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章三,道)

第三章,道

3-1,别宥

3-1-1接万物以别宥为始

宇宙无垠,知识浩瀚,个人甚至整个人类的关于世界的经验和知识都是十分有限的,对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认知是不完整的,别宥即克服以有限的经验和认知,对所面对的事物做出武断的判断,尽量避免对事物的认知出现偏差和错误。

3-1-2,偏见的来源

我们对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认知的不准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a,时间范围的局限性

夏虫不可语冰,笃于时也。活不过秋天的虫子,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冬天这回事,不知道还有冰这样的东西。

人的个体生命所经历的时间范围相对于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说,也是十分有限的,世界运动的部分规律--如气候变化,社会兴衰,经济枯荣--通常在超出个体生命的时间尺度以外展现出来,如果仅以个体生命经历所得来的经验来总结规律,认知环境,我们对事物运动的现象和规律的认知就很可能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

从生命演化和文明发展角度,人类已有的历史经验也是有限的。生命与及人类这种高级智慧的生命究竟是怎样进化出来的,未来是否会有超越人类的更高级智慧出现?如果更高级的智慧出现,对我们人类文明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显然不是人类现有的历史经验所能回答的。

别宥,需要我们不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积累自己的经验;还要积极学习历史的前人的经验;学习同时代他人的经验,并且尝试超越人类发展史的经验去思索更多的可能性。

b,空间范围的局限性

井蛙不可语海,拘于虚也。井底之蛙不知道天空的无垠,大海的广阔,只因为其生活的空间和视野狭小。人对事物的现象和运动规律的认知也很容易受到我们的活动空间和视野所及的范围的局限。

作为普通个体的人,所接触的领域尤其十分有限,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通常会有新事物新现象刷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一个学习和生产的领域到另一个领域,我们的知识库可能会快速得到扩充。

作为人类整体,按照自身的视野及活动所能及的程度,我们可以主观的将世界分为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三个层面。人类认知和改造环境从中观的世界开始,对于这个相对比较熟悉的中观世界,我们尚且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比如地质运动,气候变迁,生命发育及调控机制),对于宏观和微观的世界,未知的就更多了,尽管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目光”已经拓展至星系之外,原子之内,但我们所窥见的可能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别宥,需要我们积极扩大活动的空间范围,发展更先进的技术,拓展我们的观察视野和认知能力所及。

3-2,

3-2-1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如人之精神气质,文胜质过度则显得迂腐懦弱,质胜文过度则变得粗鲁野蛮,文质彬彬,则现君子风度。如人之饮食,渴则饮,饥则食,饱则止,饥渴过度,必无气力,饮食过度,易生疾病。如社会经济活动,投资过热,则产生泡沫,导致危机,投资过冷,则经济缺乏活力,发展迟缓。因此,我们在应对一切事物的时候,需要掌握一定的度,才能使事物发展处于一种较好的状态。

3-2-2,度适则存,适度即善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阴阳两种性质和阴阳两种形态的对立统一体,或曰矛盾正反两面的对立统一体,任何一方面的过度,都将导致事物的发展偏离原常态,偏离常态超过系统所能承受的阈值,就意味着原事物走向消亡,系统趋向新平衡并伴随新事物的产生。对于具体某事物而言,维持动态平衡是维系其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平衡需要度,度适则存,适度即善。

3-3,

3-3-1,德者道之舍

常既通则,规律或曰道。世界一切事物,天文地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人生社会,其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种普遍的规律就叫常,天地万物运动的总的规律称之为道。而具体某类事物运动的规律则称为德,德是道在任一具体事物的作用体现。

3-3-2,尊道贵德

由德和道的关系不难明白,任一事物的运动除了遵循该事物运动之规律也就是德的约束之外,亦必不能超越道之约束。贵德是任一具体事物存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贵德又必以遵道为前提。

人的生命活动是物理规律在人这一物种的具体表现,养分的摄取,能量的吸收,新陈代谢,思想意识,所有这些活动看起来形式多样,但它们都严格的遵循着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相关规则,没有任何人的生命活动能够超越基本的物理规律。人对环境的认知和改造就是对自然/社会运动规律的学习,把握和运用,同时所有这些过程又都无时无刻不受到生命机理和自然规律的支配。超越生命机理的认知活动不会在人身上发生,违反基本自然规律的环境改造不会取得成功。

3-4,

3-4-1,知常乃容

容即从容,包容。如果充分的认知到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就能从容面对对客观世界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和运动状态,偏见,憎怨,恐惧,就会彻底远离我们。比如,当我们认识到自然大气运动的规律,就不会把电闪雷鸣解读为上天对我们的惩罚而惶恐不安,当我们充分了解了人的生命运动规律,我们就能有效的管理我们的健康和人生,并从容的面对死亡,死亡,不过是生命运动的必然过程,不过是构成我们个体的物质和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中形式罢了。当我们了解到天鹅羽毛的颜色不过是基因控制和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表观特征,我们就不会为眼前飞过一只黑天鹅而大惊小怪或心生厌恶。同样,当我们充分认识了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和人的行为特征,我们就可以从容面对商品价格的波动或产业的兴衰更迭。

3-4-2,容则齐物

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

我们称善的,恶的,大的,小的,美的,丑的,都是以我们自己的感受或特定的标准为依据对事物所做的主观评判。同样的事物或事物的同一个状态,带给不同的主体的感受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在不同的参照标准下得到的结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狼吃了羊,狼不再饥饿,是快乐和善,羊失去了生命,是痛苦和恶,我们看到了这个过程,感到了残忍。但在客观的世界里,只不过是物质和能量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无关乎善和恶,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也没有残忍的概念。我们站在地球上观察地球,它是如此的宏大,但是如果从星系的层面观察地球,它又是那么渺小。大小也只是个主观的相对概念,只有在特定的标准下才有意义。存在只是以其自在的方式存在着。

立场的超越

人类在认知环境和改造环境的漫长历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的坐标,尺度和立场。比如时间的坐标,空间的坐标,度量衡,法律,伦理,审美。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评价通常正是居于这些特定的坐标,尺度和立场的。或者说,我们将这些坐标,尺度和立场加之于客观的世界,构成了我们的主观世界。由此可见,主观的世界是一个具有立场的局限性的世界。

要克服这种局限性,就需要超越立场,超越立场就像脱掉了有色眼镜,我们将看到一个澄明的,没有偏见的本真世界。在这个本真世界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皆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在空间和时间的纬度上以特定的形式展开和呈现,每一种状态的呈现都有其必然性,每一种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5,

3-5-1,事物随时间运动的单向性

时移而世异,事物的运动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时间的流逝是单向的,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事物随时间的运动也同样具有单向性,任何事物运动——比如人的成长,社会历史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迁——都不会从现在的状态倒回到过去的状态。

3-5-2,运动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事物的变化受到事物运动规律的支配,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规律和一系列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事物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变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对事物所处状态的了解通常是不完整的,对条件的把握是不充分的,事物初始状态的微小差异或任何未知因素的扰动都可能导致事物朝不同的路劲变化发展。所以从经验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变化发展又总是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3-5-3,与时推移,应物变化

平衡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运动是永恒的运动。天道有常,或者说事物运动的规律恒久不变,但事物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运动状态却是永远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跟随时间的推移,顺应事物的变化。只有通过持续的思想解放和创新创造,不断调整我们自身的状态和应对方法,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同不断发展的世界和谐共存。

3-6,逍遥

逍遥是道家思想之理想人生状态,知道了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超越了立场的局限性,我们就会包容一切事物在不同时间阶段和不同环境下的表现状态,就能从容应对事物的各种状态和状态之变化,无所羁绊,无所恐惧。然而人之生命有限,人对于道之知识有限,完全超越立场也是十分困难的,逍遥作为人生之理想状态只能不断趋近。

3-7,道之认识问题

3-7-1,现象与规律

现象与规律的辨识是道学的基本问题。现象是事物存在的具体形式和事物运动的过程方式。现象容易被观察和感知。现象具有偶然性,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存在的形式和运动方式是千变万化的。规律是决定事物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的通则和支配力量。规律是潜存的,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才能被认知。规律具有普适性,是恒常不变的。

现象与规律的混淆是在传统道学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认识误区。人们很容易将局部的系列现象之间的关联认定为恒常的规律,比如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春花秋实的农业时令,经济枯荣的历史周期。经验的局限性和逻辑能力的不足是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道学的发展就是不断从现象中获取经验,对经验进行理性的,逻辑的加工和实践的检验,从而得到一般规律的过程。在一定时期认定的规律,有可能被更深层次的认知所推翻。对规律的把握或对道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使思想获得解放,使生产力得到提高的过程。

3-7-2,齐物

关联的万物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不同的生命个体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大脑意识与外界环境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流,就算在地球两端的两个原子之间,也受到相互的万有引力作用。世界上任意事物都无时无刻不受到所有其他事物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事物之间不仅存在普遍的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好市民可能受到信息刺激变成罪犯,罪犯也可以经过教育变成好市民;植物经过营养摄取成为动物的一部分,动物最终也可能通过养料供应成为植物的一部分;非生命的物质可以聚集生长为生命体,生命体也会瓦解转化成非生命物质;有形的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可以赋形为物质。

平等的万物

万物通过信息的,能量的,物质的交流而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齐物不是要把一切事物都当作相同的,无差别的存在,而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物质/能量在道的支配下,在时间和空间的纬度上的具体展开和呈现,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关联的平等的存在。

3-7-3,无为

无为的含义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道之无为要求认知和运用事物运动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减少无用功.

积极的人性

自从学会了直立行走,站立起来的时候起,人类就在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上不懈的努力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在同环境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知并提高同环境相处的能力。从石器的使用到冶铁技术的发明,从蓄养种植到编纺印染,从水力机械到蒸汽机和电动机,从计算机到互联网,从中草药到生物技术和再生医学,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再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每一次的技术发展和制度进步都展示了人类对知识,能力与及更好生存发展条件的追求,展示了积极的人性。正是这种积极的人性驱动着我们从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原始社会走到了健康,自由,文明的现代社会,并向更好的未来前进。

3-8,尽一切努力推动道学发展

3-8-1,道学的基本追求

道学以探索,掌握和运用事物运动规律为基本追求,传统道学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业,军事,天文,地理,医学,药学等社会各方面大量优秀的思想文化,艺术作品,学术著作,先进技术的产生都极大程度的归功于道学的发展和影响。但传统道学在发展过程中,一部分逐渐偏向了宗教,具有了宗教色彩的道学基本停止了发展。在基于西方文明发展起来的,对于事物运动规律的认知已经走过了经典物理的时代,经历了量子物理的大发展,并向着大一统理论奋进的今天,传统道学对于道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一千多年前的水平。

3-8-2,推动传统道学发展

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等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为己任

一种哲学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传统道学在历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在近现代发展缓慢乃至停滞也是明显的。哲学应该走在文明发展的前沿而不是躺在原始的成就上睡大觉,传统道学需要回到原本的正常的发展轨道,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等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为己任,重新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引擎。

建设研究探索的方法体系

认知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需要一定之方法,西方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科学的方法论和知识系统,基于科学的方法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成就了当代社会的文明和繁荣。显而易见,科学是我们当前知道的,认知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最有效的方法体系,需要我们努力的学习,运用和发展科学。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科学不见得是认知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唯一法门,在学习,运用和发展科学的同时,也可以探索和尝试建立比现代科学更好的方法体系的可能性。

以道的认知为人的活动提供指引

  探索和认知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目的在于为人的活动提供指引。我们研究自然的本质和自然规律,可以提高改造环境的能力,改善生存的条件,拓展生存的空间;我们研究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社会运行的模式,让社会变的更加和谐繁荣;我们研究生命的本质和生命活动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发展自身,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体验。道是无限的,知道,传道,行道也会是没有止境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道”是对事物运动变化中因果逻辑的研究而不是灵光一现的顿悟
《华夏神序》序言 之 立像尽意1
55、潜意识的存在、运动、发展规律综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二、三分别是什么意思?
王德峰教授:世界运行的全部奥秘都蕴藏于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中
道德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