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年社会工作小组方案.doc

南京工业大学

社会工作实习报告用纸

老年社会工作实习报告

班级 社会工作0301

姓名 谢晓露

学号 14

1

1/27页

精彩夕阳红空巢生活适应小组活动

方案设计

一、设计背景

(一)、空巢老人的界定

众所周知,空巢阶段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在人口社会学上空巢庭通常开始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结束于配偶一方死亡。空巢家庭已经引起我国公众和社会人口学研究者的关注,而这种关注的焦点常常集中于老年空巢家庭。空巢老人,即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其中包括无子女的老人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

(二)、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以及相关问题

在当今中国, 传统的家族居住已经成为历史,空巢家庭的出现和不断增多应该说是时代进步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 西方一些较发达的国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至,,,,除了日本,大多数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上个世纪,,年代,与子女同住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 国,上个世纪,,年代初,全部家庭中,,岁以上独居者占,,,。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而在我国,近年来,空巢家庭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而,,,,年上升到,,(,,。 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年,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上海市为,,(,,,广州市为,,,,天津市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单身独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 年的 ,(,,上升到,,,, 年的,,,,即增加了两倍。因此,空巢家庭,尤其是空巢老人是现阶段需要我们予以关注的重要人口社会现象。

空巢老人群体可以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与一般老年群体相比年龄偏高,健康状况偏差,患病率高,行动不便者较多;丧偶率均比一般老年群体高。从生活状况看,巢老人生活水平偏低,居住条件较差,有很多空巢老人在生活、看病、外出行动、购物、聊天等方面都有困难。其主要问题有:

1、心理问题。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空巢感。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认为自己再不是社会中的主流群体,而是成为社会中的边缘人物,有被社会所抛弃的感觉。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究其原因,一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二是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及至老年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三是心境抑郁,行为退缩,特别是有些地区,老年设施较少,老年文化方面也普及不够,有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振奋精神、重新设计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

2/27页

2、疾病的医护问题。空巢家庭老人生了病以后,感到特别的无助,有些年龄较大的空巢老年人,由于他们文化程度低,甚至不识字,自己不能去药店买药,更惧怕医院那些烦琐的看病过程。有些经济状况不好的空巢老人,生了病以后也只能听之任之,而一些单身老人,生了病以后更是感到特别悲哀。单身老人病死在床上,待人们发现时已成一堆白骨的事例,近年来也屡见不鲜。就是那些相依为命的空巢老年夫妇家庭,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当一个老人生病时另一个尚可陪同就医;但有很多年纪大的夫妇,两人都因病而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而经济贫困又无力请人照料,因此生活十分窘迫,死难善终,有些老人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3、生活的照料问题。老年人生活能力低,并且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剧,以至发生生活困难,再加上有些地区退休工人工资水平不高,据统计,攀枝花2003年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为608,退职职工工人月均基本养老金为316,在这种经济收入状况下,大多空巢老人都不可能雇佣人员来照料日常生活,这是因果相连的问题。单身老人对此忧虑最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力的衰退,将来总有一天难以独立地照料自己,到了这一天怎么办?特别是生活中发生意外的时候,如何得到援助?

(三)、城市空巢老人的一般性特征

老年人群是社会人口中相对脆弱的群体,表现为经济脆弱、生理脆弱、心理脆弱等,主要有:

,、认知功能变化

步入老年之后,视、听觉敏锐度逐渐下降,运动灵活性及 速度也出现明显的减退,因而学习速度明显变缓,易出现焦 虑情绪。由于注意分配不足,对于信息的编码精细程度及深 度均下降,老年人的记忆易出现干扰或抑制。尤其是在信息 的主动提取方面,老年人的记忆障碍表现得尤为明显,甚至有时会出现错构与虚构的情况。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 生活,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或失败感,并 且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的出现。

2、智力变化

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提出要区别对待智力结构的不同成分,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甚 至在不少方面超过中青年人。这是由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 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单一的智力成分,而是包含社会经验等非 智力因素的综合分析及敏锐判断。一系列研究发现,老年人 的智力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研究表明,老年期智力与多方 面因素相关,包括生理健康、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因素。

3 动机与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 属、尊重及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老年期各种层次 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表现为主要对 生活保障与安宁的要求,他们普遍对养老保障、患病就医、社 会治安以及合法权益受侵等问题表示极大的关注。另外,老 年人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并且仍有很 强的参与社会活动、融入各种团体的要求,以满足其爱与归 属的需要。尽管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 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 值,维护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具 有一定的自主权,过自信、自主、自立的养老生活。为使

3

3/27页

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老年期还有一定程度自我实现的需要。

4、情感特点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老年人积极的情绪情感包括愉快感、自主感、自尊感 等;而常发生的消极情绪包括紧张害怕、孤独寂寞感、无用失落感以及抑郁等。对于老年期情感状态的研究结果并不十分 一致,一些人认为年龄的增长会伴随一些消极情感的出现, 另一些报道则认为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情感活动并没有重大 差别。在严格区分年龄因素及家庭生活环境因素之后,研究 表明老年人的情感活动与中青年人相比,本质特点是相同的,仅在关切自身健康状况方面的情绪活动强于青、中年。也就是说,孤独、悲伤、忧郁等负性情绪并不是年老过程必然伴 随的情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各种疾病的出现、社会 角色与地位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 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5、老年人的个性变化

在年老过程中,人格仍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改 变相对较小,而且主要表现为开放经验与外向人格特质的降 低。相对来说,个性的变化受出生时代的影响及社会文化因 素的影响更大一些。例如,许多老人被认为是个性保守、古板、顽固,这虽然与老年人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速度减缓有一定联系,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时代与社会的飞速发展, 引起了知识结构与观念的迅速更新造成的。一些人格的显著 改变,如偏执、多疑、幼稚化、强迫等,则往往与病理生理过程有密切的关联。

相对其他老年人,除了上述一些普遍性特征之 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

外,他们又有自己的独特性。根据2005年一份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和西安7个城市中的老年人的入户调查分析(有效问卷2225份。其中,空巢老人987份包括独居234,夫妻同住753份;非空巢老人1238份,包括二代、三代、四代同住),可以发现相比于非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经济生活状况 大多数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偏低,夫妻同住组老年人相对较高;但将近90%的老年人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其中,空巢老年人由此感到的压力相对要小。

2、身体健康和日常活动 多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九成以上的老年人在承担家务劳动或照看第三代等方面有体力付出,非空巢老年人由此感到对健康的压力相对更大;相反,独居老年人却部分显得很无聊,以闲坐为主的人数相对更多。

3、心情、人际交往和主观幸福感 对于最近的心情,大多数老年人表现为平静满足、积极乐观或愉快浪漫。但值得注意的是,独居组孤独寂寞等负面心情的比例显著高于夫妻同住组和非空巢组;夫妻同住组积极乐观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组,但无显著差异。在心理健康方面,大多数老年人的状况良好,但独居组有较多的老年人相对较差,而夫妻同住组有较多的老年人相对较好。

4、与家人和晚辈的关系 大多数老年人与家人关系比较和睦,与晚辈沟通也没有太大的困难,但独居老人相对更多地与家人和晚辈之间关系不够融洽,表现为沟通有困难,以及子女不太征求和接受老人的意见和建议等。

5、对于养老依靠、第三方瞻养及老年人再婚的看法 多数老年人认为将来养老主要依靠家人。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在养老依靠问题上对

4

4/27页

家人的期望相对较低。夫妻同住老人对于第三方瞻养的态度更为宽容大度,而非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持反对态度或态度不明朗的比例更高一些。夫妻同住老人对于老年人再婚问题更多地表示理解和支持,而非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则更多地表现出反对或回避的态度。

综合上述5点,此次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空巢老人中,独居和夫妻同住两种不同类型空巢家庭的情况不尽相同。夫妻同住老人的经济和心理状况均较好,对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的朋友较多,与家人的关系也较和睦;此外,虽然对养老依靠的看法与独居老人相似,对家人的期望较低,但是他们对第三方瞻养的态度最为宽容,对老年人再婚也比较理解和支持。因此,对于夫妻同住老人,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由于夫妻间生活上的相互照应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撑,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而独居老人的心理状况相对较差,超过1/4的独居老人时常有孤独寂寞等负面的心情,他们更多地独自闲坐,感觉不受人尊重,且主观幸福感较低;此外,可能由于沟通和交流机会较少的缘故,相对较多的独居老人对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感觉不满意;独居老人在第三方赡养和老年人再婚问题上持反对或回避的态度,在养老依靠问题上对家人的期望也相对较低。因此,对于独居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心理健康问题也将相应增加,全社会必须做好应对准备,创建完善的养老机构设施和横向关照体,丰富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无疑是政府和全社会的一项重任。

(四)、我国现阶段空巢现象的成因

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实行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的家庭周期的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在开始阶段,城市人口的晚婚晚育现象日益普遍,导致城市家庭生命周期的开始阶段推迟了,而晚育则使得家庭生命周期的开始阶段延长了。其次是生育阶段,60年代以前由于多生多育,这一阶段一般要延续18-20年左右,而70年代以后,在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家庭规模萎缩,家庭结构简单,家庭生命周期的生育阶段已普遍

-5年,生育阶段大幅度提前结束。第三由于家庭生命周期生育阶段的提前结集中在1

束,导致中间阶段相应地扩张至22年以上。第四是家庭生命周期的离巢阶段和空巢阶段合二为一,由于多数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孩子长大结婚离家后,离巢即空巢。不仅空巢家庭比例较高,而且这一阶段提前并延续时间相对较长。最后是由于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家庭的生命周期中家庭解体阶段相应推迟和延长,空巢阶段和家庭解体合起来一般要持续25--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势。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 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扩展。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勤指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 小家庭被普遍接受。专家们认为,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多年, 二三十年后,随着独生子女逐渐进入中年,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是,,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具体而言,有如下一些方面的主客观因素:

5

5/27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资讯动态
空巢老人风险分析与应对
为什么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了?研究发现孤独对寿命的影响,值得思考
'他没子女,一个人住!' 老人家中死亡发出异味,空巢晚年有多殇
中国人口老龄化:大趋势、新特点及相应养老政策
孤独死的现象与法律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