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促进深度学习?


本文约3000字,阅读需8分钟

01

什么是思维可视化?

怎么样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就是让思维看得见。思维本身是无法可视的,一定要借助于思维工具,让隐藏的思维呈现出来。

因此,思维可视化(Thinking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主要是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等一一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

常见的思维工具有思维导图(Mind Map)、思维地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Concept Map)、图片、图标、漫画、表格等。

02

为何要思维可视化?

一是从教育或教师的角度思考,这是教育教学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已经从由“知识就是力量”转成“思维才有力量”的时代。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结合陆续颁布的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被界定为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能力或者说智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高阶思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的核心是教人思维,学习的关键是学会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背后一定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成尚荣先生曾说过:“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实质是让思想真正发生;让学习看得见的实质是让思维看得见。”

所以,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培养,一切教育教学行为要聚焦如何提升思维能力,如何促进思维发展,如何形成思维品质,这是教育者务必着力思考、努力践行的方向。

二是从知识或者学生的角度思考,这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首先,学生要把知识学深入、学透彻、学扎实。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下来,学生有的学得似懂非懂,有的知其然似乎又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做得出来而讲不清楚……诸如此类的现象其实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学生学得一知半解。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因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更多关注答案,而忽视答案的生成过程。但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并不来自于“答案的累积”,而是来自于“生成答案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离开“思维”的“知识”就是“死知识”,学习“死知识”的过程就是“死学习”或是“浅层学习”。

“死学习”或“浅层学习”靠的是“机械重复”,如果学生长期“死学习”或“浅层学习”,就会长期处于“浅思考”甚至“不思考”的状态,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发展受阻。

因此,提高教学和学习效能,走向“深度学习”的关键并不在于“知识重复的次数”,而在于“挖掘与呈现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并掌握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发展,才能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更系统。

可是,“知识加工”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与思考过程往往又是不可见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思维工具,让方法可见,思维可视。

其次,学生学习需要够得着、学得会的思维支架。

研究表明,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

现实也说明,不同学生处在不同层次,具有不同学力,不是所有学生,甚至是一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能一步掌握到位。

因此,教师务必要把知识,特别是难度较高、不易理解的知识,进行分解设计,借助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可抵达的能力。

形象地讲,从1到2,原则上不是直接抵达较难理解的2,而是先从1到1.2,然后到1.4,再到1.8,最后到2。这种分层设置,坡度抵达的教学策略,不仅仅是为了降低难度,而是有意识地借助思维工具,为学生搭设思维支架,引导思维路径(或方法),呈现思维过程,最终实现思维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思维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应当借助思维工具,清晰地、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环节与环节之间、步骤与步骤之间一般是有层级或能力上的递进的,即符合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关系和认知层次。

03

表格如何让思维可视化?

在思维可视化的工具中,除了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等外,表格也是比较常见的,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统编本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

《竹节人》的学习任务之一是设计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如何设计这个教学呢?

【方法一】

请根据课文第3-7自然段的内容,设计竹节人的制作指南。

【方法二】

步骤1:仔细观察课文中“竹节人”的插图,联系生活常识与经验,想一想,为这样一个“竹节人”撰写制作指南,需要写清楚哪些方面的内容?

步骤2:根据以上思考,结合课文插图,对照课文内容,推断制作竹节人所需要的工具与材料有哪些?

步骤3:从文本中筛选关键信息,融入材料与工具,理清制作步骤或流程,并以“非连续性文本——表格”的形式完成制作指南的设计。

竹节人制作指南

方法二采用了分步指引,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制作指南,给学生搭设了思维支架,明白了什么是制作指南,制作指南的架构是怎样的等。

案例二: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扁鹊治病》

在执教《扁鹊治病》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梳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一张表。

设计这张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梳理情节,而是为接下来的思维训练做准备。

【任务一】根据表格信息,合理推测故事结论。

1.根据A列信息,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根据B列信息,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根据C列信息,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任务二】根据表格信息,合理推测故事道理。

1.根据B列和C列信息,你得出这篇文章说明的道理之一是什么?

2.根据D列信息,蔡桓侯的态度经历了“不信——生气——奇怪——相信”的变化过程,从这个变化过程中,你得出这篇文章说明的道理之一又是什么?

【任务三】根据表格信息,合理推测人物品性。

1.从B列和C列信息中,并联系课文,你可以推测出扁鹊是个怎样的医生?请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

2.从E1、E2、E3信息中,你可以推测出扁鹊又是个怎样的医生?请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

以上三个学习任务均借助表格,给了思维支架,不仅降低了思维难度,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思考。

案例三:统编本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

《蜜蜂》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讲述了法布尔通过蜜蜂实验,验证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学生了解实验目的、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概括实验结论等。

既然要掌握整个实验过程,不妨就通过设计一张完整的、规范的、与实际实验操作高度一致的实验单的形式来学习。

这张实验单至少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器材工具等)、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结论等部分。同时,辅以方法指引,引导学生通过信息筛选、概括归纳、合理推测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

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使用这张思维工具——实验单,开展语言运用的训练,使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练习说话,或复述实验的整个过程。

案例四: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上册《年月日》

二年级数学《年月日》的学习目标之一是认识“年”“月”“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识本身很简单,完全可以通过识记的方式来学习。但是,如何通过观察、探究,让学生自主掌握知识,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

通过观察2020年的“月历”与2019年的“年历”,完成下表,并合作交流,总结“你的发现”。

这样的设计是基于以下思考:

一是观察2020年的“月历”,通过“任务单”,填写每个月的日数,发现“年”与“月”的数量关系,发现“月”与“日”的数量关系,进而发现“年”与“日”的数量关系。

二是观察2019年的“年历”,通过“任务单”,填写每个月的日数,发现“年”与“月”的数量关系,发现“月”与“日”的数量关系,进而发现“年”与“日”的数量关系。

通过以上两个统计数据的比较,发现不同,引出“平年”与“闰年”的概念。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数据,分析规律,总结发现,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思维发展过程。同时,“任务单”的设计发挥“方法指导,思维引导”等作用。

回想过去一年多,我在参加学科教研之时,不乏多次谈到还原思维、让思维可见的教学设计倡议,并亲自设计出了一些案例,特别是以表格作为思维可视化载体的教学案例。

希望以上表格能加深一线老师对思维可视化的理解,也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创新出更多的可能。

中小学老师参考》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成立的教育领域新媒体,专注于基础教育领域,聚焦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方向,为中小学老师群体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与知识,引领大家关注最新的教与学模式,让改变从课堂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表论文】潘书朋:基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主题单元教学深度研究(2022.01)
大单元教学(25):大单元教学必备可视化工具
唐晓勇:用信息化为学生营造无边界的学习环境
基于知识可视化的物理实验课程导学教学设计研究
请大家关注新东西----英特尔创新思维工具 - 箫羌乐园 -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论坛博客
“The Power of Making Thinking Visible”学习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