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解AACR19番外之IO专场


把两个IO治疗放到最后,出一个番外。

1 CD40激动型抗体联合化疗±Nivo一线治疗胰腺癌

2 anti-TIM3±anti-PD-1

CD40激动型抗体联合化疗±Nivo一线治疗胰腺癌

关于晚期胰腺癌的一线,可以参考先前推送“胰腺癌的治疗:砥砺前行”,主流方案是FOLFIRNOX和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虽然前者不管是缓解率还是生存期上都优于后者,但是由于不良事件比例更高,而晚期胰腺癌患者多数很难耐受,所以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方案是主流的一线治疗方案。

这些化疗联合方案的缓解率都不算高;而前段时间披露的Nivo联合nab-P+Gem一项1期结果,简单与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横向比较,也没有显著提升疗效。

化疗与靶向CD40及PD-1治疗的合理性:化疗释放抗原,提供给包括DC在内的抗原呈递细胞;CD40结合CD40L/CD154后在APC的启动与激活中起到关键作用;而在临床前的胰腺癌模型中,吉西他滨+白紫+CD40激动型抗体能够以T细胞依赖的形式摧毁肿瘤,在此基础上加anti-PD-1能进一步延长存活。

在这里研究人员展示了CD40激动型抗体APX005M联合吉西他滨+白紫化疗方案±Nivolumab治疗转移型PDAC(胰腺导管腺癌)的临床的初步结果。

关于APX50M,之前的推送整理过一些琐碎的资料,请点击:CD40

本次涉及的1b研究主要是联合用药的剂量探索:最早的队列B1是标准的化疗方案+0.1mg/kg的APX005M,随后分别递增到B2(化疗+APX005M 0.3 mg/kg)和C1(B1+Nivo),最后探索C2B2+Nivo),而将来进行的Phase 2将在较大的样本中进一步确认这些方案和剂量的安全和疗效。

研究目标

主要终点:1)确认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和DLT;2)确认APX005M在联合化疗时的RP2D;3)确认APX005M在联合化疗+Nivo时的RP2D

次要终点:确认各个治疗组的ORR和DOR

探索性:APX005M在第1-4个疗程的PK; 各个治疗组的免疫PD效应(血液和组织取样)

关键入排条件

入组及随访

患者基线

安全性分析集30人,至少接受了1次剂量的研究药物

整体中位年龄66岁,男性47%,白人为主86.7%,ECOG PS 0和1分别43%和57%

中位治疗时间30.3周,目前还有27%仍在接受治疗

分析人群:安全性评估30人,DLT评估24人,纳入标准如下:

DLT及死亡

一共报道有2例DLT:B2和C1组各一例,都是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 ,明显是化疗相关,与APX005M或Nivo不相关,其中只有B2的1例是SAE,两例最终都得到恢复

报道1例死亡:治疗后第220天,4级浓度在,在B1组,与APX005M无关

不管怎么说安全性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20%以上患者中报道的3-4级TRAE如下:

最主要的淋巴细胞计数降低(66.7%)、中性粒细胞减少(40%)应该是化疗药物引起

无3-4级CRS

DLT评估的24名患者中,ORR 54%,DCR 92%

病灶的变化:

测定的25名患者中84%的病灶都相较基线有缩小

考虑到只是1b研究,没有纳入化疗±Nivo的结果分析,很难体现加入APX005M的优势

目前仍有8人在治疗中,其中B1组1人且超过1年,B2组2人仍在治疗且1人接近1年,C1组虽无人仍在治疗,C2组仍有5人在治疗但由于入组晚尚未超过1年

病灶大小随着时间的相对变化:除B2组的部分患者外多数患者的病灶在第一次给药后就开始缩小,并保持缩小很少有反弹

下面是高维成像下的肿瘤免疫特征谱的研究:整体上免疫细胞浸润较低,同时巨噬细胞量高而CD8 T细胞含量低


ctDNA水平的KRAS突变-肿瘤直径曲线显示:KRAS G12V/D/R突变的降低伴随着肿瘤缩小

B2和C2组的流式结果中观察到浆细胞量在C1D1后开始升高,这个初步结果提示治疗过程中B细胞的激活;而FACS分析也发现T细胞群体主要是CD4+的naive T和中央记忆型T细胞,目前正在做细胞群体动态变化的无偏差聚类分析

总结:Gem+NP+APX005M±Nivo的联合方案可控,各个组间都观察到了临床活性,综合各个因素,将APX005M 0.3mg/kg作为2期研究的剂量

所以这个研究还要看2期中Gem/NP+APX±Nivo和Gem/NP+Nivo组后的对比,对APX005M和Nivo的影响做一个大致的量化,才可以得出疗效上的结论,现在下结论不管说是encourage还是promising,都有点早。

anti-TIM3±anti-PD-1

诺华的anti-TM3 (MBG453) ± anti-PD-1 (PDR001, apartalizumab) 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中的1/2期研究

TIM-3是天然免疫中关键的抑制型受体,最早在CD4+ Th1和CD8+ Tc1细胞上鉴定出表达,随后在Th17 、Treg和天然免疫细胞 (DC、NK和单核细胞)上鉴定出表达。机制方面:

可以看下Tesaro之前presentation上的总结:

  • 与T细胞耗竭:TIM-3是耗竭型CD8+ T细胞进展的标志物,通常负调控这些细胞的活化;阻断TIM-3可以增强这些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

  • NSCLC免疫特征的多样性:TIM-3在分离的NSCLC肿瘤的CD8+ T细胞上高表达,同时这种高表达与PD-1表达水平升高正相关

  • 树突状细胞:TIM-3也表达在肿瘤相关的DC,可能负调控DC和T细胞活化

所以说TIM-3作为一个关键的免疫检查点可作为下一代肿瘤免疫的靶点进行开发


MBG453与Spartalizumab的MOA

MBG453是靶向TIM-3并阻断其结合PtdSer人源化的IgG4单抗,TIM-3的阻断可能恢复效应T细胞活性来促进抗肿瘤免疫

Spartalizumab作为anti-PD-1单抗,省略500字

PD-1抵抗的临床模型中发现了TIM-3表达的上调,临床前的模型也证明了anti-PD-1和anti-TIM-3联合治疗有协同性

MBG543能以高亲和力竞争PtdSer结合TIM-3,这种机制得到了结构的确认

研究设计:MBG453±Spartalizumab,探索不同的剂量

  • 主要目的:安全性和可耐受性及RP2D

  • 次要目的:初步疗效,PK和PD

关键入排标准:入组患者可以先前接受anti-PD-1/-L1治疗

患者基线:MBG453及MBG453+Spartalizumab组分别14%和27%先前接受过anti-PD-1/-L1治疗

疾病特征:两组都是篮式研究,都纳入了十种以上常见肿瘤

至数据截至日,单药组和联合组分别只有1.1%和12.8%的患者在组,终止治疗的最主要原因是疾病进展,分别85.1%和72.1%,因为AE终止的分布1.1%和5.8%,死亡的分别3.4%和4.7%

PK数据:单药和联合组的PK接近,MBG453的暴露与剂量升高成比例,同时呈现低至中度的蓄积作用,半衰期5.6-16.7 d,低剂量组的半衰期较低可能是靶点介导了药物分布

可溶性TIM-3一般可作为预后更差的marker,这里800mg Q4W的剂量水平下sTIM3浓度可以到平台期;基于PK、循环可溶性TIM-3和模拟的瘤内注射的TIM-3受体结合率,RP2D建议为MBG453 800 mg Q4W(亦可600 mg Q3W或400 mg Q2W)±spartalizumab 400 Q4W

2%以上患者中报道的TRAEs:单药组几乎没有3-4级,加上spartalizumab后疲劳、食欲下降等TRAEs增加,但基本是1-2级,3级TRAEs也不高,也没有报道发生新的不良事件,安全可控,这个没得说

单药组没缓解,联合组ORR 4.7%

回顾TSR-002(anti-TIM-3)+TSR-042(anti-PD-1)在NSCLC中的数据:要知道TESARO还能用患者接受anti-PD-1/PD-L1治疗来搪塞,MBG453±Spartalizumab组的之前多数可是未经anti-PD-1/PD-L1治疗

MBG453单药组获得SD患者的药物暴露事件:只有1名患者仍在治疗,最长的疾病稳定在10-12mo(卵巢癌、NSCLC和其它各1例)

MBG453+Spartalizumab联合组的获得PR或SD患者的药物暴露时间:仍有8人在治疗中(包括3例PR,2 CRC+1 NSCLC),其它各种数字游戏大家可以以一比对,我对颜色的敏感性不高,比如啥叫藏青色?

再来看联合组的缓解情况,上图说了一部分,4名缓解的患者中:2 CRC+1 SCLC+1 NSCLC

  • 1)CRC::共6人,联合治疗缓解率33.3%(2/6,MSI和MSS各1例),先前未接受anti-PD-1/-L1治疗,

  • 2)SCLC:共3人,联合治疗缓解率33.3%(1/3),先前1人接受anti-PD-1/-L1治疗且无人产生缓解

  • 3)NSCLC:6人,联合治疗缓解率16.6(1/6),先前5人接受过anti-PD-1/-L1只有1人缓解

还是不能说明缓解率的些许提升是哪个因素贡献,要确定是anti-TIM-3 or anti-PD-1单药起作用还是联合产生协同起作用

NSCLC的病例:有脑及淋巴结转移,先接受颅部手术及放疗,一线Beva+化疗及二线Nivo后BOR均为SD,接受联合治疗前IHC显示TIM-3、Lag-3及PD-L1高表达,治疗后第三个疗程PR,但是我们知道有5名NSCLC患者是先前接受过anti-PD-1/-L1治疗的,那么剩下4人呢?

虽然联合组显示INF-γ分泌高于单药组,但是由于样本量小、肿瘤类型太多,以及活检组缺少缓解,所以现在还不能得出INF-γ基因特征和抗肿瘤效应的相关性

结论:well tolerated but no effect,要不再screen下患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诺华TIM3单抗临床结果更新(AACR19)
带你看AACR -免疫联合治疗的新探索
Combined VEGF and PD-1
PD-1/PD-L1 之后,新一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都有哪些?
肿瘤免疫疗法最新进展
吴一龙教授2020 ASCO肺癌免疫治疗大点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