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三甲论面瘫
面瘫,因其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故又称为口眼歪斜、口僻等。多为突然发病,好发于春秋季节,其致病原因多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调,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可分成两类: 一类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氏麻痹。另一类为颅内或面神经的炎症或肿瘤、血管病变和外伤累及面神经而致继发性或症状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起自脑桥面神经核,从脑桥腹外侧脑桥小脑三角区出脑,并与前庭和耳蜗神经并行入内耳孔后单独进入面神经管,先后又有膝状神经节、岩神经、镫骨神经和鼓索神经加入,从茎乳孔出颅,分成多支支配,主要为面部表情肌,还有泪腺,舌前2/3味觉,和耳廓区皮肤感觉功能等。

由于部分面神经位于面神经管内的有限空间,多种原因如受寒着凉、循环障碍、病毒性或非特异性感染即免疫变态反应机制造成面神经水肿、肿胀,受面神经管所限而压迫,轻者面神经受压,髓鞘受伤,电生理证实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早期解除水肿压迫,功能可完全恢复,重则压迫造成不同程度损伤,轴索变性,再生功能差,恢复差,留有后遗症。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中青年男性为多,感冒、受凉、疲劳等均可诱发。起病迅速,数小时内发病,1~2天达到高峰。表现为面颊部表情肌障碍,病侧额纹消失,皱额蹙眉不能,眼轮匝肌麻痹则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可见眼裂不能闭合,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此即贝尔现象。口轮匝肌和面颊肌麻痹,病侧鼻唇沟浅,口角下垂,示齿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吹口哨不能,漱口漏水。咀嚼食物滞留齿颊之间。由于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由近及远有岩神经 (副交感神经,支配泪腺)、镫骨神经 (支配内耳镫骨肌) 和鼓索神经(2/3舌前味觉) 纤维加入,故不同部位损伤可出现相应受累症状。岩神经受累为眼干无泪,外耳道和耳廓浅感觉障碍;镫骨神经受累为耳鸣,听觉过敏;鼓索神经受累为舌前2/3味觉障碍。

应注意与继发性及症状性面神经麻痹鉴别,如带状疱疹导致的雷-亨综合征,莱姆病等。还应注意病人是否有糖尿病、结节病、胶原病 (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各种血管炎)等。

一、分期分经辨证论治

面瘫作为针灸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其治疗已有一定的章法可循。因其发病多由感受外邪,风寒侵袭阳明、少阳而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发为瘫痪。病性属实,病位在面。其辨证并不复杂,临床施治以祛风寒、通经络为法。中药可用牵正散。针灸选用面部阳明经和少阳经腧穴,并配以合谷等远端腧穴。杨甲三教授在早期的治疗中也是遵循这样的法则,其对面瘫的治疗可见于“中风”一病中有关 “中络” 一节。

以后随着杨甲三教授辨证论治思想的逐渐形成,他对面瘫一病的认识与治疗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杨甲三教授在辨证时注意辨病程的内容。针对一个具体的疾病而言,虽为一病,但随着其发生、发展、结束,其病情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在不同的阶段,对同一疾病也会出现不同的认识。应根据每一阶段疾病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辨明其归属、病位,而后立法施治。

杨甲三教授根据面瘫的发病特点,将其分为三期: 急性期,恢复期,后遗期。三期的辨治重点各有不同。

1.急性期

一般在发病的5~7天内。发病突然,常在晨起睡醒时觉面部一侧不适,漱口漏水,眼睛闭合不全,多数病人诉起病前或当时有患侧耳后疼痛,或患侧偏头痛,部分病人伴有耳鸣或耳堵不适。杨甲三教授根据面瘫在急性期的主要症状,认为面瘫在此期可辨为少阳风热为主。虽然致病之邪可有风寒风热之不同,但邪入少阳,少阳为阳经,风寒之邪侵袭少阳后容易随阳化热而成风热。实际在临床就诊的病人很多都伴有风热之症,如口干,口苦,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浮数等。而从现代医学的认识来看,面神经起自脑桥面神经核,从脑桥腹外侧脑桥小脑三角区出脑并与前庭和耳蜗神经并行入内耳孔后单独进入面神经管,从茎乳孔出颅,其走行与少阳经分布相一致,说明面瘫病变部位在耳后,将面瘫急性期的辨治重点放在少阳经也是有道理的。面瘫的症状虽然表现为面部的肌肉瘫痪,但其初起之时病位却在耳后。

【药物治疗】

治法: 清少阳风热。

处方:

柴胡 黄芩 防风 荆芥 丹皮 紫荆皮 丝瓜络 生甘草 地龙 僵蚕

若发病于夏季,暑湿为病,可加鲜藿香、鲜佩兰。湿热甚者加龙胆草。便秘者加生大黄。

方义:

柴胡、黄芩专入少阳,清少阳之热,柴胡为少阳经引经药,可引诸药入少阳经; 防风、荆芥为散风专药,可祛风邪; 紫荆皮清热解毒; 丝瓜络通络消肿,可减局部水肿,缓解对神经之压迫; 地龙、僵蚕搜风通络,使少阳风散,经络畅通,则筋肉得以濡养而恢复活动。丹皮凉血清热,盖治风必治血,凉血以熄风。暑湿之季,当加用清化暑湿之品,鲜藿香,鲜佩兰当为首选。

【针灸治疗】

治法: 疏散少阳风热,以手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处方:

风池 翳风 完骨 液门 听会 侠溪

方义: 风池、翳风同属少阳经腧穴,风池又为阳维脉的交会穴,主治一切风邪侵袭之证,可祛风通络止痛。完骨穴在耳后乳突骨下,为病变之所,亦为少阳经穴,有疏散少阳风热之功。液门、侠溪分别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之荥穴,荥主身热,取之以清少阳之热。伴有耳鸣耳痛者,加用听会,以清风热,利耳窍。

2.恢复期

发病5~7天后,病情趋于平稳,一般耳后疼痛经急性期疏散少阳风热治疗之后症状缓解,症状以目不能闭、颊内存食、漱口漏水、面部肌肉感觉僵紧不适、鼓颊漏气、耸鼻不能为主要症状。舌红苔薄,脉浮缓。

病情进入恢复期,少阳风热已减,而以阳明经络不通为主,症状以面部肌肉弛纵不收、瘫痪不用为主要表现。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足阳明胃经行走于面部之前,其起于鼻,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可见阳明经走行部位恰为面瘫恢复期之病变所在。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脾主肌肉,阳明经气血充盛,上荣于面,肌肉得气血之养而活动自如。若阳明经为邪气所壅滞,气血不得行于面,肌肉失养,则瘫痪不用。因此,杨甲三教授将面瘫恢复期辨证重点责于阳明。

【药物治疗】

治法: 疏通阳明经络,调气养血。

处方:

葛根 当归 赤芍 丹皮 白芷 地龙 鸡血藤 川芎 黄芩 炙甘草

暑湿之际,可加茯苓、白术。

方义:

病在阳明,以调气养血为要,盖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充旺则筋肉得以充养而瘫痪得起。

葛根专入阳明经,生津养胃气,并为引经之药; 白芷入阳明经,专通阳明之络; 当归、鸡血藤养血脉筋肉; 丹皮、赤芍凉血清余热,川芎为血中气药,行气调血通络,以带动诸药上走头面; 地龙功专通络; 黄芩清在上之余热; 甘草调和诸药,补气和血。若病在夏季,暑湿之季,用茯苓、白术健脾运湿。

【针灸治疗】

治法: 调阳明经气血。以阳明经腧穴为主。

处方:

地仓 颊车 四白 颧髎 牵正 阳白 迎香 攒竹 鱼腰 丝竹空 巨髎 翳风 合谷 冲阳

以上诸穴可交替使用,根据面部肌肉瘫痪部位,在病变局部重点治疗。

方义: 地仓、颊车、四白、颧髎、迎香、巨髎分属手足阳明经腧穴,又在病变局部,为局部选穴,取之以通经络,理气血,活肌肉。合谷、冲阳分别为手足阳明经原穴,系循经远部取穴,为同名经上下配穴,以调理阳明,疏通气血,使阳明经气通畅,气血得以循经上养头面,肌肉得气血之充则活动自如,瘫痪得起。

3.后遗期

一般经过积极合理治疗,面瘫可在1个月内获得痊愈。若1月之后,病情无明显改善,则进入后遗症期,除可见恢复期的症状外,尚可见患侧面肌抽搐跳动,紧皱不舒,眼口同动之联带症状,或瘫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出现倒错。

此时,病情迁延不愈,病久入络,气血瘀滞,挟风扰动筋脉,肝血亏损,而见肌肉跳动或挛缩,为血虚风动之症。针对此期病程,杨甲三教授认为病不仅在阳明,且入内而及肝脾。治疗时务必要养肝血,柔筋脉,健脾胃,搜风通络。

【药物治疗】

治法: 养血柔筋,搜风通络。

选方: 八珍汤加味。

当归 白芍 生地 川芎 茯苓 白术 党参 炙甘草 木瓜 丹皮 葛根 蜈蚣 全蝎

方义: 四物汤补血调血,养肝柔筋,四君子汤健脾补气,脾主肌肉,脾气健旺则肌肉得养; 木瓜入肝脾经,柔肝舒筋,可缓筋急挛动; 丹皮凉血熄风; 葛根引诸药入阳明经,养胃生津解痉; 风邪入络,必用虫类药之钻动通络,以搜经络之风,首选蜈蚣、全蝎。

【针灸治疗】

与恢复期相同,加取足三里、三阴交以养肝脾,气海加灸以补气。

二、刺轻刺重有所不同

杨甲三教授对面瘫的治疗,其特点不仅仅表现在分期分经辨治,还表现在其针对不同病程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上。针刺手法如方药之剂量,孰轻孰重,表现出一位针灸医师的治疗水平。杨甲三教授在针刺手法上有深入的研究,就面瘫而言,他针对面瘫各期不同的辨治重点,设计了有轻有重的手法,即 “三刺” 原则。

首先在面瘫急性期,辨为少阳风热为病。病在少阳,不仅取穴以耳后手足少阳经穴为主,其刺法为 “一刺” 以出阳邪。风热致病,在表属阳。《灵枢·始终》说 “一刺则阳邪去”,所谓 “一刺” 即浅刺,如 《灵枢·官针》所说“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可知 “一刺” 即过皮而已,不宜过深过强。急性期所选风池、翳风、完骨均浅刺轻刺,起针时如能出少许血更佳。液门、侠溪也浅刺。如遇耳后疼痛甚重,连及偏头一侧,可用梅花针在耳后完骨、翳风穴处叩刺出血,并拔罐以出更多血液; 或多针浅刺皮内,起针时出血为佳。如此往往可迅速减轻耳后疼痛。出血还可减轻局部水肿,缓解对面神经的压迫。

急性期过后,当面瘫进入恢复期时,阳邪渐去,病入阳明,以阳明经络不通为主,治疗时不仅以阳明经穴为主,刺法也与急性期不同。其针刺较急性期稍深,即所谓 “二刺”以出阴邪。病在阳明,属里属阴,《灵枢·始终》说 “再刺则阴邪去”,即在一刺之上再深刺一点。《灵枢·官针》 认为“二刺” 为 “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可知 “二刺” 较 “一刺” 稍深,皮下肌肉浅层是也。恢复期所选穴位以面部为主,此期在刺法上多用透针法,如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睛明,四白透睛明,颧髎透下关等等。透针不仅减少穴位,一针透二穴,且其深浅恰在皮下肌肉浅层,与病变相应,刺激程度略重。恢复期末也可在穴位多捻转,稍强刺激,以通经络,活肌肉。但总体刺激不宜过强,以免引起肌肉抽搐挛动而成后遗。

当恢复期疾病未愈转入后遗期,则见面肌抽动,紧皱不舒,眼口同动,证属病久入络,肝脾受损,肝血虚筋脉失养则拘挛抽动,脾不足则肌肉不得濡养,活动不利,紧皱不舒。针刺治疗时虽所选穴位与恢复期大致相同,但刺法却迥然有异。此期手法在面部穴位以皮内刺为主,稍强刺激,以激发经气,不宜在穴位深层刺激,以免加重抽搐挛动。《灵枢·始终》 曰: “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 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对远端配穴则刺激宜深宜强,如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均可刺至肌肉层,强刺激补法,以疏通经气,使气至病所。这当属 “三刺”,正如 《灵枢·始终》 中说: “三刺则谷气至。” 《灵枢·官针》 曰:“已入分肉间,则谷气出。”谷气乃人体之精气,水谷化生而来,对人有濡养之用,故谷气至则当守当补,不宜泻之。谷气充盛则经气旺盛,循环于周身而养四肢百骸、肌肉筋脉。

综上所述,可见杨甲三教授对手法刺激之研究颇有见地,与疾病病程病位紧密联系,深谙其理,从而治疗时做到深浅有序,轻重有别,恰如其分。

三、病例

陈某,男,61岁,干部。

初诊: 1994年5月13日。

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午休起后自觉左侧面部不适,左耳后疼痛,次日左口角歪斜,左侧额纹消失,闭眼不能。遂前往某西医医院内科就诊,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给予强的松口服,维生素B12肌肉注射等。经治疗二十余天,未见明显疗效,又经某医院针灸中药治疗月余无显著改善,前来求治。刻下症见: 眠可,二便尚调,左侧口角无力,歪向右侧,偶见面肌抽搐,左侧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全,时有流泪,左侧舌前味觉减退,舌暗红,苔薄微黄,脉滑。

诊断: 面瘫(面神经炎)。

辨证: 风热袭络,兼有瘀滞。

治法: 疏风活络,兼理瘀热。取手少阳、阳明经穴及颜面局部腧穴为主。

针灸处方:

阳白 丝竹空 攒竹 四白 颧髎 地仓 颊车 大迎 合谷 偏历 头临泣

刺法: 采用多针浅刺之法。地仓、颊车从皮下肌肉浅层透刺,余穴皆浅刺0.1~0.2寸入肌肉浅层。留针20~30分钟,每周2次。

二诊: 1994年5月16日。

经针刺1次,面肌抽搐消失,眼周及面颊较前舒适,余症同前。

三诊: 1994年5月30日。

经5次治疗,左侧额纹出现,眼已能闭合,但仍不灵活,偶见流泪,味觉正常,口歪较前明显好转,但示齿时仍见歪斜。原方基础上加人中、承浆、目窗、睛明。睛明穴直刺0.1~0.2寸,以加强疏通口颊及眼部气血的作用。

经15次治疗,至1994年7月9日,全部症状消失,闭眼开齿皆灵活自如。

按语: 面瘫乃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疗效颇佳,取效的关键在于掌握最佳治疗时机和针刺方法。面瘫的针灸治疗可分为三期,初期即发病5~7天,治疗以远端取穴为主,如合谷、偏历、液门等。面部应少刺激,邻近部位可用翳风、完骨。发病后8~20天为中期,此期治疗应采用浅针多刺的方法。面瘫的病机多为外邪袭络,病位较浅,刺激量切忌过重,深浅以皮下或肌肉浅层为度。经此期治疗,多数患者均可治愈或基本治愈。若经15~20天治疗,或误治,仍未见效者,属难治病例。治疗仍以浅针多刺为法,适当配合透刺,透刺亦当注意沿皮下或肌肉浅层针刺。面瘫治疗中亦应强调辨证施治,早期虽可由风寒外袭引起,但决不能一见面瘫就用牵正散。从临床来看,面瘫以风热型或兼见热象为多。疑难者多见于内有湿热或痰瘀阻络者,可配合中药内服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静而久流针法是治疗面肌痉挛的绝招
面瘫?马云枝教授的经验
治疗面神经麻痹方 | 道元
“合谷刺法”可不是简单的扎合谷!
001针刺放血拔毒治面瘫绝好
中医放血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