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寻苏东坡在中原·商丘:苏东坡八过商丘留佳作
苏轼八过商丘,共创作出34首诗、词、文。

    第一次过商丘  熙宁十年(1077),是年二月,苏轼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调任河中府(今河南沁阳),行至陈桥(今河南封丘县境内),接旨改知徐州,苏辙罢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任应天府签判。四月苏轼苏辙一起舟行至南都。

    在南都,张方平知应天府。苏轼入衙谒见张方平与乐全堂。宋时,西夏时而归顺,顺而入侵,边防不宁,百姓不安。神宗登基后,制订了先制归附西夏的吐蕃族部落,断西夏之右臂,再制服西夏,断契丹之右臂的方针。熙宁六年(1073),宋军取得在熙河之役的重大胜利,拓地2000里,此时,朝廷正乘势对西夏采取攻势作战。张方平与苏轼兄弟讨论国家形势,一致认为穷兵黩武,必将祸国殃民,苏轼代张方平作《谏用兵书》(中华书局《苏轼文集》1048页)。

    第二次过商丘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知州改知湖州(今江苏湖州),赴任途中,三月十日达到商丘,在南都谒张方平,停留半个月。

   为僧人应言作《荐诚院五百罗汉记》荐诚院在今山东郓城新镇内。熙宁十年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曹村决口,淹没41县,毁田30万顷。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到徐州城,苏轼组织当地军民抗洪。僧人应言建议疏导积水,被苏轼采纳,洪水退后,受到朝廷嘉奖。当地百姓为应言请赏,应言不受,此时,应言从郓城来谒苏轼,遂为其作《荐诚院五百罗汉记》(中华书局《苏轼文集》392页)。

   拜访吕希道  吕希道,时监南都粮院,和苏辙情谊甚深,此时正值病中。苏轼到湖州后,还两次写信给吕希道,表达关切之情。

    三月二十四日别苏辙,舟行经永城、夏邑出中原,四月二十八日,到达湖州任所。

    第三次过商丘  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量移汝州”,苏轼在量移汝州途中,在扬州、泗州(今江苏盱眙)两次上《乞常州居住表》。元丰八年(1085)二月,到达商丘,在商丘停留三个月。

得旨常州居住作   《满庭芳》词、《春日》诗《渔夫》四首。在《满庭芳》词叙中说:“余居黄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别黄州,既至南都,又蒙恩放归阳羡,再作一篇”。

拜见前辈张方平  张方平嘱苏轼编纂他的文集。苏轼欣然接受,后完成时作《乐全先生文集叙》(中华书局《苏轼文集》314页)。

    为张方平眼医赠诗  张方平宿患眼疾,据《栾城遗言》:“坡公于张文定坐上赠二诗,引喻博辩,详切高深,坡公敏于著述如此”,作《赠眼医王彦若》诗。

题榜妙峰亭   据《商丘县志》载:妙峰亭在旧城内寺幸山之上。南都留台王胜之所建,苏轼为之题榜。作《南都妙峰亭》、《和胜之二首》诗。

     鉴赏赵昌名画  据《国画见闻志》记载,赵昌,字昌之,工画花果,时称绝伦,退居南都的王廷老藏有赵昌的画轴,苏轼得知后,前去王家赏画。王廷老,字伯敭,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姻亲。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王伯敭任两浙转运使,与苏轼多有唱酬,在王廷老家中,苏轼鉴赏赵昌之所画梅花、黄葵、芙蓉、山茶,作《王伯敭所藏赵昌画四首》诗。

    救济后学李方叔  李方叔,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是苏轼同年李宪仲之子。苏轼到南都,李方叔自阳翟赶去相见,闻听其父亲、祖母、母亲、前母之丧,因家庭贫,四丧未举,遂将故人赠送的绢十匹、丝百两资助,并为李方叔的父亲李宪仲作哀词。

    安葬苏辙保姆杨氏  熙宁十年(1077年)6月,杨氏卒于徐州,享年68岁,苏辙载其灵枢哲殡开元寺。二月十四日,苏轼将其安葬于宋城(今河南商丘县)东南三里的广寿院西,并作《保姆杨氏墓志铭》。

三月五日,神宗驾崩,苏轼得息后,作《神宗挽词》并代张方平作《神宗功德疏》。四月三日自南都舟行至灵壁,二十二日抵达常州。

     第四次过商丘  元丰八年(1085)十月二十日,在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任上仅五天的苏轼,又接旨任礼部郎中,苏轼别登州,十一月到达商丘。

    在南都商丘,著名画家程怀立,为苏轼画像。苏轼作《传神记》送程怀立。《传神记》是苏轼绘画理论的代表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1317页)。

    第五次过商丘  元祐四年(1089)三月,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充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州事,经陈州(今河南淮阳)五月到达南都商丘。

    在商丘停留期间,相会陈师道。陈师道,元祐二年(1087),苏轼荐陈师道为徐州教授,陈师道得知苏轼出任杭州,托疾告假到南都相会,“游从凡累数日”(《元城先生尽言集》卷六),并作《从苏公登后楼》诗。据《元城先生尽言集》载,商丘留守李承之,设宴洗尘。苏轼和陈师道“同赴留守李承之宴会”。

   第六次过商丘  元祐六年(1091)二月,苏轼由杭州知州迁翰林学士承旨、知别诰,三月别杭州,五月到达南都。

    代张方平作《故龙图阁学士腾公墓志铭》。腾公,字元发、达道,东阳人,官知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卒子元祐五年(1090)十月。据《墓志铭》载:腾公“为文与诗,英发妙丽,每出一篇,学者争诵之”。

     苏轼在南都作《辞翰林学士承旨第三状》(中华书局《苏轼文集》680页)、《杭州召还乞郡状》(中华书局《苏轼文集》911页),朝廷不允。五月二十四日别南都,二十六日到京。

     第七次过商丘  元祐七年(1092)二月,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知扬州,八月又迁兵部尚书,苏轼九月二日别扬州,舟行经宿州入中原,过夏邑、永城,九月二日至南都。

     拜祭张方平  张方平卒于元祐六年(1091)十二月八日,时任尚书右丞的苏辙为其请诏,赐谥文定。苏轼设灵位以祭,又应文定之子张恕、婿王巩(字定国)之请,撰《张文定墓志铭》。元祐七年(1091年)八月九日,葬于宋城(今河南商丘县)永安乡仁孝里。苏轼在坟前作祭撰有《祭张文定公文》。

    和王定国唱酬  作《九日次王定国》、《在彭城日,与定国为九日黄楼之会。今复以是日,相遇于宋。十五年,忧乐出处,有不可胜言者,而定国学道有德,百念灰冷而颜益壮,顾予衰病,心形俱悴,感之作诗》。苏轼知徐州时,王定国曾赴徐州停留十日。苏轼在《定国诗叙》云:“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数日往返,作诗几百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朝廷下诏,差充卤薄使,不许迁延时日。苏轼即别南都,赴京师。

    第八次过商丘  绍圣元年(1049)四月,苏轼以罢定州知州,以左承议郎知英州(今广东英德),闰四月二十一日途径襄邑(今商丘市睢县),遇大雨,信宿乾明寺,并手书旧作《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并作《自跋文》(中华书局《苏轼·佚文汇编》卷五)。据《睢州志》载,襄邑,因宋襄公死后葬此而得名。襄邑居开封、商丘两京之间,北宋时,朝廷赐匾额“东辅”,辖考城、太康、楚丘、宁陵、柘城五县,为东京开封屏障之一。乾明寺,唐贞观(627—650)年间建,宋时为楞枷禅院。

离襄邑至宁陵(今商丘市宁陵县),苏轼谒刘昌庙。据《宁陵县志》载,安史之乱中,刘昌以三千人守宁陵,叛将李希烈率五万众陈于城下,刘昌深堑以遏地道四十五天,衣不解甲,身先士卒,大破李希烈。苏在《书刘昌事》中,表达了对有功于宁陵的唐朝大将刘昌深深的敬意。

     五月到达南都。苏轼恐累及南都亲朋至交,除乡邻外一律拒见,先后作书简四封。

    《致孙敏行简》  苏轼在写给尚任定州签判孙敏行的信中,表露了他此时的心情:“某庇蒙粗遣,旦夕离南都,如闻言者尚纷纷,英州之命,未保无改也,凡委顺而已”。

   《致王巩简》  王巩派专使致书欲求一见。苏轼答简:“书意欲一相见,固鄙怀至愿,但不如彼此省事之为愈也”;

   《致曾布简》  曾布派专使来慰。曾布,字子宣,江西南丰人。元丰末,苏轼自登州还朝,曾布为户部尚书,始与往还。不久,曾布出任地方官吏,二人书信不绝。苏轼出守定州,曾布为翰林承旨,又相会于朝,向苏轼请撰《塔记》。苏轼答简云:“《塔记》久草下,因循未曾附上,今不敢复寄,异时万一北归,或可录呈”;

   《致顾道发简》  苏轼却悄悄舟出南都附近的许口,才致简顾道发:“屈烦诸公冠盖出饯城外,非放臣所宜,故不敢见,只恃公知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东坡的兄弟情
北宋也拼爹|苏东坡:顾千帆你有萧相护航保驾,我有苏洵科学鸡娃
苏东坡的千古绝唱
三十三、多变朝局多事秋
诗词鉴赏
苏东坡的天涯海角...远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