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文史一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1.我国神话的特征

  答:一。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三。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四。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2.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答: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从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总集《诗经》,一直到近现代的文学创作,从诗歌散文,到戏曲小说,无不得到古代神话的滋养。

第二章  《诗经》

  1.《诗经》的流传

  答: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之外,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秦火后,只因为它是乐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全。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

  2.《诗经》中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答: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4.称颂执政者的诗。

  3。《诗经》中情爱诗的内容:

  答:1.歌咏美丽的爱情。

      2.抒写婚姻生活。

      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

4.《诗经》中重要的史诗有哪几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答:《诗经》中重要的史诗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其特色表现为:

  1. 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2. 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化的记述。

  3. 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

  5.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答: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

  B.直接刻画描写的,如《芣苢》、《十亩之间》,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又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从场外旁观的视角,客观记录所见,而温馨喜悦之情自然流出。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

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

第三章  先秦散文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答: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四。一些读书人游说、著述、聚徒讲学,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意见。

      五。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2.《左传》的文学特色。

  答:《左传》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一。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四。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3.《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答:一。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二。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三。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刻画最为传神的是策士形象。

      四。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4.《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答:一。 雄辩色彩

      A. 把握对方心理,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

      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二。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5.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庄子》寓言特色。

  答:《庄子》寓言特色。《庄子》全书基本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把深邃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了。

    一。 奇幻谲诡的想象。

     二。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三。细腻逼真的描写。

      四。谐趣和讥刺横生。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1.楚辞的文体特点。

答:1.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2.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这就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大了表现的容量。

      3.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字、字作为虚词叹语,极其频繁地写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

  1.《九章》的风格。

  答:《九章》这组诗歌并非写于一时一地,就其主题而言,大体与《离骚》相同,但在艺术表现上则大不相同:

  《离骚》把激越跳动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夸饰融合在一起,浓墨重彩、波澜壮阔;而《九章》则是直书胸臆,让奔放的激情直接倾泻,文笔较为朴素。如《哀郢》中直抒孤苦忧愤的思念郢都之情,写得平实素朴。即使是写景的诗句,也不似《离骚》的奇幻壮丽及《九歌》的飘逸幽渺,如《哀郢》中写长江两岸的风物,文笔平实凝重。

  《九章》这种平实素朴的艺术特色,体现了屈原创作的另一种风格。

  2.《招魂》的艺术特色。

  答:《招魂》可能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其主要特色有二:

  一。 结构精密完美。例如写巫阳下招,这样结构精严,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汉赋的影响甚巨。

  二。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可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想象夸张,新奇怪异,描摹事物,穷形尽相。

  3.《九辩》的艺术特色及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答:《九辩》其实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是宋玉自悲平生之作。它的艺术特色:

  一。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如开头那段广为传涌的文字,渲染秋气之肃杀萧瑟,横铺纵叙,把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

  二。刻画描写细致入微。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真切。

  三。造语用词圆熟精美。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

  《九辩》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一。从思想内容来说,《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批判奸佞群小、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有感恩阿谀之嫌。

  二。从艺术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九辩》中的句法固然是对屈原的继承,但运用似较屈原更为圆熟。而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的大量使用,更增强了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散文

  1.秦汉散文的发展脉胳和演变轨迹。

  答: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政论文,文风: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2、《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刘向散文的代表作,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最具文学价值。如嗟来之食,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主要继承《左传》的写人笔法,但已成为独立的故事。这类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尤其是志人小说)有不小影响。

  3.王充散文的特点。

  答:王充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衡》85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也包含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

  王充崇实尚用,倡导通俗,反对华而不实实而不华。主张独创,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自纪篇》)这是王充为文的追求,他为了把其疾虚妄的思想说明说透,必须喻深以浅喻难以易,所以他的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

  4.仲长统散文的特点。文风较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

  答:仲长统的代表作是《昌言》34篇,今仅存十分之一。《昌言》和东汉末年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跃,而总的倾向是崇实尚用,充满变革思想。

  仲长统坚决反对宦官、外戚干政,反对社会不公。《昌言》的文风较为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

因为仲长统也受老庄思想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潇洒美丽。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1.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

  答:一。司马迁,字子长。司马氏曾长期担任史官。至西汉,他的父亲司马谈重为太史。司马谈学术思想的博通兼容而倾向道家,其撰著史书的夙愿,对司马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史官世家的出身,对司马迁的一生影响甚巨。一方面,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了优良的文化熏染。另一方面,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甚感自豪。司马迁曾有目的地漫游各地,足迹几乎遍及全国。这为《史记》的写作做了资料上的准备。

  三。司马迁的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的著史的强烈愿望,因为圣人情结,而升华为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生存的命脉所在。

  四。司马迁继其父为太史令。初任时,司马迁便阅读、整理国家图书馆的史料,开始了写作《史记》的前期工作。

  五。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其辩护,武帝大怒,囚禁司马迁并施以腐刑。这件事给司马迁的打击巨大。他愤怨已极,痛苦不堪,也激发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

  六。综上所述,从司马迁的出身、经历、思想心态来看,他写作《史记》有内外不同的动因。基于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和他胸怀大志的圣人理想,是他著述《史记》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力:李陵之祸所激发的发愤情绪,是他著述《史记》的外因,这个遭遇使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2.《史记》的基础知识。

  答:关于《史记》的史料来源:

  1.古史和档案。

  2.口碑史料。

  3.司马迁遍览经史,亲自调查,网罗一切可以获取的史料,考核编排。

  《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的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五种体例相互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

  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十表,依年月摘记大事;八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他们以本纪为中心,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而十表、八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

  司马迁开创的著史体例,一直影响着我国二千年的历史著述。历代史著,体例或有些微变化,但总未超出司马迁的五种体例。

  3.《史记》人物塑造中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的特点。

  答: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篇章人物的对比,也有一篇之内人物之间的对比;有并列对比,也有正反对比。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

  还描写一些次要人物,形成对主要人物的比衬。如《项羽本纪》中老谋深算而坚忍的范增之与简单直率又卤莽的项羽。

  4. 《史记》人物塑造中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答: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和场面,把人物置入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去塑造,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刘邦的智诈狡猾等等。

  5. 《史记》人物塑造中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答:人物语言描写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神情风貌。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诈。

  6.《汉书》简况。

   答:《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翔实记录了西汉一代229年的历史。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取消世家,并入。全书一百篇,分为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

  7.以李陵和苏武的传记为例,说说《汉书》刻画人物笔法细腻的特点。

  答:《汉书》不少人物传记,能够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汉书》中《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的刻画就十分精细。

  8.《吴越春秋》内容及写作特点。

  答:《吴越春秋》的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主要内容是记叙伍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的史实。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写作特点:

1)在记录历史中加入虚构和传说,编写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

2)刻画人物手法的细腻传神;

3)忠正耿介的伍子胥、深谋远虑的范蠡等成功的人物形象,都在不同方面对后世创作历史演义人物传奇类叙事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章  汉代辞赋。

  1.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答:贾谊骚体赋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如《吊屈原赋》。

  二。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如《旱云赋》。

  2.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答: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

  二。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3.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答:汉初辞赋从创作倾向看,呈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的发展。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分别代表了这一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其他作家则大抵呈现为过渡状态。

  一。枚乘赋作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与贾谊情感浓郁的赋作相比,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二。遣词造语方面,枚乘赋作繁难华丽,贾谊赋作质朴无华。

  4.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一。张衡的《二京赋》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以及街市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了前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第四章  汉代诗歌

  1.乐府的名称、分类和汉代的乐府诗歌

  识记:

  ①“乐府源流。

  乐府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

  魏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即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代乐府机关职能。

  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制作、负责演唱。

  理解:

  乐府诗歌分类。

  较早分类的是东汉蔡邕,分为四类;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十二类。

  汉乐府民歌的保存。

  沈约《宋书。乐志》始有所收集,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补,但已散佚大半。其中题名或标明古辞的,一般都是汉代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和民歌三部分。民歌多保存在《相和歌辞》中。

  2.五言诗的起源

  识记:

  班固《咏史》。应亨《赠四王冠诗》。是最早的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

  简单运用;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

  《诗经》少数诗章已出现半章或全章五言的诗句。春秋末到战国期间,民歌中也偶见五言的形式。西汉时期的一些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分很大。到东汉,乐府诗歌里就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

  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的《赠四王冠诗》,班固的《咏史》,但质木无文。班固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如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三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

  3.《古诗十九首》及其主题

  识记:《古诗十九首》释名及作者。

  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应产生于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

  综合运用: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是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

  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

  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明月何皎皎》开创写月圆的情境表达思乡情感。

  2.思乡的根柢,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表现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深夜,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不已。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

  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某些观念。

  1.有功业迟滞的焦灼和失意,如《回车驾言迈》。

  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飘忽如寄。如《青青陵上柏》。

  4.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也不相信永生之事,开始执着于现实的人生。

  5.《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重生存的价值。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

  1.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儒学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发现了自我,在文学方面转向非功利的抒情,诗歌创作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曹植的诗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是前期代表作。前期也常弥漫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3.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一。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艺术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全诗长540字。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第二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二。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功。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

第二章  正始之音

1.时代思潮对正始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正始诗人,崇尚老庄,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正始士人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有的在诗中创作了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有的把这个理想境界人间化,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二。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正始诗人在更深的层次上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理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2.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

  一。意蕴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同时由于玄学思潮的影响,也就写得更深邃。

  二。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显得意蕴深沉。这不仅是恐因文遭祸,更是因为玄风的影响,阮籍深谙得意忘象之旨,学庄而用之。

  三。清逸玄远之美。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3.嵇康诗的特色。

  一。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第三章  两晋诗坛

  1.太康诗风形成的原因。

  太康年间,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们生活安稳舒适,诗歌内容多为平庸写实。司马氏政权造成了政失其本,而士无特操的局面。士人群体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求名自适。他们非常世俗平庸,发之于诗,转而向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形成了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的太康诗风。

  2.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特点。

  一。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二。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

  三。描写更加细腻。往往古人一句写总体,而太康诗人则进行具体细微之描绘。

  3.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一。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如《咏史》一、三,没有刻意的雕饰与艳丽的辞藻,全部思想感情喷薄而出。

  二。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迸发于诗中。如《咏史》其二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这种感情。

  三。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诗品》),就是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他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使咏史诗有了新的飞跃。

  4.游仙诗。

  其渊源可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游仙诗内容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5.郭璞《游仙诗》内容及艺术。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将对现实的失望不满用隐逸或游仙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服食采药为主旨。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泽丰富。

  6.东晋玄言诗及其特点

  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第四章   杰出诗人陶渊明

  1.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

    陶渊明生平。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家境贫寒,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性情任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数次出任小官,后辞官归田,退隐不仕。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所著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

  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稍长且天性闲静,热爱自然。也曾有大济苍生之心。但思想上主要一面是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了他。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与自然泯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出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2.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陶渊明写的田园风物,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他们完全融合为一,能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如《归园田居》其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开创了新的题材。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成为高洁士人人格的理想和楷模。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

  三。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3.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这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

  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三。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纯净之美。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陶诗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1.鲍照及其乐府诗

  识记:鲍照生平。是一位出身寒族而具浓烈感情的诗人。他的社会经历和地位,使他的诗较少宫廷色彩,而更多慷慨悲凉。

  简单运用:鲍照诗歌的内容。

  一。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的不满与抨击。

  二。边塞征戍题材之作,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

  三。描写妇女题材的诗。

  总之,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综合运用: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

  一。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惯用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如《代白纻曲》二首。

  二。语言亦自有特色。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拟行路难》其三。并且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善于运用奇特大胆的想象和比喻。

  三。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鲍照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鲍照的大胆革新与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

  2.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朓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一。从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较少百感交集、曲折丛深。如《观朝雨》。

  二。意象创造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山水描写方面的意象带着更多心象的性质。如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三。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和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

  四。不但创造了一种明丽清新的诗歌格调,而且革除了以往山水诗的玄思哲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3.南朝民歌内容及艺术特点。

  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艺术特点表现为:

  一。首先是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如《子夜四时歌》。

  二。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不但被南朝文人所借鉴,对唐代绝句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4.《西洲曲》艺术特点。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篇幅最长的。诗中写一女子怀人,情思缠绵,写景秀丽。语言清新明丽,采用钩句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换韵造成回环婉转的效果。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上乘。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赋

  1.建安赋作特点。

  一。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他们积极创作,并且进行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三曹、七子等邺下文人集团中。

  二。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如大自然的寒暑阴晴《秋思赋》、飞禽走兽《神龟赋》、瓜果树木《瓜赋》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三。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四。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后期辞藻流利妍美,对仗工巧整齐,且注意到韵律和谐。

  2.两晋赋形式特征。

  主要表现在用事、辞藻和音律三个方面。

  用事又叫用典,即采取引用典故的手法,使文章简练且更有说服力量。如左思《白发赋》十六个字连用四典。

  辞藻方面,两晋赋家刻意求新,如陆机《文赋》。晋赋注意辞藻的流靡妍美和文字的瑰丽新巧。

  音律方面,晋赋家除已注意到音声迭代五色相宣的韵律美的宏观追求,同时注意到一些具体作品的音律的探讨,开南北朝赋声律谨严之先河。

  3.南朝骈赋形式及内容特点。

  南朝是骈赋成熟定型的时期。其表现形式是对偶精工、事典博赡、声韵和谐、藻饰华丽。

  对偶精工指赋中几乎全为对句,对偶方式多样;事典博赡指用典绵密;声韵和谐指押韵、平仄相对。藻饰华丽指词语尖新、绮丽华美。

  南朝骈赋内容比较狭窄,或为应命奉诏之作,或描写宫阃深闺物事,以体物抒情小赋为主流。取材纤细柔弱,形象绮丽艳冶,格调细巧尖新。但也有少数情深气畅又精工奇隽之作,如江淹《别赋》。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

  1.南朝骈文的成熟发展过程。

  一。刘宋时期可视为南朝骈文正式形成的时期。此时骈文四特征都已具备。对偶,俪采百字之偶;用事,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辞藻,铺锦列锈错彩镂金;声律,别宫商识清浊。此期骈文优秀作者为颜延之、鲍照和范晔。

  二。齐梁以后,是南朝骈文的成熟期。骈文进入了俳偶精工、用事绵密、声律严整、辞藻丽靡的阶段。名篇如孔稚珪《北山移文》、吴均《与宋元思书》、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

  三。骈文至徐陵、庾信,达到高峰。此时属对更工,四、六隔句对也大幅增加。用事不仅绵密,且更妥帖自然。声律上不仅平仄相对,而且上下联相粘,多能做到全篇平仄谐调。辞藻上更是丽藻星铺,雕文锦缛,美不胜收。虞信入北后的《哀江南赋》在艺术形式上达到南朝骈文的巅峰,而且其故国乡关之思、身世之悲与兴亡之感都动人心魄。

  2.北朝散文

  理解:杨衍之《洛阳伽蓝记》。

  一、《洛阳伽蓝记》五卷,其内容有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政治大事、交通、市井、民俗、传说、异闻,以及人物传记。

  二、《洛阳伽蓝记》属历史笔记,也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三、《洛阳伽蓝记》主要是对佛寺的描写,还记载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还记载了不少志怪、佛教故事,而且保存了一些社会经济和文化史料。

  四、《洛旭伽蓝记》语言多整齐的句法,时有四六骈句,散句兼用,风格典丽清拔。代表着北朝文人风格特色,对后世散文、传记、小说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影响。

  简单运用:《水经注》散文特点。

《水经注》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学术著作。也是描绘山水风光的散文著作。《水经注》的山水散文兼有叙事文和山水文的综合特点,记叙真实、语言准确。此外,他还将评议、考证等夹于描写叙述中,使《水经注》具有征实考证的严谨风格。将学和识运用于山水描写中,是郦道元在散文上开拓的新领域。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1.志怪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一。鞭挞凶恶残暴势力,揭露官吏欺压百姓的罪行,表现百姓的反抗斗争;

  二。反映战乱动荡年代的灾难事件,人们的不幸遭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反映封建桎梏对自由婚姻的摧残,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四。赞扬不怕妖怪鬼魅勇敢斗争的精神;

  五。解释自然现象,表现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

  六。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总体上看,多数是短小故事,艺术表现上还比较幼稚,但有一些篇章已经在技巧上较为成熟。如《搜神记》,不仅有完整的结构,离奇的故事,浪漫的想象,注意人物刻画性格特点,题材处理突出主题,情节曲折,细节描写以及对话生动,而且文笔已趋于华丽,小说的艺术特点已趋向完善。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1.《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文中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表明他重视文学的态度和将文学独立出来的主张。

  一。《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

  二。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

  三。论文气即才性:把引入文论中。他以为作家的气质、个性可以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各有所长。

  四。论文体的区分:提出文本同末异之说。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2.《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此文用赋的形式较为细致地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文赋》中论文学创作的构思:

  一。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并描述了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这是《文赋》对我国文学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

  二。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他概括地提出创作过程的心态特点是内视和神思,这是他在文学理论上的重要建树之一。

  三。构思中的灵感:认为创作者灵感的潜意识表现为突发性和不受主观意志和人力支配的自动性。

  陆机论述了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灵感的心理特征,以及灵感的根源,特别注意并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他对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

 3.《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系统完整且结构严密的文学理论专著,在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全书着重探讨者有:总论,即全书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文体论,系统而周密地详论文体的分类;创作论,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与质的关系,以及写作技巧等;批评论,评论前代文风及作家成就,并探讨批评方法。

  一。总论:《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五篇是文之枢纽,也是全书的根本论点和论文的关键。《宗经》在全书的理论观点中最为重要。

  二。文体论:文体论二十篇,分为文、笔两部分。他为辨析文体分类:以文笔分类;以性质分体;不可分者别辟一类。

  三。创作论:创作论二十篇是全书的精华。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继承与创新;内容和形式;艺术构思;创作过程;文学风格及写作技巧。

  四。批评论:他提出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述了批评家的修养,批评家的态度,批评标准,为文学建立了批评方法论。

  4.《诗品》的文学批评成就。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其诗评主要目的是探讨作家与作品的流别,分其优劣,论述文学的进化现象,也论各家源出与得失,而且建立起历史法的批评。

  一。在文学理论上,钟嵘阐述了文学家环境与文学的关系。

  二。钟嵘将诗歌抒情意义的地位提到极高的程度。心物交感论,从社会生活领域去展开的论说是钟嵘提出和建立的。

  三。钟嵘还提出自然美说。提倡自然声律,保持诗歌的自然美。将写实的表现方法提到了重自然的审美趣味的高度。

  四。钟嵘又提出风力华采说即审美的具体标准。他要求诗歌当具备写实抒情,自然美,风骨,华美的特点。

五。从以上可见,钟嵘对五言诗进行专项研究,并别其来源,开了专体诗研究的先河。他建立起自己的诗歌批评理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1“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答:一、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胸怀开阔,气势壮大。宫廷诗人应制咏物时以颂美为主的写诗倾向,由他们转向了独抒怀抱的慷慨多气。

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短,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出流宕和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漏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第二章   盛唐诗歌

1.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答: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早年诗,颇多不遇之悲慨,都写得苍凉悲壮,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急于用世的雄心。他曾有多次边地和军中生活的真实体验,写出了一批优秀的边塞诗。如极负盛名的《艳歌行》,不仅内容丰富,极具现实性,而且感情激昂,慷慨悲壮,虽多用律句骈语,但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以纵横頓宕、气质沉雄和骨力浑厚取胜。他的那些书写个人生活体验的诗作,常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杂糅在一起,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仍是慷慨昂扬的,如《塞下曲》等,均不失慷慨悲凉、粗犷豪放。即使是他不擅长的绝句,如《别董大》等,也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高适诗以质实的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见长,气质沉雄,慷慨悲壮,粗犷豪放是其突出的风格特色。

  2.高适、岑参边塞诗在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高适、岑参并称的原因。

  答: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诗人热情地歌颂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描写神奇瑰丽,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原因:高、岑二人同是以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一样有入幕经历而且诗风相近,在杜甫的诗中首先将高、岑并称,后来严羽也将高、岑并称。

  

第三章  李白

  1.李白的思想性格特点。

  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他的思想抱负、生活情趣和性格气质,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

  一。在思想上,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李白把这三者结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导思想。

  二。任侠与求仙是其一生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他的侠胆、仙趣、狂饮极大地刺激着其个性中高傲狂放的因素,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和倨傲达观的性格。

  三。在李白的性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这正是他的自由性格的生发点。从自然与神仙中,他想得到一种使心境得以宁静和使自我得以充分提升的人生境界。

  2.李白乐府歌行的特点。

  一。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

  二。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三。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歌行的根本性改变。

  四。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比乐府高。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3.李白绝句的个性特色。

答:李白的近体诗以绝句的成就最高。

李白的五绝多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这主要体现在那些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笔的小诗中,如《独坐敬亭山》和拟乐府民歌《静夜思》等,体制短小,适于写一地景色,一时情调。李白能以简单的景物,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随口说出而情趣丛生,简练含蓄,自然天成。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他那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他那天真纯朴的童心,与自然山水冥合,触发新奇灵感,无论写景言情,无不蕴含飘逸潇洒的风神,形成清新俊逸的爽朗情韵。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无不兴到神会,一挥而就,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

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感情、洒脱的气质,全部反映于其中,充分显示出个性特色。

第四章   杜甫

    1.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艰难困苦,创作日趋成熟后,沉郁顿挫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一。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诗歌,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悲凉的气氛。如《登楼》,诗风沉郁。这种沉郁风格是时代心理在杜诗中的反映。

  二。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中年以后,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极有骨气的人,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回环往复,流露在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  

  

第五章  大历诗坛

  1.刘长卿的诗有什么风格特色:

  生不逢时的冷漠寂寞情调,在他的诗里反复出现,以至于诗歌意象的构成也带有某种类型化的倾向。

  喜吟秋风、夕阳,将人生失意融入黯淡萧瑟的诗歌意象中,尤显浓重深长。

  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描绘山水景物。

  五言诗写得好,自许五言长城。多数诗写得省净流畅,整散协调而节奏流畅,风格清冷淡远。

  2.大历十才子的艺术特色。

  一。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没有分明的强烈的个性表现,体裁、谋篇、遣词都偏重于工整精练,题材内容并无新意。

  二。受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整体上具有凄凉衰飒的风格。

  三。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如钱起《湘灵鼓瑟》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

  四。诗的境界流于浅近狭小。往往一、两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3.顾况诗和李益诗的风格特点。

  在过渡时期的大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人,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大。

  一。顾况继杜甫、元结之后,倡导风雅,强调诗歌应反映人民疾苦。主要体裁是古诗和乐府。诗风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藓山歌》;又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气的一面,如《悲歌》其二。他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坦易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承而变本加厉。

二。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他的边塞诗内容比较丰富,诗中不乏豪情壮志,如《塞下曲》,气概豪迈,明显带有盛唐余韵。但亦有不满战乱的哀怨伤感情绪,反映在其边塞诗中,形成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李益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如《从军北征》。在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可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

第六章  中唐诗歌

  1.白居易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

  讽喻诗的特点:反映国事民生,可发挥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

  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

  感伤诗的特点: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

  2.元镇和白居易诗的共同创作倾向。

   一。文学主张相同,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政治、民生,推动了讽喻诗的创作。如白居易的《轻肥》《卖炭翁》;元稹《上阳白发人》,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部分诗歌的题材、内容相近。如讽喻诗、艳情诗。

  三。艺术上都写实尚俗。

  3.韩愈在诗歌上的创新。

    一。追求非诗之诗。韩愈才气纵横,勇于创新。为避免诗歌因平易流于油滑一途,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其《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

  二。以丑为美,即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

  4.孟郊是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

  孟郊作诗尚奇峭,出自苦吟。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为成为苦吟诗人的代表。

  一。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如《叹命》。

  二。孟郊惯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描写对象。如《寒地百姓吟》。他的诗多表现其凄凉苦寒的贫困生活,诗境幽僻,风格峭硬,笼罩着一股透骨寒气。

  三。孟郊作诗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实践了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

  5.刘禹锡和柳宗元被贬后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特色。

  一。题材不同

  1.刘禹锡在贬谪期间创作了讽喻诗和感遇诗。讽喻诗采用《诗经》比兴体制,词旨隐晦而寓意深刻。感遇诗受阮籍咏怀诗影响,寄慨遥深而正气凛然。

  他受巴山楚水的民谣俚曲影响,创作出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

  2.柳宗元存诗主要作于贬谪期间,主要抒写被贬谪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忧愤深广。作者再次遭贬后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

  二。艺术特色不同

  1.刘禹锡的诗歌总的特色是比较明快,民歌体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近体则写得含蓄精练,风格刚健爽朗,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2.柳宗元的诗歌风格清冷峭拔,他的山水诗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平淡风格影响,但多了一层冷漠空寂,而且写得精刻孤峭。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1.李商隐无题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李商隐的无题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晚唐韩偓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在诗的风格上受到他的影响。唐宋婉约派词人、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都不断向他学习。

  李商隐表现感伤情调的诗歌,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较显著,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2.贾岛和姚合诗的苦吟与孟郊诗的苦吟其异同。

答:孟郊是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贾岛、姚合是晚唐苦吟诗人的代表。他们都是社会的不幸者,仕途不达,穷愁落魄,诗中多写个人的窘况,充满着患难感和忧郁感。在作诗态度上,他们都十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但诗中多凄清寒景,都追求奇险,刻意雕琢字句,诗风都趋于凄清奇僻,故苏轼有“郊寒岛瘦”之说,这是他们作为苦吟诗人的相同之处。

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个人经历及艺术情趣有别,故他们的“苦吟”也有明显的区别。从诗歌内容来说,其诗中多有仕途失意的悲愤,多患难感,多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并且孟郊的诗中还有一股侠气,表现他被愁苦压抑的狂放性格,以宣泄心中的积郁不平。在艺术表现上他更重主观感受,能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歌传统,光大“发奋抒情”的传统精神,实践“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

而生活于晚唐的贾岛和姚合,则基本上放弃了理想追求,消极避世、遁世的色彩更浓。虽有少数诗表现其激烈奋发的一面,但他们的诗多为寄赠惆怅制作,极少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诗的格局气度也更显狭窄,在这方面明显不如孟郊。而在艺术追求上,他们更有意追求幽僻清奇的风格,在一联、一句、甚至一字的推敲上争奇斗巧,更适合那些生活困顿、才气不大的中、小诗人的口味,代表着晚唐一种普遍的诗风,在特定的时期,其社会影响表较大,追随者也比较多。

  3.司空图诗论主要提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强调诗歌意境美。

  司空图以诗论著名,提出象外之象说,强调诗歌要有韵外之致,即神韵。认为诗歌创作应具有象外之象,第一个指诗中具体鲜明可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这种形象画面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不可置于眉睫之前。韵外之致是诗歌意境美的重要审美特征。

第八章  唐代散文

1.韩柳古文运动有哪些主要观点。

答:韩柳古文运动的主要观点有: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唯陈言之务去。

  一。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二。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的关系。

  1.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

  三。提出唯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的主张。

  四。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

  五。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2.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创新上有突出贡献。

  1.碑志。不少作品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如《柳子厚墓志铭》形象鲜明,感慨深长,很有感染力。

  2.赠序。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文体。如《送孟东野序》。

  3.杂文中的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尤为不拘一格。如《杂说四》。

  二。创作了一种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可以用各种体裁,在各种题目下,根据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思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如《进学解》《祭十二郎文》

  三。语言接近口语,通俗明白,能把口语、古语、僻语、奇语推敲改造成新的词语。如一些成语:不平则鸣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

  四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创作风格。韩愈巨大的独创性的标志就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它浩气磅礴,奇伟多变。

  3.柳宗元对文学散文的贡献。

  柳宗元文学散文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沉郁凝敛、冷峻峭拔,具有凄幽、愤激、冷峻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以及明显的讽谕性、象征性。

  贡献:

  在传记散文方面为普通百姓立传,从小人物身上挖掘出普通人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善良天性和聪明才智,为传记文学的画廊增添了小人物的光辉。

  在山水散文方面创造天人合一的意境,人与山水密不可分,风格冷峭,蕴涵理趣,开创了描写自然美的游记散文创作的新局面。

  

第九章  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1.唐传奇的发展经历过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作品。

  唐传奇的初兴期。

  从初唐的武德年间至大历末,为唐传奇的初兴期,即由六朝志怪小说演变为唐人传奇小说的过渡期。这一时期单篇的传奇文已出现。张鷟的《游仙窟》是唐代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带有骈体小说的鲜明特征。唐初传奇小说一开始就显示出风格的多样化。

  唐传奇的繁荣期。

  从元和年间开始到大和初是唐传奇的繁荣期,集中涌现了唐代最优秀的传奇小说,产生许多传奇大家,题材更加广泛,尤以爱情题材的作品最为突出。无论主题和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湛和风格的多样化,都大大超过以往。元稹《莺莺传》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的爱情小说。蒋防《霍小玉》是一部爱情悲剧,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沈既济的《枕中记》也是唐传奇中的名篇。

  唐传奇的衰落期。

  从晚唐到五代,是唐传奇的衰落期。出现了较多的传奇集,里面的作品大多篇幅短小,内容单薄。传奇作家普遍显得才力不济。晚唐游侠小说崛起,如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是晚唐游侠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2.变文。

  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后来为佛教俗讲所借用。变文,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但当变文成了一个专称后,便不限定是敷演佛经故事的了。

  3.俗讲。

  俗讲,可称为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不外宣传佛教教义。它是解释佛教经典的,将艰深而不为俗人所懂得的经文,加以通俗的演释后,变得使人人都能明白知晓。

  

第十章  唐五代词

  1.敦煌曲子词与早期文人词的区别。

  敦煌曲子词语言俚俗质朴,保持着词初起时的原始状态,即体制的不稳定性

  早期文人词尚在尝试阶段,文人多以写诗的手法作词,大多仍带有绝句风格,较少在艺术上适应词调的特点。诗词界限不分明,多体制短小之作。

  2.温庭范和韦庄词在艺术表现手法、艺术特点上的异同。

  相同:

  一。都以词名世,并称温韦

  二。两人词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的《菩萨蛮》、韦庄的《思帝乡》。

  三。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

  相异:

  一。主导风格不同。

  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注重藻饰,以浓艳见长。

  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和提高,多兴会酣畅之作,以疏淡为美。

  二。词风不同。

  温庭筠: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适于花间酒下歌咏的香软词境,具有悦目乐耳、应歌娱人的价值。是花间派鼻祖。

  韦庄: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直接抒写情怀意绪,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成为南唐词的先导。

  三。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温庭筠:用虚实相衬的艺术手法,把难言的心绪转换成可感的优美物象。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注重文辞声律的华美精工。

  韦庄:以疏淡为美,写词抒情为主,直述胸臆,风格趋向清丽。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中国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之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基本常识
中国历代文人名家简介
文学常识基本知识的简单梳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