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元742年,刚一开年,就出了几个大新闻。

唐玄宗改年号开元为天宝,大赦天下,并诏令:“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英秀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县以名荐京。”玄宗本人的尊号变更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安禄山获封首任平卢节度使,此后得以进京述职。

面对日新月异的外界,已到不惑的待业中年李白这时似乎有些焦虑,马上就是来山东的第7个年头了,此前一直伺机而动,却又求职无门,唯一能排遣这种心情的就是写诗和旅行。这一年,他朝圣一般登上了泰山。这并不是一次例行散心,当我们回头看,那种出世和入世之心交错并生的状态,让泰山之旅饶有意味。

这是李白的间隔年,此后,人生起伏。

徂徕山上唤李白

多年之后,李白再次来到徂徕,是与杜甫同游的最后一站。在徂徕山西南的尧祠石门,他写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当时的心情与他早年在此相比,已经笃定了不少。

位于泰山东南20公里,同在泰安境内的徂徕山,在五岳之首的光环下十分低调,其实是泰山的姊妹山,三面环水,山势幽深绵延,为李白登泰山的前站。到徂徕之前,李白求人引荐未果,常有“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鳞”的不遇之叹。于是,徂徕成为他践行司马承祯“终南捷径”的最新目的地。

对李白寄居东鲁,隐居徂徕的时间,久有争议,但基本共识是在开元末年,即登泰山之前。《旧唐书·李白传》记载,他与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孔巢父等人“隐居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看似出世,实则以退为进。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并非李白所求,谢安式“济苍生”的蛰伏,才是其由衷赞赏的。这种先隐后仕的小心思,在他写给“六逸”之一裴政的“金高南山买君顾”(《赠裴十四》)中坦荡表露,或许在李白看来,以道求官,不失为一件雅事。

历来出自徂徕的大家很多,如宋代理学家石介,在此创办徂徕书院;金代文学家党怀英隐居于此著有《竹溪集》。徂徕山上多松,《诗经·鲁颂》称“徂徕之松,新甫之柏”,全山峰峦嵯峨,有寺庙3处,碑碣50多块,摩崖刻石110多处,古树名木满目皆是。山的西麓是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西南乳山下溪水西流,便是“竹溪佳境”所在了。“竹溪佳境”四个楷体大字题刻在表面高低凹凸、形似竹节的巨石上,署名已在岁月中模糊不清。竹溪东南为三岭崮,因为山顶三峰突兀挺立,又名三台山。三岭崮北岩有独秀峰,相传“独秀峰”三字是李白遗刻。其后就是被誉为泰安八景之一的“徂徕夕照”,每当雨后黄昏,夕阳穿云拨雾,在苍松翠柏、碧水奇石间若明若暗。

竹溪佳境遗址旁,有一道观,名为二圣宫。清代《泰山道里记》曾载有:“二圣宫,古称二圣堂,元鹿森隐居处。创于元初,开国侯徂阳时珍建。”因供奉老子、孔子而得名,占地2000平方米,分为两层,建筑现存二圣堂、三清殿、玉皇阁等十余间,精巧别致。在宫殿附近方圆2公里内的山崖峭壁和巨石上,有众多摩崖题刻,与泰山文化联系密切,如“演易斋”“贫乐岩”“逍遥诗”“观涛”等等。在二圣宫附近的一座山峰上,耸立着两座天然巨石,远远望去,酷似孔子向老子“问礼”。不管是出于对道教文化的追捧,还是寻迹太白诗仙,此后,又有许多人到此隐居。金代元好问便代表了一批探寻先人遗韵的追随者:“徂徕山上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

身居“六逸”却无法释怀,对酒当歌也未冲淡建功立业的理想,隐居竹溪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按捺不住彷徨无奈的等待,李白独自开始了泰山之行。

山大观峰《纪泰山铭》摩崖石刻,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为唐玄宗封禅泰山后亲自撰写的铭文。高12.3米,宽5.3米,共1008字,隶书24行,形制端正,气势雄伟。铭文全篇回顾封禅始末,赞颂先人功绩,表明自我心迹,结尾“道在观正,名非从欲”以示后人

石平御道开

天宝元年(742年),四月,草长莺飞,春心荡漾。虽然“一生好入名山游”,这还是李白第一次打卡泰山。一口气写了《游泰山》(六首),让这里在“诗仙”的游历地图上颇显分量。《游泰山》(六首)也作《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故御道”即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封泰山时所经之路。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声势浩大,规模极高,“四方诸侯,莫不来庆”,作为一场国际大聚会,被后世津津乐道,成为开元盛世的美好回忆。玄宗御马登山,环列在山下的仪仗侍卫队伍绵延百余里。为了纪念这次封禅盛典,唐玄宗后来亲自书写《纪泰山铭》一文,派人刻于泰山山顶,这便是今天泰山大观峰上的唐摩崖。形制壮观,文辞雅驯,为汉以来碑碣之最。书法遒劲婉润,端严浑厚,透露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气质。

这年,25岁的李白刚刚离家远游,而“重走封禅路”当时或许还不在他的目的地清单上。此时“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游泰山》其一),当年帝王“六龙过万壑”的登山盛况似乎就在眼前重演,御驾轻乘,盘山而升,42岁的李白重整衣衫,听从历史召唤,拾阶而上。

泰山自古被认为处于天地之中央的圣地,《淮南子·地形训》有“中央之美者,有岱岳”。封禅大典并不是每个帝王都能举行的,“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只有受命于天,治天下太平者才有资格。于此,泰山也更成为后人瞻仰膜拜,期待盛世的象征。不说秦皇汉武,仅唐一代,就有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此封禅,皇帝可以借泰山之力奉天承运,大臣也可以借泰山之力加官晋爵,连在山上隐居的田游岩也被高宗招进长安当上太子洗马。

此时李白眼见的御道,“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其一),天子的足迹被时间掩盖,随着向山顶进发,四季变换,泰山的风度就这样在眼前铺陈开来。峰高谷深,颇有通天之势,沿南北中轴线从山脚到山巅,岱庙、普照寺、王母池、南天门、日观峰、仙人桥各有奇观,石碑、石刻更是给其增加了历史底蕴。诗人把幽奇险绝的景致尽收笔下,读罢,泰山气势扑面而来:深谷、急流、奇石、绝壁。面对如此景色,诗人心中的豪情也随之生发。直到登至天门,直抒胸臆,“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其一),似是吐出所有郁结,引来浩荡清风,瞬间天地皆入胸怀。与杜甫那气吞山河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天门”是进入天庭的门户,让人欲揽青天,与之对话。泰山共有一天门、二天门(中天门)、三天门(南天门)和西天门四个天门。一天门在起点,二天门在中西路交点处。攀越十八盘天梯,登上南天门,就算正式进入仙界了,各峰尽在脚下,美不胜收。西天门位于南天门西南峰北坡。李白长啸之处,便是几近山顶的南天门,进入仙境,精神为之一振。

在此引领下的整个泰山系列诗,都在山水实景与仙人仙境两条脉络交织起伏中铺陈开来,思绪跳跃,浪漫有形,穿越时空的艺术构思出泰山万象。而此时,仙女仿佛也从九重天宫飘然来到面前欢迎,“玉女四五人,飘然下九垓”(其一),让人很快难以分辨天上人间了。

泰山东岳庙正阳门。岱庙始建于汉,唐时殿阁辉煌,南北405米,东西236米,总面积9.6万平方米,与故宫、曲阜三孔、避暑山庄共列为我国四大古建筑群

笑我晚学仙

天宝元年前后,唐玄宗对道教的重视又上一层。《旧唐书·玄宗纪》记有:“(开元)二十九年春正月丁丑制两京诸州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中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此后连年追封老子,地位置于孔子之上,直到天宝十三年,玄宗亲自前往老子故里谒太清宫,追封其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使得全国对道教的追捧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李白本人对“道”和“仙”的渊源,由来已久。“弱龄”时就结交了著名道士元丹丘;出蜀后拜谒道教名流司马承祯,获赞“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在第一次入长安干谒失败后,潜心研读《老子》,“无为”情绪滋长,也因此“五岳寻仙不辞远”。泰山,作为尊荣圣地的代名词,已经超出了传统长生愿望的载体,作为理想世界的符号感染着诗人。42岁的李白虽然还没有去做道士,但是已经在非常虔诚地信奉神仙之道了。

这并不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李白为此行做足了功课。“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其四)以示虔诚和重视,而从“四月上泰山”(其一)到“五月雪中白”(其五)再到“误攀织女机”(其六),难舍难分。

真实的山光水色使人感到游离恍惚,如梦似幻,与“羽人”“仙女”“青童”“众神”的不期而遇,被李白以仙引、学仙、慕仙的玄妙情节,串联在碧峰、长松、万壑的实景之中,最终几乎就要有了“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其五)的决心。然而神仙生活无法代替仕途风雨对诗人的诱惑,此行游仙之举的背后并不是单纯的求道之心,对仙界的向往仿佛更加强烈反馈出现实生活的刺激。

李白登上日观蜂,正在惬意无限之际,一位“绿发双云鬟”的小仙童,竟然“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诗人的心绪被打乱了,自己二十多岁便仗剑远游,如今不惑之年,朱颜已谢。哪怕在仙境中,似乎也缺少那么一个能辨其才的知己引领他学仙入道。纵使有所失意悲慨,但在前五首的字里行间似乎并没有太多地流露,反而“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其三)、“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其四)、“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其五)的大气与开阔,为人注入了一种昂扬、明朗的情感。诗人的豪迈与泰山的磅礴浑然一体,激情满身。

在游泰山六首的最后一首,李白俨然以仙自居,俯瞰人间,游仙之行在此时愈加完整。“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观”(其六),在泰山东南麓的王母池,便是李白由凡入仙的纽带。一名瑶池,据传“水极甘冽,不竭不盈”。喝了池中的水,就可以进入仙界。《岱史》说:“黄帝建观岱岳,遣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迎西王母,故名。”百余年来,王母池附近众多的庙宇如药王殿、老君堂、后土殿等等已不复存在,唯独王母池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是一个3900平方米的三进式庙宇,由王母池、王母殿、东西配殿、东西耳房、悦仙亭、七真殿和蓬莱阁等组成。喝了王母池的水,夜宿天门关,梦游一般感受着仙界的“鸾凤舞”“龙虎衣”,恍惚中好像已经不再想回到下界,不自主的“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这一晃神,就被打回了凡间。“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时空交错,月露笙歌,不过是一场仙梦而已。

王母池,为三进式庙宇,南北长73.6米,东西宽53米,面积3900平方米,由大门、王母池、王母殿、东西配殿、东西耳房、悦仙亭、七真殿和蓬莱阁组成

明晨坐相失

李白诗作保存至今的有千余首,其中关于泰山的有20多首。既是纪实,也是游仙。纪实动人心魄,游仙引人遐想,对泰山的赞美、感叹与向往比比皆是。《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中,有:“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在《早秋赠裴十七仲堪》中,有“历抵海岱豪,结交鲁朱家”等等。泰山的厚重在人们的心中如仙如圣,在知识分子的心中更是有着无比高尚的象征地位和书写热情。

《游泰山》六首,每一首诗的中心都是仙,可似乎又不是诗人的真实目的。泰山景色被赋予了仙气,仙界与凡界此刻无法分清,成为诗人与上界互动的载体。就在李白游泰山的同一时期,疯长的求仕之心久久不能排解,仙道成为其诗作的关键词。《古风》其七就有“客有鹤上仙,飞飞凌太清。扬言碧云里,自道安期名。”神仙生活,太让郁郁寡欢的李白羡慕了,只想忘却一切凡尘俗事,“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他的内心是信仰求仙问道之事的,他也有自信可以与众神对酒当歌,谈笑风生,但并不在此时,他还有更重要的人生理想需要实现。

间隔年的李白,对于前途不愿面对也不甘放弃,一身才情寄情山水仙境,但并不卑微。那个孤身傲立于山巅,长啸一声吞吐天地的形象将是他永远的模样。如梦似幻的泰山游仙行,就在一场惊梦中宣布结束,伴随而至的是前途未卜的焦虑。辞山不久,许是虔诚感动上苍,就在同年秋天,李白终于等到了进京的诏书,前途重现光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蒿蓬人”的喜出望外,让他恢复了自信,“仙风道骨”早已抛之脑后,摩拳擦掌肆意彰显才华。刚刚从泰山仙境归来的“谪仙”李白,相信此刻也并无复归仙位之心了,对于事业的期待和长久以来的梦想成真才是当下最大慰藉。

然而,幸福来得太突然,泰山顶上,那本想“举手弄清浅”,却“明晨坐相失”的结局是否会重新上演,仍是未知。大喜过后的心灰意冷,最让人怅然。

(参考文献:安旗《李白年谱》《李白传》,孙千淇《李白游仙论诗稿》,朱建光《唐诗与齐鲁文化研究》,李乃龙《道教与唐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泰山详解
五岳之首--泰山【高清大图】
天门长啸望九州:古人眼中的巍巍泰山
每日诗词 | 李白:送范山人归泰山
蒋寅|李贺的天界想象
为什么是泰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