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本亮:公益创投年年搞,但项目质量依然如故

(徐本亮)

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可通过公益创投等方式,为初创期慈善组织提供支持。自此,全国各地的政府、基金会、社会组织和企业掀起了开展公益创投的热潮。

今年7月,中国财富(微信号zhongguocf)首次以“选题众筹”的方式对“公益创投”做了一组报道,详尽介绍了公益创投目前在我国的状况,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公益创投呢?本刊专访了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徐本亮,他对公益创投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从2008年起担任了很多地方公益创投的评审工作,并在太仓、重庆、宁波、连云港等地担任民政局和基金会公益创投的顾问,实际参与创投工作。在接受采访时,徐本亮表示,目前我国的公益创投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深入的阶段,但与此同时,最大的问题是无论政府、基金会还是社会组织普遍存在“把活动当项目,把产出当成果”的现象,公益创投的效果亟待提高。

公益创投有双重目的

《中国财富》:您对我们杂志7月刊关于公益创投的报道有什么看法?

徐本亮:我看了那期文章。我认为,公益创投就是把经济领域中的“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的理念延伸到公益领域和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之中。经济领域中的“风险投资”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公益创投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公益创投为初创的和小微型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和包括综合能力建设在内的资助,最终目的是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组织,有效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使社会变得更美好。同时也通过公益创投来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所以公益创投我觉得有双重目的。

7月刊的报道是把公益创投和政府购买服务对比起来了,实际上我觉得,目前我国的政府购买服务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招投标、第二种是公益创投、益创投现阶段在我们国家是政府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它跟商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它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的回报,哪怕我们现在讲的社会影响力也是看它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到底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因此我觉得这篇报道有些概念是有点模糊的。

最大的问题:把产出当成果

《中国财富》:您觉得开展公益创投最困难的一点是什么?

徐本亮:现在公益创投存在的最大问题,我认为是普遍存在把活动当项目,把产出当成果。因为公益创投本身是要解决社会问题,使需要帮扶的对象有所改变、有所受益。但是现在政府也好,评审专家也好,并不明白这一点。这就造成了很多地方公益创投,搞了好几年,但是效果并不好。比如上海的公益创投民政局原来是委托一家有名的支持型机构负责承办的,今年这家机构被换掉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家机构在公益创投中并没有很好地保证项目质量和创投的质量。

我觉得现在全国搞公益创投的最大问题,就是公益创投年年搞,但是项目的质量依然如故,没有提高,社会组织的能力也没有提升,甚至还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中国财富》:公益创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刚刚起步,在你看来,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公益创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徐本亮:目前我国实施公益创投的主体很多,除了政府、基金会外,还有企业及共青团、妇联等群体组织也在搞公益创投。公益创投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涉及三个方面:出资方(购买方)、实施方(社会组织)和作为承办方的第三方专业机构。

从出资方(购买方)角度看,首先是缺乏对公益创投的了解,准备不足。公益创投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刚刚起步,有的出资方(购买方)还没搞明白公益创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哪些要求,目的是什么,就搞起来了。这就造成制定的实施计划和方案不准确、不科学、不合理,缺乏可行性;有的只重形式,不重效果;有的项目申请书的内容不完善,缺乏一些项目的基本要素,影响公益创投的质量。

其次,对公益创投的认识不足。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搞公益创投的资金仅限于福利彩票,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的资金。而根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文件要求,政府要加大购买力度,要拿出财政资金开展公益创投。

第三,出资方(购买方)缺乏相关知识和能力,不能找到称职的第三方机构来承办公益创投,质量无法保证。

第四,由于缺乏项目的概念和成果的意识,出资方(购买方)重形式和服务人数,轻实际效果。在公益创投中普遍存在把活动当项目、把产出当成果的现象。有的公益创投项目钱花得不少,看起来轰轰烈烈,但是服务对象没有受益,社会问题没有解决,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五,人工费是实施公益项目必要的、甚至是很大的一笔成本。但是有的出资方(购买方)在公益创投的项目经费中不考虑项目的人员经费,造成社会组织为解决项目人员成本不得不做假账。

第六,极少数地方出现了寻租现象。公益创投有资金,有的地方存在“潜规则”,甚至社会组织在拿到入选项目资金后要“返利”。

第七,资金分配不合理。由于有些社会组织政社不分,公益创投的资金大部分落到了有政府背景的或和出资方(购买方)有关系的社会组织手里,真正有能力、会干事的民间社会组织却得不到。公益创投变成了“从右口袋到左口袋”的游戏。

第八,缺乏或没有有效的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有的公益创投结束后没有评估,有的由承办方负责评估,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

公益创投进入深入发展阶段

《中国财富》:您认为目前国内开展的公益创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徐本亮:我们国家的公益创投我觉得进入到一个深入发展的阶段。因为现在开展公益创投的地区越来越广泛,除了政府部门以外,现在很多基金会、群体组织等都在搞创投,但是我觉得现在公益创投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很多主办方也好,承办方也好,包括社会组织,缺少对公益创投的一些基本的认识。

比如《中国财富》7月刊公益创投报道中讲到的两个案例,一个是广州对偏远地区进行艺术教育,这报道个项目的受益人(服务对象)到底是学生还是老师呢?

还有一个是20万元资助了500个残障人士就业创业的技能培训项目,这也是得到了专家肯定的项目,但是我认为这个项目问题很大。为什么?首先我们讲就业和创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种不同的需求。就业培训的对象和内容跟创业的对象和内容是不一样的,就业者的需求和创业者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如果不加区分,那么你这个项目到底是进行就业培训还是创业培训?项目的目标是什么?另外,无论做就业培训还是创业培训,一定要有学员就业和创业的实际成果,也就是到底有多少残障人士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或创业,这里面根本没有反映出来。当然因为我还没看到他们具体的项目计划书,不知道他们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的效果怎么样,但我觉得看一个项目是不是好的项目,除了对项目计划书进行评审,最终还是要看它有没有实际解决问题,有没有实际的成果。

现在在公益创投项目评审当中,有的地方采取选秀的方式,增加了大众评审的环节,我认为这不是创新。因为对一个项目而言,是不是符合要求、是不是一个好的项目,坦率讲,现在有的评审专家都不一定能看出项目的问题,那么一般的老百姓更难判断项目的质量了。我们要以项目质量的提高、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社会组织能力的提升,作为衡量公益创投成功创新的标准,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和为创新而创新。

(注:本文原载于《中国财富》杂志9月刊 有删节)

除去你的误解,拓宽你的视野。

增长你的智慧,成就你的善行。

创建于2006年12月5日,由个人独立运营(无外来资助)的公益自媒体平台。在这里,你可以了解最新的公益慈善动态,学习最实用的公益慈善知识和方法,进而理性参与、有效行善。


主编微信zhang_yixu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益领未来公益营|徐本亮:公益项目管理与公益创新
【益分享】徐本亮:侃侃项目书这点事
3天全国社会组织高级研修班 | 公益慈善专家徐本亮都讲了啥!
社工的优势不是专业,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 社工笔记侠
头条 | 专访公益大咖徐本亮:公益项目开发的独门攻略
青年社会组织怎样长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