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督到“清教”---从耶路撒冷到北美大陆的行程

 当年第一批远渡重洋到达北美大陆的英格兰移民,他们信仰的基督教是几经变异后的“清教”,也就是当时“加尔文宗”的一个新宗派----清教。作为“清教”在当时是最前卫的宗派,但是,在北美这片刚刚被开发的处女地上还是有些“水土不服”,急需新的宗教思想“武装”,以成为改革的强大动力。

 为了解或把握这批英格兰移民的宗教信仰,并且信仰怎样与启蒙、实用主义哲学有机的组合性建构,我们还是回过头来,把目光回溯到更遥远的基督教历史-----它的源头处、犹太教。

犹太人即“希伯来人”---直译为“从河那边过来的人”,这河就是当今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移民到今天是“巴勒斯坦”伽南地,就是当时犹太人想象的“流着奶和蜜”的幸福乐园。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越是对幸福充满着丰富想象的人或者民族,很可能曾遭受着或者正在遭受着难以承受的苦难。犹太民族就是一个苦难民族,从公元前14世纪来到这块“伽南地”就一直遭受着驱赶、流放、镇压、屠戮的悲惨命运。多次反抗均遭失败。对这类情形马克思判断说:总是在苦难中盼望救世主的来临.......。

公元前5世纪开始,犹太人之间流传着:上帝即将委派一位复国救世主“耶赛亚”降临人间拯救这个不幸的民族,但是400年过去了,这个耶赛亚没有出现。

到了公元一世纪,犹太教的一个支派中出现了一个名叫耶稣的人,却被周围的人当作预言中“耶赛亚”,但当时犹太教中上层知识分子法利赛人却不予承认,就向当时罗马帝国派驻叙利亚行省的彼拉多告发耶稣蛊惑犹太人谋反,彼拉多将耶稣逮捕,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基督教对此解释为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 根据基督教新约的记载,依据门徒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基督教。

以后的发展过程粗线条叙述:

基督教从起点到313年古罗马皇帝颁布“米兰敕令”的300多年间一直处在被镇压屠杀的境地,直到颁发此“敕令”,基督教才有了合法地位。

从元年起点到1000年之间,属于他的早期,其思想文化特点以4世纪的奥古斯丁创造的“上帝创世”(道成肉身)、人类远罪、灵魂拯救”三大要点构成基督教教义主要内容;中期是从主教安瑟伦“上帝本体论证明”为开端,主要以托马斯.阿奎那对上帝的“五路证明”从逻辑论证上上帝存在的合理性、不可置疑性,其思想文化特征属于“经院哲学”;后期主要是以基督教内部“唯名论与唯实论”论争为特征,此时已经走在下坡路上,紧接着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到来。

    还处在经院哲学阶段的1054年,督教发生第一次大分裂,正式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东部自称正教(东正教),是正统的宗教;西部自称公教(天主教),是普遍的宗教。双方各选领袖,教义也彼此不同。

   十六世纪,路德等不满意天主教的教义和管理,创立了新教(在中国也称为基督教),这是基督教(天主教)的又一次分裂。这是基督教走向世俗化最重要一步;

紧接着在瑞士日内瓦出现了加尔文教。由于加尔文教育英国“安立甘教”也称为“圣公会”有着直接渊源关系,有必要多说几句。

  欧洲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出了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第一支就是上面提到的天主教“路德宗”;第二支是英国的“圣公会”;这第三支就是加尔文教,也叫“归正宗”或“改革宗”。

马克斯.韦伯写的那本《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他讲的新教伦理就是加尔文教的“新教伦理”,其中的宗教思想内容与后来英国的圣公会、新教有一些相似之处。下面简要介绍这种宗教思想。

加尔文也像马丁路德一样,一个人的灵魂得救,不但在于信仰,还不惜有“善功”。但善功不是去购买赎罪券、参加十字军东征或者捐献财产给教会等虚假行为,而是指勤奋工作和简朴节约。因为,上帝派你到世界上来,不是让你游手好闲、托钵行乞,而是让你好好的去建设这个世界,以增加上帝在世间的荣耀。你把这个世界建设的越好,就越说明你忠实履行了上帝派你来的职责。但还要记住:你创造财富不是为了个人消费,不是你个人大肆挥霍,而是要你发财致富,资本增值、放高利贷等等。你看这个加尔文教几乎就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他的这个宗教思想在以上三派中影响最大,是最极端的一支清教徒,这种以勤劳节俭的生活态度和要求清除英国教会中的天主教成分而闻名于世,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当这批清教徒从英国移民到北美大陆后深刻影响和推动了美国人的思想精神,自从第一批在欧洲大陆遭受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在北美登陆以后,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为止,美国文化的主流精神就是清教思想文化精神。关于这种严苛刻板的清教精神,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和那本著名的《飘》(也译《乱世佳人》)中可见一斑。

    这个由加尔文教到英国清教所表达的思想文化,意义极其重大,这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上宗教思想文化的产物,对此,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说:

    加尔文的信条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他的先定学说,就是下面这一事实在宗教上的反映:在商业竞争的世界中,成功或失败不取决于个人的活动或才智,而取决于不受他支配的情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或行动,而是未知的至高的经济力量的摆布。”

加尔文教派主张发财致富,支持商业和高利贷,崇尚节俭、主张克制欲望,鼓励积累资金。据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上帝,为了灵魂的得救。这是当时工业和商业资产阶级借上帝之口发出的经济革命性宣言。同时,这个教派改革教会组织,由教徒选举长老和牧师,共同管理教会;各地教会成立联谊会,领导教务,使教会组织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加尔文教义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加尔文教义传对当时英格兰影响最大,成为英国清教徒的宗教信条。有关当时英国的宗教改革还是要说几句,因为这不但直接关涉到第一批到北美大陆移民的清教思想文化来源,而且还是因宗教改革导致的“圈地运动”出现了的失去财产的农民成为主要的移民成分。

英国的宗教改革是由16世纪的一位国王亨利八世发起的。最早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有想到宗教改革,但是有一件事将他惹火了,他想离婚,但罗马天主教皇不让他离婚,因为天主教徒是不能离婚的,所以他索性反目相向,罗马天主教皇就马上说我要革除你的教籍,革除教籍是中世纪最大的惩罚,砍头都不要紧,但是革除教籍就完了,因为砍头还有下一辈子,但是革除教籍永世不能上天堂,所以当时革除教籍更厉害。亨利八世当时仗着人民支持他,因为英国人民比较认同,公然就宣布罗马天主教皇是基督的敌人,然后他就开始搞宗教改革。但是他的宗教改革并没有像马丁。路德从教义方面、思想方面改变,他主要是改变组织。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两个最主要的后果,一个是在1534年要求英国国会,授权英国国会,通过了一个法案,这个法案叫《自尊法案》,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宣布英格兰的国王,那个时候英格兰和苏格兰还没有合并,他宣布英格兰的国王就是英国最高的宗教领袖,这样一来就把王权和教权统一起来。既然英格兰的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从此以后英国的基督徒就不用听命于罗马天主教皇,只要听命英格兰国王就行了。这个意义当时很重大,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教皇现在已经管不着英格兰的国王了,我国王可以跟你教皇平起平坐,我刚才说了中世纪教皇是高高高于国王的,而且是君权神授,神的代表当然是教会了。这个变革使得英国的国王可以心无旁物、无所顾忌的来发展自己的国力,不用再被罗马教会制肘。

    英格兰宗教改革第二个措施是什么呢?我刚才说了就是剥夺教会的财产,教产还俗,亨利八世既然已经跟罗马天主教闹翻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英国所有修道院的教产全部没收。过去在各个国家里,教会、修道院是直接对罗马教皇负责的,世俗的王权管不了他们,他是国中之国,从来不向世俗王权纳税,教会财产是不纳税的,过去天主教的财产绝对不向国王纳税的。我当时说的,天主教当时的那些修道院和教会又是当时欧洲最大的财主、庄园主,控制了最多的经济资源,而中世纪主要的经济资源就是土地,所以他成为最大的财主、地主,控制了最大的经济资源,因此他是最有钱的。

亨利八世现在索性将他的教产没收,很廉价的价格卖给当地的一些地主、一些农民,当然还是要收一点钱,充到国库。这一批人从教产还俗的过程中发了大财,用很低廉的价格购买了土地,然后开始养羊,然后开始兼并公用地,养羊之后就开始剪羊毛,然后开始发展纺织业。大家知道资本主义最初在英国崛起就是纺织业,叫“羊吃人运动”,我们叫原始积累。最早搞原始积累的人,就是通过英国宗教改革从教会教产还俗得到了好处的一批人,所以后来天主教想复辟,那一批人坚决不答应,为什么?因为涉及到利益,天主教一复辟教产又得给修道院,又得从他们手里剥夺过去,他们因为利益关系坚决不答应,这一批新型最早的资产阶级成为英国宗教改革的中坚。

在圈地运动过程受害最大的就是因圈地而破产的农民,他们失去了土地生存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开始时是流浪或者到国内其他地区谋生。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200多年里,英国圈地运动受到 法律 的限制,规模不大,失地农民的问题还没有严重到威胁旧国民经济体制存在的地步,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禁止他们到处流浪,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如1531年法令和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为止,然后遣返原籍。

如此,生存还是难以继续,于是就开始了自发的向北美大陆的移民。在开始的这些移民中大部分是信奉加尔文教的清教徒,他们就是带着这样的宗教信仰踏上了北美这块陌生大地。但是,他们不久发现:即便是带来了加尔文教义中“勤奋节俭”为上帝尽义务,也不能解决面临的极其恶劣的困境:如果只是汗流满面也难以糊口,如果上帝不帮助他如何生存下去?于是,加尔文教义中关于上帝对信徒的权利与义务相分离,也就是上帝只享受权利、信徒只承担义务的单一“恩典之约”,就面临失效的危机。

当时这些移民的清教徒中,出现了一些清教“互约论”者,他们是这样对传统加尔文教修正的:

既然把上帝的选择建立在恩典之约的基础上,自觉承担义务的契约关系。根据恩典之约,只要信徒信守诺言,坚持信仰,上帝将赐予我们幸福。既然如此,上帝用立约的方式拯救我们,那么在约定范围内,上帝必须承担一定义务此能保证履行的约定。尽管上帝至高无上,但是他还是给了立约者不可侵犯的享受权利的机会,一切要有约可依,履约必严,上帝也不能例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

如此一修改,加尔文教中那个不履行约定的上帝,就变成了与信徒互动、并为信徒服务的“劳动者”。按照这种“互约论”,被革新后的清教不仅体现了对上帝进一步信仰的理由,并且还能够监督上帝是否参与与信徒的互动和履行契约。这个被改革的清教更加得到中产阶级和商界普遍欢迎。

   当时北美大陆移民中的清教是基督教最具革命性的形态,它把上帝还原为一个在市场批发利益的大财团,民众必须衷心拥戴他、信仰它,但他也承担着为民造福、履行契约的义务。于是这个上帝就更具有世俗人情味。他彻底解构了上帝高居天国、俯视宇宙、发号施令,而是一起参与对人间世俗幸福生活的构造。有学者认为,这是美国清教世俗化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一个环节,非常正确。这就是西方宗教思想文化过程“祛魅”革命,神圣不在天国,就在人间的革命性创造。没什么美国人有着蔑视特权、反对崇拜权威,而尊重个体、敬畏生命的优秀传统?这一些都是从“清教互约论”所派生出的伟大价值,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正好相反。

美国清教的世俗化过程,又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启蒙、后来的实用主义哲学相交融。请看杰佛逊这位美国革命先驱那些至今放射着光辉的句子:

“我向上帝宣誓:我憎恨和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人类心灵的专政!”

“上帝给予我们生命的同时也给我们自由,权力之手可以把他们毁灭,但不能把两者分开”。

“诚实,是人类智慧巨著的第一篇章,它应当成为我国这个国家第一性格”。

“我从来不会因为政治上、宗教上、哲学上的意见分歧而抛弃任何一位朋友”。

“当你在秘密地做着一些事情的时候,你应当问一问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是否也可以在公共场合里毫无愧色地做”。

以上几段看上去好像是政治格言,其实,仍是以清教思想文化把政治架构锻铸。他们从西欧从移植、改造的宗教---政治思想文化,极大加速了这个国家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当然只有这两者还不够,还必须有一种哲学给予充分的提纯、发酵酿成最浓醇的美酒,这就是经过200年的酿制,终于在19世纪末期由皮尔斯创造出了“哲学实用主义”这种光辉灿烂的当代哲学文化,这是哲学史、思想史上伟大事件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和后果
读书随笔:天国之门(5-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07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一百零五:当代新教的主流宗派1
加尔文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喵群-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有关欧洲近世文化转型问题的探讨-2016080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