆发了多次战争。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守代州,会契丹南侵,杨业出西陉关,绕后攻之,契丹大败。雍熙三年(986年),趁辽朝新君初立之机,北宋北伐,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潘美出西陉关,杨业出雁门关。

3,西陉道,雁门道,东陉道

除了西陉和雁门关外,还有一条叫东陉的交通孔道。在安史之乱期间,郭子仪由振武军(今和林格尔),静边军(今右玉)击溃叛将高岩秀部,进围高岩秀于大同,并分军南击马邑(今朔州)。此时,叛军已经攻破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占领河北全境。后李光弼率兵5000自太原东进攻常山(今河北正定),拦腰截断叛军首尾。于是史思明集结叛军骑兵2万,围攻常山(今河北正定),郭子仪便撤围南下,开东陉,南下援救。据史念海先生考证,郭子仪所开的东陉道,便为今胡峪乡北部的道路。关于这条道路,为由水峪口上溯水峪口河谷,往南到胡峪口,南下太原。

雁门关自古为南北巨防,《晋·地道记》载:“盖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勾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尤其在五代、北宋年间,为南方抵御北方契丹的重要关隘。在雁门关附近,契丹和五代诸朝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到了北宋年间,契丹和北宋也有多次交锋。由于雁门关和多条谷道相通,且北宋国力又没有契丹强大,防御殊为不易,北宋甚至要以全国之力来防御,而镇守的将领级别也极高,如名将潘美为北宋的开国元勋,就曾在此伐辽。著名的杨家将,也是在雁门关镇守。

4,恒山山脉雁门关以东马兰、茹越、小石、大石等口

5,恒山山脉雁门关以西的阳武谷,盘道梁

总的来说,雁门关古代的防御体系为“两关四口”,“两关”为西陉,雁门; “四口”为白草口、广武口、南口和太和岭口。然恒山山脉东西延绵200公里,山体南北狭窄,其中南北走向的谷道众多,有很多由大同盆地入忻代盆地的孔道,仅仅防御“两关四口”是远远不够的。五代时,契丹就曾多次从阳武谷诸隘口而入,宋代时,契丹和北宋以恒山为界,两国之间爆发有多次战争,而契丹就曾多次通过大石、小石、茹越等隘口,渗透进入代繁盆地,防不胜防。明代时,蒙古南下,也经常从平型、北楼、大、小石等口而入。据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云:“雁门、平刑,盘道梁为阨塞,由雁门东顾则平刑,西顾则盘道梁。”也就是说,在雁门关东部,最重要的为平型关。在雁门关西部,最重要的为盘道梁。介于雁门关与平型关之间的,有水峪、胡峪、马兰、茹越、小石、大石、大安、团城、凌云等隘口,介于雁门关与宁武关之间的,重要的有太和、白草、八岔、小莲,夹柳、燕水、雕窠,元冈等隘口,称为“雁门十八隘”。

平型,团城,大安等口扼守的谷道

平型关为雁门关东部重要的关隘,盖因灵丘盆地而言。早在北魏时期,定都于河北平原中山(定州)的鲜卑后燕慕容氏为鲜卑拓跋氏的强敌,鲜卑拓跋氏灭后燕,灵丘便为南下的重要基地。后来北魏将都城由河套地区的盛乐城(今和林格尔)迁到平城(今大同),灵丘盆地为北魏帝王南巡河北平原的必经之地,在浑源和灵丘之间开通有“石铭陉”通道,石铭陉即今抢风岭。由大同南下,经石铭陉到灵丘,由灵丘遁唐河河谷而下,经石门关,到倒马关,或者五回岭,紫荆关,即进入河北平原(在前面的文章,已有讨论)。到了唐代中后期,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又陷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而河北平原便为藩镇割据的重灾区,由长安经太行山东走廊到幽州(今北京地区)的道路已不可通,因此,幽州到关中的道路,被迫改成出居庸关到洋河河谷、蔚县盆地、忻代盆地、太原,而到关中长安,蔚县盆地和忻代盆地之间的灵丘,便成了必经之地。由此,由灵丘盆地即可经石铭陉到浑源而进入大同盆地,又可往东到蔚县盆地,从而进入洋河河谷。而在灵丘盆地和忻代盆地之间的山地,便成了设险之地,在其中,主要有平型关、团城、大安口3条谷道,而最重要的为平型关。到了北宋时,灵丘属于契丹,而平型关一线便为北宋防御契丹的重要关隘。明代时,平型关也是防御蒙古突破大同,宣镇防线后,深入山西的重要堡垒。到了现代的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攻占大同后,企图突破平型关防线与雁门关以北日军汇合攻占太原,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即在此爆发。此时,日寇沿平型关、团城两口入犯,遭遇到国军顽强的抵抗。在日寇与国军在平型关阵地激战胶着的情况下,八路军以12000余人的兵力在平型关设伏,围攻4000余人的日寇后勤增援部队,最后以伤亡达6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寇增援部队1000余人,缴获、炸毁敌运输卡车百余辆,截断日寇后方联络线,称为“平型关大捷”。

阳武谷

盘道梁为雁门关西部重要孔道,盖因阳武谷而言。而盘道梁诸谷皆路通阳武谷,盖是指阳武谷而言在忻代盆地西部,重要的为阳武谷。阳武谷即阳武河在山中冲刷的河谷,在原平西北部,界于恒山山脉和云中山之间的断陷地带,为南北交通的重要孔道。在唐代时,回鹘南侵,唐将刘恺就曾在阳武谷防御并击退回鹘。五代时,契丹也曾由阳武谷多次南下,后唐清泰三年(936),石敬瑭叛唐,后唐骁将张敬达以步骑10万围攻石敬瑭于晋阳。契丹主辽太宗耶律德光将5万骑驰援,自扬武谷南下,号称“三十万”,旌旗五十里,布阵于虎北口,一举击溃后唐军。战后耶律德光说:“开始我从北面过来,认为唐军必定要切断雁门的各条道路,埋伏军队在险要地位,那样我就不能前进了。我派人侦察,发现都没有伏兵,我知道大事必定成功,才得以长驱直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型关战役死了多少人 平型关战役的起因与结果
山西外三关的防御体系
雁门关在山西什么地方,和杨家将有何关系?
山西自驾游记:地上穿越三千年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军事重镇?
表里山河的山西,决定了这里是众多著名关隘汇集的场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