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伊尹汤液经》

杨绍伊所著《伊尹汤液经》不论是对中医文化,还是中医学术皆有深刻影响,其中《考次汤液经序》是篇典雅的古文,为研究仲景医学别开生面。该书发行量很少,已很难寻觅,今有幸借钱超尘老师珍藏一睹为快,感弥足珍贵。读其书似感杨绍伊先生在清晰地讲述着经方形成过程,看到经方发展历史。

值得称赞者,是以特有文学知识考证《伤寒论》原序的真伪,即以“的是建安”、“均是晋音”,用“滴血验之”方法,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为王叔和加入,为经方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考证资料。

值得商讨者,杨绍伊以“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为据,认为《伊尹汤液经》出自殷商,原文在东汉岿然独存,张仲景据此论广,故原文一字无遗存在于《伤寒论》中。又分析《伤寒论》条文,据“与商书商颂形貌即相近,其方质廉厉之气比东汉之逸靡、西京之宏肆、秦书之谯谯、周书之谔谔”证之,把条文分成:伊尹汤液经原文、仲景论广、仲景遗论三类,,即其所撰《伊尹汤液经》一书。书中凡认为属《汤液经法》原文者顶格写,凡属仲景论广者,低格写,凡属仲景遗论(由其弟子整理加入)者,低两格写,即本书的特点。书中值得称赞者多多,今只就有关病位和六经的资料分析之。

六经提纲是仲景所集成

杨绍伊在卷一全篇,展示商代已存在的六经(三阳三阳),主要内容提要如下:

太阳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12条,仲景论广者2条,遗论者5条。

阳明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16条,仲景论广者4条;遗论者10条。

少阳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3条,仲景论广者5条,遗论者1条。

太阴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2条,论广者2条,遗论1条。

少阴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17条,论广者16条,遗论者9条。

厥阴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2条,论广2条,遗论1条。

从杨绍伊所撰《伊尹汤液经》卷一看,三阴三阳六经在商代已存在,《汤液经法》原有其名称及内容,但是没有现代所熟悉的六经提纲,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这六个提纲在《伊尹汤液经》列于每经内容最后,且低两格写,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厥阴病条上有“师曰”二字,以说明此是仲景弟子整理加入,六经提纲是仲景在其晚年才高度概括的理论,说明张仲景结合临床不断论广、总结、完善经方理论,把六经提纲置于首条,撰成《伤寒卒病论》,几代人付出了艰辛地努力。从而看出,杨绍伊以经学研究经方成绩斐然。

证实了仲景加入半表半里理念

杨绍伊在其首卷,展示了有关病位理念和主方表,该书卷首一段记载至关重要:

“叔和撰次既明,《汤液经》书即出,析而观之,《汤液经》文辞质实,记序简显,发语霜临,行气风迈,殷商文格,此属一家,全经百七十九条。而汗吐下利温之诸法具详,主方二十有二……叔和撰次,其书实不可废,盖因其撰次,然后《汤液经》一表二里之法以明。所谓一表太阳是也,二里阳明少阴是也,《汤液经》虽分六经属病,实止一表二里三门……”

原《汤液经法》的病位只有表、里,而没有半表半里,这是探明《伤寒卒病论》以前的六经和《伤寒卒病论》中的六经实质的关键。卷首和主方给了我们宝贵提示,使我们看到了经方发展的过程:

其一,《汤液经法》无半表半里理念:仲景以前的《汤液经法》书中病位概念,只有表、里理念,无半表半里理念,治疗所用八法只有汗、下、吐、利、温,而无和法。这一点又确证于史书的记载,如《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有:“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说明东汉以前的经方医学,以八纲辨证,其中病位概念只有表里(浅深、内外),而没有半表半里概念,《汤液经法》成书于东汉前,故也没有半表半里概念,治疗大法无和法。这说明杨氏以经学考证经方符合当时的现实,总结、考证是很客观的。

其二,仲景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从杨氏所撰《伊尹汤液经》书中,可以清晰看到,仲景创建半表半里理念的证据。如卷二的有关小柴胡汤的论述,杨氏把小柴胡汤写于卷二病可发汗篇,前有“太阳中风,往来寒热,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坚、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也。”(赵开美本为第231条)及“阳明病,胁下坚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胎者,可以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赵本第231条)皆顶格写,列为《汤液经法》原文,其下“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坚,其脉细,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沉亦为病在里,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有外证,悉入在于里,此为半在外半在里,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大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赵本为第148条)低格写,列为仲景论广,这样清晰地看出,是张仲景在八纲辨证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亦因而有了和法的治疗。

伊尹湯液經                                    

/XXX 900

卷一

太陽病證論第一

太陽病,其脈浮。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惡風,其脈緩,為中風。

太陽中風,發熱而惡寒,衛中風則惡風,榮中風則惡寒。上條言衛中風,此條言榮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為傷寒。此條言表中寒風,傳入於裏。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中風為表病,傷寒為裏病。風溫為表病,溫病為裏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此『火』字當是『汗』字之訛。下文『若火熏之』乃為言火。微發黃色,劇則如駑癇,時瘈瘲。此風溫誤汗必然之現象。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陽病,脈反躁盛者,是陰陽交,死。復得汗,脈靜者,生。

吐,舌下卷者,死。唾如膠者,難解。舌頭四邊徐有津液,此為欲解。病者至經,上唇有色,脈自和,為欲解。色急者,未解。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其脈浮者,必結胸。其脈緊者,必咽痛。其脈弦者,必兩脇拘急。其脈細而數者,頭痛未止。其脈沉而緊者,必欲嘔。其脈沉而滑者,挾熱利。其脈浮而滑者,必下血。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自當愈。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當鍼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嘔,若躁煩,若,及也。脈數急者,乃為傳。

傷寒,其二陽證不見,此為不傳。

夫病有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不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盡未。

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而惡寒。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XXX 901

陽明病證論第二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病,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陽明病,中寒,不能食而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為欲作固瘕也,必須堅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陽明病,初為欲食之,小便反不數,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此為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併,堅者即愈。堅,大便堅也。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此為病在表。濈然汗出解後,大便堅而不溏.則風寒未傳入於裏,故為病愈。一本作『脈緊即愈』,誤。其脈緊反去者,此為欲解。設脈浮緊為未解,緊為病傳,緊為病進,何得為愈?

陽明病,久久而堅者。

汗出多,堅。發其汗,亦堅。

陽明病,脈浮而緊,其熱必潮,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當多汗而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此為久虛故也。

冬陽明病,反無汗,但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若厥者,其人頭必痛。若不嘔不咳,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冬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者,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下懊憹,必發黃。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必衄。

/XXX 902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即衄。

陽明病,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陽明病,當心下堅滿,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不止者,死。止者,愈。

夫病陽多有熱,有熱,有發熱之證也。一本作陽多者熱。下之則堅。則心下堅滿而成結胸。本虛,攻其熱必噦。無陽陰強而堅,下之必清穀而腹滿。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盡戌。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是為轉在陽明。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溫,是為繫在太陰。太陰當發黃。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而堅,為屬陽明。

傷寒傳繫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以上廣論四條,論病傳。

陽明之為病,胃中寒是也。

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此與上條,出《平脈辨證》。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微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昔,胃家實是也。微陽陽明者,發其汗,若利其小便,胃中燥,便難是也。此與下問曰答曰諸條,均出《胎臚藥錄》。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其汗,若下之,亡其津液,胃中乾燥,因為陽明。不更衣而便難,復

為陽明病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反惡熱。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發熱惡寒者,何?答曰:然。雖二日,惡寒自罷,即汗出惡熱也。雖,每有也。《爾雅釋訓》云:每有,雖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處中,主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故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是為陽明病。以上問曰、答曰五條,論陽明溫病。

//XXX 902

少陽病證論第三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XXX 903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寐,目合則汗。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盡辰。

傷寒,脈弦細,頭痛而反發熱,此屬少陽。少陽不可發其汗,發汗則譫語,為屬胃,胃和即愈,胃不和,煩而悸。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其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其邪。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為欲已。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XXX 903

太陰病證論第四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濇而長,為欲愈。『濇』字,當是『濡』字之訛。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盡丑。 .

傷寒一日,太陽脈弱,至四日,太陰脈大。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溫,是為繫在太陰。太陰當發黃,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煩,暴利十餘行,必自止。所以自止者,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復時自痛,胸下結堅。

//XXX 903

少陰病證論第五

少陰病,欲吐而不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虛故引水自救。小便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其人小便白者,下焦虛寒不能制溲,故白也。夫病,其脈陰陽俱緊,而反汗出,為亡陽,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少陰病,脈緊者,至七八日下利。其脈暴微,手足反溫,其脈緊反去,此為欲解。雖煩下利,必自愈。

少陰病,下利,若利止,惡寒而踡,手足溫者,可治。

少陰病,惡寒而踡,時時自煩,欲去其衣被者,可治。

少陰病,惡寒,踡而利,手足逆者,不治。

少陰病,下利止而眩,時時自冒者死。

//XXX 904

少陰病六七日,其人息高者,死。

少陰病,其人吐利,躁逆者,死。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踡,其脈不至,其人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下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服湯藥,其脈暴出者,死。微細者,生。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者是。

少陰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發熱,不死。脈不足者,灸其少陰七壯。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有微熱,其人渴。脈弱者,今自愈。今,即也。

下利,脈數,若微發熱,汗自出者,自愈。設脈復緊,為未解。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強痛,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必便膿血。喉痹為少陰病,便膿血亦為少陰病。叔和以此諸條,次於《厥陰篇》,誤。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下利。厥利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恐為除中。食之黍餅而發熱者,而發熱者。『而』字原誤『不』,今改正。因古字『而』『不』二字形近,故易致誤也。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併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與黃苓湯復除其熱,腹中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為除中,必死。

//XXX 905

傷寒,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傷寒,厥逆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者,生。其人汗出,利不止者,死。但有陰無陽故也。

傷寒,發熱,下利至厥不止,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為可灸少陰厥陰,主四逆。

諸下利皆可灸足大都五壯。一云。七壯。商邱、陰陵泉皆三壯。

傷寒六七日,其脈微,手足厥,煩躁,灸其厥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下利,厥逆,躁不能臥者,死。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其人脈反實者,死。

少陰病,八九日而一身手足盡熱,熱在膀胱,必便血。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脇煩滿,其後必便血。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此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是也。直視,譫語,喘滿,死。若下利者,亦死。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為下厥上竭,為難治。

少陰中風,其脈陽微陰浮,為欲愈。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盡寅。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XXX 905

厥陰病證論第六

厥陰中風,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盡卯。

傷寒,腹滿而譫語,寸口脈浮而緊者,此為肝乘脾,名曰縱。當刺期門。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其人大渴欲飲酢漿者,其腹必滿,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為肝乘肺,名曰

橫,當刺期門。

//XXX 906

師曰:厥陰之為病,消渴,其氣上撞,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甚者,則欲吐。下之,不肯止。

//XXX 906

卷二

病不可發汗證第七溫病不可發汗.傷寒不可下。

不可發汗上篇上此篇論太陽陽明兩經合病之風溫表證,梔豉症。不可發汗。

陽明病,其脈浮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反偏惡熱,其身體重。發其汗即燥,心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鍼,必怵惕,又煩躁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屬梔子湯證。後人銀翹散,即出此方。然不如徑用經方之為允當,毋妄信其避用苦寒揀用甘寒之囈語也。因服苦寒藥而不愈者,為熱在血分,宜用生地、丹皮等。梔子、知母、黃連、黃柏為氣分之藥.故不能愈也。又熱在於表者,當兼用豆豉與石膏,若單用梔子、知母等,亦不能愈,因表裏不同道故也,亦非苦寒之過也。學者慎勿為瞽者所蒙。

梔子湯方 方藥下性味,為今所注,悉本自《神農本草》。其《神農本草》所無者,別據《別錄》補之。

梔子十四枚,擘,苦寒 香豉四合, 綿裹,苦寒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梔子湯中無吐藥,服之而吐者.為胃中有寒,此非其治也,故云『止後服』。言當改以溫藥服之也。後之解者,見此得吐之語,略弗深省,竟謂梔子湯為吐劑。夫梔子湯果為吐劑者,《可吐篇》中必列之,而宋本《傷寒論》與《脈經》及《千金翼方》本之《可吐》、《宜吐》篇中,均未列有梔子湯論之文,足證其非為吐劑也明甚矣。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微溏為陽明裏寒,此與『得吐者止後服』之戒同。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又自嘔者。下之,益煩,心懊憹如饑。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咳唾。

//XXX 907

傷寒,發熱,但頭痛,微汗出。發其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而腹滿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鍼則必衄。

//XXX907

不可發汗上篇下此篇論太陽少陽及三陽合病之風溫表證,白虎症。不可發汗。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言語,面垢向經,譫語,遺溺。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屬白虎湯證。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苦寒 石膏一斤,碎,辛,微寒 甘草二兩,炙,甘平 粳米六合,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熱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脈滑而厥者,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其表有熱,白虎湯主之《脈經》無此條,此據《千金翼方》本文。《傷寒論)本,則其『表有熱』句,作『裏有熱也』四字。案裏有熱者必燥渴,此論未言渴,其非為裏有熱也可知。又據《傷寒論》中凡屬白虎湯證而渴者,其方例加人參三兩,此方不言白虎加人參湯,足證其未言渴,亦非略文。是此條之文,當以《千金翼方》本所載者為是,《傷寒論》本所載者為非也。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白虎湯主之。此文,『此以表有熱句』下,舊有『裏有寒』三字,為傳鈔者之誤,林億等已辨之。再以上條之文證之,更明。今刪去之,免迷讀者。

//XXX 907

不可發汗中篇上此篇論少陰溫病裏證,承氣症.不可發汗。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裏,不可發其汗。

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屬大承氣湯證。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苦寒 厚朴八兩,炙,苦溫 枳實五枚,炙,苦寒 芒硝三合,苦寒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煎一沸,分再服。得下者,止。

傷寒四五日,其脈沉,煩而喘滿。沉脈者,病為在裏。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裏實,久則譫語。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屬大承氣湯。

咽乾燥者,不可發其汗。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厥者,後必熱。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其汗,必口傷爛赤。

//XXX 908

不可發汗中篇下此篇論少陰溫病裏證,黃連黃芩芍藥症,當清內熱,利小便,不可發汗。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苦寒 黃芩.一兩、苦平 芍藥二兩,苦平 雞子黃二枚,甘微溫 阿膠三挺,甘平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XXX 908

不可發汗下篇上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寒慄而振。

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額陷脈上促急而緊,直視而不能眴,不得眠。

瘡家,雖有身疼,不可攻其表,汗出則痙。冬時發其汗,必吐利,口中爛,生瘡。

淋家,不可發汗,發其汗必便血。

厥,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痿,穀不得前。諸逆,發汗,微者難愈,劇者言亂。睛眩者,死。命將難全。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微欲絕,手足逆冷,欲得踡臥,不能自溫。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厥逆冷。

//XXX 908

不可發汗下篇下 此一篇共八條。千金翼方本悉無之。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痛,目運,惡寒,食即反吐,穀不得前。一云:穀不消化。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濇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濇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乾,小便不利,心中饑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咳而發汗,踡而苦滿,腹中復堅。

脈濡而緊,濡則陽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以為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裏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堅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顛。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胃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

諸脈數動微弱,並[1]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一云:小便難,胞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像,根本異源。

[1] 並可發汗:『並』疑訛,觀文意作『不』字乃是。

//XXX 909

病可發汗證第八此篇論中風表證可發其汗。

可發汗上篇

太陽病,三四日不吐下,見芤乃汗之,此條據《千金翼》本補。

大法:春夏宜發汗。

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至,漐漐一時間益佳,但不欲如水流離。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則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凡云可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證良。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浙浙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屬桂枝湯證。

桂枝湯方 桂枝辛溫 芍藥苦平 生薑辛溫,各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甘平 大棗二十枚,擘,甘平

右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汗出一時許,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復不汗,後服小促其間,令半日許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夜乃差,當晬時觀之。服一劑湯,病證猶在,當作服之。至有不汗出,當服三劑乃解。

桂枝湯本為解肌,其人脈浮緊,發熱無汗,不可與也。常識此,勿令誤也。

酒客。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酒客不喜甘故也。

//XXX 910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即於桂枝湯方內,加厚朴二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餘依前法。

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太陽病,外證未解,其脈浮弱,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屬桂枝湯證。『救』字,當是『攻』字之訛。

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而外不解,此衛不和也。榮行脈中,為陰主內。衛行脈外,為陽主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屬桂枝湯證。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病,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若惡寒,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脈浮而數者,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一作麻黃湯。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一作麻黃湯。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為未解,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太陰病,四肢煩疼之病。脈浮者,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與飲之即愈。手足厥寒,脈為之細絕,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有寒,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兩,甘溫 桂心三兩.辛溫 細辛三兩,辛溫 芍藥三兩,苦平 甘草二兩,炙,甘平 通草二兩,辛平大棗二十五枚,擘,甘平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於前方中加吳茱萸二兩,生薑八兩,切。以水四升,清酒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四服。一作酒水各六升。

//XXX 910

可發汗中篇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屬麻黃湯證。

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苦溫 桂枝二兩,辛溫 甘草一兩,炙,甘平 杏仁七十枚,去皮兩仁者,甘溫

右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

//XXX 911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發其汗則愈,屬麻黃湯證。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則亡陽也,不可復發其汗,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此條之方《傷寒》、《千金》均作『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案此條之方,舊與『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形如虐』之方相錯。彼條當為桂枝二越婢一湯,誤為桂枝二麻黃一湯。此條當為桂枝二麻黃一湯.誤為桂枝二越婢一湯。決其為如此者.因越婢湯用石膏。大青龍條戒用石膏。云『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服之則厥.筋惕肉瞤,此為逆也』。此條云『脈微弱則亡陽也』同,故知此條不宜服石膏也。再以『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大,屬白虎湯』一條證之,知彼條當服石膏。因彼條云『脈洪大』故也。今即據此互易正之。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辛溫 麻黃十六銖,苦溫 生薑切,辛混 芍藥苦平,各一兩六銖 甘草一兩二銖,炙.甘平大棗五枚,擘,甘平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兩仁者,甘溫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沬,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二服,今合為一方。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躁,頭痛,屬大青龍湯。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之,服之則厥,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六兩,苦溫 桂枝二兩,辛溫 甘草二兩,炙,甘平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者,甘溫 生薑三兩,切,辛溫大棗十枚,擘,甘平 石膏如雞子大,碎,綿裹,辛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勿再服。若復服,汗出多亡陽,逆虛,惡風,躁不得眠。

傷寒,脈浮緩。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麻黃湯為治太陽陽明兩經合病中風表病之方。大青龍為治太陽少陽兩經合病,寒溫兩感,中風表病之方。小青龍為治太陽少陰兩經合病,中風傷寒,表裏兩解之方。柴胡湯為治太陽少陽兩經合病,中風傷寒,表裏兩解之方。桂枝湯則為治太陽本經中風表病,發汗解表之方。

太陽病,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微喘,屬小青龍湯。此條論首『太陽病』三字,原誤為『傷寒』二字,今改正。知此條為《湯液經》文者,因大青龍湯為《湯液經》之方。大為小之對辭,無小不得稱大。大青龍湯既為《湯液經》之方,則小青龍湯亦必為《湯液經》之方一如大、小柴胡,大、小承氣然。而查全書中大、小青龍湯皆共止二條,皆在此處。以是知此與下小青龍湯二條中,必有一為《湯液經》文,一如上大青龍湯二條.一為《湯液經》文、一為《廣論》之文然。而此條之宜為經文,下條為《廣論》之文。其辭氣文理,皆甚顯白,不難一覽而即可得而別知之故也。

//XXX 912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苦溫 芍藥苦平 細辛辛溫 乾薑辛溫,甘草炙,甘平 桂枝辛溫,各三兩 五味子酸溫半夏辛平,各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渴則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一雞子大,熬令赤色。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而渴者,此寒去,為欲解,屬小青龍湯證。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反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苦溫 細辛二兩,辛溫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溫

右三味,以水二斗,先煮麻黃,減一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二日無證,故微發汗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苦溫 附子一枚,炮,去皮,八片,辛溫 甘草二兩,炙,甘平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

//XXX 912

可發汗下篇

太陽中風,表病。往來寒熱,表證。傷寒,裏病。五六日以後,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飲食,煩心喜嘔,裏證。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脇下痞堅,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者,屬小柴胡湯。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也。此條論首『中風』二字之上,舊脫『太陽』二字,今補正。知此條為《湯液經》文者,因此條兼言或證者七。案兼言或證者為創法統論之例,非廣法補義之例。更查全書中,兼言或證者,共有五條。此條外,真武湯言『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四逆散言『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通脈四逆湯言『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小青龍湯言『或渴、或利、或噎』。彼四條皆為《湯液經》文,以彼例此,知此條必亦為《湯液經》文也。

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苦平 黃芩苦平 人參甘微寒 甘草炙,甘平 生薑辛溫,各三兩,切 半夏半升,洗,辛平 大棗十二枚,擘,甘平 .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若胸中煩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脇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六兩。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微發其汗。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XXX 913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嗜臥,此為外解。設胸滿脇痛,與小柴胡湯。脈浮者,屬麻黃湯證。

血弱氣盡,汗為血液,汗出則血弱.汗為陰氣所蒸而出。汗出之後.氣亦隨之衰竭,故曰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在於脇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食飲。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胸滿為邪高,脇痛為痛下。故使其嘔。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而渴者,此為屬陽明,以法治之。

陽明病,脇下堅滿,不大便而嘔,舌上胎者,一本『胎』字上有『白』字。可以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堅,其脈細,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沉亦為病在裏,汗出為陽微結。假令純陰結,不得有外證,悉入在於裏。此為半在外半在裏,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大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而胸脇滿不去,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太陰,表證。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屬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湯方 柴胡四兩,苦平 黃芩苦平 人參甘微寒 生薑切,辛溫 桂枝辛溫 芍藥苦平,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辛平 甘草一兩,炙,甘平 大棗六枚,擘.甘平

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柴胡、黃芩,復加柴胡法。今用人參作半劑。

//XXX 913

發汗以後證第九

發汗後上篇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法當先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枝湯則愈。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其脈浮數,可復發其汗,屬桂枝湯。

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者,可小發其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大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而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汗出而不徹故也。更發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出不徹?脈濇,故以知之。『濇』宇當是『數』字之訛,『濇』『數』音近,因口授時,妄聽致誤。

//XXX 914

發汗已,脈浮而數,復煩渴者,屬五苓散。

五苓散方見後第四巷消渴門。

發汗後,身體疼痛,其脈沉遲,屬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

桂桂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方 桂枝三兩,辛溫.芍藥四兩,苦平 生薑四兩,切,辛溫 甘草二兩,炙,甘平 大棗十二枚,擘,甘平 人參三兩,甘微寒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脈浮而緊,法當身體疼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者,不可發其汗。何以知然?此榮氣不足,血微少故也。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可以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苦溫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溫 石膏半斤,碎,辛微寒 甘草二兩,炙,甘平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名黃耳杯。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發汗多,又復發其汗,此為亡陽。若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兩耳無所聞也。所以然者,重發其汗,虛故也。

//XXX 914

發汗後中篇

太陽病,發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屬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加附子湯方 於桂枝湯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頗煩,復微惡寒,而腳孿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乾,煩躁,吐逆,當作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而胃氣不和,譫語,少與調胃承氣湯。重發其汗,復加燒鍼者,屬四逆湯。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甘平 乾薑二兩,辛溫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XXX 915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苦平, 甘草甘平,炙,各四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調胃承氣湯方見下篇。

四逆湯方見後第三卷《不可吐可吐門》。

問日: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證象陽』句,『旦』與『但』同.『旦』字連下讀。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發汗後,腹脹滿,屬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發其汗不解,而反惡寒者,虛故也,屬芍藥甘草附子湯。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宜小承氣湯。一作調胃承氣湯。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朴半斤,炙,苦溫 生薑半斤,切,辛溫 半夏半升,洗.辛平 甘草二兩,炙,甘平 人參一兩,甘微寒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苦平 甘草甘平,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辛溫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

小承氣湯方見後可下門

發汗後,身熱,又重發其汗,胃中虛冷,必反吐也。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其汗,必吐下不止。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痛,下利,厥逆而惡寒,屬四逆湯。

發汗後下篇

太陽病三日,發其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於胃也,屬調胃承氣湯。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湯主之。一作白虎加人參湯。即於白虎湯內,加人參三兩。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此處白虎、豬苓二半條。《傷寒論》本以之附於梔子湯論之末,《千金翼方》本以之附於三陽合病之白虎湯論之末。案:附於白虎湯論之未,固未為妥,然《千金》未同以之附於梔子湯論之末,足證此二半條,其舊本亦不在梔子湯論之下。蓋此二半條早已手足分散,失其主領之條久矣。玆特代為覓訪,查全書數百餘條中,惟此條與之合{木省},今即以之附於此條之末。讀之較在梔子湯論之末更覺義明法顯。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苦寒, 甘草二兩,炙,甘平 芒硝半兩.苦寒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一沸,頓服。

豬苓湯方 豬苓去黑皮,甘平 茯苓甘平 澤瀉甘寒 阿膠甘平 滑石甘寒,碎,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屬白虎湯。一作白虎加人參湯。

發汗,若下之,煩熱,胸中塞者,用梔子湯證。

汗家,重發其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可與禹餘糧丸。闕。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復重發其汗,病已差,其人微煩不了了,此大便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其堅。當問小便日幾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難少,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必當大便也。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其汗,小便自利,此為內竭。雖堅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豬膽汁,皆可為導。

蜜煎導方 蜜七合,甘平

右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捻如指許,長二寸。當熱時急作,令頭銳,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豬膽汁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許醋,以灌穀道中,加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已試甚良。

//XXX 917

卷三

病不可吐可吐吐後證第十

大法:春宜吐。

凡服湯吐,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太陽病,當惡寒而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而數,此醫吐之過也。若得病一日二日吐之,腹中饑,口不能食。三日四日吐之,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太陽病吐之者,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虛家亦然。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如得之手足寒,脈弦遲,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遂吐之。

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當溫之,宜四逆湯。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甘平 乾薑一兩半,辛溫。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辛溫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病者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之。《千金》本,此下有『宜瓜蒂散』四字,《脈經》本無之。

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鬱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濁唾,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遲,寸口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即止。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此與上條,各本均未出方。案:瓜蒂散與三物小白散均為吐劑。三物小白散方下云:『病在膈上,吐是也』。此二條各本均未出方者,不知是否因未詳其所主為瓜蒂散抑為白散之故歟?謹案瓜蒂散中用豆豉,而三物小白散方論云『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白散』。然則邪屬寒實宜白散,實而挾有溫邪,或兼停水,宜用瓜蒂散矣。用者參此,臨治斟酌取之可也。

//XXX 918

瓜蒂散方 瓜蒂熬,苦寒 赤小豆甘平各一分

右二味,擣為散,取半錢匕,豉一合,湯七合,漬之須臾,去滓,內散湯中,和,頓服之。若不吐,稍加之,得快吐,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不爾者,不可與。欲嘔,胸中痛,微溏,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胸中痛,非柴胡湯症。若非先其時自極吐下,可與爪蒂散或白散吐下之。

傷寒吐後,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XXX 918

病不可下證第十一傷寒不可下,溫病不可發汗。

不可下上篇此篇論中風表證不可下。

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解外宜桂枝湯。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也。屬麻黃湯證。

脈浮大。應發其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便堅耶?設利者,為虛,大逆。堅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

//XXX 918

不可下中篇此篇論傷寒裏證不可下。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其汗,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濇者,復不可下之。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辛溫 茯苓三兩,甘平 人參二兩,甘微寒 白朮四兩,苦溫 芍藥三兩,苦平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少陰病,脈沉者,急當溫之,宜四逆湯。

//XXX 919

師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更疼痛,當救其裏,宜溫藥四逆湯。

//XXX 919

不可下下篇上

諸外實,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亡脈則厥,當臍發熱。『發熱』,一本作『握熱』。

諸虛不可下,下之則渴引水者,自愈。惡水者劇。

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踡,身體急痛,復下利日十數行。

病欲吐者,不可下之。

不可下下篇下此一篇共八條,《千金》本無之。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裏拘急,食不下,動氣反劇。身雖有熱,臥反欲踡。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浮熱,冷汗自泄,欲水自灌。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堅。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濇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濇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則心下痞堅。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微則為咳,咳則吐涎沫,下之咳則止而利不休,胸中如蟲囓,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脇拘急,喘息為難,頸項相牽,臂則不仁。極寒反出汗,軀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穀氣多入則為中滿,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無血。浮則為虛,數則生熱。浮則為虛,自汗惡熱。『惡熱』當是『發熱』之訛。一本作『惡寒』,與下文義復,且失韵,非。數則為痛,振而寒慄。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滿汗流,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於脇,振寒相搏,其形如瘧。醫反下之,令脈急數,發熱狂走,見鬼恍惚,心下為痞,小便淋瀝,少腹甚堅,小便血出。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氣實為孤陽。當小便難,胸中虛。今以小便利,而大汗出,法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虛煩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以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XXX 920

脈數者,久數不止,不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臟,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下之必煩利不止。

//XXX 920

病可下證第十二

可下上篇此篇論陽明溫病。

大法:秋宜下,冬宜溫熱藥及灸。

凡可下者,以湯勝丸散,中病便止,不必盡服之。

陽明病,潮熱微堅者,可與承氣湯;不堅,不可與。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少與小承氣湯。腹中轉氣者,此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氣者,此但頭堅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即噦。其後發熱者,必復堅,以小承氣湯和之。若不轉氣者,慎不可攻之。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苦寒 厚朴二兩,炙,苦溫 枳實三枚,炙,苦寒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分再服。服湯,當更衣。不爾,盡服之。

陽明病,其脈遲,雖汗出而不惡寒,其體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如此者,其外為解,可攻其裏。若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堅,屬大承氣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滿大而不大便者,屬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下。

脈雙弦遲,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屬大承氣湯證。

腹滿時減,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不吐下而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下之,此『下之』二字,作當下解,不作巳下解。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滿,頭堅後溏者,不可攻之。有燥屎者,屬大承氣湯證。

得病二三日,脈若無太陽柴胡證,『脈若』,一本作『脈弱』,非。而煩躁心下堅。至四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大便,但頭堅後溏,未定成其堅,攻之必溏。當須小便利,定堅,乃可攻之。

//XXX 921

病人小便不利,『不』字誤,當衍。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有燥屎也。屬大承氣湯證。

陽明病,其人汗多,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堅,堅者必譫語,屬小承氣湯證。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其脈滑疾,如此者,屬承氣湯。因與小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復與一升。如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濇者,此為裏虛,為雞治,不可更與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而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堅耳。屬大承氣湯證。

二陽併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愈。屬大承氣湯證。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陽絕於內,亡津液,大便因堅也。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摶,『摶』,一作『搏』,今改正。摶,聚也,謂結聚也。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摶,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濇』字當是『數』字之訛。尺脈弱濇者,復不可下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濇者,此為裏虛,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脈濇何可下耶?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甘平 芍藥 苦平 枳實,炙,苦寒各八兩 大黃一斤,苦寒 厚朴一尺,炙,苦溫 杏仁一升,去皮尖兩人者,熬,別作脂,甘溫

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圓,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XXX 921

可下下篇此篇論寒溫兩感,汗下雙解之法。

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微,必先振,汗出而解。但陽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湯。但陰微者,先下之而解,屬大柴胡湯證。『其脈陰陽俱微,必先振,汗出而解。』一作『其脈陰陽俱浮』,誤。《辨脈法篇》云:『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與此言『必先振,汗出而解』同,足證微字不誤。

大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苦平 枳實四枚,炙,苦寒 生薑五兩,切,辛溫 黃芩三兩,苦平 芍藥三兩苦平 半夏半升,洗,辛平 大棗十二枚,擘,甘平 大黃二兩,苦寒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屬大柴胡湯證。

病者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屬大柴胡湯證。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屬大柴胡湯。《千金》作承氣湯。

//XXX 922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微熱者,此為實,急下之。屬大柴胡湯、承氣湯證。先與大柴胡湯,後與承氣湯也。

汗出而譫語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風也,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亂,以表虛裏實故也。下之則愈,屬大柴胡湯、承氣湯證。

//XXX 922

發汗吐下後證第十三

發汗吐下後上篇上

太陽病,先發其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解其外則愈。屬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屬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千金》作麻黃湯,又作桂枝湯。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於桂枝湯方內加厚朴二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餘依前法。

大下以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再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續在,先與小柴胡湯。嘔止小安,其人鬱鬱微煩者,為未解,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嘔止小安』,一作『嘔不止,心下急』。

凡柴胡湯證而下之,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而微利。此本當柴胡湯,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再服小柴胡湯以解其外,後屬柴胡加芒硝湯。

小柴胡湯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苦平 黃芩苦平 人參甘微寒 甘草炙,甘平 生薑辛溫,各一兩,切 半夏一合,洗,辛平 大棗四枚,擘,甘平

右七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以解其外。不解更作。

柴胡加芒硝湯方 右,以前七味,以水七升,下芒硝三合,大黃四分,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湯再服,以解其外。餘二升,加芒硝、大黃、桑螵蛸也。

傷寒五六日,其人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脇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此為未解,屬柴胡桂枝乾薑湯。

//XXX 923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 柴胡八兩苦平 桂枝三兩,辛溫 栝樓根四兩,苦寒 黃芩三兩,苦平 牡蠣二兩,熬,鹹平 甘草,炙,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溫服一升,日二服。初服微煩,汗出愈。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屬柴胡加龍

//XXX 939

心下悸下篇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裏急也。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辛平 麻黃苦溫,等分

右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傷寒,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當與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其水入胃,必利。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甘平 甘草炙,一兩,甘平 桂枝二兩,辛溫 生薑三兩.辛溫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發汗過多以後,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屬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辛溫 甘草二兩,炙,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即愈。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甘平 桂枝辛溫 生薑辛溫,各三兩,切 麥門冬去心,半升,甘平 麻子仁半升,甘平 人參甘微寒 阿膠甘平,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擘,甘平生地黃一斤,切,甘寒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消烊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脈按之來緩,時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XXX 939

消渴第二十三

太陽病,寸口緩,關上小浮,尺中弱,其人發熱而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為醫下之也。若不下,其人復不惡寒而渴者,為轉屬陽明。小便數者,大便即堅,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欲飲水者,但與之,當以法救渴,宜五苓散。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黑皮,甘平 白朮十八銖,苦溫 澤瀉一枚,六銖,甘寒 茯苓十八銖,甘平 桂枝半兩,辛溫

//XXX 940

右五味,各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者,解之當汗出愈。

太陽病,發汗,若大汗出,胃中燥,煩不得眠,其人欲飲水,當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與五苓散,利小便,發汗。

傷寒汗出而渴,屬五苓散證。不渴,屬茯苓甘草湯。

病在陽,當以汗解,而反以水噀之,若灌之,其熱卻不得去,益煩,皮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熱,宜文蛤散。不差,與五苓散。

文蛤散方.文蛤五兩,鹹平

右一味,擣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一方寸匕。

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噀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即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加上法。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而煩,其背微惡寒,白虎湯主之。一作白虎加人參湯。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白虎湯主之。一作白虎加人參湯。

//XXX 939

消渴第二十三

太陽病,寸口緩,關上小浮,尺中弱,其人發熱而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為醫下之也。若不下,其人復不惡寒而渴者,為轉屬陽明。小便數者,大便即堅,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欲飲水者,但與之,當以法救渴,宜五苓散。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黑皮,甘平 白朮十八銖,苦溫 澤瀉一枚,六銖,甘寒 茯苓十八銖,甘平 桂枝半兩,辛溫

//XXX 940

右五味,各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者,解之當汗出愈。

太陽病,發汗,若大汗出,胃中燥,煩不得眠,其人欲飲水,當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與五苓散,利小便,發汗。

傷寒汗出而渴,屬五苓散證。不渴,屬茯苓甘草湯。

病在陽,當以汗解,而反以水噀之,若灌之,其熱卻不得去,益煩,皮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熱,宜文蛤散。不差,與五苓散。

文蛤散方.文蛤五兩,鹹平

右一味,擣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一方寸匕。

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噀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即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加上法。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而煩,其背微惡寒,白虎湯主之。一作白虎加人參湯。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白虎湯主之。一作白虎加人參湯。

//XXX 940

衄第二十四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候續在,此當發其汗。服湯微除,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屬麻黃湯證。

傷寒,脈浮緊,不發其汗,因衄,屬麻黃湯證。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大[1]便反青,此為不在裏,故在表也,故,本也。當發其汗。頭痛者,必衄,屬桂枝湯證。

[1]大:當作『小』

//XXX 941

如瘧第二十五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而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續自下,一日再三發,其脈微而惡寒,此為陰陽俱虛,不可復發汗也。面色反有熱者,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汗出,身必當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辛溫 芍藥苦平 生薑切,辛溫 甘草炙,甘平 麻黃去節,苦溫,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甘平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兩仁者,甘溫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頓服。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但洪大,與桂枝湯。若其形如瘧,一日再三發,汗出便解,屬桂枝二越婢一湯。此條之方,舊與『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則亡陽也,不可復發其汗』之方相錯。說見《發汗後上篇》。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辛溫 芍藥苦平 甘草炙,甘平 麻黃去節,苦溫,各十八銖 生薑一兩三銖,切,辛溫 石膏二十四銖,碎,辛微寒 大棗四枚,擘.甘平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

病者煩熱,汗出即解,復如瘧狀,日晡所發者,此屬陽明。脈實者,當下之,屬大柴胡湯、承氣湯證。脈浮虛者,當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XXX 941

熱入血室第二十六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有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脇下滿,如結胸狀,其人譫語,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虛實而取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了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若上二焦,必當自愈。

//XXX 942

陽明病,下血而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則愈矣。

發狂喜忘瘀血第二十七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自,用也。下者即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屬桂枝湯證。外解,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屬桃仁承氣湯。

桃仁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苦平 大黃四兩,苦寒 桂枝二兩,辛溫 甘草二兩,炙,甘平 芒硝一兩,苦寒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半升,去滓,內芒硝,更煎一沸,分溫三服。

太陽病,如狂,其脈浮,屬防己地黃湯。本條經文已佚,《金匱》作『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殆叔和就斷簡殘句補綴其文如此。《千金》錄徐嗣伯《傳經方》,載治『語狂錯,眼目霍霍或言見鬼,精神昏亂』。足以詮明方意。而辭釆神貌去經益遠。今既無古本可考,特尋繹伊聖製方之旨,正其章句,改次經文。

防己地黃湯方 防己一分,辛平 桂枝三分,辛溫, 防風三分,甘溫 甘草一分,甘平

右四味,以酒一杯,漬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口父}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續在,其脈微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此熱在下焦,少腹當堅而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屬抵當湯。

抵當湯方 大黃二兩,破六片,苦寒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熬,苦平 蟅蟲去足翅,熬,苦微寒 水蛭鹹苦平,各三十枚,熬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陽明病,其人喜忘,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雖堅,大便必黑,屬抵當湯證。

傷寒有熱而少腹滿,應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此為血。當下之,屬抵當丸證。

抵當丸方 大黃三兩,苦寒 桃仁二十五枚,去皮尖,熬,苦平 蟅蟲去足翅,熬,苦微寒 水蛭鹹苦平,各二十枚,熬

右四味,擣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晬時當下,不下更服。

病者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者,可下之。假令下已,脈數不解,今熱則消穀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屬抵當湯。若脈數不解,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其人但欲漱水不欲嚥,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當出汗不出。內結亦為瘀血,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此條各本無,今然《金匱》中錄出,補之於此。

//XXX 943

發黃第二十八

發黃上篇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其表未解。醫反下之,動數則遲,頭痛即眩,一作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堅,則為結胸。屬大陷胸湯。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其餘無有,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屬柴胡梔子湯。柴胡梔子湯方遺未見,疑即大柴胡暢與梔子豉湯二方之合方,如柴胡桂枝湯然。

陽明病,自汗,色赤者,不可攻也。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即發煩,頭眩者,有寒食故。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寒食相搏,在裏不解。(@此處寒食相搏,不知是否也該同他處作「相摶」?)雖下,其腹必滿如故耳。所以然者,脈遲故也。脈遲為寒。

傷寒,發其汗,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食相搏,(@此處寒食相搏,不知是否也該同他處作「相摶」?)『寒食』,一本作『寒濕』,誤。在裏不解故也。穀疸。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脇下及心痛,按之不痛,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浮,與小柴胡湯。但浮,無餘證,與麻黃湯。不溺,腹滿加噦,不治。

傷寒,瘀熱在裏,身體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 麻黃去節,苦溫 連翹苦平,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甘溫 赤小豆一升,甘平 大棗十二枚,擘,甘平 生梓白皮切,一斤,苦寒 甘草二兩,炙,甘平一方生薑二兩,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XXX 943

發黃中篇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腹滿而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則至噦。手足躁擾,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XXX 944

陽明病,發熱而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但頭汗出,其身無有,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屬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苦平 梔子十四枚,擘,苦寒 大黃二兩,苦寒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溺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黃從小便去。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小便不利,少腹微滿,屬茵陳蒿湯證。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檗皮湯主之。

梔子檗皮湯方 梔子十五枚,擘,苦寒 甘草甘平 黃蘗苦寒,各五分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XXX 944

發黃下篇

太陽病,身黃,其脈沉結,少腹堅,小便不利,為無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屬抵當湯。

//XXX 944

卷 六

中濕第二十九

太陽病,關節疼煩,脈沉而緩者,為中濕。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此條論濕溫。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痛,發熱而身色似熏黃也。此以下五條,論寒濕。

濕家之為病,其人但頭汗出而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蚤,『蚤』字當衍。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本作『小便利』。舌上如胎,此為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飲而不能飲,則口燥也。此條宜五苓散。再參看《結胸痞上篇下》面目及身黃項背強一則。

//XXX 945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小便不利者死,一本作『小便利者死』,誤。參看《平脈法》上篇『南方心脈其狀何似』一條,自明。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湯加朮四兩,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苦溫.桂枝二兩,去皮,辛溫 甘草二兩,甘平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甘溫 白朮四兩,苦溫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人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即愈。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者,『自』字當是『不』字之訛,觀下條及全篇之文,自明。朮附子湯主之。此以下五條論風濕。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辛溫 生薑三兩,切,辛溫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溫 甘草二兩,炙,甘平 大棗十二枚,擘,甘平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朮附子湯方 白朮二兩,苦溫 附子二枚半,炮,去皮,辛溫 甘草一兩,炙,甘平 生薑一兩半,切,辛溫 大棗六枚,甘平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遂水氣未得除故耳。

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楊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甘平 白朮二兩,苦溫 附子二枚,炮,去皮,辛溫 桂枝四兩,去皮,辛溫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病者一身疼煩,發熱日晡即劇,此為風濕。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苡仁甘草湯。

麻黃杏仁苡仁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苦溫 甘草一兩,炙,甘平 薏苡仁半兩,甘微寒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甘溫

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問曰:風濕相摶,身體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溜下不止,師云『此可發汗』。而其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續在,是故不愈。若治風濕者,發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則風濕俱去也。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湯主之。

防己湯方 防己一兩,辛平 甘草半兩,妙,甘平 白朮七錢半,苦溫 黃耆一兩一分,去蘆,甘微溫 (@Blake: 甘草半兩,妙... 『妙』字疑為炒或它字)

右剉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水,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

//XXX 946

風水皮水黃汗肺脹第三十

風水皮水篇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而反不痛,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節。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節。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肺『肺』字原作『脾』,誤。脹。其形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無汗出,一作『續自汗出』。而無大熱者,越婢湯主之。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苦溫 石膏半斤,辛微寒 生薑三兩,辛溫 大棗十五枚,甘平 甘草二兩,甘平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朮四兩。《古今錄驗》。

皮水之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辛平 黃耆三兩,甘微溫 桂枝三兩,辛溫 茯苓六兩,甘平 甘草二兩,甘平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則為風,無水,『無』字當衍。虛腫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沉者,與附子麻黃湯。浮者,與杏子湯。

//XXX 947

附子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苦溫 甘草二兩,甘平 附子一枚,炮,辛溫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杏子湯方未見。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陰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XXX 947

黃汗篇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摶,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俛仰。風氣相摶,『摶』,或作『擊』,誤。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不利。『不』,原作『通』,誤,今改正。下條之文,即是其證。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榮氣也。『榮』,一作『勞』。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則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燥,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桂枝加黃耆湯方 桂枝三兩,辛溫 芍藥三兩,苦平 甘草二兩,甘平 生薑三兩,辛溫 大棗十二枚,甘平 黃耆二兩,甘微溫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寸口脈沉而弱,沉則主骨,弱則主筋。沉則為腎,弱則為肝。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摶,名曰斷泄。『泄』字當衍。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病歷節,疼痛不可屈伸,烏頭湯主之。

烏頭湯方 麻黃三兩,苦溫 芍藥三兩,苦平 黃耆三兩,甘微溫 甘草炙 川烏辛溫,五枚,{口父}咀,以蜜一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右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XXX 948

肺脹篇

上氣,躁而喘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千金》證治同,外更加『脇下痛引缺盆』。麻黃二兩,苦溫 芍藥二兩,苦平 桂枝二兩,辛溫 細辛二兩,辛溫 甘草二兩,甘平 乾薑二兩,辛溫五味子半升,酸溫 半夏半升,辛平 石膏二兩,辛微寒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脾脹處相參)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苦溫 石膏半斤,辛微寒 生薑三兩,辛溫 大棗十五枚,甘平 甘草二兩,甘平 半夏半升,辛平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形』,當為『刑』字之誤也。

//XXX 948

中暍第三十一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厥冷。小有勞,身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惡寒則甚。加溫鍼,則發熱益甚。數下之,淋復甚。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膚中所致也,瓜蒂湯主之。

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苦寒

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太陽中熱,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白虎湯主之。

傷寒,其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脈滑而厥者,其表有熱,白虎湯主之。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清穀,熱多便膿血,熏之則發黃,熨之則咽燥。小便利者,可救。難者,必危殆。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下之,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下之目閉。貪水者,下之其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發其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惡水者,下之裏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發其汗,口中傷,舌上胎滑,煩躁,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復發其汗,小便即自利。此『自』字必是『不』字之訛,觀上條之文自明。

//XXX 949

剛痙柔痙項背強第三十二

剛痙柔痙篇

太陽病,發熱無汗,而不惡寒者,名剛痙。此條之文.舊與下名柔痙條之文相錯。此文宜為『不惡寒』,誤為『惡寒』,下條宜為『惡寒』,誤為『不惡寒』。明其為如此,因此條文中所云之『反惡寒』,與上『無汗』之義不合。因無汗當惡寒,不當云『反』故也。又《脈經》及《千金》本,其下條『名柔痙』句下,均有『舊注云:一云惡寒,惡寒為柔痙』。則不惡寒者,必為剛痙也明矣。此必是今本之傳鈔者,誤將此文之『不』字,鈔入下條,致下條多一『不』字,此條少一『不』字,遂與舊本乖異,而文義理法,亦因之以不安。今即據此互易正之。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惡寒者,名柔痙。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者,為痙。

太陽病,熱,發其汗,一本『發』字在『熱』字上,非。因致痙。剛痙。

痙病,發其汗已,其脈浛浛如蛇,一云『其脈滄大』。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復弦者,必痙。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剛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孿急,其人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柔痙。栝蔞桂枝湯主之。几几,強貌。古代玉几、雕几、漆几,其製皆兩端上卷,故以其形容背反張之貌也。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苦寒 桂枝三兩,辛溫 芍藥三兩,苦辛 甘草二兩,甘平 生薑三兩.辛溫 大棗十二枚,甘平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太陽病,發熱,其脈沉而細者,為痙,為難治,葛根湯主之。『葛根湯主之』句當在前條『欲作剛痙』句下,大誤。詳審之,當在此條下,今移正之。

痙脈,按之築築而弦,直上下行。此與下條,論剛痙脈象。

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其汗。必拘急。

痙病,有灸瘡,難療。

//XXX 950

項背強篇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屬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屬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甘平 芍藥二兩,甘平 甘草二兩,炙,甘平 生薑三兩,切,辛溫 大棗十二枚,擘,甘平 桂枝三兩,去皮,辛溫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

//XXX 950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痛上篇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可與桔梗湯。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甘平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再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大枚.辛微溫 甘草二兩,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洗,辛平 桂枝辛溫 甘草炙,甘平

右三味,等分,各異擣,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煮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含嚥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服。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苦酒湯主之。

苦酒湯方 雞子一枚,去黃,內好上苦酒於殼中 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辛平

右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嚥之。不差,更作三劑愈,

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為難治。屬麻黃升麻湯。

//XXX 951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去節,二兩半,苦溫 知母十八銖,苦寒 萎蕤十八銖,甘平 黃芩十八銖,苦平 升麻一兩六銖,甘苦平,微寒 當歸一兩六銖,甘溫 芍藥苦平桂枝辛溫 石膏碎,綿裹,辛微寒 乾薑辛溫 白朮苦溫 茯苓甘平 麥門冬去心,甘平 甘草炙,甘平.各六銖

右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二沸,去上沬,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一炊間當汗出愈。

//XXX 951

咽病下篇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咽痛,即喉痹,上篇言寒喉痹.此篇言溫喉痹。溫喉痹即白喉症是也。治溫喉痹之法.下利者與豬膚湯;其不下利者,以白虎湯加生地、丹皮、玄參為最效。若扁桃腺腫痛不能食飲者,可以錫類散頻頻吹之。

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內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傷寒,喉痹,刺手少陰。少陰在腕,當小指後動脈是也,鍼入三分補之。

//XXX 951

卷末

辨脈法

脈藹馥如車蓋者,名曰秋脈也。秋脈,一作『陽結』,誤。

脈累累如循琅玕者,琅玕.原誤『長竿』.今改正。名曰夏脈也。夏脈,一作『陰結』,誤。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脈榮榮如蜘蛛絲者,陰氣衰也。陰氣,一作『陽氣』,誤。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一作『縱』。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XXX 952

陰陽相摶,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摶,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陽脈浮,一作微。陰脈弱,則血虛。血虛則筋惕。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加燒鍼,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摶,則洒淅惡寒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洒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堅,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堅,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摶,必成隱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眉少髮稀,身有乾瘡而腥臭也。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灾?若汗出髮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烟熏,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摶,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出氣,唇口乾燥,踡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濇、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此『脈』字。當是『病』字之訛。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堅,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問曰:病有洒浙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洒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知』字當衍。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問曰:假令病人欲差,脈而知愈,故以別之?答曰:寸、關、尺,大、小、遲、疾、浮、沉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平,復當自愈。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今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XXX 954

平脈法上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脈一周身。旋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緊弦。沉潛水滀,支飲急弦。動弦為痛,數洪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干。審察表裏,三焦別分。知其所捨,消息診看。料度腑臟,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為出疾入遲,為內虛外實。初持脈,來遲去疾,此為出遲入疾,為內實外虛也。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剋之也。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裏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太重,當須服吐下藥,鍼灸數十百處乃愈。

//XXX 955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因伸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裏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膝者,腰痛也。裏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菽者,小豆也。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一云『按投』。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損謂所勝脾,脾勝不應時。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裏也。脈來頭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剋西方金,法當癱腫,為難治也。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屬木,脈應濡弱,反得毛浮脈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效此。

師曰: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若疼重者,復發其汗。若明日身不痛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脈洪大,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效此。

師曰:病人脈微而濇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而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而欲著復衣,冬月盛寒而欲裸其體。所以然者,陽微即惡寒,陰弱即發熱。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體。又陰脈遲濇,故知亡血。

問曰:嘗為人所難,緊脈何所從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肺中寒,故令緊。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緊。假令下利者,以胃中虛冷,故令緊也。

//XXX 956

問曰:人不能飲,其脈何類?師曰:其脈自弦,弦,一作『濇』。唇口乾燥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等類?師曰:其脈自浮而弱,面形乍白乍赤。

問曰:人病恐佈,其脈何類?師曰:脈形如循絲纍纍然,其面白脫色也。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師曰:脈有弦,有緊,有濇,有滑,有浮,有沉。此六脈為殘賊,能與諸經作病。

問曰:脈有灾怪,何謂?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脈與病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之時 病者因反吐,若下利,病腹中痛。因問:言我前來脈時不見此證,今反覆變異,故是名為灾怪。因問: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先服藥,今發作,故為灾怪也。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脈滑也。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謂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臟?師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濇為乘臟也。

//XXX 956

平脈法下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摶,名口綱。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摶,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緩遲相摶,名曰沉。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鞕。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裏,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濇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此條舊在《辨脈法》篇內,又《可汗篇》亦有此文,論末有『宜麻黃湯』四字。案:凡云『宜某湯』者,悉為《平脈辨證》中之文,《胎臚藥錄》例言屬某湯。二家之書即以分疆。《辨脈法》為《胎臚藥錄》之一篇,《平脈法》為《平脈辨證》之一篇。此條言宜某湯,知此條本為《平脈辨證》篇中之文,宜以之次入《平脈法》篇。又此條論首有『寸口』二字,案《平脈法》篇內,凡論病脈之文,論首悉有『寸口』、『趺陽』等字樣,《辨脈法》篇有『寸口』、『趺陽』字樣者,連此共止七條,餘之大多並無之。以此條本為《平脈辨證》之文準之,知此七條必亦悉如此條,並為《平脈辨證》中之文。叔和以之次入《辨脈法》篇,誤。今悉將此七條歸還於《平脈法》篇內,用清門戶。因此七條若本為《辨脈法》篇中之文者,則餘之大多亦應悉有『寸口』、『趺陽』字樣,有『寸口』、『趺陽』字樣。而無之者,則此七條,本與之非為一類,即此即可決其本非《辨脈法》篇中之文。而此七條有『寸口』、『趺陽』字樣,實與《平脈法》篇中之條為一頗。即此即可證其實為《平脈辨證》中之文也。茲即將此條,改而歸入之於此。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裏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裏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音佛,下同。鬱,藏氣相熏,口爛食斷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摶,因熱作使,游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厥,逆也。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口溫}咽塞。寒厥相追,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盡,一作『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口脈微而濇,微者,衛氣不行;濇者,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者,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寸口脈微而濇,微者,衛氣衰;濇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吐涎沫也。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穀消而水化也。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此二句文有誤,疑當作『榮盛而其膚疏,必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一作『下』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

//XXX 958

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即無血,大即為寒。寒氣相摶,即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摶,其人即{食...@見958第三行}。音『噫』。此條曲解有誤。大為熱,大為病進。浮大之脈,病為在表。浮為病在太陽,大為傳之陽明。脈浮大者,風也。當發其汗。醫反下之,戕其內陽,胃中虛冷,又以水飲之,虛冷與水相摶,其人即{食... @同前.pp.958}。非大為寒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跌陽脈伏而濇,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濇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跌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鞕。

跌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虛;芤者,榮氣傷。『衛』當為『胃』,『榮』當為『脾』。字之誤也。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摶,宗氣微衰,四屬斷絕。脾病不能行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之氣。

跌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摶,故令氣{食...},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跌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趺陽脈滑而緊,『緊』字當是『數』字之訛。數為熱,熱消穀,故為脾氣強。緊為寒,有寒,脾氣何得強?持實擊強者,謂恃胃能食,而多食以損脾,則痛還自傷,如以手把刃也。

跌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跌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摶,則為短氣。

跌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跌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跌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堅,氣噫而除。何以言之?脾脈本緩,今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堅,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前,病者則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

跌陽脈浮而濇,少陰脈如經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跌陽脈浮而濇,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一作『沉』。纔見,此為調脈,纔,僅也。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玉函》作『溺』。

//XXX 959

跌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摶,腸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少陰脈弱而濇,弱者,微煩;濇者,厥逆。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摶,摶,原誤『動』。今改正。令身不仁。此為尸厥,當刺期門、巨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伊尹湯液經中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
濕病脈證並治
网友医案]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江湖医侠
伤寒论条文方歌整合 - 中医针推外治版 - 爱爱医-华人医学论坛 - 医学专业交流与执业医...
金匱湯頭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