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念卡夫卡逝世95周年:误入世界的卡夫卡,作家中的作家

引言:1924年6月3日,卡夫卡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41岁。如今,他已被公认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留下的那些含义丰富的作品也悉数被奉为经典。但卡夫卡生前却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务员,一个根本卖不出书的业余作家。卡夫卡曾经这样自嘲道:在布拉格的一家著名书店里,几年来共售出11册书,其中10册很容易找到买主,因为是自己买的。这样一位生前无名的业余作家,为何却在死后被众多文学流派追认为先驱、被众多大作家追奉为导师呢?卡夫卡奇特荒诞的文学世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与大家一起探讨。

kafka德语原意即为寒鸦

一、卡夫卡自画像:孤独的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的小说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我们不难从他虚构的故事中找到他本人的身影。《变形记》中异化为甲虫的格里高尔,他跟卡夫卡一样,是一个备受剥削的小职员。《城堡》中的K,他跟身为犹太人的卡夫卡一样,是一个寻找不到归宿的漂泊者。《审判》中的K,他也跟卡夫卡一样,是一个被社会机器压得喘不过气的无助者。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以上列举的几部作品中主人公在荒诞的情形下依旧始终坚守着一些东西。《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在变为甲虫前因债务忍受着工作,即使变为甲虫也想着要上班。《城堡》中的K始终想要证明自己的身份,以获得进入城堡的资格。《审判》中的K四处求人,为自己争辩,始终没有屈服于荒诞。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呈现了一种挣扎、一种反抗,展现了一个矛盾的卡夫卡。但矛盾其实并不是卡夫卡的本质,孤独才是。

卡夫卡

在《饥饿艺术家》中,卡夫卡描写了一个痴迷于饥饿艺术的表演者的故事。饥饿表演者被关在笼子里进行表演,并将能忍受更长时间的饥饿作为自己的目标。他狂热地追逐着自己的理想,但观众其实只是想通过这种自虐式的表演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以达到娱乐目的。在临终之前,饥饿艺术家道出了自己选择饥饿的真实原因:因为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我不会招人参观,若人显眼,并像你,像大伙一样,吃得饱饱的

这位饥饿艺术家其实就是卡夫卡的自画像,只是卡夫卡将主题由孤独换做了饥饿。卡夫卡曾这样写道:极度的孤独使我恐惧,实际上孤独是我的唯一目的,是对我的巨大诱惑。卡夫卡为什么选择将孤独作为目的?原因其实跟饥饿艺术家一样。饥饿艺术家因找不到合胃口的食物而选择饥饿,而卡夫卡也并非想要离群索居,只是因为人群中找不到可以相伴的人。于是卡夫卡选择将自己封闭在小屋子里,就像饥饿艺术家被锁在笼子里一样。这种困境看似是自找的麻烦,但实则是一种极其无奈的选择。

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从小就热爱文学,但父亲并不支持他写作。而成年后他又因工作而无法专心写作,放弃工作的话又不能养活自己。卡夫卡将一切与写作无关的事情都视为障碍,正常的家庭生活与工作都可能成为写作的敌人。写作被卡夫卡看作唯一能够感知存在的方式,他不止一次说过:没有文学,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成为什么。 但卡夫卡只能在下班后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痛苦地思考、孤独地书写。卡夫卡无疑想通过写作养活自己,但在卡夫卡所处的社会时期,人们还不能理解欣赏卡夫卡的写作艺术。他笔下荒诞的故事,孤僻的殉道者形象,辛辣的讥讽语调,直到去世后才被世界认识到价值所在。

二、被众多文学流派追认为先驱的卡夫卡

在卡夫卡逝世后,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存在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诗歌、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都追认卡夫卡为其先驱。

博尔赫斯认为:卡夫卡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作家。昆德拉断言卡夫卡开辟了后普鲁斯特小说历史的新方向,认为卡夫卡的创作是一场巨大的美学革命,一个艺术的奇迹。罗伯-格里耶在回答什么是“新小说”这一问题时,干脆这样说道:新小说已经很老了,就是卡夫卡。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中回忆了17 岁那年读到《变形记》时自己的感受:原来能这样写呀,要是能这样写,我倒也有兴趣了。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的作品中更是处处回荡着卡夫卡的声音,在他的《西西弗斯神话》中直接添加了了这样一个脚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谬

加缪

看到这里,许多读者心中不免会产生如下疑惑:卡夫卡的作品中究竟存在着什么,为何他会被后世的诸多大作家认为是作家中的作家?笔者认为可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此做出解释。

1. 以现实生活为起点,用文学的语言阐述荒诞

荒诞是一个哲学命题,是上世纪存在主义思潮的产物,但它的源头可追溯到十八世纪,甚至更久远的时代。在《卡夫卡——荒诞文学的始作俑者》一文中,叶廷芳指出:最早给荒诞这个术语注入现代涵义的是克尔凯郭尔,他认为只要找不到合理的根据来证明基督教存在的正确性, 那么它的存在就是荒诞的;海德格尔则利用荒诞来描述基督教的信仰;萨特通过荒诞表现人的生存的无意义

萨特

卡夫卡不是最早发现荒诞命题的人,但他是第一个用文学语言阐述这个哲学命题的作家。他作品的基本出发点是现实生活,通过描述人的存在状况,以发掘存在的可能性。文学就是人学,卡夫卡或许是第一个如此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作家。他揭开了日常生活的假象,将一种真实的处境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困境不是他所处的年代特有的,在二战后,在冷战时期,在二十一世纪,人们其实都会遇到这种困境。

上帝死了之后,我们该信仰什么?在现代社会,还有什么值得信仰吗?人的存在,为何总是如此徒劳?为表现这种困境,卡夫卡选择了变形和悖论等荒诞的表现手法,使之充满象征意味。卡夫卡的困境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困境,是现代文明天生的弊病。而卡夫卡在哲学上找到了它的源头,并用文学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或许这就是卡夫卡打动无数后世作家的根本原因。

变形记

2. 钟摆式结构,现实主义手法

在《卡夫卡的钟摆》中,格非揭示了卡夫卡小说的独特结构:卡夫卡的故事是一个不发展的故事 ,从起点回到起点 ,或者说在被各种因素的纠缠中陷入了泥沼 ,剩下的就是一只秋千的摆动。于是我们看到《城堡》中的K从村庄出发,最后仍在村庄;《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为甲虫后的所有挣扎都是徒劳,因为他已注定死亡;《审判》中的K为莫名其妙的罪名去辩解,但却终究死于罪名。卡夫卡颠覆了传统小说“行为 (使命)—困难(障碍 )—困难的克服”的结构,表达出了一种传统文学无法表达的现代性经验。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卡夫卡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又显得非常现实主义,比如平直的语言去以及琐碎的细节描写。《变形记》的开头为: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 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甲虫 。《饥饿艺术家》的开头为:近几十年来 ,人们对饥饿表演的兴趣大为淡薄了。《城堡》 的开头为:

《城堡》

一部小说的开头往往奠定整部作品的风格基调,从这些开头我们不难发现卡夫卡平铺直叙的语言风格。但正是这种显得有些漫不经心的语言之下,深藏着无比丰富的内涵。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或许也是从卡夫卡身上学来的。

同时卡夫卡还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进行细节描写,对城堡、村庄、雪景、酒店 、办公室、法庭等描写得非常逼真。这使得他的作品虽然有着荒诞的内核与结构,但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情感又显得真实可信。这是卡夫卡高于之前作家的地方,他并不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情感状态表现荒诞,而是通过情节的发展,通过叙事来展现荒诞所在。于是在看完卡夫卡的作品后,我们时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里面的人物是正常的,环境也是正常的,但人和环境结合起来,却呈现了一种荒诞的状态。

卡夫卡

结语

从思想上来说,卡夫卡是第一个用文学语言描述荒诞这一哲学命题的作家;从文学技巧上来说,卡夫卡以现实主义的语言和非现实主义的结构开辟了新的写作手法。遗憾的是在卡夫卡的有生之年,未能见到自己的作品被世界认可。如今,只能祝愿他在天国有一个好的写作环境。

参考文献

格非 《卡夫卡的钟摆》

加缪 《西西弗斯神话》、《局外人》

罗璠 《卡夫卡与现代小说叙事维度的呈现》

张莉 《卡夫卡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

卡夫卡 《变形记》、《城堡》、《审判》、《饥饿艺术家》《卡夫卡随笔》、《卡夫卡日记》

叶廷芳 《卡夫卡——荒诞文学的始作俑者》

马尔克斯 《番石榴飘香》

米兰·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形成性考核册(汉本全) - 又见彩虹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残雪:文坛很多人在卖假药
谢有顺:卡夫卡的内心生活
阎连科谈卡夫卡:他开创的零因果的叙述秩序
【赏析】卡夫卡《变形记》
每日荐书2021070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