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EHA】第2代 BTKi?ARQ531在对Ibrutinib耐药的携带BTK-C481S突变的CLL中初步疗效令人振奋

本期另一篇推送是Pfizer收购Array,欢迎阅读!


本来以为今年EHA的肿瘤领域也是平淡无奇,结果今天看了ARQ531的结果还是有些激动!

在欧洲血液病2019年年会上,ArQule展示了正在开展的临床1期研究中可逆的BTK抑制剂ARQ531在复发或难治型恶性血液肿瘤中的临床POC数据:

  • ARQ531呈现出强效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安全谱

  • 来自Cohort7 即接受65mgQD的6例可评估的CLL患者,全部携带BTK C481S突变,其中4例获得PR

  • 该研究中首例发生Richter转化(指CLL患者继发侵袭性淋巴瘤——DLBCL,小部分为HL)的患者也获得PR


而同行Vecabrutinib也披露了早期数据,目前在BTK C481S的患者中只报道有SD,尽管比较失望,但由于这些很多重度治疗加上是初次评估,不排除后期转化为CR/PR,另外这只是剂量爬坡的阶段性数据,不排除后期找到合适的剂量,还是有一把救命稻草的

ARQ531的Poster 下载链接:

https://www.arqule.com/wp-content/uploads/ARQ531_EHA2019_vFINALposter.pdf 

另vecabrutinib的poster下载链接

https://www.sunesis.com/data-pdf/062/sunesis-sns-062-06132019-EHA

下面介绍下ARQ531的数据

研究背景:

  • 1)尽管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一旦原发性亦或是继发性耐药发生预后都极差,而且缺少有效的治疗;

  • 2)在接受共价型BTK抑制剂(不可逆)如Ibrutinib治疗后出现的耐药最主要是发生了BTK C481S突变;

  • 3)ARQ531是口服的、有着较好的生物利用度的、强效、可逆的BTK野生型和C481S突变的双重抑制剂。在CLL和DLBCL的小鼠模型中优效于Ibrutinib,而在Ibrutinib耐药的CLL、Richter转化和其他B细胞恶性肿瘤中也有活性;

  • 4)ARQ531正处在的单药治疗的1期剂量递增阶段,评估在包括但不局限于对Ibrutinib耐药的BTK-C481S突变的复发或难治型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药学及抗肿瘤活性。

在介绍临床结果前先花时间介绍下上面一张slides的背景:

关于C481突变,2017年JCO上的一项研究对4项Ibrutinib临床中发现的耐药患者做了合并分析,发现最常见是BTKPLCG2的获得性突变,合计占到了85%(其中BTK C481S占了80%以上),而且这些突变相比确认复发有个中位值9个月的提前,也从侧面说明C481S突变天然存在,只是早期难以检测出,ibrutinib的使用起到了一个选择作用。


ibrutinib属于不可逆的BTK抑制剂,acalabrutinib、zanubrutinib等这类大家耳熟能详的也属于这一类,其特点就是通过共价结合BTK的C481,一旦发生C481S突变后结合BTK的能力大大下降。虽然说也有其他BTK抑制剂自诩第二代抑制剂,但是像Acalabrutinib、Zanubrutinib等不可逆结合的抑制剂也是需要结合C481。

另外Ibrutinib的毒性主要源自对非BTK靶点的结合,而Acabrutinib这样后来者很多在这一点上有了改善,但是没有针对C481S;ARQ531在对C481S有着强抑制的同时对野生型BTK的抑制也没有降低,但是对于非BTK靶的选择性也时刻是把双刃剑。

下图是BTK结合Ibrutinib及ARQ531的对比:核心的吡咯并嘧啶环和G475、Y476形成双齿配位的氢键,而氯原子朝向A428和K430,而苯氧基苯基则和Ibrutinib一样插入结合ATP的疏水口袋;四氢吡喃甲醇的侧链则暴露在溶液环境,促进了水分子介导的氢键结合网络的延伸,而在Ibrutinib结合BTK的结构中则没有这个延伸,也是因为这个空间因素的限制,ARQ531无法接近C481形成共价键。

ARQ531不仅能像Ibrutinib那样抑制BCR-BTK信号通路,还能抑制BTK C481S突变细胞株的信号

另外ARQ531对CLL细胞株也呈现出剂量依赖的毒性(下图左),并且相同剂量浓度的ARQ531强于Ibrutinib(1uM);而在1uM的剂量浓度相比Ibrutinib对C481S的CLL细胞株也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下图右)

而体内实验的数据也与之一致:在原发性CLL模型中,ARQ531处理的小鼠的总生存显著延长,效果也明显好于Ibrutinib(只是好奇为什么没有用相同的剂量比较,下图左);而在Richter转化的CLL模型中,ARQ531也能延长总生存,相反Ibrutinib则没有改善(下图右),这可能是ARQ531对非BTK靶点的抑制;

之前的工作显示:在PLCG2突变的对Ibrutinib耐药的CLL中,PLCG2可以绕过BTK的调控被Lyn和Syk激活。

由于ARQ531可以直接抑制Lyn、MEK也能间接抑制Srk,所以ARQ531可以有效的抑制PLCG2下游ERK的激活,而Ibrutinib则不能。

综上所述,ARQ531不仅有着抑制CLL细胞生长的较强的能力,还能在BTK C481S和PLCG2突变的对Ibrutinib耐药的模型中抑制BCR激活通路。

下面介绍本次披露的临床结果:

这是一项正在开展的ARQ531在特定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3+3剂量递增研究,主要终点是安全性和可耐受性及评估RP2D;次要终点是PK、PD和初步疗效评估


  • 剂量从5mg QD一直爬到75mg QD共8个队列,一共入组了34名患者:白种人为主;CLL/SLL占70%;CLL中C481S占88%;先前接受过化疗、anti-CD20/CD19、BTK抑制剂治疗的分别95%、95%、78%

  • 分别5和1例扩张到65mg QD和45 mg QD的剂量

  • 目前还有16人仍在接受治疗:75mg QD、65mg QD和45mg QD队列的分别3、11和2人

队列1-8的剂量整体上安全可控:1)任意级别的TEAE 91.2%,≥3级的TEAE 55.9%,≥%的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高血压和肺炎;2)任意级别药物相关TEAE 52.9%,≥3级的14.7%,5名患者报道6例,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腹泻、血小板计数降低和脂肪酶升高各1例;3)因AE引起的治疗终止 17.6%,在1例65mg QD的患者中报道DLT是3级皮疹,剂量下调到45mg QD后依旧复发,最终终止治疗

回顾下EHA18和ASH18披露的结果

1)EHA18上报道的11例患者:5mg、10mg和15mg QD的队列分别3、4和4人,没有报道DLT;任意级别的ARQ531相关的AE 36.4%,全部为1-2级,没有报道≥3级,也没有ARQ531相关的严重AE;MTD还未达到

2)ASH18上报道的20例患者:除了先前的11例患者,剂量递增到20mg、30mg和45mg QD,各3例,依旧未发现DLT;任意级别AE100%,其中≥3级的55%;而任意级别的ARQ531相关的AE 50%,其中≥3级的20%:包括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和脂肪酶升高各1例;因AE引起的剂量下调和治疗终止分别5%和10%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本次会议上增加的14例45mg、65mg和75mg的患者中≥3级的ARQ531相关的AE增加了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和1例皮疹,另外多了3例因AE引起的治疗终止

和同行的直观比较:≥3级的血液毒性优于Ibrutinib和Acalabrutinib,而≥3级的非血液毒性毒性优于Ibrutinib,具体的可以自行下载label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label/2017/210259s000lbl.pdf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label/2018/210563s000lbl.pdf

下面看下PK:从Cohort 1-7,可以看出药物暴露呈现剂量依赖的上升,C1D1和C1D23时候t1/2y都在1d左右, ARQ531简单折算后≥45mg QD的剂量足以支持长期的抗肿瘤疗效,这是几个主流同行都无法相比的


再来看PD:1)BTK磷酸化的抑制:低剂量的5-15mg QD就足以抑制50%的磷酸化水平,20mg QD以上就几乎完全抑制;2)BCR信号的抑制:CCL3是B细胞中BCR信号激活的biomarker,可以看出:不管起始剂量如何(5-45mg),ARQ531的处理使得CLL患者血浆中CCL3降低45%,同样在BTK-C481S突变的CLL患者中也能抑制CCL3的水平


Ibrutinib治疗时,会引起CLL细胞向外周血的迁移,导致ALC计数上升,这种重新分布现象也就是Lymphocytosis,通常在8-12mo内解决;而在65mg QD组中也报道有lymphocytosis现象:一般在C1D5左右ALC计数达到峰值,而到了CD22左右得到解决

最后看初步的抗肿瘤疗效,首先回顾下早前披露的低剂量组的情况,在可评估患者中只有1例获得PR,分适应症看:1)5例NHL中1例PR,3例SD;2)15例CLL中,8例携带BTK-C481S突变的患者获得SD,其中5人病灶缩小>20%

这次所有可评估的26例患者包括了5-65mg的范围,一共报道6例PR,除了1例是45mg QD外,剩余5例都是65mg QD组

几乎所有接受≥45mg QD治疗的患者的病灶都有下降,其中6例PR包括:4例C481S突变、1例Richter转化、1例FL;而在Cohort 7也就是携带C481S突变的患者中,6例可评估,4例PR,可见ARQ531在这部分重度治疗的患者群体里证明了显著的临床缓解

这是按队列划分的缓解结果:略

下图可以看出,65mg QD队列中5例获得PR的患者均是在前8周即前2个月获得确认,75mg QD的4例患者刚接受治疗不久,仍有3例在组,不排除后续获得缓解的可能

这是具体病例:34号有Richter转化的患者,先前接受过包括Ibrutinib和R-CHOP在内的4轮治疗,接受ARQ531 65mg QD治疗2mo后报道PR,病灶缩小58%,目前仍在治疗中


这是小结:

附:主流的BTK抑制剂的开发情况,明确能抑制BTK野生型及C481S突变并开展了肿瘤适应症如CLL/SLL的临床的主要也就是ARQ531、SNS-062和Loxo-305,后面还有CG-806,不过这个分子可以同时抑制FLT3-ITD和BTK C481S,胃口很大,不知实际效果,后续会有相关追踪,欢迎继续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Ibrutinib耐药的CLL相关的预后因素TP53突变的研究
BTK靶向药物ibrutinib治疗复发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安全有效
最优潜力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炼成记 | 光影
【前沿】3年OS高达96%!依鲁替尼联合维奈托克一线治疗最新数据公布!
少数寡头竞争?默沙东非共价BTK抑制剂入局加速!
BTK 靶向药物最新进展小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