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贵:红旗渠修不成,我从太行山跳下去向林县百姓谢罪

1974年4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的特别会议,而在这次的联合国大会上,邓小平还专门携带了十部关于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纪录片。

在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面貌好成就时,当时的邓小平副总理播放的第一部纪录片就是《红旗渠》,这是周恩来总理在代表团临行前特意强调的,要求一定要第一个播放此片。而参会的各国代表们看完此片无不震惊和感动,一些外国政要和水利专家们还特意找到中国代表团询问修建的细节和相关技术难题。

因为对于红旗渠这样的工程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是先进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几乎是难以修建完成的,世人无不感叹中国到底用了什么魔法能够在悬崖峭壁上修建出一道“人工天渠”。

而美联社则更为直接的评论“红旗渠的人工修建,看后令世界震惊”。的确,红旗渠的修建本就是一个奇迹,它被称为“人工天河”,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杨贵

然而,红旗渠的修建之难也超出了世人的想象,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建成这样的人间奇迹。主持修建这条“人工天河”的功臣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还曾多次表态说:“如果红旗渠修不成,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以向林县人民谢罪”。

一、1959年的那场大旱

林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林州市自古以来就以缺水著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当地的老百姓长年饱受缺水的苦恼。一些传闻中的有些地方的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在林县虽然并没有出现,但也相差不多,由于十年九旱,当地的老百姓几乎是不洗手和脸的,长年累月的不洗衣服,只有在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时才会极为不舍的取出一点水来。

这虽然表达的有些夸张,可也是在当年的林县的确存在的现象,令人非常的痛心,尤其是林县的父母官杨贵。他初到林县时就听说了当地流传的林县姑娘嫁人“不图万贯家财,只求有水洗脸”的传闻。

1954年时,年仅二十六岁的杨贵被河南省委派往林县担任县委书记,主政一方。在翻阅地方志时,就可以发现从1436年到1949年的五百多年时间里,干旱一直是一个非常高频的词语。

《林县志》中清楚地记载了这期间旱灾发生了一百多次,几乎是每五年就有一次,而大旱导致的绝收多达三十多次,平均二十年不到就会有一次导致庄家绝收的大旱。更令人悲痛和惊叹的是,在这五百年的记录里,人相食的惨剧也有五次。

“掘地尽石,凿井无泉”是林县自古以来记录在地方志上的现状。

小小的林县几乎成了极度贫穷的地方,由于缺水,这里的老百姓生活的十分艰难。刚到林县担任书记不久的杨贵在一次视察时,走到一户老乡的家中,由于天气炎热,杨贵大汗淋漓,他不由得对主人说道:“老伯,能否借你家的一点水洗洗脸”。

当时的杨贵初到林县,还根本不完全了解林县缺水的现状到底有多严重。

“这……唉……好吧,马上就来”面对县委书记的请求,老农根本不好拒绝,但是家中实际上已经断水多日了,老农非常为难的答应着。最终,老农只得把仅存的只有烩面碗大小的半盆水端了出来。

当时的杨贵根本没有多想,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农民仅存的一点水。

“舒畅啊,谢谢老伯”杨贵洗完脸之后,又将这些水淋了胳膊,最后随手一挥将这宝贵的半盆水给泼了出去。

“啊!”看到杨贵这样的举动,老农不由得惊叫,他以为杨书记洗完脸会像他的家人之前做过的一样,把水留下来再利用。可是没想到书记竟然直接就将水泼了出去,这让他万分遗憾。而得知了事实真相的杨贵也非常的后悔,他万万没想到,林县人民竟然已经缺水到了这样的地步。

多年以后,杨贵回忆此时时仍然十分的后悔,他说:“由于缺水,林县人民吃的太差了,地里的庄家亩产才两百斤,产量太少了”,“我是解放后去林县工作的,去了之后我就发现老百姓吃的太差,还比不上我当年打游击时铁路沿线的老百姓”。

刚到林县时,杨贵还听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民国时期,林县苍耳庄有三百多户人家,但是这些人吃水却要到八里外的黄崖泉挑水,路途遥远,又特别难走,给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一年除夕的时候,农民桑林茂为了能够全家吃顿饺子,一大早就去挑水,可是直到天快黑时都还没回来。当时桑家刚过门的媳妇担心公公,就跑去村口等着接应,好不容易等到了公公回来,儿媳妇想要帮助劳累的公公减轻负担,就帮着挑水。可是由于她力气小,不小心打翻了水,将水撒得干干净净。

回家之后,当天晚上,羞愧难当的儿媳妇就自己上吊自杀了。因为一担水而上吊,这是悲剧也是无奈的现状。

正是这样的现状促使了杨贵决心解决水的问题,使老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

“没有水,老百姓想要生活的好,是不可能的”杨贵说道。

实际上,林县在早年也修过水利设施,1955年的时候,林县就在毛主席的号召下修建了抗日渠、英雄渠和天桥渠等几条水渠以及三座中型水库,而林县境内也有几条河流。当时的杨贵和县里的领导认为利用好这些水利设施并打一些旱井就能缓解林县缺水的现状。

1959年林县

但是,1959年发生了干旱,这使得流经林县的河流几乎断流,那些水利设施也形同虚设,旱井也早就干涸,完全陷入了缺水的绝境。

也正是此事才促进了杨贵等人下定决心考虑彻底解决林县缺水的办法。多年之后,杨贵也不无感慨的说:“应当感激1959年的那场干旱,这使得我们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这才有了后来的伟大工程。

二、受到主席接见,下决心修建红旗渠

杨贵从1954年到任林县县委书记后,就开始着手解决最影响林县人民生的吃水问题,那三座水库和几千个旱井、水窖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建造的。甚至在1957年,杨贵还带领人民在淅河开凿了一条水渠,并解决了下游人民的吃水问题。

在1959年的大干旱之前,杨贵就已经在林县成功的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百姓的用水难问题。这些经历使得杨贵积攒了大量的水利经验,也为他以后能够成功带领人民修成水渠打下了基础。

而且,随着杨贵的务实,他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口碑越来越好,名头也越来越响,他是真真切切为老百姓服务的好书记。一直到今天仍然在河南流传着“走遍河南山河水,至今怀念三书记”的赞语。

这三个河南人民的好书记就是兰考县的焦裕禄、辉县的郑永和以及林县的杨贵。能够和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并列被人们铭记,也足见杨贵为林县人民做出的贡献之大,而他也的确受之无愧。

由于在担任县委书记的那几年工作突出,杨贵还受到了党中央乃至毛主席的关注。

1958年11月1日对于杨贵书记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杨贵正在新乡地委参加县委书记会议,吃过晚饭休息时,新乡地委书记耿起昌急匆匆的找到了杨贵,对他说:“杨贵同志,毛主席的专列到新乡了,主席要见你”。

听到耿书记的话,杨贵大吃一惊,非常的激动,他没想到主席到新乡后竟然会点名要见自己,这让他又惊又喜又忐忑。周围的同志们听到耿书记的话,也不由得看向杨贵,充满了羡慕的表情。

“快去吧,别让老人家久等”,同志们开玩笑的催促杨贵赶紧收拾下去见毛主席。

杨贵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跟随地委书记一起去前往了毛主席的专列,杨贵的个子较高,他低头穿过车门后,来到了毛主席的会客专用车厢,而毛主席正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神采奕奕的等着他。

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的握住了杨贵的手,风趣的说道:“林县的杨贵,我知道你,治水很有一套嘛!”

听到毛主席的表扬,杨贵十分的不安,他认为自己做的还实在是太少了,杨贵对毛主席谦虚地回道:“主席过誉了,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啊!”,顿了顿,杨贵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才继续说道:“林县缺水严重,我们这几年也只是修了几条小水渠,许多群众还是吃不上水”。

听到杨贵的汇报,主席皱了皱眉头,语重心长的说道:“吃水是个大问题,不能马虎,一定要解决好,要为老百姓分忧解难”

“是,我们一定不负主席的嘱托,请主席放心”杨贵坚定的回到。随后,毛主席又询问了林县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鼓励他要好好治理地方,造福百姓。

这一次的面见毛主席使得杨贵感到非常荣耀,也下定决心要给百姓带去福祉,然而仅仅半年后,林县就再次遭到了旱灾,也使得杨贵最终下定决心要彻底的解决百姓饮水问题,这既是岁毛主席的承诺,也是对当地百姓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担当。

而促使杨贵下定决心修渠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地的食道癌发病率非常高,而由于缺水和饮用水的被污染则是食道癌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1957年杨贵进京参加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时就在长达几个小时的发言中提到林县是三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食道不通。

周总理听完汇报后心情也非常沉重,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日坛医院还想林县派出了医疗专家团队,帮助当地百姓治疗食道癌并培养林县自己的医疗队。来自党中央和伟人的关怀使杨贵备受感动和鼓舞,他再上告诉自己要真正改变林县人民的苦难现状。

要生活好,就要有水吃,要饮水,就要修渠,而要治疗食道癌也同样需要充足和干净的饮用水。这一切都促使杨贵最终将修渠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去做,而林县人民在杨贵的带领下也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事业中。

三、艰难修渠,十年功成

为了彻底改变缺水的窘境,杨贵和林县当时的思路是“把天上水蓄起来,把地下水挖出来,把境外水引进来”,当时杨贵还组成了三个调查组奔赴山西进行考察,最终经过统筹规划和深思熟虑,决定将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引入林县,这便是北水南调的“引漳入林”工程。

最终经过县委常委会的多次讨论和在干部中征求意见,并上报给上级领导部门关于“引漳入林”的计划,得到了批准:“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建议林县引漳入林工程从平顺侯壁断下引水,并按此设计”。

杨贵带领林县百姓修建红旗渠

有了上级领导的批示,这项声势浩大的工程很快就施展开来。1960年2月10日,这是一个对林县人民来说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引漳入林”指挥部通过广播召开了全县誓师动员大会,而超过四十万人听到了这个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的消息,全县轰动,这也是一场林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为自己奋斗的水利工程。

就在誓师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本是元宵佳节,全家团圆共度元宵的美好日子,三万林县人民已经带着工具走上了工地,开始了引漳入林工程的建设,而这个工程也被最终命名为“红旗渠”。

红旗渠,红旗飘展,舞动的是一颗炽热的共产党员的心和数十万林县人民期盼已久的心声。

红旗渠的修建可谓是一场人人积极参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自己努力的巨大工程。当时规定了修建红旗渠的青壮年是在十八岁到六十岁之间,然而有许多人隐瞒自己的年龄都要加入工地建设中去。这些人没有人去逼迫或趋势,全都是自发的为自己也会集体去辛苦劳作。

根据不完的统计,当时的林县人口只有五十万,而多达三十万的人先后参与到了这场伟大的工程中去。当时的落石和塌方是工程中最危险的存在,为了消除这些隐患,工程指挥部决定组建排险队,而身材瘦小的任羊成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排险队。

在后来的采访中,当记者问道他主动去到那样危险的工地,怕不怕死,任羊成回答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我知道是在拿着生命做事,但是再危险的事情也总得有人去做,这种关键时候,共产党员不上,谁上?”

任羊成还说道,他起初是爆破队的队长,但是在太行山上凿壁修渠,会不断的滚落松动的山石,这对于山下劳动的工友来说非常危险,必须有人将这些松动的山石处理掉,否则后患无穷。

排险队长任羊成在工地留影(门牙被落石打掉)

去到排险队后,任羊成同样被任命为队长,有时候为了工作需要,他不得不用很粗的绳子将自己悬在半山腰进行空中作业,这样既危险又对身体是一种折磨,由于长时间的悬挂,在绳子的勒紧下,他的腰部经常被磨出鸡蛋般的血泡,令人看一眼就心惊,感到疼痛无比。

而杨贵每次在工地上看到任羊成磨出血泡的腰都会心疼的落泪,百姓们实在是太苦了。

有一次,任羊成在半空中正在艰难的工作时,一块石头毫无征兆的就砸向了他,直接砸在了他的嘴上,将土地四颗门牙砸倒压在了舌头上,使他张不开嘴,而且舌头也动不了。那种钻心的痛常人难以想象。

任羊成忍了许久,才下狠心从身上背的工具袋中取出了纤细的钎子,硬生生的一点一点的钻进自己的嘴里,将那几个牙齿给掰正,他忍着巨大的疼痛就像刮骨疗毒一样,需要巨大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做到。

就这样,任羊成把几个门牙都掰断和着血水一起吐了出去,而他自己却一直半在空中坚持工作到了下工的时候。下到地上之后,他的脸早就肿了,连喝水都成问题,可是为了不让领导发现后强制使自己休息,任羊成还戴上口罩继续等着下一次的出工。

红旗渠的修建非常的艰难,许多像任羊成这样的老百姓无私的付出,他们不求回报,只为了早日完成工程,好改变家乡贫穷缺水的面貌。而在修渠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难以预料的牺牲。

村民张云仁在修渠时,担任南山施工排的排长。一次,他带着队伍上了总干渠建设,傍晚时放炮的时候,一个炮点始终没有炸响,张云仁不顾危险,跑出安全洞准备劝民工们注意安全躲避,但就在这时候,意外发生了,这个炮突然炸响,激起一块大石头飞起,直接砸中了张云仁,使他当场牺牲。

张云仁的牺牲使人悲痛不已,可是,人们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和危险吓到,反而更加坚定了决心。他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张买江接过了父亲未竟的事业,成为了红旗渠上最小的建设工人。

张云仁牺牲后,妻子赵翠英非常痛苦,可是在痛过之后,她对儿子张买江说:“你的父亲走了,你是家中的老大,也是男子汉,应该有所担当。你要和父亲一样,将水带回林县,带不回林县,你也不要回来了”。

尚且年幼的张买江已经隐约明白父亲和大人们每天工作是为了什么,他听完母亲的话重重的点头,懵懂而坚定。

丈夫牺牲,妻子擦干眼泪又将儿子送上了存在危险的大工地,并叮嘱不成功不回家,着是怎样的精神?这或许就是红旗渠的伟大精神。

张买江在红旗渠工地上一干就是十年,从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少年一转眼变成了健壮结实的青年,而他也亲眼见证了红旗渠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和红旗渠修成之后将漳河之水引入家乡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当时的我还很小,就在工地上跑来跑去的送东西,这非常的费鞋。一个月不到,我就将临行前母亲送的一双新鞋给磨坏了”多年以后,张买江回忆起当年的艰难仍然是历历在目。

“鞋子坏了后,我的脚也磨出了血泡,无奈之下我只好用废旧轮胎做了一双鞋穿着,但依然磨出了老茧”

在无数林县人民的艰苦奋斗下,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林县人团结奋进,最终也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举行了盛大的通水仪式,而在这个庆祝大会上,全体人员都向牺牲的干部工人致哀。

1966年,红旗渠通水,两岸欢呼的百姓

在通水后的第二天清晨,张买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前往村里的池塘打水,来到池塘后,张买江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许多村民带着空桶默默的等候,他们并没有打水,而他的母亲泪流满面又有些憔悴。

一问之下,张买江才知道自己的母亲已经在这里守了一晚上,而大家默契的不打水就是在等着张买江打第一桶水,村民的举动感动了张买江,他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情绪一边打水一边不住的流泪。

就在张买江打完水之后,他的母亲仰天长哭:“运仁啊,你的儿子终于将水带回来了,你可以放心了”,在场的百姓听到了张买江母亲的呼喊无不感动的落泪,是啊,他们都太不容易了,几年的艰辛和付出,终于有了最好的回报。

老书记杨贵多年后回到林县

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直到1969年7月全部的总干渠和支渠竣工,足足花了十年时间,这十年,林县人民犹如愚公移山一般一点一点的在太行山在悬崖绝壁造出了一条生命的水源之路,其中的艰难已经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启动和指挥这项庞大工程的杨贵书记也多次在工程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表示要是不成功,修不好渠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给全县人民谢罪。

红旗渠的修成也震惊了全国,其竣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中央新闻电影厂还赶到林县专门拍摄了一部展现红旗渠精神和的纪录片,而这部纪录片就是邓小平1974年在联合国参加大会时第一个播放的《红旗渠》。

丰功伟绩千里红旗渠千古流芳,感天动地杨贵老书记万代颂扬,谨以此文献与杨贵老书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旗渠精神万岁
红旗渠精神,不仅仅属于林州人民
五龙民间文艺群,为悼念“老书记杨贵”吟诗作句
老照片:带大家看看当年林县人民是如何修建红旗渠的!
【总第1950期】【河南丨郑州】卞士生丨杨贵:卫辉走出的英雄
林县县委书记再次临会,茅塞大开;毛主席:妙用铅笔,风趣打比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