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即改之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对侍臣们说:“臣子对帝王,常常只顺从他的旨意,用好听的话来博得他的欢心。但现在我要听听自己的过失,你们尽管坦率地指出来吧。”散骑常侍刘洎说:“陛下每次和大臣们共商国事,或看奏疏,如果发现他们的意见不合己意,就面露责备的神情,结果提意见的大臣无不面带惭色退朝。臣认为,这样恐怕不是鼓励大臣们提意见的态度。”唐太宗说:“对此,我也很后悔,我会马上改正这个毛病。”
这是唐人吴兢《贞观政要·卷六·论悔过》中记载的一件事。作为皇帝的唐太宗,对于臣子们一味顺从皇帝们的想法,想方设法讨得其欢心的做法,无疑十分反感,因为他深深知道这样做可能产生的危害。所以,他让他的臣子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身为他的顾问官的散骑常侍的刘洎,真的非常直率、毫无不客气地指出了他的问题。
像刘洎这样,紧接着唐太宗的话,指出其“言”与“行”之间的矛盾的臣子,恐怕也只有在唐朝,在唐太宗的贞观年间方才有可能出现。因为对于更多的封建帝王来说,他们让人大胆进谏,指出自己的存在问题与不足,几乎都是做做样子而已——即为了显示自己的心胸与气度而已,而绝非真的希望听到臣子们的批评意见;也可以说,他们未必会真的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百姓的幸福可以牺牲自己的英明与伟大的形象。所以,一般而言,如果做臣子的足够机灵,那么,就应该借机高歌一曲夸赞皇上,而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近乎走顶水般的立马就把他的问题摆上桌面。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与他的臣子更多的情况下是推心置腹而绝少虚与委蛇——我们看到的是,几乎从他登基之日起,无论是谁向他提出“宝贵意见”,他几乎都能虚心接受;也不仅是虚心接受,而且进谏者可以获得他的丝绸一类的物质奖励,有的甚至可以越级提拔。也正因为这个,所以,他的身边围绕了以魏征为代表的一众忠臣也是谏臣。而他这样做的结果则是,他在绝大多数重大决策上,很少犯错,因此,“贞观之治”才会在他的治下出现,大唐王朝因此走向了繁荣与昌盛。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这样的“察纳雅言”胸怀和“当即改之”的勇气是皇帝,真的是太少了。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做皇帝的往往是用圆睁双眼怒气冲中回应臣子的进谏,让后者从此噤若寒蝉、不敢讲话;做臣子的则因为太过喜欢与善于“揣摩圣意”了,竭尽阿谀谄媚之能事。因此,他们从不会把皇帝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类的勉励当真,而总是竭力通过顺着旗杆往上爬,高唱赞歌的方式,作为回应。这样做的结果会是什么,我们又不难想象:长此以往,帝王之人身上的毛病因为叠加效应会不断加重,最后要了皇帝的命,也要了朝廷的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文研读 6
君臣之“谏”,不过是权力的游戏
贞观之治4太宗纳谏
李世民:任贤、纳谏与以史为鉴
绍兴大街上的大自鸣钟
《贞观政要》原文及译文(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