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美术馆国画大师艺术珍品之六
徂兮徕猗欢迎您
山水
刘子久 1941
纸本设色
90×45c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此图山峦奇崛,群峰林立,山坳处屋宇数间,内有二人对坐弈棋,描绘了方外高士隐逸悠闲的生活场景。为烘托这个气氛,画家对周围的自然景物及位置、形状均做了精心布置和刻画。屋前坡石层叠,长松成林,溪水潺潺,坡后山峰拔起,主峰右边,幽壑烟霭,朦胧中复见远峰数座。正是在这又高又深又远的层次和气势之中,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特有的传统精神和人文情怀。
黄山朝雾
卢振寰 1957
绢本设色
130×68.5cm
中国美术馆藏
黄山山势巍峨,云烟氤氲,雾气迷漫,变幻无定,林海滔滔,因而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之说。《黄山朝雾》刻画了清晨的黄山,云雾初现,雾霭翻腾,整个黄山笼罩在晨曦的光辉之下,别有一番韵致,近处见巉岩峻险,危石突兀,两棵古松虬曲挺拔,树干粗壮,松针苍密,饱经沧桑,历经风雨,仍愈老弥坚,充满勃勃生机。远处山谷,墨色处理减弱,以突出雾气下黄吐,的整体风貌,进而强调画家所要表现的山之雄秀,以及黄山在特定时辰迷人的景色。
圭冈朝雾
卢振寰 1959
纸本设色
132×66cm
广州美术馆藏
卢振衰(1889~1 979),笔名浮山老人。广东省博罗人。原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卢振寰特别善于描绘晨曦雾影下的山川体貌。画家每次出去写生,登临胜境,必晨起观雾,以了解大自然云烟变幻之趣,从而涤荡心胸,开阔视野。《圭冈朝雾》画茫茫大山,云气飘飘,忽隐忽现,乃奇山异水之境。通幅气势雄迈,一览无遗,云雾遮挡的沟谷深不可测,直显天机。一条溪流至谷中泻出,更使水天一色,别有洞天。山上一处胜境微露其貌,不可端倪,登山之道被重重翠屏掩于其下,更使人有郁郁苍苍之感,这绝非运作指掌可描画,而是心画也。
拟巨然笔意
汪铎 1953
纸本设色
104×52cm
朵云轩藏
汪铎(1889~1969),字声远,号北野山樵,别署浙江渔父,安徽歙县人。自幼嗜画,后与黄宾虹交游,画益进。曾历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华东艺专教授。所画山水、人物、花卉俱工。绘有《历朝名人画法津梁》八册行世。
画家虽题为拟巨然笔意,但并不是机械地临摹照搬,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的变通之作,用古人笔法,写眼前丘壑,抒写自我的艺术意趣。此画山形质朴、,山头不作奇峭之状,而是描绘江南石质土的园峦丘岭。画家以披麻皴拖出山脉走势,转折处笔与笔略为交织,以表现山的阴阳凹凸形态,显得秀逸明活;之后再对山峦加以淡墨渲染,并点上疏密错落的苔点,以概括近处的丛草和远处的丛树,表现出山间秋天的宁静气氛。
新安山庄
沈迈士 1986
纸本设色
82×50.5cm
上海美术馆藏
沈迈士(1891~1986),浙江吴兴人。上海震旦大学毕业,后于北京大学教授法语。50年代以后,曾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中国画及书法,尤以指画山水、花鸟见长,亦善文物鉴定。
画家充分发挥了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长处,以鸟瞰法将众多景物统摄在一个画幅中。画面开境大,景物繁多,气势恢宏。着力描绘了依山傍水的山庄,逶迤而上的小径,琤瑽而下的山泉,浓荫袭人的苍松,巍峨秀拔的峰峦,表达出一种悠远宁谧的意境。在布局上,注重隐现、对比的手法,如山脚与山上树木、房舍大小对比,道路、山泉的曲折隐现。在用笔上,以焦墨为主,笔力苍劲,自然率意,浑然一体。
新安江上游写生
沈迈士 纸本设色
60×35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此幅画分为五大块,构图以云雾及江流的S型为轴体,将五部分贯穿联结起来。前景一巨石突兀,横亘画幅中间,上置树木成林。靠右上角是峭拔山峰,左中部则是一平滩,住有人家,平坡之后峰峦耸立,群峰上依次架有电线铁塔,此四部分大部用赭石着色,而远景山峦则以石青渲染,峰顶用淡墨扫出。江水帆影点点,竹排只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此图为画家重视师法自然的写生之作。
九月桐江桕子红
贺天健 1955
纸本设色
108×104.5cm
中国美术馆藏
贺天健(1891~1977),字健叟,别号纫香居士,斋名开天天楼,江苏省无锡市人。1912年入民国大学学画。曾任无锡、南京艺专和上海美专教师,主编《画学月刊》、《国画月刊》。从1950年起,历,任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并被聘为丹麦康纳画会套员。著作有《学画山水过程自述》、《中国山水画的皴法美》等。
贺天健精研山水画,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出入传统画法,颇得“来人格律,元人笔意”,而能自创新境。此图画桐江岸边秋天桕子红遍山川的情景,表现桐江千帆竞技、百舸争流的繁荣运输场面。背景馒头状山峦有南派山水遗韵,在不经意间偶露天真之趣。近景桕子林满山遍野,与漫漫雾气交融,使水面、岸边难以明分,一派浩莽之气油然而生。近处拱桥有人打伞缓行,不仅增加了生活气息,也可知此画是描写雨中胜景。此图皴法、染法、点法、构图都有新意,予人以秋高气爽,山林尽染,仰俯天地入胸怀之感。
莲花峰
贺天健 1956
纸本设色
46×72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图中群山绵亘,郁郁盘盘,奇峰、幽谷相互穿插,五座主峰如莲花盛开在观者面前。峰顶松林掩映,云雾弥漫在峰峦之间,一条石径直通山里,遂有观山、听松、对话、登坡等人物活动,这一切与奇伟、险峻、清远、空灵的境界融合在一起。山崖土坡以斧劈为,主,参以流畅多变的披麻皴,山体根据山石脉络起伏,用笔以顿挫,缓急、虚实、轻重顺势而成,苍劲浑厚,氤氲润滋,清新超逸,工整中见灵变,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设色以石绿、石青、赭石为主,皆依山石、坡岸、林木的质感、距离及表现需要而分别处理。
朱砂峰东望
贺天健 1956
纸本水墨
109.4×107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贺天健的山水画重视师法自然,善于将传统笔墨与生活感受融会于一,从本图题款即可知作品源于画家东望朱砂峰的实景体验。图中以淡墨晕染远处起伏连绵的山峦,以烘托近景山岩之突兀高耸;近景山岩林木用笔法度谨严而不失于板滞,皴染有序而末失于,丰富和变化,在提炼加工中凸现了主峰的伟岸高旷,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整幅作品气壮势强,源于自然而末被自然所囿,其构图、气象、笔墨:造型无不体现出画家对“宋人格律,元人笔意”的融合追求,以及“师法五代两宋山水画法度与精神”的山水画创作主张。
为祖国寻找资源
刘子久 1956
纸本设色
82.3×150.9cm
中国美术馆藏
刘子久(1891~1975),原名刘光城,号饮湖,天津市人。初学测量,继嗜国画。1920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学山水、花卉。1927年参加湖社画会,任导师。1937年以来任天津市美术馆秘书,创办国画研究班,从事国画创作和教学20余年。曾任天津市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为祖国寻找资源》是一幅以传统山水笔法表现现实生活的代表作品。此画为大景构图,山峦连绵不绝,气势恢宏,横向的崎崛蜿蜒,纵深的层层叠叠,表现了我国地质队员在艰苦危险条件下为祖国寻找资源的感人事迹。全画体势错综,境界壮阔,一队身背机械工具的地质队员正随山脊羊肠小道奋力攀行,点出主题。画家用笔古朴刚健,以浓墨勾石骨,多取棱角之势,以淡墨作点皴、短线皴,布满岩壑。山头用浓墨、焦墨密点树林。对近景山石林木,加强黑白反差,用墨凝重,远景则轻擦淡染,雾气笼罩。成功地运用墨色的丰富层次变化,铸成气韵磅礴之势。此幅作品在当时对于推动山水画的古为今用起了表率作用。
松下鸣琴
贺天健 1942
纸本设色
141×70cm
此图取青绿山水之法,但画面充满了滋润松秀的气息。飞瀑切出峰顶直泻而下.呈“之”形蜿蜒缓缓流淌。近处山坡空地开阔,高松数株植根其上,两位高士相对而坐.如伯牙与子期之约。松树表现非常独特.六株大松欹斜有致,分别顺势向左依次下倾,富有节奏感。松针勾画精细,密集紧凑,松干的阴阳面分别用浓淡两种墨色勾出轮廓,并施苔点加以烘托。白云不仅拉大画面空间距离,并且使画中多了几分仙气,使鸣琴处于理想的环境中。
秋林隅语
贺天健 1939
纸本设色
111×61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图中峰峦耸立,以山势横竖正斜施以长披麻皴,颇具形式感,层次繁复而不乱,墨中见笔。山顶又染又点绘成,轻墨浅色,给人以晓烟晨露的清凉感,而近景岸坡上有杂树数丛,叶已转红,点出秋天题旨。画家多用介字点、小混点画树叶,有聚有散,乱而不乱。图中山脚溪畔,陂岸散石,均不敷青绿,全用墨赭、墨青绘成,起到加重分量压住全图的作用。
波撼岳阳城
秦仲文 1959
纸本设色
132×71cm
北京画院藏
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秦仲文曾反复认真地研究过古代绘画,尤其是1920年进入金城创办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后,金城收藏的名画、古物等使他得益匪浅。长时间的观赏、研摹奠定了他坚实的传统绘画功底,使之逐步成为一位具有深厚功力的国画家。秦仲文不但善画山水,还谙熟诗词,长于书法,写过史论著述,他对传统中国文化艺术的理解可以说是深入而贯通的。这幅设色山水,远处烟波浩淼,层涛叠起,在孤帆片影、山坳人家和岳阳名楼的映衬下,更显气势不凡,将唐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宏阔境界表现得分外真切。
溪山高隐
陶冷月 1943
纸本设色
138×34cm
家属藏
《溪山高隐》图以精湛的表现技法再现了春光明媚的景色。此图笔力圆润,设色明丽,青绿之中间有浅绛,有一种空旷静寂之气。画面群峰青秀、山势峻拔,间以流动的白云,使群山妍秀而不妖媚。大块留白的湖面与繁密的山石、树木形成对比,扩展了画面辽阔纵深之感。画家描绘出近景的柏树怪石、茅亭水榭以及其中的迁客骚人,他们或聚饮闲吟、或共赏奇文;远处连山绝壑,长林古木,表现出了幽雅寂静的自然景色,使观者感觉到在清爽的笔墨中透出诗一般的意境。
西岳华山诗意
吴琴木 1948
纸本设色
30×124cm
中国美术馆藏
吴琴木(1894~1953),名桐,号琴木,冷枫居士,浙江震泽人。后定居江苏常熟,以卖画为生。师从樊少云,擅山水画,画风近“四王”而趋于甜柔。
西岳华山诗意(局部)
吴琴木 1948
纸本设色
30×124cm
中国美术馆藏
吴琴木山水境界宏阔,场面巨大,往往一图能展现百里气势,勾建出理想中的人文情怀。自古华山一条道,华山以险峻著称于世,此图以林文忠游华山诗意为题,谱写了一篇壮丽的华山乐章。高崖之上有两人正抬手眺望,欣赏着华山美景,重山巨嶂,起伏跌宕,峰峦耸翠,逶迤崚嶒;云蒸霞蔚,飘浮无常;苍松翠柏,古木杂松,纵横交错,掩映多姿。此图采用散点透视,把景物分成多个视点、多角度、多层面,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拉开了画面的层次空间感,不显雷同,又丰富和开阔了画面。全画用笔精细周到,敷色雅致,突出了华山奇险雄峻,壮丽多姿的形态。
雪中访友图
溥心畬
纸本水墨
109.5×57.5cm
中国美术馆藏
溥心畬(1896~1963),名儒,字心畬,别号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之孙。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于青岛威廉帝国研修院修西洋文学史。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抗日战争期间,靠卖书画为生。1949年去台北,曾任教于台北国立师范大学。
溥心畬得传统正脉,受马远、夏圭的影响较深。他在传统山水画法度严谨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创造出新,开创自家风范。溥心畬的清朝皇室后裔的特殊身份使他悟到荣华富贵之后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因而他在画中营造的空灵超逸的境界令人叹服。《雪中访友图》茂密的松林生于冈峦之上,路径隐于林壑之中,曲折流淌的溪水将观者的目光引向画面的深处,深山幽僻处两位逸士和一抱琴童子踏雪前往山中访友。全画用笔精细周到,敷色淡雅,突出表现了山中雪后的宁静与秀美,表达了画家对淡泊生活的向往。
乌江天险
秦仲文 1961
纸本设色
103×35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秦仲文(1896~1974),名裕,河北省遵化县人。1915年前后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参加蔡元培校长主办的中国画法研究会,得到了名家的指教。1920年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擅山水,兼墨竹,亦精书法。曾任教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京华美术学院、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 949年后任北京画院画师及院委,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作有《中国绘画史》。
秦仲文早年精研古法,50岁后从传统出发,融入写生,突破古人窠臼,画风骤变,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到60年代初期,他的山水画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秦仲文以北方人的豪爽气概驾驭南派山水画的表现手法,用笔坚挺有力,在咫尺画幅之间表现出阔大雄浑的气魄。这幅《乌江天险》为秦仲文耳顺之作。气势宏大,水墨纷披,两岸山崖怪石嶙峋,怒江穿峡,惊云飞动,读来只觉险境横生,气象万千。
流水有妙响
钱瘦铁 1962
纸本水墨
63×96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钱瘦铁(1896~1968),名崖,字叔崖,江苏省无锡人。擅山水、花卉、蔬果。被誉为“江南三铁”之一。
钱瘦铁的山水画主要出自黄山派,重点宗法石涛,所作笔墨苍润,画风朴拙,气势雄浑,境界深远。《流水有妙响》用浓淡有变化的线条勾写山石,墨气淋漓,层次丰富。笔和墨偏于柔性,浑然一体,表现出氤氲缥缈的气氛。图的两边山石峭立,山泉飞动,天籁般的寂静中愈显出山泉流淌的妙响,观者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仙境之中。作品浑朴清穆,其中既浸润着画家斋心养境时的妙悟,又渗透了他的蒙养之功。
新蜀道
钱瘦铁 1964
纸本水墨
30×34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钱瘦铁多次入蜀,游三峡,上青城,过秦岭,将中华壮丽山河尽数摄入笔端,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意趣。蜀中历来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叹,铁瘦铁的《新蜀道》有意打破旧说,从反面立意,表现出新制度下险径变通途的壮阔场面。此图章法奇崛,远山回环重叠,峭拔摩天,铁路线如长蛇蜿蜒,在群山中穿行而过。左侧峡间帆影闪动,与右侧景象相映成趣。画中突出传统水墨山水的形式,而反映现代题材,虽有一定难度,但险处求工,难中见巧,表现了一个现代画家丰富的才识和过人的胆量。
黄山一线天奇观
刘海粟 1976
纸本设色
69.3×134.1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刘海粟(1896~1994),字秀芳,号海翁,别署静远老人、存天阁主,堂号存天阁、艺海堂,江苏省常州人。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长期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曾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画家创作的泼彩山水画,是在精研传统山水技法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出新,并融入西画技法,从而取得雄视古今、独步匹罕的丰硕成果。此幅作品构图雄奇,大开大合,用笔劲健,潇洒纵逸,功力深厚。画面浮云流动,云海迷漫,色彩绚丽,亦绮亦庄并把西画的光感、透视及色彩诸法糅入画幅之中,笔与腕合,古翥今翔,挥毫端之郁勃,接烟树之渺茫。作品豪放中见精微,为画家成熟作品之一。
黄山白龙桥
刘海粟 1979
纸本设色
137×68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此图云山以泼墨为之,只有树木、小桥与流水略加勾勒。大片的抽象墨彩不见笔痕,流动变幻的墨色引起观者无穷的想像和幻感。似山林、云雾,欲晴欲雨,变化莫测;又如某种梦境、心境,是情感的宣泄,是心像的表达。它离具象远了,而更趋于抽象化的效果。
泼彩黄山石笋矼
刘海粟 1983
纸本设色
97.5×52.3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此作勾勒加泼彩,笔畅彩酣,挥洒任情。画家以超然于物外的自由心态,无所拘束地表现对自然的感悟或印象,没有过多的繁复刻画雕凿,一切随机生发,自然天成,妙趣横生。画面笔墨景致奇幽酣畅,古艳壮美,气势雄伟,浑融一体再现观者眼前。
洞庭秋月
陶冷月 1942
纸本设色
97×34cm
家属藏
陶冷月(1895~1985),原名善镛,字咏韶,号镛、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江苏苏州人。二三十年代曾任长沙雅礼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暨南大学艺术系主任、河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四川大学教授。与谢公展、吕风子等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后定居上海,以卖画为生。1949年后在中学任教。曾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擅长山水、花鸟,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
《洞庭秋月》是陶冷月的代表作,他对云水月夜的描绘技法是前无古人的。在这幅作品中,陶冷月完美地把传统山水画技法与西洋绘画的技法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具有中国味的优美意境,令人赞叹不已。作品近景山石与树丛的画法充分体现了陶冷月深厚的传统功力,远山和云的处理吸收了西画的表现技巧,浩淼的湖水中折射出银色的月光是画家的首创,中西绘画融和得如此和谐,展现了陶冷月的审美追求。作品中表现出的革新、大众化精神以及对西方绘画的合理吸收,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谢谢您的观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国画2
国画百年山水篇《三》
夜色墨章,共美其香——宗其香诞辰一百周年绘画作品欣赏
崔振宽画集丨水墨卷(一)
【艺界动态】“心怀象外”罗素民中国画展
​苍润——温骧艺术精品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